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大宋好官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飘依雨

    然而,这种情况却比动手更可恨,毁人名节,就等于毁了这个人。

    好在清者自清,王安石、苏轼和欧阳修总算没有被毁掉。

    面对这样一个政治环境,张正书真的不想走进这趟浑水,免得惹火烧身。而且他也知道自己的性子,睚眦必报,锋芒太露,得罪同僚那不是日常的事情嘛!到时候,满世界树敌,再被政敌一污蔑,那真的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这种傻事,张正书不会去做的。

    “官场太混乱了,我不想进。”张正书淡淡地说道。

    赵煦也乐了:“你想做竹林七贤么”

    “嵇康他们”张正书想了想,才想起“竹林七贤”是谁。“那不同,他们是对政治黑暗灰心,而归隐起来的。但如果给他们机会,他们肯定还会出仕的。在晋朝那个年代,所谓的‘终南捷径’就是要保持清高,但我不一样,我是真的不想做官。”

    “罢了,人各有志……”

    赵煦有点遗憾,在他看来以张正书的能力,做一个京官是绰绰有余的。“且说说你在铸铁那方面的发现吧,我对这个也有点兴趣……”

    张正书当即把铸币的事情一说,然后添油加醋地标榜自己发现了干馏“石炭”,就能得到上乘铁制品的时候,赵煦眼睛都亮了。别看宋朝产铁量大增,但是用煤炭炼铁的宋朝,铁器的质量非常堪忧。常常在和别国对砍的时候,对面的刀还只是崩口,而己方的已经断了。这样的武器装备,能打的赢才怪了。

    顺带,张正书又把自己工匠兴国的理念一说,赵煦登时来了兴致。

    “你是说,尊重工匠,重用工匠,大宋就能蒸蒸日上”

    赵煦还是不相信的,因为这个理论和他接受的教育格格不入。

    &nb




第两百四十七章:科技的力量
    “黄河泛滥,还和种树有关”赵煦愣住了,他有点想不明白这里面的逻辑。

    当即张正书又给他科普了一下有关植树造林的作用,赵煦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唐以来,关中沦为黄土之地,不是没有原因的啊”

    “世间一切都是有关联的……”张正书淡淡地说出了一个后世人尽皆知的哲理,要知道他可是根正苗红在红旗底下成长的“三好青年”啊!吃好、喝好、睡好,嗯,一点毛病都没。

    可惜,以赵煦的理解能力,理解不了老马的这句话。

    “咦,怎么又两张”

    赵煦看了看,第二张设计图居然是一个投石车,“这是砲吗”

    没错,宋朝这会叫投石车叫做“砲”。而张正书这个投石车,其实就是仿照回回炮设计的配重投石车。而汉人发明投石车,是在汉末魏初,魏朝大臣马钧发明了一种连发投石机,原理是做一个风车轮盘,上面挂石头,人在中心以杠杆原理搅动,然后慢慢越搅越快,最后在极限速度时拉刀把绳子切断让石头飞出。后来因为不实用也就不了了之了。经历了历史的洗礼,汉人的投石机技术发展愈来愈成熟,在宋朝投石车也不止一两种。

    “没错,这个砲用齿轮将绳索上好,你看,齿轮位于投石机两边,通过人力行走上弦。如果训练得当,数十个士卒就能把数十斤的石头,抛投出四百步远。不管是守城还是攻城,都是利器。”张正书笑道,“数十斤重的石头,加上地心引力,砸在城墙上,啧啧,最多十次,城墙就垮了。”

    “甚么引力”

    赵煦越来越觉得张正书的神秘,口中经常蹦出一些他听不懂的词汇。

    “额,你不用理会,反正你对科学又没有研究。”张正书搪塞过去之后,继续吹嘘道:“更妙的是,这个投石车,我弄成了可以拆解的部分。反正攻击的时候也要十几个士卒,这十几个士卒再加上三五匹驽马,就足够运送到战场上了……”

    “且慢,你说这个投石车能将数十斤重的石头抛出四百步(近五百米)远,你可曾试过”

