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时代里的小人物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孟夏春晓

    到九月底,高考复习资料的销量比之前最好的时候翻了整整一倍。

    钱越赚越多,腰包越来越鼓,可孟春晓却高兴不起来。

    都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人活着钱没了,人死了钱没花完,但孟春晓觉得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人活着,有钱却花不出去。

    今年的国庆节和中秋节赶到一块了,中间只隔了三天。

    国庆节放了一天假,孟春晓一大早骑着自行车去了城里,买了一大堆月饼、烟酒茶,打算送给帮着编写复习资料的几个同学,另外赵立人那边也得意思到了。

    现在不差钱,他净挑贵的好的买。

    赶着饭点回到家,刚把自行车停下,就听到大门里传来一声:“三叔!”

    孟春晓抬头一看,居然是便宜大侄子孟州。

    “你咋来了”孟春晓又惊又喜,“啥时候到的怎么不提前打个招呼,我好去火车站接你。”

    孟州咧嘴笑道:“俺和大队长一起来的,也是刚进门,知道你和二叔忙,就没告诉你们。你们这好找,路上随便问个人就寻来了。”

    “大队长也来了”如果只是孟州一个人来,孟春晓并不觉得奇怪,可大队长抛下生产队的大事小事跑到首都来,他就有些纳闷了。

    两人一起把自行车抬进门,孟春晓问:“大队长来首都办啥事”

    孟州倒是知道一些,说:“不是公差,你还记得咱们村东山那个大石坑吗大队长看到别的村又是搞砖窑,又是挖沙子,就想把那个石头窑子捯饬出来,拿不定主意,又嫌拍电报耽误时间,就拉着我过来,想当面问问二叔。”

    孟春晓奇怪道:“上面不是下政策了吗,允许搞活集体经济,干就是了,怕啥”

    孟州叹气说:“还不是担心上面的政策再有什么变化。”

    孟春晓无奈地摇摇头,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大队长肯定是被折腾怕了,如果不打听明白,绝对不敢搞什么集体产业。

    屋里,孟国庆正陪着大队长唠嗑,看到孟春晓回来了,大队长高兴道:“哎呦,三儿,这才多长时间就长这么高了,赶快让叔瞧瞧。”

    大队长转着圈把孟春晓摸了个遍,嘴里啧啧道:“还是首都的水土养人啊,白胖白胖的,浑身都是瘦肉。”

    孟春晓哭笑不得道:“叔,这是肌肉。”

    大队长说:“鸡肉你还猪肉呢我知道了,你想吃我们家养的鸡了吧,我这次给你拎了两只过来,过会儿让你二嫂炖上。”

    重新落座后,大队长发现旱烟锅子灭了,划了根火柴点着,吐了一口呛人的烟雾,眯着眼睛问孟国庆:“刚才说到哪了来着,让三儿一打岔给忘了。”

    孟国庆笑着说:“挖沙子。”

    “对,灶头村挖沙子。”

    大队长鼻子里重重地出了口气,说:“我就气不过,那条河咱们村有一半,他们挖就挖吧,可不能挖过界吧,你说气人不气人!我找他们大队长王瘸子理论,王瘸子真不是东西,说什么,噢,你们大队也可以挖过界。呸,我是谁,我会跟在他王瘸子屁股后面吃灰”

    孟国庆忍着笑说:“叔,人家灶头村有船,也有会划船的人,咱们村可比不了。”

    大队长嘀咕道:“便宜王瘸子了。”

    孟春晓问道:“叔,听孟州说,你打算开山打石头”

    大队长点点头说:“咱们石湾村穷,除了石头没别的了。虽然大家伙儿跟着你三姑赚了不少钱,可集体经济搞不上去,就是我这个大队长的失职。哼,我可不能被王瘸子给比下去!不过我就是心里没底啊,国庆,还有三儿,你俩都是大学生,你们跟叔唠唠,这上面的政策会不会变”

    &




第一百二十二章 修路
    孟春晓和孟国庆对视一眼,相当无奈。

    大队长对这事儿如此急迫和热切,说的好听点是为了搞活集体经济,带领社员致富,说的不好听点,嘿嘿,还不是为了跟灶头村的王瘸子较劲儿。

    大队长虽然存着了点私心,不过又有谁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没有一点私心呢

    再说他干了二十多年的大队长,在村里风评一项不错,对孟家也多有照顾,否则老娘就是想多干活挣工分,没有他这个大队长的点头,也是不行的。

    大队长弓着腰窝在椅子上抽旱烟,不时地唉声叹气,那样子真是见者可怜。

    孟国庆说:“叔,你别急,办法总会有的,你来一趟不容易,在这里多住几天,咱们慢慢想办法。”

    大队长虽然有点遗憾,不过也没丧气,而且他也觉得孟家哥俩说得有道理,既然现在大理石不好卖,那就听他们的,放个三年五年再说。

    磕了磕旱烟锅子,大队长说:“那行,我就在这住两天,国庆你可得管吃管住啊。”

    孟国庆大笑:“叔,你这话说的,不是磕碜我么。”

    孟春晓说:“叔,今天正好放假,吃完饭我陪你俩出去逛逛。”

    没等大队长开口,孟州急不可耐道:“好好,你带我去吃烤鸭,过年的时候听你说的,我馋死了都。”

    大队长瞪了他一眼:“就知道吃,没出息!”

