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行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督金卫
盛元641、642、643年三年间,咸国遭逢三次重大变革。首先是军制改革的成功,大幅精简了军队员额,对中原各国冲击极大。尤以志国、卫国影响最大。
卫国收编愚论派后兵力猛增五十余万,员额一直裁撤不下,直至盛元645年,其兵力仍高达一百十余万人,尽管效法咸国实行辎工营屯田,但效果甚微,相反屯田的武装力量侵占屯田截留粮草,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志国的裁军比卫国略好,至盛元644年员额缩减至七十万,但仍比二十年前常备军多出二十余万人。
究其原因,龙渊、千岁两部新附军高度独立,公良氏、陶氏都不愿削弱自己实力的情况下裁减员额,而龙渊、千岁不放兵权,多出的二十余万人都在他二人名下。
裁军如果是一剂退热贴,咸国生铁、钢铁产能在643年突破五百万斤就是雷霆一击。
由于机械、化学、冶炼技术的共同推动,矿车轨道的普及,矿石资源采集大幅增加,口罩的配发改善了工作环境,万川露天煤矿空前繁荣。
脱硫工艺改善了钢材质地,陆续新建的两万斤高炉采用转炉炼钢法,使得工业化规模生产钢铁成为可能。
转炉炼钢法是用废钢投入铁水中,铁水产生自旋转的冶炼现象,通过废铁的投料,加快了铁水的流通,缩短了微量元素所需充分融合的时间,从而无需长时等待,进而缩短了钢铁冶炼的时间,降低了焦炭的消耗,加速钢材生产同时降低成本,让炼钢实现快速高效的工业化生产
尽管永兴铁产急剧攀升,但铁价仍旧不比铜价低。一方面是中原市场巨大,青铜农具的代际更新需要时间。
另一方面需求远大于供应,且开采生产地和销售地较远,需要长途运输,进一步促使市场调整价格。
更重要的是第三点,若干年后大规模地质勘探发现,整个中原的铁、铀矿、贵金属矿资源极少,但铜矿、锡、锰、镍、铬、铂系金属、稀土、石油极为丰富。
仅铜矿就占全球保守储量的百分之六十,全球稀土的百分之八十,镍更占了百分之四十五。
相反铁矿仅占全球资源的百分之十三不到,铀、镭等放射性裂变元素不到全球百分之五。
百分之四十的铁矿分布在千岳山以南,其余在北半球。不到百分之十三的铁矿储量,分布于广袤的中原大地,就当下而言,无论开采还是寻找都极为不易,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中原由青铜向铁器的发展。
巨大市场和资源的稀少,共同导致了铁价居高不下。
继裁军改制、转炉炼钢两件事后,盛元643年为弥补财,增加贵金属供应,咸王决意开采江东陵山银矿,晋王获悉消息大为震怒,遂出尔反尔撕毁割让郭霆、焉城、江普三地协议。
然天不遂人愿,由于眼红咸国变法带来的红利,同时也因为方伯攫取的大量商品输往晋国,导致晋国经济非但没有好转,相反急剧恶化,到了643年转变为大规模经济动荡,而起因还是土地和土地有关的粮食。
咸国土地新政的前提是贵族利益阶层的全面萎缩和倒退,以及新占土地的利益的新政推行,因此咸国并不存在强大贵族保守势力,多数土地归属朝廷,存在重新分配大前提。
而晋国不存在这个大前提,因而土地所有权的分配并未得到解决,而相反的却是晋国大量推广咸国新式农业耕作和新式农具,导致土地大量产出,盐和粮食严重过剩,进而引发粮价、盐价的暴跌。
对当下而言,粮食和食盐自然是越多越好,
第810章 励精图治
所以但凡是有两面性,一旦晋国吃下这剂毒药,晋国将陷入长期的通缩、通胀的反复经济动荡。而咸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业进步,令咸国市场进入新经济模式,形成高度完整的上中下产业链。
晋国作为基础原料市场,其对咸国的市场的依赖将日益严重,同时咸国的进步会像吸铁石一样,将资金引流向咸国,而国外资金日益空洞。
晋国再想动兵,其结果是国内经济不振,咸国日益富强,无论经济还是军事,其已无胜算的把握,而唯一有用的反倒是被晋王冷处理的西寰。
于是陵山银矿事件后,西寰在晋国国内的威望日盛,其母王太后病故后,王太后党羽非但未被晋王分化吸收,相反依赖西寰输往晋国的利益纽带,联系更为紧密。
晋国效法咸国改革只是冰山一角,卫、宋、徐、志、梁、长孙等大国陆续推行土地改革,但至645年,除公良氏外,鲜有能大成者,充其量窃取咸国农业和耧车技术后,农业产量大幅增加。
而归根到,改革的根本是制度和技术的双重变革,前者代表了生产关系,后者带来生产力,最终引发的是利益的重新分配。