    赵煦目光炯炯地看着张正书,似乎有些不大相信。

    要知道,就算是八牛弩、三弓床弩的射程也不过如此了,超过四百步就没了准头。但是八牛弩操作也不简单,需要好几名士卒上弦才行。更何况,八牛弩只是威力大,射程远,可以远程狙杀敌将而已,并不能摧毁城门,更别说摧毁城墙了。

    这时候的攻城战,大多是蚁附式攻城,配合各种攻城器械,比如撞木、巢车、楼车、望楼、各种云梯,甚至八牛弩抵近射击还能在夯土城墙上钉入箭弩,可以让士卒攀登而上。只不过很遗憾,宋朝除了攻击燕云十六州以外,鲜少有攻城战。更难过的是,宋朝大多数都是进行守城战,要不就是被迫野战,反正都不是自己喜欢的节奏。

    落入敌方的节奏,宋朝想不吃败仗也难啊!

    所以,赵煦是怎么都不相信有这种投石车的。赵煦对军事有研究,就算是大宋最厉害的投石车,也不过能打出三百步,也就是四百米左右而已,而且还是没准头的情况下。

    “怎么说呢,这就是科技的力量了……”张正书总不能说,你要是不相信,日后蒙古军队就是拿这东西欺负你的,到时候就不是数十斤的石头了,而是近百斤,甚至上百斤!“我是没有实际造出来过,但经过我的计算,这是可以达到的射程。当然,如果石块小一点,抛出的距离更远,但杀伤力就小了很多了。我虽然不懂打仗,但是我却知道,当制成数百架这样的配重投石车,即便面对敌人的冲锋,一起



第两百四十八章:愤青惜愤青
    “彭元量,刚刚那张小官人的话,以你的身手,应当是全部听在耳中了罢”

    赵煦在好几个带御器械的簇拥下,走在御街之上,轻声问旁边一个看起来年岁已经不小的人。

    这个彭元量,是赵煦的贴身太监,一身功夫好生了得,自幼看着赵煦长大的。“回禀官家,小的都听见了……”

    “说说看,他讲的有没有道理”赵煦很想知道,这个“工匠治国”的言论,到底是惊世骇俗,还是真的切实可行。

    “小的才疏学浅,不敢胡乱下定论。不过,张小官人其实说得不错,军械要更新迭代才行,不然我大宋处境堪忧……”武人嘛,都明白一寸长一寸强的道理,更明白“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并非虚言。高手之间,相争向来只差分毫。若是武器比不过对方,肯定是要吃大亏的,甚至会殒命。用在战场上,也是一样的道理。

    “嗯……”相对于张正书给的炼钢法、配重投石车,赵煦更在意的是张正书给出的新思路,治理国家的新思路,似乎给赵煦打开了另一扇窗户,外面有着光明的未来,触手可及的未来。而这,才是赵煦最想要的。

    “难道,他说的变法,真的可行么”

    赵煦越想越觉得是这个道理,甚至已经开始盘算,怎么把元祐党人“斩尽杀绝”了。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赵煦笑了,这是他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可以畅快地大笑的时候。

    “官家,今日如此尽兴,是否要去妃子那过夜”彭元量小心翼翼地说道。

    “不,他说了,我最好少近女色,最近一段时日,我觉得身子确实比之前好多了……”赵煦坚决地说道,“还是按照定下规矩来!”他不仅对张正书的“求子计划”言听计从,还把皇宫里的铅汞全都起出来了。不然,他哪里有现在这等好气色对身子好转有信心的赵煦,自然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纵欲过度了。他可不想身后之名变成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他可是要做一代明君的!

    “遵旨……”

    彭元量叹了口气,心道:“陛下给那张小官人影响太深了……”这绝对是有感而发,不管是高太后,还是司马光,抑或者是赵煦名义上的几位老师,甚至是当今宰相章惇,对赵煦的影响也及不上张正书。彭元量也不明白,那张小官人的言语里好像也没啥煽动的地方,怎么官家对他“言听计从”呢

    如果张正书知道彭元量的想法,肯定会告诉他一个道理——这就是所谓的愤青惜愤青了,那是相见恨晚啊!

