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星辰玖
院试终于结束了,接下来就是等放榜了。
这次,杨聪决定亲自去看看,他虽然对自己上榜有绝对把握,但是,却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再次名列第一,要再夺案首,那他就是名副其实的连中三元了,这称号,着实有点让人期待啊。
第三天一早,卯时还未到,他便和俞大猷等人一起来到了府学外的放榜之处。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文榜虽然还没放出来,放榜之处却早已人山人海。
这秀才毕竟已经有了真正的功名,在地方上也算得上是个小小的人物了,关注的人自然不少,再加上考生和其亲友,放榜之处聚集了足有几千人,站在人群后面,已然看不清那榜单张贴之处的字样了。
&n
第一卷 第九十五章 出书
院试夺魁,连中三元,杨聪携此巨大的荣耀自省城回来,老太爷杨荣都快欢喜疯了。
上次杨聪县试夺魁他都办了个谢师宴隆重庆贺了一番,这次院试夺魁加上连中三元自然更要大肆庆贺一番。
杨聪才刚刚回来,屁股还没坐热,老太爷杨荣便命人抬过来一大堆请帖,让他签名。
这次,杨府要办流水席,大肆庆贺三天,所有杨家的亲朋戚友、往来商户和整个泉州府跟杨家有点关系的官员士绅都要请到,那数量也是恐怖的好几千人。
杨聪原本就没想过要这么张扬,但老太爷杨荣想啊,惠安杨家自立朝至今也算是经商百多年的老字号了,但还从来没出过考取功名的人呢,这一下出了个秀才,而且还连中三元,怎么能不大肆庆贺一番。
他这是请不到更多的人,要能请到更多的人,别说三天流水席,就是三十天那都不在话下。
这流水席一开始,杨聪便敏锐的发现,很多人对他的态度都不一样了。
比如县学里那些同窗,以前看他的眼神那是相当不屑的,基本上话都懒得跟他说一句,这次,他们再也没了那种不屑的眼神,甚至有几个在他敬酒的时候还刻意跟他寒暄了几句,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是同窗一般。
又比如县城里的乡绅,以前他们是看都懒得看他一眼的,就算杨家请他们,他们也不怎么搭理,能派个子弟来就不错了,但是,这次,县城几乎所有乡绅都来了,而且对他还客气的很。
这些人应该都清楚了,杨聪是真正的“天才”,连中三元凭的是真本事,而能在县试、府试和院试中连中三元的人,最少也能考个举人,考个进士都不奇怪。
也就是说,今后的杨家,进阶乡绅那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甚至因此一跃成为官宦世家都有可能,他们自然要来搞好关系。
当然,不光是这些人到贺,杨聪在府城那些秀才朋友都来了,徐阶那是正经的府衙高官,一天事物繁忙,自然不可能亲自跑惠安来给杨聪道贺,不过,他也让史文斋兄弟带来了贺礼,甚至还亲笔给杨聪写了副对联。
上联是:清风送暖正是案首登科之日。
下联是:杨柳飘絮恰好金榜题名之时。
横批是:天资聪慧。
这对联,并没有隐含什么典故,也没有刻意咬文嚼字,看上去平平常常,但是,却把杨聪的姓、名和字都包含进去了,而且还寓意杨聪必能金榜题名。
老太爷杨荣看了,着实欢喜的不行了,这可是探花郎亲笔提的对联,而且还夸杨聪天资聪慧,必能金榜题名,杨聪要真的金榜题名了,这对联肯定会变成一段佳话,广为流传。
这对联,题的好啊,他连忙命人用上好的石料赶制了一个牌楼,直接竖在杨府大门外的广场上。
这一家伙整的杨聪着实有点无语,不过,他也不好说什么,没办法,谁让杨荣是自己的爷爷呢,老人家高兴就好。
他这连中三元之后名气着实大了,不但惠安本地士绅对他和读书人刮目相看,就连泉州一些读书人也慕名而来。
这其中就有一个很特别的人,此人名叫王宣,字广言,乃是俞大猷早期学文时的老师之一。
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泉州有名的理学大师,易学泰斗蔡清的门人。
这蔡清可不得了,他虽然在仕途上没什么过人之处,在程朱理学和易学方面却是有明一朝的代表人物之一,甚至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乡试和会试的标准答案都他大力倡导的结果。
可以说,单论对科举方面,他的成就直逼朱熹。
