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朝工科生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鲨鱼禅师

    而邓州,说不定就是要正式划入“湖北”管辖,到时候张德就是土霸王,就是顶头上司。

    荆襄豪门一时半会儿干不死,弄死他一个陈君宾,信不信满朝文武还拍手称快

    “轰出去。”

    脸黑的陈君宾从来都是和气示人,但这光景也是有些急了,他必须要示好。之前张德途中遇袭,这是个大事,而且是很重大的事件,哪怕张德本人冷处理不当一回事,但是他陈君宾不能这样想。

    他还有恰饭的啊!

    “使君……”

    幕僚有些犹豫,人在官场,左右逢源是常态。一边倒的站队,往往都是局势绝对明朗才会干。

    但陈君宾不一样,他的视角绝非是官场那么一块地方。

    作为南朝皇族之后,天然地有着大局观,此时此刻,站在皇帝老子李世民那一侧,陈君宾自忖换位思考,也想着张德把荆襄豪门连根拔起。

    什么萧氏、蔡氏……统统干掉!

    张德不但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意愿,更何况,陈君宾可以百分之百肯定,张德遇袭这个事情,就是荆襄豪门干的!

    “你不懂,把他们轰走,动静越大越好,让所有人都看到老夫跟荆襄世族翻脸。”

    “是!”

    幕僚顿时凛然,知道其中必有深意。

    出去的之后,幕僚心中转过一个念头:莫不是有人要对荆襄世族动手

    想到这里,幕僚更是暗忖:张梁丰“隐忍不发”,莫不是就等着现在

    陈君宾松了口气,对屋内的亲信们说道:“接下来一段时日,尔等尽快跟萧氏、蔡氏等荆襄世族决裂,如果老夫所料不差,张操之一旦执掌‘湖北’大局,就会大开杀戒,荆襄列强,必遭其屠戮。”

    “甚么!”

    “明公,这……这怎可能!”

    “没甚么不可能的!”

    陈君宾脸色也很难看,“陈氏各支在南方还算安稳,江东也多有亲善,倒是无甚顾虑。至于旧年遗族,也多居京城南里,算不上甚么体面,也就不必计较了。这光景,不为张氏巨蟒的口粮,就算祖宗保佑。”

    “萧氏、蔡氏之流,乃是数百年




第三十三章 事秦
    唐州比阳县,整个唐州个人武力值最高的,就是唐州刺史程名振本人。

    对程名振来说,混到个刺史当当,也是有些莫名其妙。受封东平郡公之后,仕途一直都挺顺风顺水的,几个老领导对他也照顾有加。

    原本想着去朝鲜道跟着牛进达划水,后来张公谨跟他说现在朝鲜道的军功不值钱,于是就略微运作了一下,找个离京城也不算太远的州做一把手。

    程名振是过江龙,跟荆襄豪门也尿不到一块去,再说了,荆襄世族从来就瞧不起程名振这种“草莽”之流。

    于是乎,程名振虽然以前老大是窦建德,但跟张公谨、秦琼的关系反而不错。

    更何况程名振的左骁卫将军,那也跟老世族半点干系都没有。

    “使君,邓州刺史陈使君差人前来拜访。”

    “噢陈君宾让人过来”

    唐州和邓州算是一体的,地理上丝毫没有割裂,又同处南阳盆地,连方言都差不多。可以说互相为乡党,二州在几百年中,不管是北方南征还是南方北伐,都是抱团取暖。

    因为这两州正好就卡在进出关洛和江汉平原的正当中,典型的兵家必争之地,两汉交替之时的“昆阳之战”,隔着伏牛山、方城山,唐州、邓州的祖先们可没少阵亡。

    所以血脉联系上,南阳、比阳非常亲近,同饮汉水支脉,互相之间的走动,往往都是亲眷人家。

    此时听说邓州刺史府派人过来拜访,唐州刺史府的人并不觉得奇怪,因为不管官方还是民间,两家走动都比较勤快。

    只是作为唐州刺史,程名振消息也不算逼仄,他退伍之后,操持地方治理,也是轻车熟路,毕竟早年给窦建德干活的时候,他就是当县令。官场上的东西,程名振比打仗还要熟悉一些。

    武汉人组团上洛,张操之心态如何不知道,但武汉人高调行事,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他们要掏钱投资,程名振想不注意都难。

    “快请。”

    略作思量,程名振就隐隐猜测,可能陈君宾作了什么决定,而且想拉他一起上。

    对于站队这个事情,程名振是无所谓的,官场中时不时都要站队。只不过,当官只站对的!

