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最后的三国2:兴魏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风之清扬

    不过司马懿并没有轻易的点头,毕竟这么大的军事行动,至少还得再斟酌斟酌,开弓便没有回头箭,就算做不到完美,那也必须要做到完善。

    虽然司马懿也觉得钟会的计划没有什么大的疏漏,但曹亮如何来应对则是一个谜,如果司马军长途奔袭晋阳,结果也像高都壶关那样是一座空城,那司马军将何以应对

    做为并州的州治,司马懿虽然不认为曹亮会轻易地放弃,但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毕竟曹亮打仗,每每常有出人意料之举,让司马懿不得不防。

    如果晋阳真得还是一座空城的话,那就意味着司马军又扑了空,这样的话,拿下晋阳也就没有什




第786章 抗衡司马懿的秘密武器
    如果说谁最关心上党之战,别的地方或许不清楚,但在兖州,令狐愚绝对是蝎子拉屎——独一份。

    对于兖州人来说,上党确实比较远,在这个信息比较闭塞的时代,绝大多数的兖州人甚至都不知道上党那边正在发生在一场大战,他的的生活,依然停留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中,天下的所谓大事,与他们没有半文钱的关系,这些人浑浑噩噩的活着,却又自得其乐。

    正所谓知道的越少越快乐,知道的越多越痛苦,令狐愚此刻便是深陷这种痛苦之中。

    他现在正在密切地关注着上党之战的进程,他特意地派出心腹之人,往来与兖州和并州之间,将上党那边的最新战报和情况及时地通报于他,由于路途遥远的关系,那边的情报送达并不会很及时,有时候令狐愚为了等一场战斗的消息,是百爪挠心,望眼欲穿。

    令狐愚迫切地想要知道上党那边的战况,与他现在所图谋的大事是息息相关的。在曹爽伏诛之后,令狐愚的惶恐与不安到达顶点,做为曹爽曾经的亲信和幕僚,令狐愚一直担心遭到司马懿的清算,司马懿在洛阳杀了那么多的人,许多的人与曹爽的关系和令狐愚比起来还疏远的很,却也是横遭杀戮,所以令狐愚对自己能不能幸免于难,深表怀疑。

    不想坐以待毙的话,只有主动出击了,令狐愚最大的倚仗,就是他那位刚刚荣升太尉,在淮南掌握重兵的舅舅王凌,令狐愚虽然被曹丕诏令改名为愚,但他未必就真得是那么的愚蠢,相反而言,他极具小聪明,只是缺乏点大智慧而已。

    虽然令狐愚借着曹爽的关系,爬上了兖州刺史的位置,但是他自己也清楚,像他这样手中没有握着兵权的单车刺史,司马懿想要弄死他跟掐死一只蚂蚁没有区别。

    司马懿之所以没有动他,令狐愚估计最大的原因还是在王凌这儿,毕竟司马懿也清楚,令狐愚是王凌的外甥,打狗也得看主人,更何况他们之间还有这么一层亲戚关系,如果动令狐愚的话,势必会激怒王凌,这对司马懿维稳的大局是不利的。

    所以令狐愚到现在还可以安稳如山的坐在兖州刺史的位置上,全是倚仗舅舅王凌的关系。

    但令狐愚也清楚,他在兖州刺史位子上还能坐多久,完全取决于司马懿的态度,如果司马懿和王凌翻脸的话,那么首当其冲遭殃的肯定是自己,谁让兖州离洛阳近得多,司马懿在对付淮南的王凌之前,恐怕得先把兖州的这根刺给拨了。

    现在司马懿的最大敌人,自然是并州的曹亮,司马懿兴师动众大举十五万人马北征并州,目的相当的明确,那就是想要把曹亮及并州的势力连根铲除。令狐愚当然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一旦曹亮败亡,司马懿第二个要开刀的,恐怕就是王凌和他了。

    所以令狐愚对上党的战况格外的关切,甚至一天得不到那边的消息,就焦虑不安,担心司马懿很快地将并州给平定了,然后就会挥师东进,一举荡平兖州。

    不过并州那边传回来的消息让令狐愚多多少少比较安心一些,那边的战况并没有因为司马懿的大军压境就变成了一边倒,连续的几个月来,战况极为地胶着,司马懿的时展并



第787章 咸鱼翻身
    s:章节防盗,稍后更正……

    想要突袭晋阳,有两个绕不过去的难题就是第一补给的问题,大军行动,后勤补给粮草辎重最为关键,人不可一日无粮,马不可一日无草,如此规模庞大的军队,每日的粮草军需消耗就已经是一个最为关注的因素。