    下午带着大队长和孟州去市里逛了一圈,全聚德的人太多,烤鸭没吃上,就在东来顺吃了涮羊肉。

    回到家,大队长岁数大折腾累了,洗了把脸就去隔壁屋里睡了。

    “乖乖,二叔行啊,一下子弄了两个院子,真敞亮!上午来的时候我还以为只有一个院子,原来这边还有个小门。”

    孟春晓笑着说:“你要是喜欢,也在首都买两套。”

    孟州吓得直摇头说:“我可没钱买,我还得存钱娶媳妇呢。”

    孟春晓说:“你想多了,现在首都的房子一点不贵,这两个小院年初买的时候还不到九百块钱。”

    “啥就这破院子九百块钱!抢钱啊!在老家新起一座大瓦房才多少钱”孟州一副看傻子的表情。

    孟春晓无语道:“这里是首都!首都知道不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这买了房子,保准不吃亏!过个几年,就这小院起码得翻一番,哼哼,再过十年二十年,翻十倍都不止。”

    “不买!我又不在首都住,买了浪费。”孟州理解不了他的逻辑,房子不就是用来睡觉的嘛,怎么换个地儿就变金贵了

    孟春晓见他油盐不进,也不再劝,问道:“你最近在忙啥”

    “我呀,还是给三姑打下手,卖粉条、粉皮,鞋垫的生意也在做。”

    孟春晓笑着问:“看你这身行头,没少赚钱吧”

    孟州嘿嘿笑道:“还行还行。三叔,你是不知道,来咱们村买粉条的人,都能排到山口,粉条子刚晾干就被抢走了,还真应了你的那句话,现在就是卖方市场。”

    孟春晓也替三姐儿和孟州感到高兴,说:“好好干吧,多赚点钱,过两年上机器,又快又省事。”

    孟州说:“三姑也这个意思,说二叔在大学里学造汽车造飞机,弄个抽粉条的机器那是小菜一碟儿。”

    孟春晓心虚地朝孟国庆屋里看去,这个点他肯定在给苏梅辅导功课,应该听不见。

    赶紧岔开话题,问道:“有啥困难没”

    孟州挠了挠头说:“也没啥困难,就是,嗯,就是咱村的路不好走,来买粉条的人老抱怨。”

    “咱们大队没说要修路吗”孟春晓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要想富多修路,出村的路不好走确实是个大问题。

    孟州苦笑道:“说啊,年年说,天天说,大队长倒是能组织起人手来,可修路的钱从哪出他这次筹划着卖石头,就是想等大队里有了钱后把那条路修一修。”

    “修那条路得花多少钱?”孟春晓回想着出村的那条山路,也没多长,最多二里地,应该花不了多少钱。

    孟州砸吧着嘴说:“那条路可不好修,不算人力的话,怎么着也得两三千块钱。咱大队穷得叮当响,哪来这么多钱。”

    孟春晓惊讶道:“两三千块钱这还算多我要是大队长,直接就集资修路了,还等啥等,再等下去黄花菜都凉了!”

    孟州苦笑道:“三叔,你以为大队长没这么干过去年秋



第一百二十三章 一个人回家过年
    首都似乎一夜之间进入了冬天,早晚冷得掏不出手。

    骑着车被冷风吹得头皮发麻,孟春晓只想着赶紧到家,然后一动不动地窝在火炉子旁边。

    到了巷子口,发现不少人大包小包地往家里搬东西。

    孟春晓有些纳闷,这才十一月,离春节还早着呢,怎么现在就开始办年货了

    办年货也用不着买这么多东西吧,好家伙,那个大勺子是啥,掏粪用的吧

    推着自行车刚走了两步,就听到身后有人喊:“孟三儿,孟三儿。”

    回头一看,赵立人也是大包小包的,就连脖子上也挂了一扇猪肉。

    孟春晓笑喷出来,“赵哥,你这副打扮真帅!”