    邓州刺史府的使者进来之后,就递呈了邓州刺史陈君宾的亲笔信。

    看完信件之后,程名振若有所思,他并不觉得诧异,陈君宾打算彻底倒向武汉这个事情,是可以预见的。

    不仅仅是陈君宾,他程名振也是这样打算的。

    只不过出发点有点不同,因为他的老领导中,有邹国公张公谨。

    等到邓州刺史府的人离开之后,程名振才叫来亲信幕僚,还有家中的子侄讨论眼下的情况。

    “武汉修那个甚么‘汉安线’,百里造价几何”

    “一二百万贯吧。”

    “唐州修不起。”

    摇了摇头,程名振略微思索,“看来也只能修那个甚么畜力板轨,或是新制弛道。”

    “也不便宜,唐州自己来修,百里弛道也要二三十万贯,武汉那边施工,可以压到十万贯出头。”

    “差恁多”

    “营造技艺武汉最强,将作监、工部次之,苏杭、淮扬、沧辽再次……”

    “老夫记得,方城县早年修过一条弛道,是通往南阳的”

    “旧年工部斥资十七万贯,征发民夫三万,却有修了一条弛道。不止方城县,上马县也是如此。”

    实际上唐州治所比阳县,并非是唐州诸县的核心。像方城县、慈丘县、上马县,都是往南阳走。

    到了南阳,不管北上还是南下,都要容易的多。

    以前去长安,走的是南阳;后来去洛阳,还是走的南阳。

    真正跟着比阳县混的,只有平氏县和桐柏县。

    不过情况都是大同小异,粮食产量特别高,存粮吃三年都吃不完的那种,就是手中没有现钱。

    眼下陡然要进入一个发展期,粮食变成钱这种好机会,可不是那么容易赶上的。

    更何况,出卖劳动力就能换钱这种好事,已经很久没有让唐州遇到了。

    “这样,差二人跟着邓州刺史府来人回复陈君宾,唐、邓一体,自然是要共进退的。然后张操之那里,老夫自忖还有几分交情,少待老夫书信一封,你们拿了老夫的书信,就直接去汝州拜访。”

    “是。”

    “大人,此次陈邓州这般急切,怕是有甚么大事发生”

    “陈君宾猜测,张德主持‘湖北’诸事之后,会镇杀荆襄世族。此事……不是没有可能,只是,荆襄世族若是闹事,就是数十万人震动,倘使再推动一番,不敢说席卷荆襄,总归难以太平。”

    老世族的威力就在于此,他们积蓄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相当的深厚。

    更何况,当初李唐上位,对地方世族,大多数都是收买。真正被干挺的,还是杜伏威之流。而相较中原世族,南方世族基本谈不上伤筋动骨。

    隋唐两朝皇帝,又一直在致力于消弭南北对立的隔阂,哪怕到了贞观朝,李世民对南方的拉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第三十五章 星汉灿烂
    京城新南市“天上人间”,秋收之后,“天上人间”就比以往更加热闹。来这里聚集的农官数量渐增,而且和别处的农官不同,直隶近畿的农官地位都不低,搞不好就会碰上一个“稼穑令”,是皇帝特聘的技术官僚。

    这些个“稼穑令”按照征辟的性质,在品阶上,散官最少都是八品。吏部不给谁面子,也不会给皇帝面子,上了七品,稳稳的就能外放做“百里侯”,和两京那些买醉的“选人”比起来,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

    “老兄,你跟郏城令源公有旧”

    “是有渊源,他母舅有一支绝嗣,便从他母亲这里过继一子,以承家业。早先并非姓源,以源氏的身份,哪有资格恁般畅通无阻升官除了有张公支持之外,还因为其生父乃是地方世族,颇有一些财力。”

    “竟还有这等故事”

    “都是这般过来的,若非那点家当,岂能让他这般舒服。”

    说话间,问话的人给对面倒了一杯酒,又问道:“那老兄在郏城那里,消息应该是畅通的”

    “总能耳闻一些故事,真假就不知道了。”

    “小弟也就不遮遮掩掩,今日是有一事特来请教。”

    “但说无妨。”

    那问话的人压低了声音,凑了过去咬耳问道,“哥哥,听说郏城的座谈会上,来了一支人马,是武汉甚么银行的”

