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鲨鱼禅师
进奏院有人带了节奏,这事情就不是说理性思考,从权衡利弊,直接跨越到只要能‘合理合法’经商,那么皇帝增税多少,都能谈一谈,讲白了,活脱脱自己挖坑自己跳,李董就在旁边看戏。
至于说将来百几十年几百年啥的,固然李董看不见,那这帮恶狗就能看见了?大家都看不见,可现在最爽的是李董,输赢天知道。
总不能说将来李唐王朝覆灭,起因是李董这里埋了个大雷,于是就说李董一败涂地输了个干净吧。
在黄泉之畔跟杜相公搓麻将的李董大概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而跟李董一起过招的进奏院恶狗们,大概死了也只配在黄泉里面泡着
姜还是老的辣。
有点小不爽的老张感慨了一声,一旁隆庆宫之主掩嘴轻笑,大约是在嘲讽土狗的智商。
果不其然,进奏院那里节奏带的飞起,恶狗里面出了节奏狗,这事情就不受控制。别说进奏院了,院士们背后的金主老爷,一个个也跟打了鸡血一样,在那里意淫如何如何。
唯有进奏院的院长,江西总督房玄龄,他很冷静,进奏院内部压倒性优势同意,但议案提交上去之后,房相公就回家继续处理江西快递来的公务。
虽说传言他明年要从江西任上下来,但江西还在搞大建,有房相公镇场子和没有,毕竟是两回事。
更何况,房相公退下来之后,谁上位比较好?
这还是个难题。
不过房相公不掺合这个议案,显然是看穿了这其中的把戏,李董抛了鱼饵出来,明明是自己想要的,却变成了进奏院反过来求他,身份调转,其中的差距不可谓不大。
进奏院果然都是忠臣辈出啊。
弘文阁内,一帮老江湖们都在那里面带微笑。
整个议案从发起到通过再到提交,名义上就是为君分忧,为江山社稷着想,为黎民百姓而为之,总之,就是各种高大上不要脸的优秀品德往上靠。
当然了,笔锋一转,就是要嘉奖一下这种高尚的情操令人感动的德行。
于是乎,纳税人得有点小福利不是?
增补的是商税,那这一回小福利就得用在商人身上。
而小福利当真是小福利,进奏院的议案,居然只是要求让汉人可以随意经商,半点江湖地位的提高都没有提
这他妈比我还能为封建帝国主义做贡献。
长安城中的某条土狗,非常无语地吐槽着。
第八十九章 德不配位
中原帝国的有效统治极限,汉朝已经给出了东西的空间跨度。超过这个极限,除非要改变中原帝国的经济基础,而一旦如此,帝国的根基又会发生剧变。
贞观二十二年,剧变已然发生,那末,帝国选择了超越极限。
谁叫某条土狗在技术手段上,打破了规则呢。
张德抛出诱饵,让李皇帝盯着旷古烁今千古一帝,而李皇帝同样抛出诱饵,让胆小如鼠的贱人们盯着自由经商。
别人看重的东西,在张德和李世民眼中,都是不值一哂的。
这功名,看来这些个院士自己也清楚,靠钱是买不来的。
抖了抖《长安日报,张德笑呵呵冲李丽质说道。
坐躺椅上抚摸着肚子,感觉到腹中的生命在扭动着,李丽质面带微笑:你这话说的,他们自己,或是他们将来的子孙,不也是要做官的?倘使出将入相靠花钱就行,岂有他们翻身做主的一天?
嘿娘子说的真是有道理。
没发现啊,这隆庆宫之主还真不是盖的。
皇族的教育果然有门道。
可为什么李承乾这个神经病就成了种地小能手?李泰这个死胖子整个一精神病患者?李恪更离谱,自己射了一发之后,趁热观察小蝌蚪的生命轨迹
想什么来什么,外头来了一个宫婢,小声说道:殿下,太子殿下驾到。
兄长来了?让他过来吧。
是。
外头李承乾羡慕不已地看着隆庆宫,和寒酸冷清的东宫相比,这隆庆宫都快赶上洛阳宫了。
也不怕说逾制
不过暖男太子心中一想,也就是现在,往后李丽质后人,岂敢住在这隆庆宫?还不是皇家的锅中肉?
然而正这么想着呢,就见不远处一群幼儿园小朋友嘻嘻哈哈地在那里奔跑,原来是课间休息,正在做健身操。
看到这场景,暖男太子虎躯一震,顿时了然:这隆庆宫啊,还是妹妹家的。
恁大的地盘办教育,谁敢说住不得?买房子买在附近的土豪们不答应,将来长大起来蒙师是长乐公主殿下的小屁孩们不答应,还有那些在这里求学,山长是李丽质的青少年们也不答应。
二十年以后,能跟妹妹比门生故吏多少的,能有几个?
