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最后的三国2:兴魏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风之清扬
晋中地区沃野百里,是并州军屯田最为集中之处,不过为了备战,曹亮早已放弃了军屯,而是招募了不少的流民来进行屯田,按理说这些民屯的流民是不具备战斗能力的,但现在形势紧迫,他也不妨让他们客串一下,打上步兵营和先登营的旗号,虚张声势,瞒天过海。
如今并州军的武库之中,储备充足,几万件的军械和军服倒是不缺,装备出一支军队来是很简单的事,但是不是说普通的流民拿起武器就能成为士兵,这样的战斗力基本上是弱成了渣,一旦真得上了战场,立刻会原形毕露,不堪一击。
所以,这样的军队也就是只能凑凑数而已,起到点威吓的作用,不过在目前的这种形势下,倒也不失为一条妙计。
于是曹亮下令从屯民之中挑选出两万左右的人来,从武库之中调拨了一批武器和装备,将这些屯民武装了起来,再打上步兵营和先登营的旗号,咋一看,还真是有模有样,像那么一回事。
虽然并州的屯田从最初的军屯改为了民屯,但是军事化管理却一直没有变化,所以在纪律性方面,有负责屯田的官员监管着,倒也不致于乱成一锅粥。
不过战斗力方面,就实在是不敢恭维了,没有进行过任何军事训练的屯民,完全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早些年的黄巾军,大概也就是这样的一个水淮吧,那时候,张角振臂一呼,应者如云,甚至锄头棍棒都能成为武器。
相比于黄巾军,现在曹亮武装出来的这支军队最起码有统一的军服和制式的武器,从外表看起来是不露怯的。
这自然也就是曹亮要的效果了,现在司马军混在并州的奸细众多,如此一支两万人的军队南下,不可能不被他们所发现,这样的军队还真是给他们看的,曹亮亲自检阅了一下,便下令他们大张旗鼓地南下上党了。
┄┄┄┄┄┄┄┄┄┄┄┄┄┄┄┄┄┄┄┄┄┄┄┄┄
石门关的战斗正酣,尽管司马军的伤亡很大,但对于数量庞大的司马军来说,这么一点的伤亡不过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的。
不过眼看着形势对司马军变得有利,但司马懿却是眉头紧锁,脸色阴郁,看来并州的形势并非如他所愿。
司马懿此次进攻并州,主攻的方向自然不是地形势复杂的上党郡,他集结了如此庞大的骑兵,当然要利用骑兵的优势,只有河东郡这样开阔而平坦的地形,才方便实施司马懿的计划。
不过在进军河东之前,司马懿还是玩了一个声东击西的小把戏,他集结重兵于河内郡并派兵去攻打石门关,目的显而易见,那就是迫使并州军大规模的增援上党,这样一来,河东郡那边必然是防御空虚,这样便有利于司马军的行动。
但是曹亮似乎并不中计,并没有向上党这边增派援兵,是曹亮对上党的防御力量足够自信,还是他早已识破了自己的战略,这一点司马懿还真有些吃不准。
司马懿原计划在石门关虚晃一qiāng,吸引到并州军来援之后,便立刻转战河东,迅速地向介休兹氏一带发起进攻,打并州军一个措手不及。
但现在情况有变,他也只能是暂缓行动,加强了对石门关的攻击力度,或许司马懿现在又有了新的主意,既然曹亮不派援兵来救石门关,那干脆先把石门关打下来,看看形势的发展,再做战略调整不迟。
于是司马懿下令给司马师,让他增派攻击的军队,对石门关进行强攻,争取近期内拿下石门关。
司马师正待调集军队发起强攻,忽然接到了并州细作的禀报,他看了一下,原来是并州军派兵南下救援上党了,人数多达两万余人,那旗号也看得分明,是并州军的步兵营和先登营。
司马师不怒反喜,立刻快步赶往中军帐,把这个消息禀报给了司马懿。
:。:





最后的三国2:兴魏 第901章 我命由我不由天
在通过轵关道,奔向河东郡的过程之中,司马懿乘坐在追锋车上,那种乘风而进疾驰而行的感觉,似乎又让司马懿回到了二十四年前,那场奔袭上庸,擒获孟达的战役,可以说是司马懿的成名之战。
在这之前,司马懿一直充当的是幕僚谋士的角色,经此一役之后,司马懿从幕后站到了台前,成为了真正的领军人物。
那一年司马懿四十九岁,俗话说五十而知天命,到了这个年纪,寻常的人大多已经是无欲无求,混吃等死了,而司马懿却是刚刚地踏足了政治舞台,开始了他崭新的人生历程。
