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唐马王爷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东风暗刻

    第二炮则有了经验,效果一下子就出来了。

    第三支,恰好濮王李泰看到了,他要过香来说,“让本王亲自燃一支。”

    谁知他将炮射得更歪,擦着王府的院墙飞出去了——又是长乐坊方向。

    李泰当然不知道他亲手施放的这一支重炮炸到了江安王妃。

    亲眼看见归林居巷口一幕的也没几个人,知道长乐坊街上出现过一匹惊马的人还多些,但知道驭手是谁的又不甚多。

    但天山牧四名护牧队员巧拦惊马的事,却传的人人皆知。坊间的未嫁女子们传得更邪乎,说护牧队的人深谙马性,又个个神力,一把攋住马缰,惊马喀噔一下,便停住,然后服服贴贴的。

    姑娘们嘀咕,“这些西州人可真神奇,长安是不好找了!”

    “你哪里懂,陛下便是从西州出来的呀,那这些人还差得了你都不知道吧,我听上街的人说,陛下的骑术超过了所有人!他骑着红马,一眨眼便到了惊马身后,再轻飘飘的一伸手,便将坠马女子打半程空里接住了!那可不是个小物件呀!”

    ……

    初四,含元殿早朝如期举行。

    皇帝往下一看,赵国公,江夏王在下边安然就坐,二人各领一班,在京的诸王、入京的边州刺史们也都到了。

    看起来每个人都精神焕发,这个年过得不错。

    晋王、吏部尚书李治奏禀开年的人事任用,第一个便涉及到洪州。

    人们竖着耳朵听,不知这个从二品的洪州大都督到底花落谁家。

    尤其是亲王们,异常的紧张。亲王们除了那位纪王殿下,料想每个人都不愿意离开原封地,多年的经营一旦离开,损失说不清楚。

    建州刺史王茸,任洪州刺史。

    赵国公在底下听出来了,委任的不是洪州大都督,而是洪州刺史。也就是说,这次洪州不再督领其他四州,洪州降格了!

    有些人想了一阵子,才想起这个王茸的来历。

    泉州海溢时,建州刺史王茸未等长安分派,也未等泉州求援,在第一时间用快船将赈灾粮运抵泉州。

    洪州由大都督府一下子降为上州,主官由从二品直接改为了从三品。那么也就不必非得亲王担任了,亲王们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不过王茸应该满意了,建州原是东南一隅深山中的一座下州,下州刺史直接跨入上州刺史的行列,谁都认为王茸拣了个大便宜。

    正四品下阶变成了从三品,虽然只是两阶,但三品,那就跟龙门一样!人走时气马走膘,没有人表示异议。

    江州刺史由御史中丞王盛泰出任。

    这个王盛泰众人又很熟悉,他原是工部的水部郎中,随皇帝参与了泉州赈灾之后,曾经升了一阶。

    没想到这一次,王盛泰又要跑到江州主政去了。

    江州是中州,王盛泰不出意外的、将由正五品上阶,再到正四品上阶,一步跨了四阶!

    如果一位亲王去江州可能很失落,但王盛泰——这次人们真有点忌妒了!

    赵国公坐在那里静静地听着,王茸和王盛泰既不属于自己这一伙,也不属于江夏王那一伙,不过这二人品阶升得虽快,任地却并不令赵国公看好。

    那里全都是江防要地,也许一场大水、一次决堤,便能冲下去个三五阶。

    他在等两个人的去向,一个是吴王李恪,一个是他的老儿子长孙润。他要看看这两个人到底要任去何地。

    岳州刺史年高致仕,由扬州长史褚惟春接任。

    这是个平级调任,大都督府长史和上州刺史都是从三品,但刺史却是主政一方,比长史好看多了。

    人们听出来了,沿江三座州府新上任的主官,都是参加过去年泉州海灾赈济的。他们不是关陇的人,也不是山东的人,更不是辽东的人。

    随后的委任又印证了他们的判断,原泉州长史赵昌贞,迁任庐州刺史。

    皇帝在上边听着李治一个个往下念,看着底下江夏王和赵国公的神情。还行,两位打头的老臣看起来还算平静,坐在那里连身子也不摇一摇。

    说明这几个人的任用,没有明显令他们吃惊,吃惊也不好表现出来。

    王茸、王盛泰、褚惟春、赵昌贞这些人都是立身很正、未见有什么派系,且长期任劳任怨的官员。

    皇帝早已猜到,这些人因赈济泉州海灾而为人所知,任地又是沿江州府,不论是江夏王爷,还是他的舅父赵国公,都不会站出来明着反对。

    且不说反对的成效占几成,关键是,反对也不能制衡到彼此,反而有可能将他们反对的人,也推到对面去了。

    搞个平衡、见缝插个针就能多么容易

    皇帝心中暗哼,怪不得接连听了几项如此重要的委任,江夏王和赵国公仍是面色如常,所有人都看着呢,实在是咧咧嘴也不方便啊。

    接下来,该动动亲王了。

    但皇帝忽然问道,“对沿江几处州府的官员委派,不知赵国公和江夏王爷有什么看法”