脸皮一抖,李承乾瞬间觉得自己图样
幸亏妹妹是个女子。
到了里头,就见李丽质正在翻着书,而张德在那里画图纸。见李承乾进来,李丽质眼皮抬了抬,指了指一张椅子,李承乾点点头,自己就坐了过去。
一旁宫婢脸又麻木了起来,人家是储君啊,这么做不太妥当吧。
大郎,有个事情想请你帮忙。
殿下但说,一定帮。
老张把图纸摞了一摞起来,然后喊道,小菊,把这些归档,然后通知‘湖北会馆’的人过来取。
是,使君。
小菊有点精神错乱,她年纪小,可不代表是傻子。这都是什么君臣关系啊,还有,自家殿下的肚子一天天都这么大了,怎么也没见皇帝皇后派人过来拿人?这是通奸吧?
小菊?你是不是病了?
没没有
低着脑袋,抱着文档往外走的小菊总感觉在隆庆坊这些日子,跟做梦一样。
李承乾也不客气,自己坐在那里倒了一杯茶,一边喝一边道:进奏院那个新案子,可以让天下百姓随意行商,东宫老人有不少也做点买卖,只是都借着胡人的皮。如今既然可以光明正大,这些胡人,自然也就要开掉。只是一气赶走,也有二三百人,本王也于心不忍,大郎能不能帮忙收拢?
可以,殿下只管放心,我通知一下维瑟尔,此事举手之劳。
多谢多谢,又叨扰大郎一回。
这从何说起啊殿下。
老张笑了笑,也就殿下还讲良心,换作旁人,胡人死活干他们何事?
说是这么说,可这些胡人也以唐人自居,家中子女半点‘胡言’都不会,关中乡音比本王还要正一些。于心何忍啊。
你这样,将来登基,也是不长久的。莫说进奏院那些吃肉喝血的,就是弘文阁那些你也是斗不过。
张德摇摇头,智商在线是好事,良心在线也是好事,可在这个时代,群狼环伺之下,还要不紧不慢温文尔雅,死路一条。
这么多年,李承乾不是没有狠劲,真要是没有狠劲,那就根本下不了地。一个手掌有了老茧的太子,能没有狠劲吗?
只可惜,在食肉动物这个圈子里,你偏偏还要吃素,这不是找死是做什么?
李承乾自己不知道吗?知道,可有时候人是很难自控的。
有的人就是不忍心这个不忍心那个,先天后天的因素揉杂在一起,造成了这种性格这种生活态度。
这和圣母病这种精神疾病不同,圣母病出发为私,本质为假。而李承乾这种,纯粹是生错了时代。
唉本王知道。可如何说好呢?便是见不得这个。
讲白了,二十几年储君生涯,李承乾见惯了人情冷暖不说,连家庭冷暖也体会了一遍。天家无情人有情经历过了,雷霆雨露皆是天恩也感受过了,要是个窝在宫里混吃等死的储君,倒也还好,偏偏还下地受苦真·受苦之后的感受,自然是大不相同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圣贤的话只是一句话,但身体力行之后的感悟,就不是一句话,也不是一场良心发现。
这本该是低配圣人或者高级纯臣贤臣才应该有的素质,偏偏放在一个储君身上。
将来登基,还不得精神分裂?
殿下啊,还是太子当的太久了。
老张也是一声叹息,拿起茶壶,给李承乾倒了一杯茶,储君这个位子,上得下不得,进得退不得。一旦下来,一旦推了,必死无疑。
本王知道,本王知道
连连点头,李承乾拿起茶杯,仿佛是烈酒一般,一饮而尽。
第九十章 填人
重农抑商是历朝历代经过大量社会实践之后,得出了一个优选结果。当然,假如稳定社会的主要经济基础还是小农的话,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只是贞观朝发生的剧变,由不得贞观英杰们去停下来好好地撸一撸,谁站着撸谁就哭。
即便是武德朝,看似经商大户都会胡商,尤其是粟特人。但实际上,大量的粟特人改姓不是没有原因的,难不成真的因为唐朝的月亮太圆,于是爱大唐这块土地爱的深沉?总不能是关中的空气特别清甜吧。
粟特人的生存环境,使得他们不得不进行交易。当交易成为生活的主流,那么他们的一切,都是可以交易的。
认爹流的开启,仿佛是因为隆庆宫盖学校,仿佛是杜相公办葬礼,实际上认爹改姓这个套路,胡商们玩的更加彻底。
给唐朝权贵做白手套,改姓算得了什么?草原大漠之上的规矩,能有个姓氏,就已经很不错啦。
没曾想,长安城这般多的胡商,居然都是被人养着的?
