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朝工科生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鲨鱼禅师

    “又不是我们的,高兴什么。”

    包忠摇摇头,但安吉斯却很高兴的样子“能赚点‘伐柯’中人钱,不少了。”

    “都是石城过来的脱籍汉子”

    “好些个脱籍的契丹奴,听说还能去平壤当差,是行军大总管的调令,这真是发达了。”

    “岂不是还要走勒勒那边怎么说”

    &




第九十章 落脚(年初三第三更!)
    和大多数有后台的林场的一样,“包家林场”日常用度都是赊欠,当然赊欠肯定是有中人担保的,包忠的资格还不够,给“包家林场”担保的,是太原王氏出身的一个“伐柯大使”。

    旁人听了,只会觉得奇怪,一个胥吏,怎么还比国朝入了品级的武勋还要厉害这就是家世的好处,太原王氏人脉广,还不闹事,况且,老王珪留下的政治遗产相当丰富,结了很多善缘。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关系,就是张德。

    王家二郎不但跟魏王李泰有交情,跟太子李承乾也算亲善,而在张德面前,喊一声“哥哥”,老张是应的。

    有人给“包家林场”做中人,一般知根知底的商社行会,就愿意把物资先行交割给“包家林场”,至于将来怎么支付,一般都是用原木冲抵。

    除了上缴给朝廷的,剩下的,一部分用来自己建造各色屋舍,大部分就是欠款。

    “包家林场”的寨主包耕暂时也没有经验去发卖木料,一年半载主要工作就是安顿好原先蒙兀部的族人,然后保证大家今年冬天都能活的漂漂亮亮,也就完事儿了。

    “大人,能不能不刮干净留两搓打个辫子,成么”

    啪!

    一巴掌拍在秃瓢脑袋上,刮毛的汉子骂骂咧咧道:“裤裆里的鸟毛给你留着就算不错了,满脑袋的臭毛,不刮干净等着养虱子还是跳蚤这要是传了疫病出来,全家都得死。你莫要以为老子是甚么河北来的,老子是契丹人,以前也是髡发小辫,后来在厂里做了五年,都是光着头。”

    “大人还在厂里上过班那大人一定很厉害,不然怎地在卫生局当差”

    整个辽东诸督府共用一个卫生局,原先是石城钢铁厂的单位,后来因为修路,就被薛大鼎升格,李皇帝特批。

    本质还是武汉的那一套。

    “老子算个鸟的官,小吏一个。”

    嘴上谦虚着,给人刮头皮的汉子却是满脸的自得。能够以契丹奴身份,短短几年就脱籍,不但脱籍,还混成流外官,简直跟神话一样。

    低着脑袋被剃毛的蒙兀小哥其实没说错,这契丹人还真是厉害。

    “大人身边却跑腿的么小的能说汉话,也能骑马,还能布置陷阱,着鸟兔都还成。”

    “嘿,你这狗崽子真是机灵。”

    又拍了一下蒙兀小哥的秃瓢脑袋,“好了,刮干净了,自己洗洗。还有,叫甚名字你对老子胃口,真要是想出来混,去码头打听‘贺宅’,就说找贺老三。”

    “贺老三”

    “老子姓贺,家里排第三。”

    “贺三爷放心,明日就去寻你。”

    “快滚,叫下一个进来。”

    “好嘞!”

    整个“包家林场”中,千几百个老少排着队等着把头发刮干净,不刮干净不行,容易生虫子。出了剃毛之外,有些几百年没洗的衣物都是一并焚烧掩埋。划分好的区域都用石灰点过,然后大量艾草熏了一遍,夯实的平地上,架空了大量状头,准备铺设木制地板。

    地板是不能直接接触土地的,因为是应急之用,这些地板本身也没有做防腐防蛀处理,一旦直接接触土地,很容易腐烂生虫。

    施工人员经验丰富,大量蒙兀人只是来打下手做小工的,随处可见站着吆喝的翻译官,用奇怪的蒙兀方言提高了音量指挥着蒙兀人帮忙。

    女人肩挑手提也来帮忙,有些在外面厮混过的,则是架着独轮车运输着物料。不远处还有牛马车队运输石块,“包家林场”的规模不算小,够得上一个袖珍县了。

    要不是没赶上好时候,怎么地包耕也能混个羁縻州县的县令当当。

    “人畜粪便要集中处理,不听话的用鞭子抽。”

    “是,一定鞭子抽!”