    钟会的计划比较长,他在各个方面的阐述都比较详实,不过司马懿显然关注的并不是他的全部计划,而是对某两点比较感兴趣。

    第一点当然就是后勤补给的问题,任何的军事行动,绕不开的先决问题,就是粮草补给的问题,解决不好这个问题,其他的一切都免谈。

    其次就是分兵的问题,想要突袭晋阳,自然不可能十万大军一窝蜂地前往,肯定是要分兵的,而一旦分兵,便给了曹亮各个击破的机会,先前陈泰和胡遵的两次失败早已给司马懿敲响了警钟,对于最擅长于各个击破的曹亮,司马军必须采用集中兵力的方法,避免被并州军分而食之。

    这显然是司马懿最为关心的核心问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个计划就是一个鸡肋,没有实行的价值。

    显然钟会在这方面也是做过深思熟虑的,所以突袭晋阳的军队,兵力上绝不会少,钟会采用一分为二的办法,将目前司马军剩余的九万多军队分为两个部分,五万人前往晋阳,而剩下的四万五千余人则担负起后勤保障的事务来。

    以目前并州军的状况,一口气吃掉两三万人没有多大的问题,陈泰和胡遵便是前车之鉴,所以在分兵上,钟会不敢将兵力分得过于分散,五万人是最低的配置,而曹亮想要一口吞掉五万人,他还没那么大的胃口。

    一半的军队担任突袭任务,而另一半的军队担任后勤保障任务,如此一来,便可以同时解决司马懿最为关心的两个难题。

    目前并州军的主力全部集中于上党,晋阳那边的防御力量相对而言薄弱的多,钟会用五万人去突袭晋阳,从兵力上来讲,是足够的。

    而用近五万人来担任后勤保障,估计也只有钟会敢这么想吧,不过这显然也是有着极大的好处的,无形之中补强了后勤部队的实力,避免了出现粮草被截的情况,并州军真要想从四万五千人的队伍之中抢夺粮草,无异于虎口拨牙。

    司马懿轻轻地颔首,显然他比较认可钟会的计划,司马师当即上前道:“父亲,孩儿愿率这一支军马前去突袭晋阳。”

    司马懿看了看了司马师,又看了看钟会,显然钟会的这一计划,事先是和司马师商量过的,钟会提出计划,司马师请求执行,两个人倒是相辅相成。

    不过司马懿并没有轻易的点头,毕竟这么大的军事行动,至少还得再斟酌斟酌,开弓便没有回头箭,就算做不到完美,那也必须要做到完善。

    虽然司马懿也觉得钟会的计划没有什么大的疏漏,但曹亮如何来应对则是一个谜,如果司马军长途奔袭晋阳,结果也像高都壶关那样是一座空城,那司马军将何以应对

    做为并州的州治,司马懿虽然不认为曹亮会轻易地放弃,但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毕竟曹亮打仗,每每常有出人意料之举,让司马懿不得不防。

    如果晋阳真得还是一座空城的话,那就意味着司马军又



第788章
    ps:章节防盗,稍后更正…………

    当今天子曹芳昏庸无能,朝政皆为司马氏所把持,而楚王曹彪,天资聪慧,有勇有谋,可为新君。

    对于王凌来说,楚王曹彪有没有谋略聪不聪明并没有什么关系,最为关键的是,他们可以籍此名头来对付把持中央权柄挟天子以令地方的司马懿。

    如果没有这个由头而起兵对抗的话,那他们必将会担负谋反的罪名,而把楚王曹彪推到前台来,正可以消除这一不好的名声,曹芳昏庸无能,用聪慧有胆略的曹彪来代替,那便是天经地义的事,做为曹操的儿子,曹彪绝对是有这个资格的。

