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恶霸地主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飞翔的羊
如因为自己今年还是未去参加乡试李琪是大为不满的,说沈磊钻进钱眼里拔不出来,威胁要断绝两家商业上的合作。至于沐县令等人肯定失望,但他们不可能找青萍说什么,而且沐县令马上就要走人转职了,这些人问题不大。唯独李琪比较顽固,好在年老体弱都是青萍之母在管家,他的威胁也仅在口头上的。
李琪的愤怒当然也就是口头说说而已,这许婚时是他作主,婚事未举行也能托故拖一拖。现在木已成舟比反悔更不可能,他发怒也是一种掩饰,算是一个交代。
正因为如此沈磊直接面对李琪也没什么大不了,他避而去台湾一则是台湾真需要他早点去,其次真当面见到李琪他担心对方倚老卖老,甚至是老羞成真怒,毕竟自己无法与之争执,避开
第67章 魂断萨尔浒之战
等一些急事完成,将之前许多临时措施理顺一下,及完成了台湾行政架构的初步布设,已经万历四十六年即将结束之时。
总结这一年成绩沈磊十分欣慰,主要是他一开始就规划的以前口子村为据点开拓财力,草创商业与工业等,然后登陆台湾建立基地。以台湾基地先控制沿海商贸,次下南洋发展,等积累一定实力再返回来解决国内的大计划的第二步顺利实现了。
其实这个目标郑成功也是有可能成功的,特别是他父亲郑芝龙时代就开始从辽东、山东及其他地方往移民台湾一二百万的话,草草治理实力也比后来匆促移民二三十万强大几倍。
可惜郑芝龙将满清当作大明,以之前的成功受招抚经验当作成功宝典,致使其投靠十几年受软禁十几年,没什么作用了最后被杀。也不知临死前他会后悔什么,总而言之郑芝龙属于眼光不远,江湖越老胆子越小,至于气节乃是苛求了。
郑芝龙只求利益最大化却没有自己起来干的雄心,郑成功算是忠于大明,但他一直盯着大陆。一心以为凭他水上实力大陆得不到横行沿海也不怕什么,根本没有危机意识与狡兔三窟的谨慎,只盯着眼前厦门等处一亩三分地。
如他早一点从战乱地区向台湾移民,及看到暂时势不可为分兵下南洋经营,那么也会在后面反攻时实力强大许多,攻占南京,封锁长江下游成功希望极大的。
历史经验值得汲取,沈磊穿越的只是一个土财主庶子,杀死二个长兄手下也只有数百佃户。在这块土地上他别说发展军事,发财大一点也会被人惦记。一旦有权势人物动手他只有造反一途,而造反能守住一个角落已经侥幸,时间一长基本上只会败亡一途。
早一日经营台湾才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正因为台湾如此重要沈磊对今年的转型成功非常开心。加上之前一直比较谨慎,前口子村那里还完好保存,如此可说是完美一百分完成前一阶段任务,顺利过渡到第二阶段。
忙定这些马上就到过年之时,沈磊其实也是想前口子村一趟的。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沈磊他算不得英雄,现在所做的是基于历史知识与经验的自保,即便是李自成造反成功他有机会也会如此做的。
这是因为李自成可能连朱元璋也不如,至于满清以落后野蛮文明统治中国,与蒙元统治中国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为自保、为中华文明他必然要奋斗一番,实在不认为自己是英雄。
而儿女情长倒是真有点,二世为人本来就有三十年社会经验,加先知先觉带来的明知如此无力改变的忧患、痛苦、愤慨,他的心理年龄只怕远超百岁老人,但心火又尚在年青。所以他对青萍的怜爱是混杂了祖父、兄长及丈夫几种情感,普通人肯定是不可能如此复杂的。
只是再怜爱青萍沈磊考虑一下觉得此时去一趟前口子村,路上一切顺利坐平海仅来回就要一个月,坐哨海快是快有点儿过分。而且刚习惯分开就去勾起青萍的柔情,再来一次泪洒离别时似乎也不是好事。