什么叫知天命,司马懿根本就不信那个邪,我命由我不由天,他蹉跎了大半辈子的人生刚刚焕发了光彩,还没有踏上人生的鼎峰,就让他激流涌退,去安享晚年,这绝不是司马懿所希望看到的。
一晃二十四个春秋过去了,如今再一次站到了疾驰如风的追锋车上,目视着两边的悬崖峭壁倒飞而去,聆听着耳畔呼啸的风声,司马懿的心弦再一次地拨动了,那种久违了激情似乎又回到了他的意识之中,司马懿狠狠地惆怅了一把,人生啊,就是一个轮回,他仿佛又站到了奔行在前往上庸的车上,那八日千里的速度,就连孟达都不禁哀叹,何其神速也。
大器晚成的司马懿一直饱受人们的质疑,但他用实力一次次地打脸众人,他司马懿没有老,在站上权力的巅峰之前,他也绝不容许自己老去。
年过古稀,本当是安享晚年,过过天伦之乐的岁数了,但司马懿雄心不减,壮志未酬,他依然是纵横疆场,矢志不移。
从石门关撤军的同时,先头的骑兵部队早已是奔向了轵关道,火速的向河东郡方面进军。
陈骞早已接到了司马懿的密令,在河东做好了迎接大军前来的准备,为了不让并州军察觉司马军的真正战略意图,陈骞的筹备都是在秘密的情况之下进行的,不过陈骞还是出色地完成了筹备粮草提供后勤保证的任务,目前河东郡这边早已是万事俱备,就等着司马懿的大军到来了。
这次担任先锋的还是孙礼,可见司马懿对其的倚重,如今和并州的这一战,可以说是司马懿的最后一战了,所以司马懿在用人选将上面,还是极为的慎重的。
司马师倒是竭力地想证明自己可以独挡一面,主动地申请来担任这个先锋,就连平时一向低调的司马昭也是主动地请战,他们都想要在这一战之中有所表现。
不过司马懿最终还是选择了经验丰富的老将孙礼,在对王凌一战之中,担任先锋的孙礼表现的就极为地出色,深得司马懿的信任,所以司马懿考虑再三,还是让他这位忠心耿耿的亲信老部下披坚执锐,冲锋在第一线上。
这次的并州之战,对于司马懿来说,绝对是不容有失的。
司马师和司马昭也得到了司马懿的重用,担任了副先锋,做孙礼的左膀右臂。
其实司马懿倒是很想放手让他的这两个儿子来担当大任,毕竟自己的年岁是放在这儿的,真正的时日无多,朝不保夕,他当然也希望可以看到司马师和司马昭能真正地独挡一面,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可以看到他们成长起来,带领着司马家族走向辉煌。
但这场并州之战的紧要,又不容许司马懿大撒把,毕竟自己的两个儿子,还没有成气候,不具备和曹亮扳手腕的能力,所以重用孙礼,让他以老带新,是司马懿的目的,司马懿不光要让孙礼攻城略地,冲锋陷阵,还希望他能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司马师司马昭,让他们在实战之中,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司马大军的下河东,速度还是极快地,仅仅只用了三天时间,驻扎在河内的十七万步骑大军就已经全部离开了河内,进入到了河东郡和平阳郡境内。
至于河内郡的防务,则全部交给了河内太守陈泰,虽然说陈泰在上次与并州军的交战之时遭遇到了重创,但司马懿还是无条件地选择信任了他,依旧让他担任河内太守的要职。
河内太守不比别的太守,由于河内郡是卡在洛阳和并州之间的一个要地,所以河内太守的任用,是司马懿是极为重视的事,如果河内都守不住的话,那么洛阳恐怕是丢定了。
陈泰虽然打过几次的败仗,尤其是上次被曹亮偷袭了河内,陈泰面对拥有扁箱车的并州军先登营时,遭遇到了重创,几乎丢掉了大半个河内郡。
但尽管如此,司马懿还是对陈泰十分的信任,不光因为他是自己挚友陈群的儿子,更重要的是司马懿对陈泰军事能力的肯定,目前像陈泰这样能征惯战的将领,司马军这边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其实陈泰的任务也是很简单,如今司马懿率大军转战河东,那么河内这边就无需派驻更多的军队了,不过单单是陈泰手中的兵力,对上党的并州军来说,还是极为容易就可以牵制住的。
这次并州之战的主战场将会在河东到晋阳这条线上,河内这边没有什么太大的仗要打,对于牵制并州军的任务,陈泰还是完全可以胜任的。
在司马懿的计划之中,大军进军到河东之后,便不会做任何的停留,而是经由司马军所控制的河东和平阳,向并州军所控制的介休和兹氏发起进攻,以犁庭扫穴之势,拿下这两个战略要地来,然后趁势挥师北进,直取晋阳。