    “银行是钱号吧”

    “不,是银行。”

    “银行……”

    喃喃念叨了一声,跟源宝有关系的那人也是眉头微皱,“实不相瞒,我是听说过一事,‘忠义社’牵头,曾经搞了一个汉阳钱号。不过去年开始,这钱号就关张了,倒不是说不赚钱,只说是另有经营。若正如老弟所言有个甚么银行,必和此钱号有关。”

    “‘忠义社’”

    “不错。”

    “若如此,当去长安打听一番,京城中虽有‘忠义社’的物业,却鲜见贵人行走。”

    “老弟缘何打听这个”

    “哥哥有所不知,这光景有几个县的县丞、主薄前往郏城县洽谈事宜,都道是甚么银行的人出来谈判,江汉观察使府的人,反而是与会陪同。”

    “噢还有这等事情”

    两人说话间,隔着一道门板,就听有人敲门。

    笃笃笃。

    门打开之后,外间有个绿袍小官,头戴镶玉撲头,脚踩胶底皂靴,腰间还挂着一枚上等玉佩,显然不是普通家世。

    只听这人拱手告罪:“非是小弟无礼,适才听闻二位议论‘星汉银行’,这才过来叨扰。”

    “星汉银行”

    “是叫星汉银行么”

    “兄弟进来说话。”

    一人连忙邀着绿袍小官进来,到了门口,又跟站在外面等候的跑堂道,“小哥再叫一副碗筷过来,切两碟牛肉,再来一壶‘桃花酿’。”

    “客人少待,小的这就去安排。”

    “劳烦。”

    说罢,摸了一把铜钱,那跑堂小哥连忙双手一捧,哗啦啦的开元通宝就落在了小厮手中。

    “多谢客人打赏。”

    小厮很是高兴,连连点头哈腰,将铜钱揣到怀中,忙不迭地过去大堂传达。

    “星汉银行……亦是取名汉水”

    “自是因为汉水。”

    绿袍小官说罢,也没有打马虎眼,直接道,“这几日都在传言,汝州那条修通鲁阳关的新路,一应开支,都会从这个星汉银行过账。”

    “噢这银行又不是官府,不怕汝州赖账”

    “听说参股星汉银行的,除了‘忠义社’一应豪雄之外,还有江夏王、李交州之子、丹阳郡公之子、蒋王、琅琊公主府、长乐公主府、吴王……”

    话都没有说完,之前在那里讨论的两人已经目瞪口呆,这“星汉银行”固然不是官府,但赖他们的账……感觉还不如赖官府的账。

    至少官府这里还能烧个账册杀个人什么的,最后严刑拷打几个倒霉蛋,破烂事情就能对付过去。

    人死债消嘛。

    可瞧现在“星汉银行”的尿性,怕不是星汉灿烂……要债要得你浑身灿烂。

    要给“星汉银行”背书,靠权贵自觉,完全没有卵用。必须要有成文法律的贵族共识,那么仅仅靠江汉观察使府这个层面,那是不够的。

    当然最好的情况,肯定是朝廷背书,吏部、民部、刑部、工部、教育部、大理寺、内府等衙门一起前头,在这个政府框架下,推动某个法律的成文成例。没有达成共识,也就是建立一个普遍贵族巨头都认可的游戏规则,单独成立一个金融机构,并没有什么意义。

    因为这样的机构,可以因人一言而起,也能因人一言而废。

    参加游戏的玩家,必须都愿意遵守这个规则,游戏才能玩得下去。

    那么,即便有玩家要开挂,其余玩家在遭受损失的时候,也能喊gm出来清场。



第三十六章 利益交换
    “‘星汉银行’”

    “回圣人,确实是叫‘星汉银行’,前身乃是‘汉阳钱号’。”

    听说了汝州的大动静之后,长孙皇后传召李婉顺前来询问,作为在京畿地区活动能力最强的皇后心腹,李婉顺的情报收集能力相当不错。

    “和天家的银号,何如”

    “这……”

    李婉顺犹豫了一下,还是低头正色道,“这‘星汉银行’,似是有些不同。”

    前几年长孙皇后搞的皇家银行,主要是吃“钱税”,铸币这一块,洛阳也在搞银元,就是把华润银元拿来改改。

    但正式发行银元,却迟迟没有动作。等于说是市面上先流通起来,官方也背书,但合法不合制。
1...798799800801802...82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