    “排水渠不要



第九十一章 慢慢来
    能够在鸭绿水一带落脚的林场,往往还有额外的劳役摊派,主要形式就是上工。修桥铺路、修堤筑坝,约定十年或者二十年,然后轮流上工。各分段都有专门的标识,比如鸭绿水有一段堤坝,就叫“包堤”,就是划分给包家林场的分段。

    修桥铺路不算个长久的辛苦活,但修堤筑坝,那真是开了头就没有收尾。

    修筑简单,保养不易。

    大概得益于“专款专用”的概念逐渐形成,贞观朝的朝廷也是很有想法。比如鸭绿水通航陆续开始设置卡口,津渡收的钱,主要也是反补给修筑堤坝。有监察监督机构,也有突击检查的中央牲口。

    但毫无疑问,朝野内外都清楚凡事只要跟钱沾边,就不能够杜绝贪污。贞观朝内部也只是在判断朝鲜道和辽东的回报将来会相当不错之后,决心把两地经营成中原一样的核心地带。

    “咱们家每年要上的工,不少啊。”

    “毕竟是新来的,又占了恁好的地盘,不多吃点苦,怕是别人要不服。”

    “也是。”

    包耕包忠兄弟二人跟朝廷使者聊过之后,就知道包家林场的压力不小。而且朝廷还给了长期规划,将来的目标,就是把包家林场彻底改造成农场。争取二十年之内,就把本地林木资源清空。

    打的注意么,就是尽量在鸭绿水“大行城”故地这一带开发出足够数量的农田。林场生意照旧,但林场的业务,就要开始朝着大山推进。

    章程都是摆出来的,长期还要修一条路进入沼泽腹地,毫无疑问还想着继续改造那片草场,最终也变成良田。

    只是想法归想法,这不是一代人可以搞定的事情,贞观朝全国总人口,也不过三千来万人,真要是填个几百万过去整饬,倒也不是不可能改造成功。成功之后么,唐朝亡了。

    相较开发东北的困难度,朝廷更愿意在西南地区砸钱,至少那里可以稳定产出“贵金属”,回报率相当可观。

    而且茶马道开辟之后,尽管环境依旧恶劣,因为宝石、贵金属、香料、皮草、药材等等高回报物资,朝廷是很愿意改造西南,并且投入资源维持茶马道的。

    东北固然也有贵金属,且各种资源也丰富,但气候的特殊性,朝廷不可能去指望暴风雪年年不来。五年积累,一场暴风雪就能彻底交代。

    终究是要求稳。

    别说是朝廷,哪怕是非法穿越的某条工科狗,也从来没有动过这个念头。要知道,哪怕是非法穿越之前,绝大多数人听说巴黎和哈尔滨居然在一个纬度上的时候,都是一脸懵逼的。

    高纬地区的开发,哪怕是工业化时代,依旧是个大难题。

    当年老张南下跑路去沔州,在不少人看来是失心疯的同时,朝廷也乐见其成。因为商周以来的开发模式,都是中心开花逐渐南下。到秦汉时,才算是真正有了相当的积累,但即便是汉朝巅峰时期,长江流域大体上还是“珍珠链”形态。

    老张在武汉搞了这么大的规模,可江南地区依然有老虎、大象出没,像福州建州,“象灾”更是一种每年都要治理的农业灾害。

    连自然界动物的生存空间还没有挤压到,谈开发度还是有些遥远。

    “弟弟,我想顺便种些豆麦,你看成么”

    朝廷的愿景计划如何,包耕没有心思再去揣摩,眼下的要求,就是活过这个冬天。

    “这里地不甚好,种来作甚”

    &nbs



第九十二章 信息反馈
    “累!真入娘的累!”

    像一条死狗瘫软在短亭的长凳上,短亭里正在煎茶的杂役见张贞疲惫的模样,讨好地笑着:“四郎吃些奶茶,去去乏。”

    “有奶茶”

    “前头送牛奶的路过,留了一桶,油脂捞过了。”

    “这天气牛奶放一会儿就坏了。”

    “要不都紧着用,做成奶干,还能窖藏,学堂里都不敢随便吃奶,就怕吃坏了肚子。”

    奶茶全程都是热着的,就怕变质。热奶茶用井水迅速降温,流水冲刷了一番陶制杯子,很快就能入口。

    喝了一口,张贞坐起来抹了一把汗:“这日娘的天气,热得不行,喝甚么都不如喝凉水。”

    “凉开水有的。”

    短亭里的杂役拎着一只水壶,抽了一只竹筒杯子,给张贞倒了之后递过去,“四郎这几日查案子可有眉目”

    “该抓的都抓起来的,就是小毛贼跑得快,这些个外来户也是灵醒,居然摸熟了咸宁市的地形。不过也逃不过几天,下了悬赏,还能比那些数学先生能跑”

