大宋好官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飘依雨
此刻还沉
浸在培训银行业务员的张正书,自然不会知道自己又陷入了一个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
黄道吉日很快就被郭骞送来了,所谓的黄道吉日,其实是一个泛称,指的是诸事皆宜的日子。但是根据择日这么功课里,并不是只有黄道吉日才能开张做买卖的。再说得专业点,就是黄历以十二神煞中的“青龙、天德、玉堂
第七百九十四章:丑话说在前头
在“京华报社”里,张正书宴请了这个他名义上的小舅。
“轩奴啊,许久不见,倒是长大了啊!”
秦元看来是一个憨厚的人,张正书一见面就有点担忧了。
要知道,做金融的人没有八面玲珑的心,是做不来的。
“小舅,请坐。”
张正书的话语有点不咸不淡,听得曾瑾菡都有点诧异。但张正书觉得他已经很给面子了,要知道,秦元虽然和他这个躯壳是有血缘关系,但是他真的不熟啊!跟不熟的人说这种礼貌话,张正书已经很客套了。说实话,即便是那个倒霉鬼,也没见过几次秦元这个小舅,也别谈什么感情了。
无他,就是张根富续弦妻子张陈氏太过霸道,秦家人甚少会眼巴巴赶来看张陈氏的脸色。
人心都是肉长的,谁的态度好,谁的态度差,很容易就感受得到。就好像张正书这样,让秦元有点尴尬。但秦元也知道,除了名义上的血缘关系之外,他和张正书确实没多少感情,也只能悻悻地坐下了。
“这些都是我做的菜,我们一边吃一边聊。”
张正书的语气听不出喜怒,曾瑾菡也不好说什么,只能默默地吃菜。
“好!”
秦元端起酒杯,说道:“小舅我敬轩奴一杯!”
张正书和他碰了一杯之后,才缓缓地说道:“小舅,我这人向来先小人后君子,就不妨直言了。”
秦元一愣,然后正襟危坐起来:“你说。”
“这个银行,我是极为看重的。可以说,以后张家的兴衰,都要看银行了。你也知道,我那爹爹,是专门放钱的,人称‘钱民’。但有了银行之后,我爹爹也不放钱了,因为银行就是做这个的。所以,你大概也明白了,为什么这个银行我这么看重了。”张正书很坦白,直接把实情说了一遍。
秦元神色很严肃地点了点头,他来之前也听说了这个事情,但是不知道这银行这么重要。要不是张正书这一年多以来强势崛起,张家也不会把关乎张家生死的事情,押宝在一个尚未得到验证的银行上面的。
“原本我打算空置银行行长的位置,只让一个人过来担着虚名罢了。”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因为银行的运转,和这个银行行长没啥关系。说白了,我只需要一个花瓶而已。但是,我娘力主推荐了你,说你能力可以,我也不好回绝,才让你过来当这个银行行长的。”
秦元听了这话,憨厚的脸上也露出了不一样的神色。
张正书就知道,张秦氏不会坑自己的儿子的。
这个秦元,根本就不是脸上表现得这么憨厚,这不过是他的伪装罢了。就好像后世有一句话,叫做老实人骗起人来,根本防不胜防。而这个秦元,就是类似这样的人物。说实话,秦家本是一家自耕农,因为得了张家的帮衬,才渐渐发家了。
秦家发家了之后,也学着别人做起了生意来。其实在大宋,没有什么贫民是注定一辈子都贫穷的。比如当年范仲淹家境贫寒,都不得不断齑画粥,就是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但是,最后范仲淹不一样是做官了
这样的例子,在宋朝比比皆是。从这点来说,宋朝比任何一个朝代,哪怕是明清都要多上进的通道。
哪怕是平民,也
第七百九十五章:借鸡生蛋
张正书的话很直白,听得曾瑾菡都有点诧异。但是秦元却没有丝毫不快,哈哈笑了两声说道:“阿姊之前说,轩奴你和从前大不一样了。原先我还不相信的,但是现在,我信了。契约在何处我不需要考虑了,立即就签!”