就个闪击战的意图,就是不给曹亮任何的喘息之机,否则司马懿费尽心机的声东击西的计策岂不就是白瞎了,司马大军向河东集结,就将是图穷匕现,真正的大战也将会这里进行,并州军必然会着急忙慌地将调出去的军队再调回来。
司马懿自然不会给并州军重新布防的机会了,他的大军,将会长驱直入,进击晋阳,一举拿下并州。百度一下“最后的三国2兴魏杰众文学”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最后的三国2:兴魏 第902章 伏击
介休,是平阳通往晋阳的咽喉要冲,也是司马军北进必须要拿下的目标,司马懿在制定进攻方略的时候,介休也是其首要的攻击对象,所以孙礼的先锋大军,进入河东郡之后,丝毫没有停歇,便直扑介休而来。八.八**读书,..o
做为并州军防御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城池,这几年并州军在介休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加高加固了城墙,增加了不少的防御设施,将其打造成为一座要塞城池。
而且曹亮安排并州军之中最精锐的步兵营驻守在这里,可以说,介休相当于就是并州西南方向上的门户,要阻挡司马军对并州的进犯,介休是不容有失的。
为了迷惑司马军,步兵营几乎所有的旗帜都借给了那支临时拼凑的假军队,所以现在步兵营都没有属于自己的旗帜了,当然不竖军旗也是故意混淆视听,让司马军不以为驻守在这里的军队是步兵营,只以为是寻常的守备部队,从而令其放松警惕。
示敌以弱,本身就是一种计策,司马军认为并州军的主力步兵已经被他们调动的七零八落了,六个步兵营,北面的雁门郡算有一个,东面的苇泽关有两个,如今剩余的三个步兵营已被司马懿略施小计,忽悠到了上党郡,如今能把守介休的,只剩下了一些战斗力相差很多的守备部队,司马军当然不会认为这些军队能成为阻碍他们进攻的障碍。
现在司马军需要防范的,也只剩下了并州军的三个骑兵营,不过按情报显示,如今并州军的那三个骑兵营,都布署在晋阳的周围。读5v书,..o
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军事部署了,毕竟介休这边是山地,并不有利于骑兵的行动,骑兵打野战可以,可是用来守城的话,那可就是大材小用了。
所以这次孙礼率领的三万先头部队,也是以步兵为主体,骑兵只占很少的比例,打攻坚战,还是得以步兵为主才行。
至于司马军的主力骑兵,此刻处于殿后的位置,司马懿这是憋着大招呢,准备进入晋中平原之后,才会动用骑兵,发起对并州军的致命一击。
为了追求速度,孙礼的这一支先头部队,在从河内出发之后,一路之上就是倍道而行,每日的行进里程都不低于一百里,这样的行军强度,对于大部分是步兵的司马军来说,确实够喝一壶的。
七天,孙礼只用了七天的时间,就从河内郡的轵关,一路杀到了介休城下,如果单纯地从速度上讲,确实已经可以称得是神速了,除了骑兵,恐怕很难有其他的部队能有如此的行军速度。
孙礼之所以这样不顾一切地长途奔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想和并州军来抢时间,如果并州军发现他们上当之后,肯定会在第一时间将南调的军队给调回来,但是这一来一回,没一点时间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孙礼就捉住机会,一路倍道而行,这样就完全地可以甩开并州军。
不过连续七天高强度的行军,对司马军的体力自然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在到达介休不远的灵石关时,孙礼下令先锋军暂时停止行军,许多战马都着白沫,更别说那些一路小跑的士兵了,个个累得是气喘吁吁,这一路行来,跟着行军的节奏而走,都是强撑着,此刻孙礼刚一下令暂停行军原地休息,许多士兵立刻就瘫倒在地,一动都不想动了。
由此可见,这个高强度的行军,把司马军的士兵都累成狗了,灵石关下,司马军一片散乱,丢盔卸甲,东倒西歪,那里还有一支军容齐整的队伍形象。
司马师不禁是大皱眉头,对孙礼道:“我军如此疲惫,军容不整,如果此时并州军来袭的话,何以应战?”
