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第一状元郎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日日生

    久而久之,克烈部肯定会别汉风融化,忽儿札很了解这个民族,他们拥有把一切靠近的人群同化的可怕能力。

    现在的党项人,已经不剃头了,再过去几年,西北广袤的土地上,会说党项语的羌人都不多见了。

    一股冷风吹来,打断了忽儿札的思绪,耳边响起的是大哥熟悉的豪爽笑声。




第二百八十二章 鸾凤随我方得翱
    一道珠帘,将艮岳移清殿隔成两半,外间简洁。珠帘之后陈设富丽,一床坐榻之上,郑皇后半躺在其上,静静地想着自己的家事。

    旁边十几个侍女宫娥,容颜秀美,垂手侍立。

    郑皇后在官员中的声望属实不错,一来是因为她从不插手朝政,而且性子也好。

    二来是郑家没有什么势力,皇后就是再得宠,没有外戚也就不会牵涉外廷半点利益,大家也乐得见到这种皇后执掌后宫。

    但是现在,情况有所变化,郑皇后他爹郑绅,把自己的二女儿许配给了少宰杨霖。

    当日还在宫中安慰妹妹的郑皇后,听到这个消息差点蹦了起来,没想到这么大的事,自己那个不靠谱的亲爹竟然没有跟自己商量,便擅自做主了。

    急火攻心下,郑皇后上火牙疼了三天,几至于夜不能寐。

    如今既已成了定局,反过头来细细思考,此事未必是坏事,但也不敢保证就是好事。

    少宰杨霖她可不陌生,那小子还没进京的时候,便托童贯给后宫嫔妃大肆送礼,自己当时还是懿肃贵妃,收到的礼物全都是豪奢至极的珠宝首饰。

    后来竟然年年不断,只不过帮他送礼的人成了杨戬,听说是和童贯起了嫌隙。

    当初蔡京童贯杨霖他们三人,从朝堂崛起,一个比一个升的快。

    不出两年,便把持朝政,能和梁师成那个大阉宦分庭抗礼。而且成为了士林攻讦的对象,据说还有太学儒官把他们列为三贼,上奏官家闹得沸沸扬扬。

    这些事郑皇后岂能没有耳闻,镇日待在宫中,那杨霖的事也听得耳朵起茧了。

    从他的所作所为看,这小子好像是一个近臣,和王黼、蔡攸等人无异。不一样的是,这是个状元出身的近臣状元及第,可谓是大宋最清贵的出身了,便是宗室入仕,也没有这个身份来的出彩。

    今日郑皇后便在艮岳,召杨霖来见,正常来说,宋时怎么也没有嫔妃见大臣的道理。

    只不过到了赵佶一朝,确实是礼法崩坏的时代,朝中几个大臣都有追捧摈妃的名声,给妃子们送礼更是近臣的必修课。赵佶在这上面是个相当洒脱的人,根本不管自家嫔妃的事情。

    哪个嫔妃要是所得的贿赂丰厚,说不定赵佶还得笑着去跟自家媳妇分红,上一次杨霖送给小刘贵妃的几支百花蝴蝶簪着实精巧了些,赵佶便讨了一个送给了新纳的昭容李珠媛。

    当然,一般的进士出身的士大夫,爱惜羽毛顾忌身份,不管皇后如何相召,都不会来的。

    很明显,杨霖不属于这个一般出身的士大夫,他收拾的立立正正,在艮岳轻车熟路就来见自己的大姨子了。

    一阵沉沉的脚步声,显示来人并不畏缩,甚至有些摆架子。

    郑皇后眉间一蹙,只见珠帘外一个身影躯干欣长,身穿朝服,微微一拜:“臣杨霖见过皇后殿下。”

    郑皇后淡淡地说道:“今日召见杨少宰,实在是本宫唐突了,不过你和我小妹即将结亲,有些事我这做胞姐的,势必要问清楚才好。”

    郑皇后一边说,一边悄悄打量这个权臣,突然想到自己对小妹的承诺,这个人倒是全都符合了,甚至都有些超标了。这已经不是不是当世俊彦这么简单了,这是本朝权奸啊

    杨霖轻轻一笑,道:“说起此事,我实不知,不瞒殿下,我甚至连令妹的名字都没听说过。不过家父看我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打听得郑府千金贤淑知礼,堪为良配,故而请了杨戬前去提亲。”

    信你个大头鬼,郑皇后气不打一处来,这也太奸猾了些,不知道使了什么手段,把自己爹给迷惑住了,还没问询自己就同意了亲事。

    如此一来,自己这个皇后,也就被迫成为杨霖一系的了,朝中他的对头可是蔡京、梁师成呐。

    杨霖环视一眼,抱拳道:“殿下,马上都是一家人,如何不知道心疼我这个妹夫。臣在御前,都是被赐座的,如今站的有些腰疼。”

    郑皇后气的咬着嘴唇,道:“来人,给少宰赐座,送上饮品。”

    几名娇俏宫娥送上锦墩,再奉上饮子,就默不作声的退下去了。

    郑皇后见他的模样,再也绷不住脸,扑哧一声笑出声来:“好啊你,本宫都被你牵着鼻子走了,你说吧,用了什么手段,把我爹给唬住了?”