考虑再三沈磊还是决定在台湾过年了,为元旦时太无聊,他第一次带了晓杰及几个警卫员在年初时带了几支四六式步枪上山打猎了。
从穿越以来沈磊还是第一次给自己放个假,之前在前口子村时年初也比较孤单与无事可干。但那里山里已经大雪覆盖,打猎没有心思也并不适宜。
到了这里发展顺利他的心放下不少,台湾冬季只是树叶枯黄停止生长而已。基隆附近地区丘陵地带为主,没什么也不该去高山地区,就近打打猎还是不错的。而且正好借以玩玩枪,对枪男性大多数都会有些激情,沈磊同样如此可前世其实打靶还捞不到。
现在他手上有枪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去打靶,元旦空闲正好晓杰乃自己警卫队长,他已经将妻儿也接到了台湾了,带几个人一起过过枪瘾与打猎瘾也算是不错的享受。
这是沈磊前世根本玩不起的娱乐,而且许多动物后世成受法律保护的了。而他此时可以随意而为,在这里别说没有警察,连大型肉食动物也没有,只要放心捕杀就行。不过为安全沈磊让大家从一边进入,而不是四散随意进退,这是为防备误伤,把人当野猪杀了不少见。
大年初二至初四沈磊带人打三天猎收获是非常不错的,基本上每个人回来时都背着猎物。只是这些猎物他大多数令人送给各处值班人员加餐了,他自己只是吃了一些野兔与鹿肉,另外做了一些腊味让船带到前口子村,算是给青萍等人尝新一下。
此时台湾的
第68章 没奈何离台奔丧
只要认真分析努尔哈赤萨尔浒失利最多失了锐气,明军完全无力追杀。如追杀不管粮草,还是兵力布置上,露出破绽很可能被反击而变胜为败。所以只需要蛰伏几年恢复实力,然后重新四处掳掠,特别是将生满掳来补充会逐渐强壮起来,可再次向大明进攻。
而大明损失五万人马本来该不算什么,可惜万历顶着骂名弄到的银子在自己手上用尽了。其财政为养辽东遏止努尔哈赤的攻势的十万左右军队竟然也要征辽饷,而且还一加再加,让大明农民承受力达到了顶点,只差一丝一毫就会蹦断地步。
按说辽饷之类整个大明也就加了数百万两而已,以大明超一亿人口每个农户出钱并不算太多,为何如此一来让农民陷入了绝地边缘
这是农民们此时本来就因土地兼并生活十分艰苦,而税上面要一两下面收三四两算善心的,七八两者也有。再加上一部分人逃避了,普通农民还要承担飞洒部分,所以完全是雪上加霜啊。
而正因为大明财政的窘迫,在辽东常采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策略。但几次添油战都失败了,让辽东形势越演越恶劣,崇祯时攻打到京城附近如无人之境。还与陕甘农民起义军左一脚右一脚,似配合着两面夹攻动摇了大明的基础。
看了对萨尔浒之战的叙述沈磊知道大明财政的窘迫,也看到了大明军队战斗力的不足。另外当然也有个指挥问题,其实看看兵书读读历史战术谁都能侃,根据双方军队的现状与地形、气象条件制定出最合适的战术才是一个将领该做的。
这就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话说容易做到困难。如杨镐只知分兵合击的好处,但他不曾研究透自己的兵士有没有这个战斗力,将领们有没有配合能力,所以这个个分兵合击也有点纸上谈兵。
赵括的纸上谈兵乃是有秦战略掩饰及迷雾之功,属于敌情已变赵括蒙在鼓里上当了。而此战努尔哈赤的实力是明面上的,没什么奇兵外援介入,故而指挥失误也是逃不过的罪责。
这场战斗大明输了,输的原因再不重要了,一个朝代到末世连偶然因素也专门与之作对似的。如杜松此战突然天色昏暗,而他下令燃起火把照明,不料造成敌暗己明被对方接近后万箭齐发,造成一下崩溃让此战倒下了大明第一块骨牌。
沈磊知道历史走向,前世虽不清楚细节也知此战大概影响。对此他只能一声长叹,不想吐槽,也无力干涉其中。更不愿挤进去,因为自己这小身板挤进去只会被大明的官员当垫脚石的。倒是平静已久难民不多,这次野猪皮大胜之后舔干血迹,包扎好伤口肯定会出兵抢占地盘的,接下来会又是一个移民高峰期。