    赵国公不抢着说,江夏王也不抢话,彼此谦让。

    然后李道宗起身道,“陛下所任这几人,依微臣看真是再合适不过!这几位都有赈济水灾的履历,多年来,官声亦属踏实勤勉,陛下将他们任往沿江州府,正是人尽其才。”

    赵国公道,“嗯嗯!江夏王爷所言,正是微臣所想!”

    皇帝如释重负的样子,说道,“难得我们君臣想到一起去了。”

    赵国公暗道,“应该是陛下你同晋王殿下……想到一起去才对吧陛下你何时让我想过什么呢!”

    &n




第1337章 十州连动
    一般都是好戏压轴,令人瞩目的武凉都督已经浮出了水面,那这个吴王李恪的去向,就更值得众人一看了。

    李恪兄弟多年来被他们的父亲——贞观皇帝所摒弃,那么在权利场中,对李恪和李愔的看好者,注定寥寥可数,真正的支持者也不会太多。

    世俗向利,亲近谁、与同情谁是可以截然分开的——很多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食者时,往往也只是抱以同情。

    但看起来,这样的局面要改一改了,金徽皇帝又要逆先皇的意思而动,将吴王李恪用起来。

    长孙无忌琢磨,皇帝怎么将李恪这件事提出,众臣会是何种反应。

    赵国公期待李恪的职位最好,最好不要高过老儿子长孙润。

    不然他可能怀疑长孙润在皇帝心幕中的真实地位,这件事就在明面上摆着呢——两个人出场的前后次序便是个说明。

    皇帝陛下一向行人所不能行,要是李恪这件事冷了场那就好看了,也让陛下知道知道人心向背。

    他悄悄看了一眼鸿胪卿崔仁师,在自己同高审行之间,看崔仁师听谁的。

    不过,崔仁师肯和盘托出高审行求他的事,其中的倾向已经够清楚了。在春风得意的延州刺史,和树大根深的赵国公之间,崔仁师还是有个清醒认识。

    吴王李恪,任襄州中都督!

    晋王很平静地念出了这几个字。

    朝堂上一片沉寂,襄州也升了一格,许多人不由自主地看向了原任襄州刺史,也就是李恪的兄弟李愔,他给哥哥让了地方。

    李愔贞观五年封王梁州,做过岐州刺史,襄州刺史。

    现在岐州有李明去了,襄州李恪又来了,那李愔这小子去哪儿

    皇帝问,“蜀王,朕不知你对吴王的任地有何感想,不妨直言。”

    李愔赶忙出来,奏道,“陛下英明,所决之事向来不会出错的,臣弟没什么要说的,”

    哥哥李恪不出山是不出山,出山便是个正三品的中都督,这品阶放在朝中便是个尚书,平一卿、高于八卿之上。

    李愔再禽兽不如,也知道这是件好事,兄长对自己还是不错的。

    他在此事上不能多说,也不能无所表达,接下来陛下该提自己的去向了。

    长孙无忌和李道宗各自吃了一惊,都知道襄州之重。

    有江汉平原,才有荆乡粮仓。华夏腹地,秦岭、巴娄崇山峻岭,何处才是种粮的地方!襄州、荆州、安州、鄂州如同巨鼎的四足,牢牢在环卫着这里。

    而襄州因为可以牢牢控制住汉江,军政、经济乃是秦岭以南第一大要地。

    李恪的腾起不可阻挡,襄州都督与荆州都督半斤八两,吴王与荆王李元景平起平坐了!关键这两个人同出宗室,又从未听说过拉帮结派。

    以后如有帮派的话,他们属于金徽陛下!

