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雄起中亚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爱做的事




第四百九十八章 六部之争
    ?

    这是兵部官员集体商量好的,需要李承绩早日定下各军番号,从而上下分明,方便调度。

    为此,李承绩在回马鲁的路上,也与沿途军将交谈,聆听了他们的想法。参赞司也给李承绩出主意,在军制上提出了相对合适的意见。

    因军制相比其它而言,更加关系呼罗珊的国本。所以李承绩本着稳定军心的想法,打算早日定夺下来。但户部、工部、礼部、吏部五部主官却联名上奏,请求军制改革之事等建国大典后再颁布。

    李承绩也清楚他们的想法!

    如果军制改革放在最前,那兵部就压了其它五部一头。所以他们心里,自然是不愿了。李承绩也想着建国大典在即,也不差那么几天,便也就顺着其它五部主官的想法了。

    到底六部安稳,呼罗珊的官场也就安稳了。

    但是军人骨子里就有一股争强好胜的习气!其它五部联手,自然让兵部官员有些埋怨。再加上外出征战的将领也都得胜而还,一听说这事儿,那无名火就蹭蹭蹭的起来了。

    毕竟战场上他们可是没怕过。回到马鲁,难道还怕那些只会舞文弄墨的文官不成。

    便有了今天,帖木儿灭里主动请求李承绩赐予军队番号,定下军制。

    其它武将见着,纷纷出列请命。

    这些都是在外立下战功的武将,封赏还没下。如今联名向李承绩请求赐名,怎么说都不能拒绝。

    张钛铭等人看着,脸色都有些不大好看。

    “军制关系国本,诸位臣工所请,也皆是忠国之言。待会儿朝会完毕,六部主官和参赞司的诸位臣工留下商谈军制事宜。”,李承绩命令道。

    其它各司官员虽有心劝上一二,但也不敢忤了那帮武将的颜面。到底眼下武将战功赫赫,在朝堂上有足够的资本挺起腰板。而且呼罗珊之地,本就以武论英雄。

    他们这些只会舞文弄墨的文官,是没有武将来得重要的。

    张钛铭和花剌子密对视了一眼,再瞧其它六部主官,都齐声应是。

    但武将这边怕文官们又故意拖延,就见括拔斯蛮傻里傻气的站出来道:“国主,这事儿已商讨好些天了。若是今晚还是商讨不出个结果,是不是又得往后拖”。

    “放肆!朝堂之上,怎可如此对国主说话”,礼部主官石抹民安呵斥道。在主管礼部事务后,石抹民安一改之前礼部依附户部的低调姿态,开始大肆刷新礼部在朝堂上的存在感。

    比如每郡的学堂建设上,礼部就进度极快。就连刚纳入呼罗珊不久的甘肃行省,都开始建起了学堂。并且还和其它部门硬抗,丝毫不让。

    像呼罗珊的标准官话上,有其它司级的官员说了地方话,就被礼部已呼罗珊的律法为由,按章罚款。就连工部狄万弗拉特,都因穿戴不符合呼罗珊的规制,而被礼部官员报给了刑部,乖乖罚了款。

    这一番操作下来,让礼部在其它五部官员眼里,都像躲瘟神似的连连避开。

    不过最让礼部声望大涨的,还是寻斯干城的一处贵族府邸争抢。本来按照礼部的设想,那个地方就用来改建大学。但是工部也看中了那里,想将其收为官用。

    于是两部为此事闹将起来,直闹到了李承绩的桌案。

    其实寻斯干城的贵族府邸不少,完全没有因一座府邸而闹成这样。只是巧合的是,这座府邸是工部与礼部同时看上。并且登记此事的官员不够仔细,忘了这府邸已被别的部门看上了,就再次登记了一次。

    于是引得两部各不想让,闹得六部都不大安稳。

    李承绩当时看到这道请求裁决的奏折时,第一时间就通过事务司了解原委。然后便将工部与礼部主官各罚三个月的俸禄,罪名是他们内部攻讦,引起朝堂不稳。

    &nbs



第四百九十九章 治安情况
    ?

    括拔斯蛮人虽憨了点儿,但并不蠢。石抹民安主管礼部以来的强势作为,他还是有所耳闻的。所以对石抹民安的质问,不自觉的有些畏惧。

    便求救似的看向卡尔旺。

    身为护教军成立的元老之一,卡尔旺在军中的地位只比李大气低一点。现在是兵部左狄万,位高权重。

    “国主恕罪!军中男儿心直口快,不是故意冲撞国主。”,卡尔旺出列替括拔斯蛮请罪道。

    可能是同为古尔人的缘故,卡尔旺对括拔斯蛮多看重了几分。再加上后者力大无比,性子又比较直。是呼罗珊军中,少有的勇将。所以两人的关系,也比较亲近。

    “括拔将军为人爽朗,说话的声音也大了些。石抹狄万,就莫要深究了。”,李承绩自不会因托拔斯蛮的问话而生气,便笑着宽慰道。

    石抹民安这才应了声是,回到文官的队列。

    只是军制之事却因这一耽搁而没有结果。帖木儿灭里还想问,刑部狄万花剌子密却抢先一步,开始禀报起了近些年刑部的政务结果。

    因呼罗珊法制严明,这几年刑部的特大治安事件不多。倒是小偷小摸的小案件,却是源源不断。而且犯罪者,多是刚入呼罗珊不久的新移民。

    并且茨冈人,还占据了所有犯罪案件的百分之三十。

    这是一个很大的比例了!