进奏院的新案子通过之后,跑来张德这里找门路疏通的人不少,其中就有尉迟氏。当家人肯定不会来,来的是尉迟环。
那你以为呢?朝廷兵强马壮的,看着你胡商大赚特赚,然后无动于衷?但凡不能动的胡商,有几个背后无人?
拍了拍尉迟环的胳膊,青少年还是图样。
便是多,我也没曾想过,居然有好几万。
好几万胡商是没有的,好几千胡商连带着他们的家族,倒是有好几万。好几万,也足够打生打死的了。胡商中的主流,也不是成天跟权贵吹牛逼巴结的远方土豪。大多数和唐朝苍头黔首一样,不过是有一技之长,出来叫卖换取收入。
维瑟尔这种呼风唤雨的是胡商,那些个酒肆茶馆之中当街卖唱的胡姬,就不是胡商了?
那些个胡姬,便是贩夫走卒跑去调戏,她又能如何?
为了一点叫卖钱,什么都得忍。
这不过是半个长安城,才几万阿环就一惊一乍的,你要是知道京城内外有二十几万‘胡蛮’,你当如何?
啊?!
尉迟环眼睛圆瞪,显然是不信的。
这怎么可能呢。
不过他却没听懂张德说的是什么,老张没说是胡商,而是胡蛮。实际上洛阳内外用工,大多数女工,都是高丽奴新罗婢还有倭女。
纺织业大量使用童工和女工,而其中用工成本最便宜的,便是这三地。
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地方人口相对多一些,类似契丹室韦靺鞨这种,人口本就少,一个河北就消化的干干净净,还想到京城?到京城也不剩几个人。
算了,也不去说京城还是哪里。哥哥,眼下既然不限身份,总是能省就省。只是我家好些个要被开掉的,都跟老人有些交情,说情到了这里,可家里的事情,不能说谈感情就能作数的
说恁多废话,花名册拿过来,改日老夫给维瑟尔送过去。
谢谢哥哥。嘿嘿
尉迟环顿时露出笑脸,然后又道,都是能吃苦的,哥哥只管使唤。
哈能吃苦你家不自己留着?这不还是要省钱么。
一个政策一个法令的出台,不知道要改变多少人家。洛阳城内一页纸,千里万里伤人情。
只是老张见惯了这些的,纵然有恻隐之心,也是点到即止。
要是有落籍的,倒是可以投军。三郎那里,缺人少用的,这光景,用漠北的人极多。你家大人原本就是三郎的上官,交情放在那里,倘使还有多的人出来,往西送就是了。
这不成流放三千里了?
怎地?难不成还想中进士做官不成?
哥哥还别说,还真有个中了进士。老家康国的,跟着我家姓,今年春考中的进士,如今去了辽东做县令。
嘿
这也行?!还真有啊。
兄弟二人聊着聊着,就聊到尉迟日天在漠北的日子大概也不多了。如今朝廷在漠北的定牧政策执行很到位,而且减丁效果不错,基本能控制漠北人口在五十万以下。
每年抽丁都是按照比例来的,每次抽丁,原本都是往辽东朝鲜道塞人。现在政策一变,漠北抽丁之后的主要人力投放,都在西域河中。
说起来也是唐朝仁慈,抽丁才没有引发太大的对抗。更何况,抽丁不是说赶人去死。唐朝不是没有给好处,承诺还是有的,这是一条拿命换户籍换粮饷换前程的路子。骨力干人就出了不少队正旅帅,也有自己成立镖局,在丝路上混出名声来的。
室韦人更不用说,朝鲜道如今的辅兵,主要就是室韦人,论及对唐朝的忠心,胜靺鞨人太多太多。
皇帝巡狩辽东那两三年,室韦人出了好几个县令县尉。
不管是不是样板工程吧,衣锦还乡的骨力干人室韦人,给漠北老乡的刺激是极大的。
这就导致唐朝在安北都护府的减丁政策能够贯彻,因为这种减丁不是屠戮一空。虽说也有灭族,安北都护府毕竟不是吃素的,但灭族也都找好了由头,不服王化诽谤圣人可汗什么的罪过,挑不出太多的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