    杨霖嘿嘿一笑,这皇后确实如传言般,干脆爽快不是墨迹的人。

    “殿下说的哪里话,臣在坊间,颇有贤名,可以说是冠盖满汴梁。郑太师慧眼识珠,招我为婿,实乃有大智慧之人。”

    郑皇后彻底败了,娇叱道:“你能不能好好说话!”

    杨霖看了看左右,郑皇后绉着鼻子道:“尽管说,都是本宫的人。”

    杨霖挑了个大拇哥,道:“厉害,不愧是皇后娘娘。”

    “少拍马屁了,我就想知道,你是怎么说服的我爹。”郑皇后已经被这个惫懒臣子搞得没了脾气,撇着嘴说道。

    既然你要求好好说,我可就不藏着掖着了,杨霖摊手道:“用钱砸。”

    郑皇后沉默不言,女子和太监都是阴人在钱财上面看得忒重,更何况郑皇后是没有皇子的。

    将来赵佶去后,自家是不能指望新官家的。只有自己顾着自己,在钱财上面就看得加倍的重了。

    或许眼前这个妹夫,倒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毕竟他还这么年轻,梁师成、蔡京垂垂老矣,年轻一辈如王黼蔡攸之流,根本不是他的对手。状元及第,又是陛下的近臣,宰辅之位根本跑不掉。

    郑皇后是个爽利人,算定了其中的得失,便笑道:“少宰年纪轻轻,屡立大功,正是大宋将来中流砥柱。本宫虽居于深宫,也时常听闻你的事迹。我辈女流,见识浅薄,不当士大大一笑。杨少宰娶妻之后,须得好好善待小妹,不然本宫也饶不得你。”

    杨霖来之前就料定是这个结果,你郑家太缺少我这种女婿了,起身振衣一拜道:“皇后娘娘且请宽心,臣必不负郑太师和娘娘所望。”



第二百八十三章 杨氏新学初显露
    清晨的阳光透过月白色的纱窗,洒落在床头。

    昭德坊的卧房内,三个垂着双鬟的侍女各自拿着一枝紫竹箫,坐在榻脚轻轻吹奏。

    一袭白绫袄的李凝儿坐在一旁,曼声唱道:“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声音又软又腻,令人心荡神动。

    杨霖伸了个懒腰,侧卧在床头,按着膝盖轻轻打着节拍。

    他的胸襟半开,下面盖着一张绒毯,仗着烧着地龙练习了些道家养生的手法,也不怕冷。

    李凝儿一双妙目好像会说话,盈盈似水,脉脉含情。

    突然门被推开,李芸娘款款进来,笑道:“大郎,外面来了殷慕鸿先生,说是有要事要见大郎。”

    杨霖已经清醒不少,一掀毯子道:“叫人来伺候我洗漱吧。”

    一刻钟之后,收拾完的杨霖来到客堂,一边喝着粥一边问道:“难得今日陛下不早朝,什么事一大早赶来?”

    殷慕鸿心中暗道,陛下隔三差五就不早朝,有什么难得的,嘴上却笑道:“少宰,今日太学院数十位学生,联名恳请少宰到太学讲课。”

    杨霖差点把粥喷出来,咳嗦一声道:“啥?让我讲学?”

    “没错,这些都是少宰的倾慕者,仰慕少宰的学识品性,翘首期盼之心,让人难以推辞。”

    杨霖低着头想了想,自己花了重金,买了无数酸文人给自己写诗唱赞歌,没想到真的有了成效。

    这群水军可比后世的有良心多了,水军多了带来真爱粉,看来是亘古不变的路数啊。

    “既然如此,那我也不能辜负了大家的一片殷切之心,反正今日无事,便去一趟太学好了。”

    太学,从汉代开始便已经出现,历代都是最高学府。

    宋初仅设国子监,学生名额甚少,且只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

    宋仁宗庆历四年,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始以东京开封锡庆院兴办大学,招收内舍生两百人,采用胡瑗的湖学法制订“太学令”。

    宋神宗赵顼时,扩建太学,增加学生名额达两千四百人,设八十斋,并重订太学条制,推行三舍法。

    到了宋徽宗赵佶,兴建辟雍作为外学,太学共招生三千八百人,同时宰相蔡京一力废除科举,人材皆由学校选拔,太学在如今正式达到极盛时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未来的庙堂上,做官的都是这群人。蔡京的改革,也让太学内涌入大量的平民子弟,这些人家中没有固定先生,多是私塾出身,大多都是杨霖的拥趸。