    由于曹彪的封地在白马,是在兖州的境内,王凌自然不方便出面,所以和曹彪的一切联系事务,都是由令狐愚来完成的。

    王凌在信中反复地叮咛令狐愚,要他做事一定要小心谨慎,隐密从事,切不可泄露出半点的风声,不能让司马懿有半分的警觉。

    如今司马懿北征并州,在上党与曹亮陷入了苦战,据令狐愚所探听到的消息,上党的战况十分的胶着,短时间内司马懿肯定是无睱南顾,这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机会,拥立新君曹彪,讨伐篡国之贼司马懿,正当其时。

    不过拥立新君的地点,却是一个值得商榷之处,无论是兖州还是淮南,似乎都缺乏号召力,毫无疑问,最合适的地点莫过于洛阳,如果王凌和令狐愚的人马能将洛阳控制在手中,直接废掉当今天子曹芳,改立楚王曹彪为帝,那就再完美不过了。

    但是做为京师重地,就算司马懿不在了,同样会委派得力之人驻守,他们打探到的消息是司马懿安排次子司马昭驻守洛阳,同时令高柔和王肃辅佐之。

    司马昭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自然没有被王凌放在眼里,但高柔和王肃这两个老家伙,却让王凌不得不有所提防,有二人驻守洛阳,恐怕在洛阳行废立之事会有重重的阻力。

    对此王凌只能是退而求其次,他和令狐愚约定,将迎立曹彪为新君的地点,放在了许昌。

    许昌做为曹魏的陪都,在曹魏的政坛上,一直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曹操时代,这里就成为了汉廷新的都城,曹操在这里挟天子以令诸侯,征讨四方诸侯,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壮举,为曹魏定鼎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直到曹丕篡汉立魏,才将都城从许昌迁往了洛阳,尽管许都的名号不再,但是做为曹魏的根基所在,其影响力依然是不容忽视的。

    所以,将许昌做为迎立新君的地点,恐怕是王凌最为得意的选择了,借助于许都曾经的辉煌地位,曹彪在这里登基为帝并诏告天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作用仅次于在洛阳称帝,得到天下各地的响应,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不过许昌在豫州境内,距离淮南比较远,倒是距离兖州比较近,所以如何安排曹彪在许昌登基的事务,王凌还是主要依靠令狐愚来做。

    令狐愚接到王凌的回信,见他同意了起兵拥立新君之事,十分的高兴,立刻着手安排,派遣心腹张式,前往白马,与曹彪共商大计。

    曹彪此前就曾与令狐愚有过接触,本来做为诸侯王,他是没有机会登上皇帝宝座的,但令狐愚和王凌的扶立,让曹彪有一种咸鱼翻身的感



第789章
    ps:章节防盗,稍后更正……

    当今天子曹芳昏庸无能,朝政皆为司马氏所把持,而楚王曹彪,天资聪慧,有勇有谋,可为新君。

    对于王凌来说,楚王曹彪有没有谋略聪不聪明并没有什么关系,最为关键的是,他们可以籍此名头来对付把持中央权柄挟天子以令地方的司马懿。

    如果没有这个由头而起兵对抗的话,那他们必将会担负谋反的罪名,而把楚王曹彪推到前台来,正可以消除这一不好的名声,曹芳昏庸无能,用聪慧有胆略的曹彪来代替,那便是天经地义的事,做为曹操的儿子,曹彪绝对是有这个资格的。

    由于曹彪的封地在白马,是在兖州的境内,王凌自然不方便出面,所以和曹彪的一切联系事务,都是由令狐愚来完成的。

    王凌在信中反复地叮咛令狐愚,要他做事一定要小心谨慎,隐密从事,切不可泄露出半点的风声,不能让司马懿有半分的警觉。

    如今司马懿北征并州,在上党与曹亮陷入了苦战,据令狐愚所探听到的消息,上党的战况十分的胶着,短时间内司马懿肯定是无睱南顾,这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机会,拥立新君曹彪,讨伐篡国之贼司马懿,正当其时。

    不过拥立新君的地点,却是一个值得商榷之处,无论是兖州还是淮南,似乎都缺乏号召力,毫无疑问,最合适的地点莫过于洛阳,如果王凌和令狐愚的人马能将洛阳控制在手中,直接废掉当今天子曹芳,改立楚王曹彪为帝,那就再完美不过了。

