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鲨鱼禅师
“西京恁大的礼仪,你不去看看,当真是可惜。”
百无聊赖的李芷儿躺在院子里休息,一旁老张正在琢磨着期中考试的卷子该怎么出。
听到李芷儿说话,老张头也都没抬:“这年头,除非几十万大军对战,那倒是有点看头。其余的……小打小闹啊。”
等老子发明了时光机器,老子带你看看什么叫作礼仪之大。
就贞观朝的动员能力,怕不是连全国农民运动会都不如。
见识过海陆空一起刷镜头,贞观二十五年最多就是跑热气球上掏个望远镜。
“好大的口气!”
“嘿,你还别不信。要不我组织个工人运动会,踢球、打球、技击、相扑还有划水跑步甚么的,都一气弄上一套,规模绝对比立碑祭告还要大。”
“……”
知道丈夫心态是扭曲的,精神是变态的,李芷儿收了跟他分辨的心思,转而感慨一声,“也不知阿耶近来如何。”
“他一个朝着九十岁狂奔的人,还用你担心你还是担心担心自己儿子吧。”
“可是东京又来了消息”
“这小畜生开始跟杜楚客的闺女约会了,你说呢。”
“……”
原本李芷儿有心想说儿子像你,但仔细一想,丈夫还真没勾女过。倒是不要脸的狐狸精一个接着一个倒贴过来。
倒贴第一人就是她安平公主自己。
心中恼怒,顿时瞪了一眼张德。
“这几日房相来信,说是准备八月返回江西。他准备上疏二圣,准备增设南京。”
“南京!”
李芷儿顿时从躺椅上坐了起来,“房相可有择选之地若是尚未定夺,可在江东置办一处为南京!”
“想也别想。”
老张眼皮耷拉着,一边验算着应用题,一边道:“要么南昌地落地为京,要么广州升格两级。”
“冯氏掏钱了”
“此事地方不掏钱,想要有这等当口”
这种理所当然的事情,根本不需要多想。“广交会”每年产生的利润,足够让七部大佬垂涎三尺的,冯氏再怎么想要以地头蛇来抵抗,也是有限。而且因为房玄龄在江西的缘故,赣州通往广州的道路,已经初步修缮拓宽,走马当然还是颠簸,可要说畅通南北,那是正经做到了。
江西到岭南广大山区中的獠寨,虽然没有说全部拔除,但大量山獠归化为民,只看地方州县每年增加的户籍数目,就是心中有数。
从房玄龄执掌江西政务以来,江西人口每年都是爆发式增长。
除了夭折率降低、生育率提高、人均寿命延长之外,外来人口输入是短期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其中“化獠为汉”这个大政策,多年以来长期贯彻,地方州县官吏前赴后继维持制度,才是促成江西总人口大大增加的原因。
没有强有力的官僚团队,再你如何制度优越利益丰沛,无人执行就是个屁。
这些年江西被山獠杀死的官吏,没有一千也有五百,其中不乏从武汉出去的学生。
但自来做事,就没有说杀怕了就不做。武汉出身的吏员,之所以被大多数地方长官称赞有加,最大的特色就是杀不怕。
至少在贞观朝,肯定是杀不怕的。
和别处吏员,大多都是地方豪强人家不同。武汉吏员,即便是贞观二十五年的现在,很大的一部分,依旧是贫苦人家子弟,本就是一无所有,现如今有了“成就”,倘若通过屠戮就能让他们选择放弃“成就”,重回一无所有,那就有些违反人性规律。
或是没什么好失去的,或是艰难拥有不愿意失去,不管是哪一样,注定武汉官吏想要杀怕是比较困难的。
房玄龄为了贯通广州道,所用督建吏员,也大多都是武汉来的。让他用传统官吏,还真是没那个自信。
最重要的
第三十二章 改变
“质点对固定点的角动量对时间的微商,等于作用于该质点上的力对该点的力矩。这个很难理解吗如果期末还是这个样子,你们今年的学分就不用想了。”
临漳山中,大礼堂的期中考试结束之后,老张迅速批改了卷子,然后黑着脸把来考试的学生都喷了一通,最后来了一句,“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好自为之。”
等老张离开之后,助教这才黑着脸站在学生们面前:“好了,以前先生我们时,也这么说。”
“呵呵呵呵……”
大礼堂内响起了快活的笑声。
不过助教马上又喝道:“好了!小点声,放浪形骸的,像什么样子!角动量守恒本来就是必考的,让你们好好练习不听,等到期末的时候,可就笑不出来了。学分拿不到,往后考得再好,优秀毕业生别想拿到,那可是糊弄不到别人,是先生亲自签发的!”