倒是张正书有点意外:“你不考虑考虑,万一我的条件很苛刻呢”
秦元淡淡地说道:“轩奴,你在小时候,我就认识你了。那时候,你活脱脱是一个混世魔王。但现在,你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证明你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瞒你说,你做过的事,小舅都有所了解。比如香水,比如超市,比如水泥房子,比如四轮马车……哪一件,都是极为赚钱的物事。小舅虽然没有你这般有经商之才,但自认眼力还是不错的。能跟你一起做事,我认为绝对不会错。更何况,你是我的外甥!”
是啊,到底是亲属关系。
张正书叹了口气,在宗族社会里,或许一纸契约,还比不上血缘纽带来得更加紧密。这是大宋的优势,也是大宋的劣势。
“小舅你的眼光真不错!”曾瑾菡忍不住插了一句话,但凡是称赞张正书的话,曾瑾菡听了比称赞自己还要高兴。
秦元又露出了憨厚的表情,傻呵呵地笑了两声。张正书朝着彩袖使了一个眼色,彩袖会意,从袖子里掏出了那一式两份的契约。
“小舅,我们先签了契约,然后我再敬你几杯当赔罪!”
秦元也没忸怩作态,只是略略扫了一眼契约上的内容,发现条例细得让他吃惊。包括保密条例、行长操守、薪酬待遇……都写得明明白白,而且没有任何字眼是可以挑出错来的,全都直白如话。秦元都不用细想,就拿过彩袖端上来的毛笔,蘸了蘸墨汁,签下了自己的大名,还用手指按下印泥画了押。
张正书待他签完名,画好押之后,自己也照做了一遍,然后把其中一份递给秦元:“小舅,规矩都在这上面了,你签了契约,就要开始履行职责。到时候犯了错,可莫怪我不念亲情哦”
半开玩笑的张正书,其实不知道有多认真。
这也是张正书厌恶用亲属的理由之一,犯了错不知道该不该责罚他们。责罚吧,人家说你冷血无情;不责罚吧,无法服众。
好在秦元却非常认真:“轩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想要把买卖做大,必要的规矩是要有的。如果我犯了错,你莫要念我是你小舅就网开一面,这样对银行是非常不利的!”
听了这话,张正书倒是对秦元有了很大的改观:“小舅你能这么想,我倒是对你刮目相待了。说实话,娘亲虽然说你是可造之才,但我一直半信半疑的。如果你能做到你说的那样,我敢保证日后你的财富、地位,整个大宋都没几个人能及得上你。说不定很多朝廷大员,都要求着你办事哩!”
秦元倒是不会相信这话的,这实在太不现实了。
但是,日后他就知道自己太没想象力了,张正书说的居然半点不差!