    但是做为京师重地,就算司马懿不在了,同样会委派得力之人驻守,他们打探到的消息是司马懿安排次子司马昭驻守洛阳,同时令高柔和王肃辅佐之。

    司马昭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自然没有被王凌放在眼里,但高柔和王肃这两个老家伙,却让王凌不得不有所提防,有二人驻守洛阳,恐怕在洛阳行废立之事会有重重的阻力。

    对此王凌只能是退而求其次,他和令狐愚约定,将迎立曹彪为新君的地点,放在了许昌。

    许昌做为曹魏的陪都,在曹魏的政坛上,一直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曹操时代,这里就成为了汉廷新的都城,曹操在这里挟天子以令诸侯,征讨四方诸侯,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壮举,为曹魏定鼎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直到曹丕篡汉立魏,才将都城从许昌迁往了洛阳,尽管许都的名号不再,但是做为曹魏的根基所在,其影响力依然是不容忽视的。

    所以,将许昌做为迎立新君的地点,恐怕是王凌最为得意的选择了,借助于许都曾经的辉煌地位,曹彪在这里登基为帝并诏告天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作用仅次于在洛阳称帝,得到天下各地的响应,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不过许昌在豫州境内,距离淮南比较远,倒是距离兖州比较近,所以如何安排曹彪在许昌登基的事务,王凌还是主要依靠令狐愚来做。

    令狐愚接到王凌的回信,见他同意了起兵拥立新君之事,十分的高兴,立刻着手安排,派遣心腹张式,前往白马,与曹彪共商大计。

    曹彪此前就曾与令狐愚有过接触,本来做为诸侯王,他是没有机会登上皇帝宝座的,但令狐愚和王凌的扶立,让曹彪有一种咸鱼翻身的感觉



第790章 跳梁小丑
    此刻的司马懿,还正驻军于虎峪口,与诸将共商着进军大计。

    受制于曹亮的游击战术,连续地几个月来,司马懿在上党之战中收获廖廖,反而是损兵折将,损失不小。

    就算是他精心算计的虎峪口之战,也未能取得理想的战果,双方互有胜负,最终只能是以平局收场,这对志在一举平定并州的司马懿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并州之战,恐怕都陷入到持久战之中。

    这显然是司马懿最不希望看到的,毕竟从现在的形势上来讲,司马懿是四面楚歌,那些异己势力都在蠢蠢欲动,如果司马懿不能尽快地平定并州,很可能那些敌对势力就会揭竿而起,给他造成更大的麻烦。

    所以,司马懿就在这种不利的局面之下,还是倾向于接受钟会突袭晋阳的计划,也许这样的军事行动有些冒险,但却是能尽快结束并州战事的机会。

    可惜还没等他拍板,这封来自洛阳的急报就递到了他的面前,还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司马懿最为担心的事,最终还是发生了。

    淮南的王凌,无论资望还是掌控的势力,都是司马懿的头号假想敌,按理说王凌应当是司马懿首先需要清除的目标,但是并州曹亮却第一个跳了出来,起兵反对他,而且并州靠近洛阳,对司马懿的威胁最大,司马懿权衡再三之后,决定实施远交近攻的战略,以太尉之位拉拢和安抚王凌,对并州则是调集重兵,实施围剿。

    对于手握淮南重兵的王凌来说,司马懿还是颇为忌惮的,他最担心的就是曹亮在并州王凌在淮南同时起兵举事,这样的话司马懿腹背受敌,局面就很难应付了。

    只是令司马懿没想到的是,这次叛乱的始作甬者竟然是兖州刺史令狐愚,如果没有令狐愚的怂恿和骟动,恐怕王凌暂时也不会产生出另立新君和朝廷对抗的念头。

    “令狐愚”司马懿轻轻地念叨着这个名字,若有所思的沉思着。

    只要是曹魏政坛上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司马懿莫有不知莫有不晓,不过在司马懿的眼中,令狐愚就是一个跳梁小丑似的人物,早些人因为莽撞行事,欲强斩有功之臣田豫,被曹丕怒斥丢官,还将其名浚改为愚,沦为了天下人的笑柄。

    令狐愚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就连他从叔父弘农太守令狐邵都看不上他,与他关系疏远,正始年间,正是因为投靠了曹爽的门路,才青步平云,坐到了兖州刺史的位置上。
1...167168169170171...2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