    “你还好意思笑!麻溜的,赶紧帮把手,哎呦,累死我了,快快,先把这扇猪肉拿下来,我的脖子都快断了。”

    孟春晓将猪肉搭载自行车后座上,纳闷问道:“今儿这是怎么了刚才看到好多邻居都跟你差不多。”

    赵立人捶着肩膀说:“你不知道要涨价了!猪肉、鸡蛋、油、大白菜,没有不涨的,连火柴都上涨到三分钱。不趁着涨价前多买点,以后日子怎么过啊。”

    “那也不至于买这么多啊。”

    “这还算多我妈今儿一大早摸着黑去百货商场排队,来来回回搬了三趟,买了三箱子火柴,用个两三年绝对没问题。你要是去我家就知道啥才叫多,好家伙,现在连落脚的地儿都没了。”

    “不是,那你这些东西……。”

    赵立人抹了把汗说:“你家的啊,你和孟哥都在学校,中午的时候二嫂挺着大肚子去我家,把任务托付给我了。”

    孟春晓哭笑不得,苏梅也真是的,听风就是雨,家里又不是没钱,上个月底首饰卖了一部分,赵立人送来了八千块钱,根本用不着囤货。

    再说了,国家也不会任由物价一直涨上去,否则老百姓怎么活

    对着后座上的那扇冻猪肉,孟春晓愁得要死,也不知道啥时候的肉,下不去嘴啊。

    两人把东西搬进家里,苏梅觉得还是太少了,说:“三儿,明儿你跟你二哥别闲着,早点去再买些肉,还有酱油、醋、盐、火柴,能买多少就买多少,这些东西放不坏。”

    孟春晓只管点头,反正明天他是不会去跟人挤的,要去就让孟国庆去。

    可第二天天没亮,他还是被孟国庆揪出了被窝。

    其实孟国庆也不想去,但媳妇儿发话了,他硬着头皮也得去。

    兄弟俩在商场里挤了整整一天,晚上回来后还被苏梅埋怨,买的太少了。

    厨房里堆着几扇冻猪肉,断口处白不咧嗞的,看着就恶心,孟春晓打定主意以后坚决不吃猪肉,就是吃也临时买点新鲜的。

    孟春晓猜错了,涨价风波并没有马上过去,从报纸和广播上发布的各种新闻消息看,短期内政府恐怕不会对物价进行限制。

    物价上涨让老百姓们叫苦连天,甚至都波及到了校园。

    为了安抚人心,国家开始给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个城镇职工发放每月5元的副食品价格补贴。

    但实际上,这点钱杯水车薪,远远赶不上物价的上涨。

    对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汉来说,日子倒还过得去,可对那些一份工资养一家人的职工来说,年底前的这俩月相当难熬。

    再加上知青返城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年末的首都变得躁动不安。

    1979年在一片涨价潮中结束了。

    苏梅的肚子愈发大了,预产期就在农历二月前后,今年的春节铁定不能回老家过了。

    孟国庆得留下来照顾苏梅,回家过年的任务就交给了孟春晓。

    孟春晓还真不愿意回去,上次回去的阴影还在,他都能想象到,老娘没见到孟国庆后的难过和伤心,说不定会把气撒在自



第一百二十四章 好事留名
    时隔一年,石湾村变化不少,孟春晓都快认不出来了。

    最显眼的就是出村的那条山路,如今已经变成了一条三米宽的水泥路。

    河上的那座石拱桥也加固了,桥面上同样铺上了水泥。

    “大侄子,路修得真不错,大队长没少花心思啊。”

    孟州说:“那倒是,这几个月他基本上天天盯在这上头。路修好的那天,公社刘主任都来了呢,讲了一大通话,把咱们大队干部夸了个遍,大队长高兴坏了。”

    在水泥路上跺了跺,又蹲下扒了扒路基,纹丝不动,最后憋红了脸,才抠出一小块水泥渣。

    孟州在他身旁蹲下,笑着说:“三叔,你还担心偷工减料大队长狠着呢,他每天说的最多的就是,谁要是敢跟老子耍心眼儿,我就把谁送进监狱吃牢饭,这条路要是修差了,别怪老子六亲不认!”

    孟春晓轻轻地摇摇头,也就是大队长了,换成别人,还真没这么大的魄力。

    走进村里,如果没有孟州带路,孟春晓觉得自己肯定会迷路。

    很多人家起了新房子,条件好的用上了红砖红瓦,条件差点的屋顶用的是茅草,可不管怎样,房子是新的,社员脸上的笑容是真诚的。

    盖了新房子,宅基地旁边的路也都顺带修了,很多地方都用旧房子的砖石重铺了一遍,下雨天再也不怕弄脏鞋了。

    去年回家的时候,还能看到几个小年轻蹲在墙根下晒着太阳打扑克,这次回来村里的年轻人都不知道跑哪去了,只有七八个老头老婆子坐着马扎聊着家长里短。

    看到孟春晓回来了,一个老头咧着嘴露出没有牙齿的牙花:“三儿,你二嫂啥时候生啊”

    孟春晓先大爷叔婶的喊了一遍,然后才笑道:“就二月前后,没几天了。”
1...3536373839...5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