“轩奴,还是给我说说,我这行长到底要做什么吧”秦元似乎是一个工作狂,连菜都不吃了,就想听工作内容。
张正书倒是可以理解,毕竟秦元是家中最小的儿子,也就是说家产几乎与他是绝缘的。虽然还未曾分家,但这也是注定了的。要知道,秦元也是有一大家
第七百九十六章:躺着赚钱
“唯一铸币权这有何用”秦元不禁有点蒙圈了,这好像颠覆了他的认知。铸币权,那有什么用
“名不正,则言不顺。”张正书胸有成竹,他太清楚这铸币权的威力了,不仅仅是金属货币,还有纸质信用货币,没有铸币权,那还怎么凭空生钱至于还有人私自铸币那好,叫朝廷去查禁。张正书要的是一个态度,因为他知道这铸金属货币的行为是屡禁不止的,只要有利可图。
但是嘛,张正书的冶炼技术让别人根本无从模仿,那就等于铸币权全在张正书手中了。
张正书的计划也简单,先是“劣币驱逐良币”,用先进铸造技术的铜钱,辅以银行的利息,把大户人家手中的铜钱置换出来;然后,张正书再把旧铜钱熔铸成新铜钱,这样一来,钱荒就得到解决了。只要看到了铜荒解决的希望,不管是谁做皇帝,都不会动张正书的。当然了,如果不是赵煦做皇帝了,一旦新皇他们看明白了金融是怎么玩的,肯定会踢开张正书的。
不过,要解决铜荒,非要个五六年时间才行,这期间足够张正书布置好后路了。
要是张正书再狠一点,顺带把纸币都弄出来,却丝毫不提要怎么样限制发行。等新的皇帝踢开张正书,自己来把控银行之后,他就发现,大宋的经济莫名其妙就崩溃了。
因为按照人的贪婪,如果知道纸币只需要印出来就可以攫取财富了,他们岂会轻易停止印制纸币
从宋朝交子、明朝宝钞等等都可以看得出来了,这是必定肯定以及确定的事。
宋朝的交子也好,明朝的宝钞也罢,因为滥发,所以到了最后一文不值,擦屁股都嫌硬。
清朝吸取了教训,才控制发行量。但是清朝的银票,也不是等值的,因为发行得多了,常常一百两的银票,最多也就能七八十两而已。要是到了后来,清朝官票的滥发,一百两也就等于十两银子了。
可以说,金融不是谁都能玩得转的,要是落在官员手中,分分钟都能玩出花来,最后自然又倒退回金属货币上面了。
清末民初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那时候纸钞已经很成熟了,但是人们还是信赖铜元、银元和金条等金属货币。为何就是因为纸币滥发,根本没有价值了。
可以预见,如果不是张正书的来掌舵银行,这样的情况绝对是会发生的。
到了那时候,大宋的经济就会遭受重击。别说制裁西夏和辽国了,能保住自身都算不错了。唯一的就是苦了大宋的百姓,拿着一堆废纸,欲哭无泪。
张正书选择性地把这些个情况和秦元说了,听得秦元一愣一愣的:“这……钱还能这么赚!”
“怎么不行了所以我一直说朝廷是捧着金饭碗在乞讨,换了我就不同了,我能让大宋的经济焕发新生!”张正书自信满满,且不说他手中已经握有数百万贯的新铜钱,更是因为铸币权在手,他可以掌控纸质货币出现的时机!只要等银行的信用起来之后,等各地银行建立之后,就可以推出兑票了。所谓兑票,就是在一处银行存了钱,拿到了凭证,就能到下一个银行兑换出来,最多扣除几文钱手续费。省却了携带大量铜钱、金银的麻烦,肯定会受到商贾热捧的。
这就是纸币的雏形,只要等这种“兑票”上的金额可以通用,可以拿来支付的时候,张正书就会顺势推出纸币了。
纸币这个大杀器一出,张正书就能躺着赚钱了。
那时候,就是制裁西夏、辽国的时候,除非他们不想和大宋贸易了。
这是一盘很大的
第七百九十七章:新钱
技术是会更新迭代的,而试验室也需要大量金钱的投入,所以出售稍稍不那么高端的技术,让民间开始生产,这是肯定必要的。不然的话,投入到技术更新的钱怕是都有点难以回本。
就算回本了,再多赚一笔,哦不,再多赚点实验资金也是好的嘛!