孙礼环顾了一下四周,呵呵一笑,道:“大公子权且放心,此地距离介休,尚还有三十余里的路程,守卫介休的并州军必定不敢冒然出城,我军今日便在此休整一日,明日再进军介休未迟。”
灵石关是一座荒废的关城,规模并不太大,地形倒是十分险要,孙礼以前在并州任过职,对并州的地形还是十分熟悉的,欲取介休,必先要拿下灵石,而且灵石与介休的距离也正合适,三十里,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如果并州军想要趁夜偷袭的话,这个距离是有些难度的。
更何况,现在介休并没有并州军的野战部队,单凭那么一点的守备部队,孙礼根本就没有放在眼里,如果他们敢来偷袭的话,孙礼反倒是举双手欢迎的。
别看现在司马军疲惫不堪,军容不整,但稍事休息之后,完全还是有一战之力的,就凭并州军那点零散的人马,孙礼压根儿没有放在眼里。
孙礼早就研究过并州的地图了,在何处扎营,他心中更是有打算的,灵石关地形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在这里设一个前进基地,恐怕是再合适不过了。
更关键的是,根据先前得到的情报,并州军驻守在介休,灵石关一带,并没有驻军,这样对孙礼来说,更是一个心仪的理想宿营地了。
不过现在日头尚早,孙礼倒没有急着扎营安寨,看看这些司马兵一个个累得如狗,他决定让军士们先休息半个时辰,然后再埋锅造饭,安营扎寨,赶在天黑之前,把营寨立起来。
只要有营寨做为屏障和防护,孙礼自信并州军就算趁夜来偷袭,他也可以从容应对。
可就在这个时候,东山上突然地出现喊杀之声,伏兵尽出,一路向他们冲杀过来。
孙礼正和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两个商量扎营的事情,突然听到了东山那边的声响,举头望去,只见东面的山坡上,并州军漫杀遍野地杀了过来,顿时他们三个惊得是面容失色。
孙礼一心防备着并州军可能会夜间偷袭,但万万没想到他们居然在大白天就发起了袭击,而且看这架式,分明是在这里埋伏已久,就等司马军的到来了。11百度一下“最后的三国2兴魏杰众文学”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最后的三国2:兴魏 第903章 胃口不小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司马懿在制定进攻方略的时候,介休也是其首要的攻击对象,所以孙礼的先锋大军,进入河东郡之后,丝毫没有停歇,便直扑介休而来。
做为并州军防御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城池,这几年并州军在介休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加高加固了城墙,增加了不少的防御设施,将其打造成为一座要塞城池。
而且曹亮安排并州军之中最精锐的步兵营驻守在这里,可以说,介休相当于就是并州西南方向上的门户,要阻挡司马军对并州的进犯,介休是不容有失的。
为了迷惑司马军,步兵营几乎所有的旗帜都借给了那支临时拼凑的假军队,所以现在步兵营都没有属于自己的旗帜了,当然不竖军旗也是故意混淆视听,让司马军不以为驻守在这里的军队是步兵营,只以为是寻常的守备部队,从而令其放松警惕。
示敌以弱,本身就是一种计策,司马军认为并州军的主力步兵已经被他们调动的七零八落了,六个步兵营,北面的雁门郡算有一个,东面的苇泽关有两个,如今剩余的三个步兵营已被司马懿略施小计,忽悠到了上党郡,如今能把守介休的,只剩下了一些战斗力相差很多的守备部队,司马军当然不会认为这些军队能成为阻碍他们进攻的障碍。
现在司马军需要防范的,也只剩下了并州军的三个骑兵营,不过按情报显示,如今并州军的那三个骑兵营,都布署在晋阳的周围。
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军事部署了,毕竟介休这边是山地,并不有利于骑兵的行动,骑兵打野战可以,可是用来守城的话,那可就是大材小用了。
所以这次孙礼率领的三万先头部队,也是以步兵为主体,骑兵只占很少的比例,打攻坚战,还是得以步兵为主才行。
至于司马军的主力骑兵,此刻处于殿后的位置,司马懿这是憋着大招呢,准备进入晋中平原之后,才会动用骑兵,发起对并州军的致命一击。
为了追求速度,孙礼的这一支先头部队,在从河内出发之后,一路之上就是倍道而行,每日的行进里程都不低于一百里,这样的行军强度,对于大部分是步兵的司马军来说,确实够喝一壶的。