“是……”
大礼堂内响起了一阵颓丧声。
“听到了没有!”
“是——”
“好了,叫到名字的过来拿自己的卷子。龙昆,三十分。”
“龙芘,二十分。”
“龙夯,七十分,考得不错。”
旁听的上官庭芝和李元祥略微观察了一下,现在临漳山的学校里,那些个獠寨出身的,居然也多了不少。
虽然考出来的分数参差不齐,但的的确确都是能应考,而不是糊里糊涂。
卷子发完之后,助教拍拍手,对一众学生道:“现在再有一个通知,今年暑假期间,‘南昌地’会有二十个实习名额,名额只看期末总成绩。此事,就不一一通知到家庭,学校会每人分发一张通知,上面有回执,拿回去之后,同意的让你们家里签字画押。不同意的,也要写上不同意,然后签名。不许代签!”
“什么!‘南昌地’实习名额是不是总督府!”
“是做幕僚吗”
“若是计吏,倒也可以。”
“农官也行。”
一看有官做,一群学生顿时活泛起来,这种事情,什么同意不同意的,必须同意啊。
助教连忙喝道:“安静!具体内容,通知上会有!记住,只看期末总成绩,成绩前二十的,就有资格!”
这个消息别说对普通家庭出来的学生,就是对上官庭芝和李元祥来说,都是相当的劲爆。
因为最近“南昌地”吹风吹得厉害,房天王重整豫章郡的意思相当明确,“南昌地”的官方地位,肯定不会等同寻常州县。
说不定会效仿“直隶近畿”一样,升格成什么奇怪的层级单位。
要知道,房天王当年修路,谁都以为是跟鄱阳湖较劲,谁曾想,赣州往南的路,居然也被他修通了。
拓宽了曾经的南下故道之后,贯穿整个江西,然后从赣州直通岭南的漫长官道,在地图上就相当的清晰。
江西总督府内的称呼,叫做“天南道”,而江湖上现在行走,从赣州出发,都会说走“广州道”。
因为官道直通广州,大量的白糖零售商,就在上面行走。不管有没有许可证,私糖贩子也会选择走这里。
这些年扬子江两岸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很多私盐贩子都偷偷地转型为私糖贩子,至少贩私糖不会死刑,而贩私盐是很有可能被砍死的。
本就因为整饬水道,使得“南昌地”成为环鄱阳湖的集散中心,现如今加上“天南道”,“南昌地”的江湖地位,顿时有点“小洛阳”的意思。
加上因为武汉离“南昌地”相对较近,往来运输相对容易,很多武汉产出的新技术,以及伴随着新技术而诞生的新式人才,都能够在“南昌地”生根。
最典型的就是矿山铁轨,江西总督府是真的砸了大钱进去
第三十三章 胡无人
李董给自己准备的坟头在九嵕山,堪舆风水的结果且先不论,至少用料相当的扎实,大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甚至有几处基座墙体的混凝土厚度有两尺。
用九鼎来轰,也只能干瞪眼。
当然也不是没办法,比如说长时间大规模爆破,肯定能挖坟大成功。只是这种动静闹出来,那就不是普通盗墓贼可以做到的了。
至少贞观朝或者说唐朝,不存在这样的盗墓贼。
除非某条非法穿越的土狗吃饱了没事干跑人坟头狂挖,但按照某条土狗的习性,与其爆破李董的坟头,还不如在李董的坟头蹦迪,那才带感。
“因山而陵”有很多好处,其中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占用可耕地。九嵕山作为帝陵,其规模极为庞大,除了大量的地宫之外,地表建筑也是一个宫殿群。
这些个宫殿群,原本是给高等级政治流放犯用的。比如被皇帝抛弃的女人,比如皇子皇孙,比如有辱门风的公主,比如被厌弃的大臣……
结果最终一个都没用上。
连老皇帝都没来过一趟,更别说到处惹事的**皇子。
只是当“四夷怀德碑”终于在九嵕山的陵寝入口立起来的时候,前来观礼的文武百官,才是真正见识到了什么叫做恢弘大气!