当然此时移民大量涌来他也不急,此时平海已经有六艘,轮流维修一下子出动五艘还是能够做到。如此运力挤一挤一次性从海洋岛运出三四千人一点问题也没有,而且现在有十艘探海,贸易上根本用不了如此多,紧急时完全也可以用来接人。
只是接下来几年乃是辽东难民高峰期间,在运力上,在粮食、耕牛、农具储备都必须做好准备。还有建筑材料生产规模上也要提前扩大产能,要以每年安置十万人为目标做好准备。
至于耕地沈磊一点也不担心,台湾少说也该可开垦上千万亩耕地,以人均需三亩土地养活也能安置三四百万人。况且只要超过五十万他就会启动向海南岛、南洋移民计划,所以对他而言是移民来源多多益善,就担心运输能力与安置他们的物资。
只是造船规模对他的运输能力提高还有些制约,原因就是威海号制造费工太大,一条比两条平海人工及成本还大许多。这个原因是平海上主要用轻质木头,锯板速度快,船壳薄。而威海不仅船壳厚、用的还都是硬木,型制也复杂,舱室也多。
这完全是无可奈何的,专业战船是为对海盗进行碾压性打击,及与西方大帆船对战,至少要驱逐他们的。沈磊可不愿如郑芝龙般用火船战术拼消耗才将荷兰人从沿海挤走,但仍然是盘据在台湾展开贸易的。他最多在台南设立一个各国商务联络处,并成立一个统一贸易公司,由贸易公司统一收购,统一拍卖给西方人。
他是要清剿所有海盗自己收保护费的,如此一来还是用专业战舰带哨海巡逻效率高。当然暂时投资大一些也是无可奈何,主要是人力还不足,造船厂所占人力已经不少,但只能再次扩大规模。
接到海洋岛提前送达的报告沈磊看完马上对相关事务作了安排,等这次海洋岛移民到达他还找来其中几个人亲自询问一番。为了解辽东或其他地方的情形他有时也会找人谈谈话,但这次找来的都是此战逃兵。
&n
第69章 郎舅相见说形势
再见青萍青萍是又喜又悲,人非铁石爷爷死了岂能不悲,这不是沈磊与老爷子才见几面又只谈些正事,没什么情感交流的关系,去吊唁只为名份而已。
其实与这时代的人沈磊一开始只有名份上的亲人,经过这几年才与一些人建立了感情或友情。但这些人中李琪还真排不上号,即便他才是选择将青萍嫁给自己的人对他的好感也不大,因为这只是依他的价值观做出的选择罢了,而不是真对沈磊很亲。
这就如去服装店买一件西服,是喜欢这款式,还是觉得这件西服符合你的身份是二个概念。他能娶青萍是李琪认为他是一个够身份又前途广大的小子,而不是觉得人好或欣赏他的才华,至少这只是第二三个考虑因素。
或者说不是殊途同归吗只看结果确实好像如此,但要沈磊对李琪如何感激不可能了。倒是他见青萍悲喜交集的脸真是觉得心痛,因为是他累她承担了一些本来该自己面对的事。
两人见面是在前口子村,因为李琪其实丧事早已结束,青萍也已经回家了。作为出嫁孙女她不可能办完丧事还留在娘家的,而沈磊得到消息也是不可能乘哨海过来的,所以两人碰面已在李琪去世二个月后了。
小别胜新婚,但时机终究有点儿尴尬,考虑到青萍心里感受二人相拥睡了一夜,次日清晨沈磊独自坐了哨海往胶州城赶。坐哨海是为了速度快,当日赶到胶州城李家,而这几天也风平浪静,还是抓紧时间为好。
紧赶慢赶到李家离晚餐还有一段时间,祭奠如仪略过。完事后被李家大管家带进大厅,第一次见到了青萍的父亲。其在江西为官,青萍出嫁他因路途遥远并未过来。而实情也是青萍之母与他小妾不睦反而被打发回老家侍奉公婆,因而青冶、青萍对父亲都有意见。
此时是青萍之父不得不回家守制,第一次见沈磊面色并不善。大说一通男儿当有大志,不可被铜臭吸引或贪恋儿女情长。总而言之这些都是这时代儒家思想与政治正确的假、大、空话。
对此沈磊无法较真,如会拂袖而去他也不来了,毕竟有这心理准备。而青冶也在一旁为沈磊缓颊,见长子如此其觉得沈磊这潜力股或许还有翻身可能,也没有再过多为难他,一起吃了晚餐,还见了小妾的二个儿子。这二人虽也是庶子,但母亲受宠有点儿自大浮躁,对沈磊这个姐夫也有点大剌剌的。