    说起数学先生,连杂役都笑了。全天下大概只有武汉才会悬赏数学先生,给的钱还不少。

    作为外劳办的主任,张贞是吃喝拉撒睡都要管,柴米油盐酱醋茶都要盯着。外劳初到武汉之后发生的冲突事件多不胜数,很多小矛盾直接升级为恶事件,把张贞搞得焦头烂额。

    一个外劳办受理的调解案件,比整个汉阳县还要多,可想而知张贞现在的压力。

    从入夏到入秋,张贞基本没有一天休息,长期在外办公,整个武汉地区,只要是工商业稍微发达一点的地方,其官道沿途长亭、短亭一应杂役,都认了个遍。

    也不知道算是好事还是坏事,因为长期在外奔波,勤于公务,倒是给短亭、长亭做事的人留下好印象。有外地来的客商落脚,也多有听短亭、长亭的人夸赞张贞张四郎。

    “四郎作甚这般的拼命如今连南昌人都知道武汉有个‘拼命四郎’。”

    “吃甚么饭,当甚么差,自来的道理。”

    又灌了一口凉白开,张贞忽地看到短亭内售卖的物件,拿了一本小人书翻了翻,“现在这些物事好卖么”

    “都好卖,糖豆、小人书,莫说是孩童,就是大人,也爱捎带些许。前头还有艳情的贴画,有广州来的客商,一口气把咸宁大道所有亭子里的都买了去。”

    “卖了甚么,可做了计较”

    “都是记了的,画了‘正’字,数目也不知道准不准。”

    说着,杂役捧了个本子出来,递给了张贞。张贞接手翻了翻,略作计算,就把账本还了回去。

    “有劳。”

    “嗳,哪里说得上这个。”

    杂役也不明白张贞为什么要看这玩意儿,他年岁渐长,奔着五十而去,家中早有儿孙,能有一份“体面”的差事,已经是相当的满意。别说张贞对他们相当和气,就是颐指气使,也没什么好计较的。

    短亭、长亭中一些小商品的统计,算是武汉内部对这些商品销售的风向标。短亭的东西少一些,大多数都是零碎。但长亭稍微要宽泛些,大宗商品也有寄卖或者可以下单,然后在江夏县或者咸宁市提货。

    比如“湖南”来的财主,往往喜欢在咸宁市购买笔墨纸砚等等文化学习用品,也喜欢团购教材和教学工具。这一点,“湖南”土财主算是非常有特点的。因为整个江南地区,除了文化氛围相对较高的江东,土财主中,只有“湖南”产的尤为重视教育。

    反应到武汉的大宗商品销售中,那就是“湖南”的学习文化用品散货销量极高。

    根据这个反馈,江汉观察使府,就衍生出了新的行当,教书匠速成班,主要针对的,就是“湖南”地区。

    &n



第九十四章 小操作
    信号机的作用,在这个时代得到了放大,尽管朝廷陆续自营自建,但当世“干线”,依旧是老张用来打时间差的利器。而且即便朝廷管制,实际上张德依旧拥有最高权限。

    没办法,所有围绕信号机吃饭的人,吃的这碗饭,都是老张从手指缝里漏出来的。如果没有老张,他们不仅仅是一无所有,绝大多数人,不过是混迹在“贱业”上下,永世不得翻身可能不至于,但这辈子活得不如权贵家的一条狗,那是大概率事件。

    “薛先生。”

    幽州并没有设置宫室,但因为皇帝在“天津”逗留,幽州还是有权柄不小的皇家奴婢存在。消息传到“天津”,留守此地的大监除了存档之外,就把乱码发给了薛大鼎。

    此时薛大鼎已经挂了弘文阁学士的头衔,本地阉人一年要在他跟前“求学”听讲一二十次,按照关系,这些阉人称呼薛大鼎一声“先生”,那是绝对够资格的。

    而本地大监是薛大鼎修路的助手,除了监督用度之外,还要帮薛大鼎摆平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算是互相扶持。

    于是薛大鼎称呼天津诸仓监令曹德爽为“曹师傅”,能够帮着遮挡风雨的人,称呼一声“师傅”,也不为过,更显薛大鼎气度。

    “曹师傅,怎地有空过来”

    “这是汉阳发来的消息,都是乱七八糟的玩意儿,看也看不懂。”

    说着,曹德爽把乱码递给了薛大鼎。

    薛书记看了一眼,便知道这些乱码要先破译,他也知道曹德爽这其中肯定有门道,但双方都不会说破。薛书记又不是要造反,顶天就是有些事情,不怎么方便对外人说。

    当下薛大鼎就笑道:“这是甚么言语,莫不是发错了。”

    “想来也是,不过到底是汉阳发来的,也不好扔了,还是拿过来。”

    “有劳曹师傅走一趟。对了,可曾备份归档”

    薛大鼎仿佛是突然想到了一样,提醒曹德爽。

    老阉人淡然一笑,微微点头:“吾是圣人家的奴婢,凡事哪敢自作主张,自是留了档。”

    “那就好,老夫最怕的,就是引人非议啊。”

    “说的是呢,人言可畏啊。”
1...729730731732733...82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