    荆王李元景未动,仍是中都督,而李恪的食户也一下子补足到了一千户。

    不论是赵国公还是江夏王,两人都恍然有所悟——先皇将禽兽不如的李愔派在襄州,让他们对此处都忽视得太久了——还有这么一处要紧的所在。

    襄州,往北隔着秦岭与长安、洛阳互成犄角,往南又与荆、鄂两州三足鼎立,既离政治不远,又离经济不远,军事上更为兵家必争之地。

    却让李愔这根烂橛子,钉在这里这么多年……那李愔去哪里

    谁知金徽皇帝对李愔却没有下文了。

    晋王李治也没提李愔的去向,李愔让李治一句话从襄州起出来,往旁边一丢,然后没事似地说到了曹州和许州。

    赵国公有一阵子没听清李治说什么,他想的是老儿子长孙润。

    赵国公暗暗的揣摩着,如果陛下将长孙润派在襄州来任都督,比眼下这个局面又会如何

    长孙润的武凉同样重要,那里是大唐这只雄鹰的翅根,而且皇帝给两个人同样的中州都督职位,看起来长孙润所得的圣宠还要高过李恪,因为李恪毕竟是亲王。

    唉!赵国公想,若是长孙冲能去襄州就好了。

    从三品的秘书监只须往上拔出一节,不就也是个中州都督了

    只是长孙冲好像并不大讨皇帝的喜欢,皇帝能让长孙冲居于秘书监的位置不动,也是看了他已故的长姐——李丽质的面子了。

    赵国公无可奈何,有些矫情,两个儿子都位居着三品。

    他意识到金徽皇帝以往、尤其是今日,行事好像有意地、既令自己有些不大尽意,又使他真的说不出什么来,说出来便有些不识好歹了。

    ——你的老儿子同样是中都督你不吱声,人家一位亲王也是中都督了,你要说不妥当得多没涵养的人才站出来!

    赵国公想,那么他即便对李恪再不看好,似乎也不能再说什么了!

    皇帝冷眼看了一下赵国公,发现他的舅父已经不止一次看崔仁师了,思绪不在李恪身上。他微微一笑,看来舅父的反应又让他算对了。

    赵国公确实在观察崔仁师,看起来,鸿胪卿对答应赵国公的事也不情愿,因为这么久了,崔仁师居然一次都没看向他这里来。

    长孙无忌思索道,“你不看也就不看吧,看来波斯副使、那个波充老婆的事不提也罢。”

    就他在想到这里的时候,朝堂上忽起了一阵骚动。

    今日的变动是早有准备的,吏部尚书、晋王李治连嗝儿都不打,公布曹州由都督府降级、不再督领周边各州。

    而且曹州被分置了两州。济阴县、考城县、宛句县、乘氏县不动,仍归为上州。从曹州分南华、成武两县,又划宋州单父、高乡县设置戴州,为中州。

    曹王去了岐州,曹州便被划开了。

    人们都以为,皇帝这是要为失了位子的亲王找地方了。卸任的襄州刺史蜀王李愔,注定会被派到这里任职。

    晋王李治同皇帝争夺储君之位时,两个人斗的暗流翻涌,但看起来斗而未破。眼下谁都看出来,晋王是死心踏地站到他皇兄那一边去的。

    此时他语声朗朗,念出了曹州和戴州的主官名字。

    纪州刺史李慎,出任曹州刺史,戴州刺史由谏议大夫郑叔矩担任。

    李慎就不必说了,母妃是韦太妃,掌管着太学。而且韦泽与皇后、贵妃等人关系都不错。纪王的能水早就有公认,也没有人对李慎的任职持有异议。

    郑叔矩,有人回忆起来了,泉州海溢赈灾时,此人随陛下同行,他原是户部的仓部郎中,赈灾后升为了谏议大夫。

    这个人的腾飞路子与王盛泰一样,也没有人持有疑义。

    但是李愔呢,怎么还不见动静

    皇帝解释道,曹州人口七十多万,但先皇却未在那里设置一座折冲军府,说明曹州之重,其实不在军政、只在牧民。

    有人暗道,曹王李明以十数岁的年纪坐镇曹州,其实正是先皇体恤李明的体现:辖地人口又多,又没有军务,都督事务相对简单了太多。

    但皇帝说,曹王以这样的年纪都领许州数年,仍是很不容易。

    曹王李明此时心头美滋滋的,又娶媳妇又迁坟,王妃一弄就是两位。而且皇帝兄长此番调职之举,已向众臣明白无误地表达了他对自己这位小兄弟的呵护之意。

    李明想,自己在曹州也没干什么正经事,只是还未到李愔和李恽那样胡闯的年纪,玩坏也玩不出什么门道罢了。



第1338章 文采出众
    黄门侍郎韩瑗问道,“鸿胪寺,还有这事别再是子虚乌有吧。”

    皇帝不吱声,但崔仁师就不能再缩着不动了。

    早晨入朝时,延州刺史高审行有些一瘸一拐,一边走还同崔仁师热情地打了招呼。此时崔仁师看到这家伙意味深长地瞄自己一眼,意思在说,“别忘了你答应本官的!”

    但崔仁师吭哧了一声,不能不讲了,话题如渠,他让人引到了水口上,再不冒两句的话,陛下也得问。

    崔仁师应道,“呃……韩侍郎,鸿胪寺涉及到外方使馆的事,每日总是多的数不清,本官这两日过年过得是有些懈怠……不知你问的是哪件事”
1...433434435436437...4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