这么一个牛人,在泉州府的名气自然是大的吓人,张岳、陈琛甚至林希元等泉州府及其周边有名的进士都可以算是他的门生。
王宣也是蔡清的门生,不过他并不是什么进士,甚至连举人都不是,他只是一个秀才而已。
他为什么来找杨聪呢
杨聪也不知道啊,当俞大猷带着他直接来到杨聪跟前的
第一卷 第九十六章 格物致知之理
杨聪虽然假假也是个读书人,出书这种事情他还真没考虑过,至少来到明朝这一年多时间里他还没想过要出书。
当然,他没想过出书并不代表不能帮别人出书,王宣毕竟是俞大猷的老师,这个面子说什么都得给。
而且,几百两银子对他来说也不算什么。
这会儿老太爷杨荣已经按照当初的约定每个月给他划拨一成的红利,虽然这一成红利没有想象中的上万两一个月,但也差不了多少,他现在可以说是钱多的发烧,烧个几百两对他来说压根就不算个事。
在王宣期待的目光中,他假假意思伸手在书堆中拿起一本,想装模作样的看一下,再装出很欣赏的样子,夸奖几句,然后再谈出书的事情,这样就算是给足人家面子了。
不过,他刚拿起一本书,瞬间便被封面上的书名给吸引了。
书名竟然是《金石篇》,而不是什么《易理》,又或诗歌散文什么的。
这《金石篇》写的又是些什么呢
他有些迫不及待的翻开手中的书,仔细看起来。
这书里面的字一看就是手写的,虽然比较工整,但却没有印刷的看上去那么舒服。
不过,里面的内容却着实让杨聪目瞪口呆。
这《金石篇》写的竟然是已知金属的开采、冶炼、铸造和加工等等,书中的内容着实让他大开眼界,原来,这个时代的人对金银铜铁等常见金属的开采、冶炼、铸造和加工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比如冶炼,这个时代的人已经掌握了很多种合金的冶炼方法,而且技艺已经相当的成熟。
《金石篇》并不是一本,而有很多本,另外还有《砖瓦陶瓷篇》、《舟船篇》、《丝绸布匹篇》、《丹青染料篇》等等,很多很多实用的东西,内容他也大致看了一下,有大致讲述原理的也有直接讲述方法的。
他将几十本书翻完之后,不由陷入了沉思。
王宣还以为他是在考虑要不要出钱将这些书刊印出来呢,所以,压根就不敢吭气,只是眼巴巴的看着他。
其实,杨聪考虑的不是掏钱印书的问题,而是改变大明的问题。
他刚穿越过来那会儿就曾想过要改变大明的一切,让大明摆脱亡国的命运,走向富强,但是,他当时也就愤青般的激动了一把,匆匆定了个靠科举步入仕途的目标,至于具体怎么改变大明的一切,他还没仔细考虑过呢。
就算自己金榜题名,就算自己通过各种方法掌控了朝堂大权,接下来怎么办呢
难道学那些权臣玩弄权术,只手遮天
他知道,玩这些是没用的,大明不是没有出现过权臣,就算能只手遮天,就算能使得吏治清明,那也只能治标,让大明多苟延残喘几年,根本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要改变大明,要让大明变得富强,光玩弄权术是没用的,还必须有些具体而又切合实际的方法。
以前他还没想到具体的方法,这会儿看到王宣写的这些书,他终于隐隐有了一些想法。
大明之所以灭亡,说白了就是因为土地兼并,这是历朝历代都避免不了的绝症,一个封建王朝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定会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一旦大部分老百姓因为土地兼并而无法生存下去,那这个朝代离灭亡就不远了。
这个绝症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他们却没有办法改变。
杨聪以前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但是,现在,他貌似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这个办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发展技术,让大明的技术领先世界,不管是军事方面还是农业方面,又或者工业方面都远超世界各国,这样一来土地兼并就不会成为一个无法治愈的绝症了。
老百姓土地不够,没关系啊,这会儿可是大航海时代,只要航海技术发达了,这世界上还不知道有多少无主的土地呢,装下几个大明都够了。
天灾爆发了,粮食不够,也没关系啊,只要大明工业远超世界各国,完全可以用廉价的产品去换取粮食啊。
这办法,兴许真能成!