    ……

    张正书喝了不少酒,虽然这酒度数不高,但后劲确实有点大。再加上这一世的身子不同以往,张正书觉得脑袋有些昏昏沉沉的。好在樊楼距离广福坊“京华报社”不远,跌跌撞撞地总算能回到。

    “小官人,小官人,你怎生喝这么啊!”

    郑月娥是最先发现敲门的张正书,因为她担心了一个晚上,深怕张正书是出了什么事,预先守在了朱门后。如今见到张正书回来了,虽然浑身酒味,人也是不太清醒,但她已经喜出望外了。“来人啊,小官人回来了……”

    两个身强力壮的僮仆架着张正书回到卧室,张正书虽然脑袋昏沉,但其实还是有一两分清醒的。“让我坐一坐,再弄一碗醒酒汤来……”张正书嘱咐道。

    郑月娥听了这话,连忙去准备了。

    “月娥,小官人虽是我们的恩人,但你不用这般的……”郑时弼突然出现在厨房,看着忙碌的女儿,暗中感慨了一番女大不中留,思忖了良久的话总算是说出口了。

    &nbs



第两百四十九章:辽国虚实
    元符元年的秋天,好像无声无息就降临了。

    但张正书知道,暴风雨来临之前都是很平静的。这两日最火热的事,不外乎辽国使者来朝。这辽国使者到宋朝来,就好像回家一样频繁。这里面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一次还是小事,因为边境榷场那边出了点小事,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就派使者过来协商解决了。

    不解决不行啊,辽国本地不产茶叶,而辽国的茶叶全都要从宋朝进口,万一宋朝倔了性子,把榷场关闭个三头两月的,可就够辽国受了。如今辽国看似强大,其实底子几乎给大宋掏空了,就剩下一堆牛羊,其余什么的手工业制品都要靠进口。甚至于国内人口增长过快,粮食都不够吃了,需要从大宋走私。

    当然,宋朝也不会这么有血性,要是宋朝这么有血性,一怒就关闭榷场,那张正书就乐了。这可是大宋版本的经济制裁啊,可惜大宋怕了辽国的刀兵,不敢这么做。这也是因为大宋在河北的禁军,已经糜烂到一定程度了。辽国不来打大宋,大宋都偷笑了,哪里敢惹事

    所以,这一次辽国使臣进入汴梁,名义上是来解决纠纷的,实际上却是来耀武扬威的。

    不过,张正书有的是法子治一治他们。

    这不,第二天一份小报就流传开来了,彻底分析了一番辽国的内政情况,特别点醒了在白山黑水之间的生女真,已经磨刀霍霍向辽国了,可叹辽国连生女真的企图都不知道,还以为完颜部非常温顺,真的是讽刺。所谓生女真,其实就是相当于熟、女真而言的。熟、女真也是女真人的一部分,居住于南部,接近契丹,入籍于辽国,被辽国直接统治。这一部分女真人被称为熟、女真,也叫系辽籍女真、合苏款女真。而北部的那些非契丹籍女真人,则谓之生女真。

    契丹人把女真族分而治之,他们把强宗大姓骗至辽东半岛,编入契丹国籍,称为“合苏馆”,又作曷苏馆、合苏衮、是女真语“藩篱”的意思。这些人就是“熟女真”。另一部分留居粟末水之北、宁江州之东,这些人就是“生女真”。黑水靺鞨后裔,是生女真的主体。这也促使女真族出现了联盟,后来渐渐尾大不掉,这又是契丹人所料不及的了。

    当然,辽国内部人口激增,耶律和萧姓的矛盾,被契丹镇压的其他部族矛盾也被披露了出来,大宋百姓还是第一次见识到辽国的内部情况,这份小报一时间几乎是“洛阳纸贵”!

    不用说,这份小报是出自张正书的手。

    如果只是张正书一个人,他当然写不了那么详细的分析情况了。

    但是张正书有系统啊,张正书也总算明白这个系统是什么货色了,名为“ai”智能,但你不问它事情,它是绝对不会主动回答的。辽国的情况,也是系统结合后世的考究,然后告知张正书,张正书再“摘抄”的。

    果不其然,这份小报一出,不仅把宋朝内部震惊了一番,也让辽国时辰,甚至是西夏间谍、辽国间谍和女真间谍也大吃一惊。

    “嘭!!!”