    相当于一百个罪犯里面,有三十个是茨冈人。

    “茨冈人何以有如此多的小偷”一些在场的呼罗珊官员都很奇怪。

    李承绩却并不惊讶!

    因为茨冈人在后世还叫吉普赛人,是一个以流浪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族群。他们喜欢在一个个城市乞讨、卖艺,日子太难过时,就会抢劫、偷东西了。

    而呼罗珊是不准有乞讨者的!

    大街上也很难见到乞丐。并且呼罗珊严格的户籍制度要求每个村级的行政单位都密切的管控好所属的人口。至少要保证有工作能养活自己。

    迁入到呼罗珊的茨冈人不少!

    尤其是听说呼罗珊人生活富足后,很多四处迁徙的茨冈人就大肆涌入呼罗珊。但他们在进入后,就被安排着种地或进入工坊做工。最不济,也会派遣到工地上建房子,修水渠。

    这种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生活方式让不少茨冈人不满,就出现了私自逃跑的情况。但没了工作,他们也就没了养活自己的资本。于是开始偷抢,给呼罗珊各地的治安环境带来挑战。

    现在户部那边已经命令安民司的官员在边境严格侦查茨冈人。不说不让他们进入呼罗珊,而是不将他们安排到城市。而是弄到各个工矿上去,那里工作环境恶劣,人力损耗极大。并且管控严厉,想要逃走很难。

    这些茨冈人到了那里,既可以发挥作用,又可以受到约束。

    李承绩对这个安排很满意。

    茨冈人的生活习性决定他们这个族群很难进入社会中上层。既然如此,那就在社会底层待着好了。并且还不能给呼罗珊捣乱,否则的话就乖乖在工矿干到死好了。

    再按照地域划分,蒲华是治安最好的郡县,可疾云则是治安最差的郡县。这倒不是小偷小摸的事情多,而是可疾云在波斯之战开始时,因阿萨辛派的刺杀,致使当地刺杀事情频发。

    甚至有针对普通百姓的大规模投毒、屠杀事件,促使可疾云的治安环境急剧恶化。现在那里已有两千规模的红巾军,一天分三班人马在城内不间断巡视。

    并且晚上一直宵禁,直到最近呼罗珊和阿萨辛派达成初步和解,暗杀行动才有所解除。但在年末考核中,可疾云的治安最低分还是进入了刑部考核书册的。

    再从总体来看,呼罗珊的治安大环境还是良好积极的。尤其是那些刚并入呼罗珊的郡县,治安环境比最早成立的郡县还要好。像和州,就到了路不拾遗的地步。

     



第六百章 国立大学
    刑部之后便是工部了。

    自弗拉特与石抹民安一起补齐六部空缺后,两位主官似乎就有较量的心思。纷纷高调行事,让两部低调的姿态为之大改。像工部,就在战事期间,接连完成了好几个大工程。

    比较出名的有‘水晶宫’的工程完工和‘马蒲’运河的第一阶段修建计划完工。稍次的有呼罗珊国立大学、呼罗珊国家图书馆相继改扩建完成。还有全国新增一百座清真寺修建计划完毕、一百座小学学堂修建计划完毕等。

    水晶宫和马蒲运河计划是从无到有,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耗时日久才能完工。呼罗珊国立大学、呼罗珊国家图书馆、一百座清真寺、一百座小学学堂等都是在原有的贵族府邸或是寺庙的基础上进行改建。

    论工程量,比前者要小的多。

    但论意义,后者又深远太多。

    以呼罗珊国立大学为例!

    它是呼罗珊建国至今的第一所大学。有别于报达的智慧馆,但最终的目标,却是超远智慧馆。前者是阿巴斯帝国鼎盛时期,哈里发马蒙所建。是回教世界,第一所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和高等教育学府。

    里面汇集了诸多学识渊博的学者,培养出了一批批有学识的高级人才。为阿巴斯帝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随着阿巴斯帝国的全面衰落,智慧馆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以往。很多学者也都流失到别的地方,像开罗的爱资哈尔大学,就取代了报达的学术地位,成为回教的学术中心。

    而立志成为回教新的文化中心,并以卫教者姿态出现的呼罗珊国,自然不能仅满足地理上的中心。因而文体两开花,在战事再频繁的年岁,也不能停止呼罗珊国立大学的筹建工作。

    身为全国最大的包工头!