大量蕃官、夷官、奚官、倭官是头一次见到这样的场面,他们本以为太极宫已经是人世间最为庞大最为堂皇的宫殿。
却哪里想到,“太昊天子”给自己死了之后的布置的住所,竟然比活着时候的还要庞大。
山岳为屋舍,天地止一人。
这不仅仅是李董的阴宅,长孙皇后看到九嵕山的时候,也很满意。死后能够葬在这里,才符合她的身份。
“四夷怀德碑”上,原本缺少的部分,终于补全,新鲜的头盖骨成了材料,被混凝土包裹着糊在了碑体上。
但凡从这里走过的蕃官、夷官之流,都是冷汗淋漓。便是安西里这等人物,此刻也是毛骨悚然,仿佛隐隐约约之间,有大量想要向他索命的“胡人兄弟”。
“大人。”
扶着安西里的安氏二郎安萨关切地喊了一声,“大人可是身体不适”
安西里摆摆手,安萨和安菩不同,他从小就是在长安城长大的。虽然也童年时也经常被人骂“杂胡”,可安萨从来都不以归德胡人自居,他只认为自己就是唐人。
当年石国方言,他是一概都不会的,张口便是很正的“洛下音”。安西里也舍得下本,给安萨请了名师教导。而是为数不多当年在国子监混出头的“胡二代”,前长安令源坤罡外放之时,安萨曾经在源坤罡门下学习过一阵子律令。
那时候安萨才十一二岁,只是到如今,资历却是相当的丰厚。后来前往武汉,在前大理寺卿孙伏伽手下做扶手,也是因为有这份相当不错的履历。
“二郎。”
“大人有何吩咐”
安萨有些好奇地看着父亲。
“你乡籍何处啊”
“大人……”
微微一愣,看了看四周瑟瑟发抖的胡人,安二郎正色道,“我们安家,乃是长安人士。”
“是哩。”
安西里大喜,连连点头,不断地拍着安二郎的臂膀,“记住了,从今往后,我们是唐人。”
“是,大人。”
大约是受到了“四夷怀德碑”立起来的冲击,整个长安城,在这段时间中,连跳胡旋舞的奔放胡人都销声匿迹。
当日在城外,程处弼亲兵手起刀落的场面,依旧历历在目。
平日里只是茶楼酒肆说书先生口中的程将军,现在是如此的活灵活现。便是最爱说《西征传》的说书匠们,这阵子也是闭了嘴,宁肯说《玄奘赏花录》或者《李淳风三戏白牡丹》,也不敢再去说西军故事。
那种太平地界感受不到的杀气,是如此具体地降临到了跟前,于长安城百姓而言,那些个西军锐士,根本就不算是人,毫无人味可言。
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明知道西军是“自己人”,可偏偏因为恐惧,实在是爱不起来,也不敢爱。
整个长安城中,只有一个群体,恨不得天天开宴会为西军歌功颂德。那就是学生,而且大多都是扬子江两岸出身的学生,便是国
第三十四章 怂恿
“你母亲已经到了武汉。”
大同市内,看到何坦之到来的张沧一脸懵逼,而何坦之开口的第一句话,让他吓得跳了起来。
头皮发麻的张沧带着颤音:“大人……大人怎么说”
“放心。”
何坦之穿着棉绸长褂,天气热了起来,也不可能裹得严严实实。喝了一口手边的凉茶,何坦之神色淡定:“若郎君真要责怪你,老夫就不会来了。”
听到这话,张沧顿时一喜:“莫非大人……”
何坦之抬手阻止了张沧要说的话,叹了口气:“郎君眼里见不得皇帝,老夫看这李家皇帝……是要完呐。”
至于自己能不能看到那一幕,何坦之不知道,但自家郎君这铁了心要搞的事业,用他何坦之能理解的话来总结,那就是让皇帝去死。
其余再高深的,多重逻辑的,他也理解不了,也不想理解。
“唉……”
张沧叹了口气,神色却没有颓废,反而收拾了心情,正色道,“人不走,山不会自己过来的。”
“嗯,有志气。不过你母亲应该会来京城。”
“阿公救我。”
“……”
何坦之愣了好一会儿,这才欣慰地感慨道:“老夫教你多年,只这个甚是难教,不曾想你来了一趟京城,终于精益求精,有了郎君当年几分火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