    在汴梁城一处馆舍之中,一个女真商贾模样的人,把拳头狠狠地击打桌子上,似乎整间馆舍都有了震簌感。“是谁,是谁把此事泄漏了出来”

    此时,完颜部还没有一统生女真,但因为战胜活刺浑水的纥石烈部,这时的女真部落联盟已扩大到包括三十个部落了。而且内部的阶级分化日趋明显,一个奴隶制国家的雏形已开始形成。这时候,辽国的契丹贵族对女真人的剥削日益繁重,女真生出不满之心那是正常的。

    虽然,女真人不知道“彼可取而代也”的典



第两百五十章:自找麻烦
    “他就不能安份一些么”

    北宋皇宫中,垂拱殿内,赵煦看着皇城司呈上来的这份小报,感觉脑壳一阵阵生疼。

    张正书太能惹事了,虽然赵煦明知道他是不会消停的,因为他知道,张正书肯定会弄出点动静来的。那日在樊楼上,张正书就表现得很清楚了,那是真的血性男儿,要不是看他太弱了些,他都能跳下去打人的。但是,赵煦却瞧不出这份小报有什么用处,可能唯一的作用,就是恶心恶心一下契丹人罢了。殊不知,这也正是张正书的目的,我不爽了,也要让你不快活!顺带,再挑拨一下契丹和女真的关系,搂草打兔子,顺手而为!

    赵煦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突然感觉有点宽慰。原来,大宋并非是他一人热血,还有一个愤青陪着他的。而且这个愤青非常对他胃口,更是知晓不少道理,也懂得谋划,虽然醉心于商贾之道,可若是为官,那也是国家之栋梁。但这两天,赵煦也想明白了,张正书之所以不愿意为官,是因为大宋的官场太混蛋了。真就像张正书说的那样,干实事不咋地,但是扯起皮来,能“之乎者也”,引经据典讲几天几夜。

    这样的官场环境,连皇帝都不怕的文臣,赵煦本来也拿他们没办法。但是听张正书说了几句话,他心思就活络开了,觉得张正书不在官场也好,起码身上那股子锐气不会被消磨。而且,赵煦要开始炮制他的撵人**了。

    哪个在朝中官声不好的,又是死硬顽固守旧派的,或者是墙头草的,统统都是赵煦的目标。

    但还没来得及梳理出个头绪,没能开始布局,张正书又闹出这档子事来了。

    “唉,到底还是嫩了些啊,若是等到西军大捷再说此事,岂不是有机会整饬河北禁军了么”

    赵煦感觉可惜,不过他也因此看穿了辽国的虚实。

    没错,如今辽国是开始走下坡路了,也算是被大宋带入沟里了。契丹贵族不劳而获,因澶渊之盟从大宋那里得来的财物,已经够这些贵族挥霍了。再加上横征暴敛,辽国境内一时间也马贼丛生。前段时间,就是辽国境内的马贼流窜到榷场附近,洗劫了一支大宋的商队。怕引起大宋的不满,辽国才迅速反应派出使者的。而且,大军也开到了边境,借口说是剿匪。

    辽**队一动,大宋的禁军也紧张起来了,两国的局势开始微妙起来,剑拔弩张倒也不至于,但暗地里都加强了戒备。

    基于这种情况,辽国派出时辰来说明情况,也是必须的。

    而且,这个使者很有分量,正使叫做萧乙薛,是国舅少父房子的后人,也算是名门出身了,而且也算是外戚。外戚出使大宋,摆明了是不想打仗。毕竟耶律洪基崇尚唐文学,积极学习吸收汉文化,甚至曾经以白银数十两,铸成一个佛像,并在佛像后背刻下一行文字:“愿后世生中国”。有一次宋军越境打草谷,射伤辽人,耶律洪基甚至给宋神宗写信:“窃以累朝而下,讲好以来,互守成规,务敦夙契,虽境分二国,克深于难知,而义诺一家,共思于悠永。”

    有了这么个辽国皇帝,确实是大宋的好运气。
1...5354555657...2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