甚至,张正书还能做成资金入股的形式,和别人合作开作坊。别人出钱出人他出技术,赚到的钱可以只占两成。这种形式,张正书是想用在一些不能让敌国知道,但其实并没有多高端的技术上面。
比如水泥技术,比如玻璃技术……在明州,张正书就是用这种形势和苏家合作的。
不管怎么说,用技术卖钱,再投入到技术上面,这本身就是一个良性循环。后世中国之所以很少有科研机构盈利,就是因为他们研发出来的技术,并没有得到商业化。商业化技术,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是说研究高端技术不好,可高端技术大多有一个缺陷,就是难以量产。
一个难以量产,就足够判定一项技术的有没有商业价值了。
就拿电池技术来说,锂电池都问世几十年了,即便是在张正书穿越之前,锂电池技术还是运用最广泛的电池技术。为啥是没有其他电池技术问世吗并不是,事实上,电池技术早就有了不少突破,比如石墨烯电池、钠离子电池、锰氢气电池等等,但是这些电池技术都还是没能走出试验室。
为何除了一个难以量产之外,就是成本高昂、制备不易。
虽然宋朝的技术和后世的技术难以相提并论,但实际上道理是一样的。
有些技术,张正书是打算用来储备的,所以不打算赚钱,这样的技术百分百是要亏本的。比如火药技术,比如蒸汽机技术,甚至发电技术、内燃机技术、石油化工技术……这些都是最前沿的研究,估摸再过百十年可能都未必用得上的,也是注定要亏钱的技术。而另外一些,是能短期间就能回本,甚至能赚大钱的技术。比如玻璃技术、水泥技术……但不管怎么说,张正书还有一些比较低端的技术,可以拿来卖钱的。
像什么纺织机的技术,张正书就不会秘不示人,甚至欢迎大家都来学,那样的话,棉花立即就能风靡全国了。
除了纺织机技术之外,还有像什么冶炼技术,张正书也会传授出去,虽然不涉及合金技术,但也能提高一下大宋的铁器质量。而不会说一把铁锄头,磕到一块石头上了,石头蹦出火花来,而锄头却崩了一个角。这样的农具,还怎么提高种田效率没有种田效率,工业怎么发展得起来
所以,冶铁技术是要传授出去的。
还有就是造船技术,实际上都不用怎么传授,有经验的造船工匠,只要看到了一艘船的外形,都大概能猜到用了什么技术了。当然了,拼接龙骨,甚至钢铁龙骨的技术,他们没学过是不会知道的。还有就是张正书对于船帆的布置,让这些造船工匠不太明白。当然了,有了这种高速航行的“飞蛟船”,还有比较精准的海图,那么海外贸易会更加兴盛的。
……
如此种种技术,都是可以出售的。也是可以快速提高宋朝国力的,只要没有外力阻止,不出十年,大宋的国力将会大大提升。到了那时候,怕是大宋的朝廷重臣,也会摇身一变,成了资本的代言人了。
&nbs
第七百九十九章:意想不到的敌人
张正书难得老脸一红,因为在阴谋诡计上面,他确实没多少天赋。
当然了,这也是张正书不了解宋朝。宋朝的文官再不择手段都好,他们都谨守着最后一条底线,就是不会付诸武力,因为一旦事情败露,那就是杀头大罪了。宋朝很少杀过文官,那也是有底线的。一旦这个文官造反,你说皇帝要不要杀他
而动用武力刺杀政敌,这本身就是等同谋逆,是破坏默契规矩的事,别说皇帝容不得,就是文官群体也容不下这种人。试想看看,本来只是“君子之争”,却变成了“生死之争”,这如何能行
就好像孔子一样,他诛杀了少正卯开了一个不好的先河。到了汉朝,皇帝觉得孔子杀少正卯杀得真是好,“正合朕意”,于是就让博士们将这一条写进了《王制》之中,成了问罪治罪的法律条文:“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真是一个“杀”字,源远流长。“伪”与“非”的解释权,当然在执政者手里,就算是你不“伪”不“非”,他定你个“伪”或“非”或者又“伪”又“非”,也一样地说杀就杀。
这样一来,政治就崩坏了。
政见不合,就能提刀杀人,这是宋朝皇帝最不想见到,也是最忌讳的。
即便是“道统之争”,也不能开这个先例!更别说,有官员派人来刺杀一个商贾了,这更是要置赵宋的脸面于不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