他是越想越兴奋,越想越激动,想到后面,甚至整个人都忍不住颤抖起来了。
&n
第一卷 第九十七章 大明的希望在何方
这些书写得有点乱,这是事实,因为王宣并不是什么专门做学问的博学鸿儒,他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钻研,也没有那么多书籍去参考。
杨聪这意思,很像是在婉拒他出书的请求,什么写得有点乱,什么我们合计一下,那都是屁话,杨聪的意思总归就是这书还是不要刊印了,至少王宣是这么认为的。
他不由满脸落寞的摇头叹息道:“唉,这个老夫清楚,老夫就是个匠户,比不得那些大儒,哪能写出什么传世巨著来。老夫也就是想将泉州府乃至周围各州府的匠户技艺记录下来,并探索一下怎么让这些技艺更加精湛,至于全面什么的,老夫的确没考虑到,让你见笑了。”
这话听着就有点让人绝望的感觉,但是,杨聪关注到的却不是话里的绝望,而是其他的东西。
他竟然饶有兴致的问道:“噢,先生,您是匠户出身吗”
王宣自渐形秽道:“是啊,老夫原本就是铁匠出身,只是考上功名之后,免了这劳役之苦,又娶了个农户之女,家里有了几分薄田,勉强能糊口了,这才无聊的到处找人请教,想写点东西出来。”
他这话说的是比较轻松,其实他本身的境遇远没有这么轻松。
他是匠户出身没错,不过,他也曾是个才华横溢的年轻才俊,要不然也不会被蔡清这样的理学大师看上,收为门生。
只可惜,他在县试、府试和院试大放异彩之后,乡试却是折戟而归,从那以后,他便沉寂了下来,再也没去参加过乡试了。
当然,他乡试折戟并不是因为出身不好,这时候的科举还算是比较公平的,大多数时候都只看你的学问,不看你的出身。
他乡试之所以没过,主要还是钱闹的。
因为没钱买马,他只能徒步去金陵,泉州距离南京足有两千多里,他足足走了将近两个月,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因为没钱,他只能风餐露宿,途中他甚至都没吃过几顿饱饭,他赶到金陵的时候整个人都已经虚弱不堪了,乡试三天,他能坚持下来不晕倒就算不错了,哪还能考出什么成绩来。
回程的时候,他更是因为没钱吃饭,差点饿死在路上!
所以,他去了一次金陵之后便断了继续科举的念头,直接娶了个农户家的独生女儿为妻,依仗着那点免税额度,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这种没钱的苦楚俞大猷也深有体会,他忍不住在一旁感慨道:“清风,先生其实也是一时俊杰,院试的时候也曾名列前茅,只可惜,金陵太远啊!对我们这些低贱的贫民百姓来说,金陵实在太远了,两千多里,一般人走到那里,能留住半条命就不错了!”
这两位,都是很有故事的人啊。
杨聪闻言,再次陷入沉思。
王宣和俞大猷都以为他还是在考虑要不要掏钱刊印这些书呢,其实,压根就不是。
这两人的感慨,让他隐隐找到了大明发展不起来的原因,或者说,大明发展起来的希望。
大明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或者说,为什么大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停滞不前了
这个原因,好像跟王宣和俞大猷的遭遇有关啊!
那么,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关联呢
他看了看王宣,又看了看俞大猷,眼神不经意间又瞟到了那堆书上面。
一道灵光,突然闪现在他的脑际,他终于明白了。
大明之所以发展不起来,是因为很多人才都被埋没了!
这年头的统治者错误的认为,只有读书人,才是人才,或者说,只有读死书,认死理,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当官,读书就是为了跻身士绅阶层,这样的人,才是人才。
其实,他们错了,倒不是说读书人不是人才,只是他们的看法太片面了。
读书就只为当官,然后跻身士绅阶层,然后兼并土地,然后依靠兼并来的土地过上上层人的生活,这样能发展起来吗
&nb
第一卷 第九十八章 百科全书
杨聪是什么意思
他的意思很简单啊,把匠户和军户等等这些大明的希望培养起来,带着他们一起去掌控大权,然后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干,将大明的工业、农业、军事等全发展起来,这样,大明不就有希望了吗!
他一看王宣露出意动的表情,立马毫不犹豫的道“先生,要不这样吧,您就留下来教我研读《四书章句集注》,一个月我出一百两,您看怎么样”
“噗”,王宣闻言,直接把刚喝进去的一口茶给喷出来了。
教人读书,这活他不是没干过,当初他还教过俞大猷呢,《四书章句集注》他也研习过,而且水平也不一般,要不他也不敢去参加乡试,问题,这一个月一百两银子,着实有点夸张了,一个月十两银子他都没有想过啊!
他愣了半晌,这才难以置信道“此话当真”
杨聪点头微笑道“当然是真的,不信你问志辅兄啊。”
俞大猷也是他一百两银子一个月请来的,这都一年多了,一千多两银子,他可没少过俞大猷分毫。
俞大猷闻言,连忙点头道“先生,这个假不了,这点钱对清风来说不算什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