    工部所属的督建司是这些工程的主要承建方。原本督建司是属于督作司的一部分,但随着督作司的拆分,工程建设之事已经被剥离了出来。再加上之前被分走的火器司,督作司现在就只掌握着那些官办工坊。

    虽然权柄大不如以往,但对du立出来的督建司来说,却是好事一桩。因为在工程建设这一块儿,已变得更专业和更有效率了。

    在改建呼罗珊国立大学期间,督建司总共动用了六百工匠。与水晶宫相比,自然连零头都不算。但在改建的工程项目中,这样的人力已经算多了。何况是在本就人员紧凑的情况下,这六百工匠就显得弥足珍贵。

    完工后,礼部的教育司又提出了多次修改意见。这让承建方的督建司上下,可谓是改出了火气。后来引得工部主官弗拉特出面,让教育司那边不要鸡蛋里挑骨头。但礼部主官石抹民安也站了出来,让验收校舍的教育司官员腰板硬了不少。

    以致无法谈拢的情况下,被石抹民安就服饰礼仪一事抓到了小辫子,向李承绩狠狠地参了一本。虽然石抹民安对外强调自己是出于公心,但所有人都不觉得是公心。

    这也让礼部与工部的官员,关系比较冷淡。

    不过无论怎么改进,最后呼罗珊国立大学还是完美竣工了。并且达到了教育司的接收标准,成为呼罗珊最高学府。

    为了给大学增加含金量和吸引力,礼部那边已提前用重金从尼采米亚大学挖了不少学者过来。最高校长由官方授予官职,等级与次一级的狄万等同。

    而那被墙角的大学是公元十一世纪,塞尔柱帝国的宰相在报达建立的大学。衰落的智慧馆当时作为一部分,被并入了大学内部。

    在原有的古兰经学、圣训学、凯拉姆学(教义理论)、哲学等学科基础上,呼罗珊国立大学新设了天文学、数学、地理学、文学、历史学、医学、法学、翻译学、农学等不同学科的重量级学者。

    不仅限于信仰回教的学者,还有正教(东正教)和公教(天主教)的学者。

    开罗的爱资哈尔大学也被礼部挖了墙角,流失了不少重量级的学科教师。甚至一些欧洲学者,也受到了礼部委托事务司的秘密人员邀请。或是威逼,或是利诱。就是绑架,也把他们绑到呼罗珊。

    在如今四分五裂的欧洲,宗教掌控着百姓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很多学术性的大学,都成了教会集中监管的对象。呼罗珊需要的不是那种虔诚的神学论者,而是真正有学识的人。

    而这样的人,根本不会引起教会的重视。所以呼罗珊的作为并没有引起各方势力的注意和警惕。除了博洛尼亚大学、牛津大学、萨拉曼卡大学因出现多名教师失踪的情况,引发当地学者



第六百零一章 三大恶徒
    最后述职的是吏部大狄万阿利不剌。

    作为掌控着成百上千呼罗珊官员升调的一部主官,阿利不剌行事算是比较低调的。不像礼部与工部主官一赴任,就大刀阔斧的刷存在感。而是按照呼罗珊的发展要求,按部就班的行事。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吏部就是谁都可以欺负的。

    在他赴任后,吏部内部官员就被调换了一批。以前缺少主官时,张钛铭没少在吏部安插人手。刑部也不甘落后,官员升调,还要看户部与刑部的脸色。那些吏部官员,也都在地位上,低户部与刑部一等。

    现在有了主官,那些户部和刑部安插进来的人手都被阿利不剌一声不吭的调走了。虽然张钛铭和花拉子密有些微词,但都不会明说。因为他们在吏部安插人手本就是不算光彩的事儿,现在被清理出来,也是理所应当的。

    而且阿利不剌是以李承绩马首是瞻!在呼罗珊的官僚派系里,呼罗珊一系又算是人少势弱的。再不紧靠李承绩,这吏部主官也是当得不安稳。

    张钛铭他们知道,李承绩这是有意抬举阿利不剌。以便更好的掌控吏部,把控朝堂。所以阿利不剌的清理之举,也没有什么阻碍。

    随着呼罗珊扩张脚步的加快,旧岁与今年算是呼罗珊官员数量增长最为迅速的两年。从最低等的九品芝麻官算起,呼罗珊已经拥有两万多人的官员队伍。其中除了各地原有的降官,还有帝国学堂快修班的毕业生。

    不过总体来看,还是以各地的降官为主。帝国学堂的学生,占比不超过总官员数量的两成。

    再以官员质量来看,吏部选派的官员里,总体还是保持高质量水准的。各地民生都恢复得不错,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一些没有经过战乱的郡县则保持了较高程度的经济和人口增长,成为呼罗珊的上等郡。

    贪污**案也发生得少,多是一些偏远和初建的郡县。

    李承绩对吏部的表现很满意!

    因为正是吏部的官员选派得好,才能让呼罗珊这么快在新建的郡县站稳脚跟。否则的话,哪里有心思在马鲁举行建国大典。

    便勉励了阿利不剌几句,以作嘉奖。

    此时时候也快到了中午,大家伙都站得累了。李承绩也不想为难大家,就让近卫带几位重要人犯上来,好为今天的朝会添点颜色。

    第一个是原大辽北枢密使马合木特拜。贬官去职回东喀喇汗国后,还勾结蒙古人与呼罗珊作对。后来在可失哈儿被抓,一直都没处死。起先马合木特拜也知道自己的下场会很惨,在被带回呼罗珊的途中,还想自尽来着。
1...143144145146147...1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