    太学门前,两派学生横眉冷对,互不相让。

    其中一些是老太学的学子,他们亲身经历过杨霖凶残的时期,新状元骑殴陈朝老是太学生永远的痛。

    另外一些,则是新晋的太学生,他们在汴梁之外就是天天听杨霖的赞歌。

    更有甚者,他们的启蒙先生,很多都是收钱办事的主。

    殷慕鸿拿到经费之后,左思右想,只有私塾先生缺钱而且穷酸,会写诗难夸人,所以大力招募这些人,利用万岁营的流动性,发展了很多教书先生作为宣传工具。

    这些人教出来的学生,天生就对杨少宰抱着几分亲近之意。

    新入学的士字,竟然要请杨霖那厮来太学讲课,对老学子来说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一群人堵在门口抗议,要给杨霖一个下马威,将他拦在门外。

    另一派针锋相对,当即组织起来要保护少宰。

    正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不一会几百人衣着大红袍子,纵马而来。

    众人到了太学门前,纷纷下马,簇拥着身后的杨霖出来,来到太学门前。

    万岁营人马几乎每个人手里都有人命,以前就是群亡命之徒,训练之后气势更甚。

    放在一群江洋大盗面前,都要吓得他们瑟瑟发抖,何况是一群读书的士子。

    至于杨霖,则是峨冠博带,一袭文士打扮,迈步过来。

    这一行人刚一出现,老太学们气势就为之一夺,虽然还是憎恶杨霖,但是敢出来挑头的却一个也无。

    另一边的太学子,则脸色发红,神情激动,围在杨霖身边,紧紧跟随。

    杨霖笑着进到太学内,一阶阶走上山门,半山腰是一个大的广场,中心立着孔夫子的雕像。

    在白玉石的雕像旁,已经搭好了台子,众人簇拥着杨霖上台。

    “诸位都是太学子,未来要到庙堂上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我不过是先行一步。今日我们暂且不谈治国之道,先说说做人二字。”

    底下十分安静,就连不喜欢他的,也都想听听状元公有什么高见。

    杨霖看了一眼底下士子们,这些人就代表了大宋的未来,是将来的顶梁柱。

    若是能从他们开始,革除一些士大夫的糟粕思想,等到他们作为新鲜血液,注入到文官队伍时候,或许能改变大宋死气沉沉而且腐朽不堪的官僚现状。

    想到此处,杨霖搜肠刮肚,说出一番肺腑之言:

    “我浅陋揣摩,人为万物之灵,而人初将,其时懵懵未开。故善恶无辨,皆生存为先。此为心之体,亦为人之本。

    心是何物?用孟子四端为要,即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皆为良知。

    圣人说格物致知,便是希望后世人致本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而无人欲之杂。知而不行,为不知。知而行止,为不知。知是行之始,行乃知之成。知行并无先后之分,而我本人更崇尚行。

    古来士人治国平天下之夙愿,亦为无上荣光。为众生善,可为大成。

    但能力小为小善,能力大则为大善为良知,不是非得强求自己为大善。”

    底下众人,被这一番新奇而且蕴含哲理的说教,讲的似懂非懂,若有所悟。

    杨霖干脆在铺着蒲团的台上席地而坐,指着下面说道:“今日探讨做人与学问,在场不论官职,我们平辈相称,尽管上台一叙或者发问。”



第二百八十四章 自古圣贤不寂寞
    “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恪守本心,人人皆可成为圣人。”

    太学讲坛上,最后一科状元郎语出惊人。

    北宋末年,人心浮躁,礼乐崩坏,奸邪四起。

    士林学派上并没有新的学说诞生,无非是吟诗弄词,以狎1妓为风流。

    杨霖以少宰之尊,坐在太学讲坛,任由还未入仕的学子提问对答,俨然平辈,光是这份胸襟气度,就已经让很多人折服。

    对答之下,又有发人深省的语句频出,一场预计之中很短结束的场面讲学,从早上持续到了傍晚。

    很多人忘记了饥饿,听得如痴如醉,直到天黑。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眼看天色将黒,杨霖才感觉到肚子里饥肠辘辘,他结合后世的见闻,加上今生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不光是给别人讲课,自己也有一些体悟。

    站起身来,杨霖笑道:“今天就到这里吧,你们身为太学子,不应该和普通学院的懵懂孩童一般,只知道读书,更应该思考。圣人未读书时,也是普通稚儿,唯有常思本心,才能超凡入圣。我希望你们都能思考,都能如今日般聚坐而谈,集思广益,汇聚成潮,即为思潮。思潮涌动,奔流不息。”

    据传扒灰的朱熹建立了灭人欲的理学,现在守正君子杨霖,也要引领思潮了。

    正当他要转身离开时,台下一个学生大声疾呼,走到台上纳头就拜。
1...106107108109110...32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