对此沈磊只能苦笑笑,原来同样庶子也不同命运。不过这时代嫡子受礼法保护较大,即便是母亲失宠吃亏较小。这两庶子在外面当惯衙内年少无知还不知世道,来日方长但愿两人后面日子还好过。
晚餐之后青冶陪沈磊到内院客房,刚泡上茶就迫不及待地问他为何为了海外一点利益竟然弃考再次说沈磊之才强自己十倍、百倍,世事虽他现在也带着问题看历史还真是如他说的,但不该灰心。因为沈磊有大才,他也会努力向上爬,等二三十年后扶大厦于即倾他会助沈磊的,必定全力以赴。
青冶所说的几乎成老生常谈了,去年至今几封信意思都是一个调,这是首次面谈而已。沈磊对他如苦口婆心的话当然不以为仵,又少些禁忌便反问他知不知道萨尔浒之战
&039;&039;可恨那杨镐不谙军事,诸军不能同心协力。、、、&039;&039;
&039;&039;不,胜负乃兵家常事。&039;&039;
&039;&039;、、、&039;&039;
&039;&039;你看历史真正百战百胜才几人绝无仅有、龙角凤羽啊!项羽英雄盖世尚有垓下之败。&039;&039;
&039;&039;那为什么人人觉得此战很重要&039;&039;
&039;&039;问题是刘邦与项羽对抗屡败屡战,为什么能最后打败项羽那是萧何在汉中将粮草兵员源源不断往前线送啊!所以刘邦败而不衰。
现在为了攻打后金才七八万军队就要全国调来,后金数十万人能出军六万。你想想看这差距多大我们比他多上百倍多人口,凑上朝鲜军与海西女真此战还不到对方二倍兵力,这还打什么仗&039;&039;
&039;&039;啊!原来、、、&039;&039;
&039;&039;想不到吧大明这里的军队来自四面八方还加番邦、部落,根本是大杂烩。更关键却不在这里,当初项羽以少击多刘邦输得更惨而不倒,九败一胜嬴得了天下,现在按道理我们损失五万军队算得上什么,应该连败九次也没什么关系,而后金这六万差不多是全部青壮,杀完了一点翻身机会也没有了。
可惜大明为这一战就要加征辽饷,这就如一户人家一点小事就要借债一样。而且名义上加征不多,可实际上农民会出几倍银子,如此一来内政会制约攘外的,弄不好两头夹攻内乱外患一起发作,就难收拾了。&039;&039;
&039;&039;那怎么办&039;&039;
&039;&039;没办法。&039;&039;
&039;&039;不、不,你一定有办法的。对不对,快说说、、、&039;&039;
&nbs
第70章 三号甲型炮初秀
看了试验田又过问了番薯、土豆、玉米生产产量,现在这里的番薯主要是粉条及酿酒用,真正作为种子向外出售比较少,还没什么人愿意种。
土豆在此地还不是最适宜种植物种,适应性种植基本完成,作为种子还没有销路,只有薯片能卖出不少。玉米也是产量不大高,不大好吃还不大受欢迎,不过试验田正在进行良种培育。另一个是食品厂也是根据沈磊指示在进行食用、榨油、制糖研究,秸杆饲料研究等等。
农业方面重新看一遍沈磊再去视察工业,除冶炼厂留在前口子村的工厂仍然不少。砖窑、石灰、水泥等建筑材料依然生产;造纸厂、纺织厂、造船厂、食品厂、铅笔厂、印刷厂、衣帽鞋厂、牙刷牙膏厂、钟表厂、玻璃制品综合厂、铁器厂、木器厂、粉丝厂、酒厂、粮油加工厂、屠宰场、水产品加工厂等等大大小小林林总总数十家。
这些工厂基本上都已一分为二,此地只是分厂,只有钟表厂算是唯一例外。这是钟表生产现在主要是外销,在台湾另售不多,只有各处机关、部队、工厂之类在使用。这一来产品虽然也计价但属于内部流转,只有支出不产生真实利闰润,现在放在台湾不合适。
其实在台湾的工厂主要是为台湾所需在生产,如玻璃厂在台湾生产的都是平板玻璃与玻璃器皿,不生产镜子与骨瓷。而前口子村这里主要是为对外贸易生产的,现在钟、镜子、骨瓷、玻璃灯、纺织产品就给沈磊带来了上百万两银子纯利或硝磺、铅铜等物资,这才让他大规模移民经济上一点不吃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