七天,孙礼只用了七天的时间,就从河内郡的轵关,一路杀到了介休城下,如果单纯地从速度上讲,确实已经可以称得是神速了,除了骑兵,恐怕很难有其他的部队能有如此的行军速度。
孙礼之所以这样不顾一切地长途奔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想和并州军来抢时间,如果并州军发现他们上当之后,肯定会在第一时间将南调的军队给调回来,但是这一来一回,没一点时间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孙礼就捉住机会,一路倍道而行,这样就完全地可以甩开并州军。
不过连续七天高强度的行军,对司马军的体力自然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在到达介休不远的灵石关时,孙礼下令先锋军暂时停止行军,许多战马都着白沫,更别说那些一路小跑的士兵了,个个累得是气喘吁吁,这一路行来,跟着行军的节奏而走,都是强撑着,此刻孙礼刚一下令暂停行军原地休息,许多士兵立刻就瘫倒在地,一动都不想动了。
由此可见,这个高强度的行军,把司马军的士兵都累成狗了,灵石关下,司马军一片散乱,丢盔卸甲,东倒西歪,那里还有一支军容齐整的队伍形象。
司马师不禁是大皱眉头,对孙礼道:“我军如此疲惫,军容不整,如果此时并州军来袭的话,何以应战?”
孙礼环顾了一下四周,呵呵一笑,道:“大公子权且放心,此地距离介休,尚还有三十余里的路程,守卫介休的并州军必定不敢冒然出城,我军今日便在此休整一日,明日再进军介休未迟。”
灵石关是一座荒废的关城,规模并不太大,地形倒是十分险要,孙礼以前在并州任过职,对并州的地形还是十分熟悉的,欲取介休,必先要拿下灵石,而且灵石与介休的距离也正合适,三十里,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如果并州军想要趁夜偷袭的话,这个距离是有些难度的。
更何况,现在介休并没有并州军的野战部队,单凭那么一点的守备部队,孙礼根本就没有放在眼里,如果他们敢来偷袭的话,孙礼反倒是举双手欢迎的。
别看现在司马军疲惫不堪,军容不整,但稍事休息之后,完全还是有一战之力的,就凭并州军那点零散的人马,孙礼压根儿没有放在眼里。
孙礼早就研究过并州的地图了,在何处扎营,他心中更是有打算的,灵石关地形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在这里设一个前进基地,恐怕是再合适不过了。
更关键的是,根据先前得到的情报,并州军驻守在介休,灵石关一带,并没有驻军,这样对孙礼来说,更是一个心仪的理想宿营地了。
不过现在日头尚早,孙礼倒没有急着扎营安寨,看看这些司马兵一个个累得如狗,他决定让军士们先休息半个时辰,然后再埋锅造饭,安营扎寨,赶在天黑之前,把营寨立起来。
只要有营寨做为屏障和防护,孙礼自信并州军就算趁夜来偷袭,他也可以从容应对。
可就在这个时候,东山上突然地出现喊杀之声,伏兵尽出,一路向他们冲杀过来。
孙礼正和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两个商量扎营的事情,突然听到了东山那边的声响,举头望去,只见东面的山坡上,并州军漫杀遍野地杀了过来,顿时他们三个惊得是面容失色。
孙礼一心防备着并州军可能会夜间偷袭,但万万没想到他们居然在大白天就发起了袭击,而且看这架式,分明是在这里埋伏已久,就等司马军的到来了。
:。:




最后的三国2:兴魏 第904章 打逆风战的能力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司马懿在制定进攻方略的时候,介休也是其首要的攻击对象,所以孙礼的先锋大军,进入河东郡之后,丝毫没有停歇,便直扑介休而来。
做为并州军防御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城池,这几年并州军在介休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加高加固了城墙,增加了不少的防御设施,将其打造成为一座要塞城池。
1...170171172173174...2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