如何处置利益过程的再分配,往往决定了改革的成败,而咸国具备了变法的基本条件。
至盛元644年年底,经二十年努力奋斗,百里燕基本实现盛元625年“以商代政”的目标,然比当初的计划更为宏伟浩大。
盛元644年、645年,诸侯相安无事,中原进入数百年来前所未有之黄金时代,同时咸国农业技术的流出,使得各国农业生产力大幅提升,各国推动变法的动力渐增。
同时期咸国率先走出战争泥潭,人口增加至一千七百余万人。得益于宽松的政策环境,低廉的财税负担,进一步刺激了人口增长,这其中卫国的“帮助”功不可没。
大批东逃逃入咸国境内的难民总计超过两百七十万人,进入志国的有近八十万人。
名田、秋郡、原山、德康四郡县移交卫国前,迁走了人口三百余万,然卫国接管四郡后,出人意料的非但未迁怒于咸国,相反心中窃喜,甚至曾几何时可能还在骂咸王蠢。
百里燕琢磨很久,一直没搞清楚卫王倒底怎么个心态。
农耕社会人口是第一生产力,人口意味着国力,卫国白白损失三百多万人口,外加难民,里外就是小六百万人,其却不做任何动作,让百里燕担心受怕了好久。
直到后来才明白,卫国其实有一种“殖民者”心态。
由于卫国长期封闭于中原之外,其逐渐丧失了中原民族主体意识,自我民族觉醒意识,因而卫国人的想法是,他与中原人是两个民族。
而今其一跃进入中原腹地,其想当然的认为中原的失败,正是因为制度上不如其优越,人也没他聪明,军事力量没他强,所以卫国人高中原人一等。
因此其每到一处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奴役外民,或是赶尽杀绝,将卫国人迁入当地。
就像当年白人杀光一亿印第安人一样,最终目的是为白人获取生存所需的土地空间,而卫国也明显带有这种倾向性。
咸国突然迁走所有人口,如此既省去了卫国统治消化当地的成本,同时为卫国移民提供了土地空前,同时咸国过去三年间耕种的大量优质土地,无需投入即可悉数收入贵族囊中,如此一举三得的好事,天下何处还有。
咸国迁民之举一度引起中原震动,公良氏更是大呼上当,悔不当初没把让给卫国的两郡人口也迁走。
卫国的态度一度让百里燕担心很长时间,但迟迟不见卫国反制,倒也心安理得起来。
人口的增加令咸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自我修复,粮食恢复增长不久,百里燕征召民夫二十万,调辎工营十万,集中于甘府、上关、万川、彭源、丘南五郡,兴修水利拓展驰道,并耗资一百五十万贯新币,于甘府岸边修建堤坝,以绝洪涝。
同期经过数年准备,全国陆续开通邮政系统,都郡地区发行报纸,并经一步完善了税法,向富人、权贵征税,且永兴侯府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而由于印刷技术的成熟和雕刻人才的培养,印刷精美而具有防伪功能的发票成为可能,遂在当年同时发行大宗商品税票。
税票暂行于大宗商品、管制资源,以及家财一万五千贯新币以上者。
此时以永兴、陔陵为核心的教育中心人才积累初见成效,活字印刷和蒸汽机械的结合,出现滚筒印刷法,让规模化印刷成为可能。
为解决教育拨款,百里燕说服咸王订立制度,将教育拨款制度化,并向都郡下辖各地辐射初级教育,将都郡全部纳入初、中等教育范畴,并在各地郡府与大城市,集中教育资源开办一所或两所官署学堂,以普及识字教育。
学费由财政、地方和个人家庭均摊,军烈属子女可免一孩食宿及学费全免。
相较于永兴城内教育基本免费,此番推广至各地教育举措基本是解决有无问题,学费对家庭而言依然是较为沉重的负担,财政与制度尚无法建立义务教育。
鉴于知识和技术的泛滥引发的危害,百里燕严格筛查课本内容,禁绝永兴城技术手册外流,尤其是化学、高等数学、物理和机械制造等门类。
过去十数年间编纂有大量技术内容,其危害之大,不亚于原子弹,一旦外流,稍有内行人指点,后果极为严重。虽然总量不大,但一想到当年金雪狄人无孔不入的中原贼,仍旧让人心有余悸。
由此各郡推广的初级教育以识字为主,辅以基础简单数学和生活常识,都郡推广的中等教育在数学上略有增加。
&n
第811章 突飞猛进野蛮生长(1)
同时期各事发展可用“突飞猛进”形容,首先是火器,火炮从盛元430年初次露面至今年十五年,各国积累了大量用炮经验,黑火药技术全面扩散,如今即便是蕞尔小国,也掌握了黑火药的基本配方,且实战经验让各国充分意识到配方的合理化。
由于钢铁冶炼的技术瓶颈,各国诸侯火炮技术逐渐回归铜炮,并取得长足进步。单兵火器仍未改变肩扛式点火发射的毛病,但增加了发射架用以支撑。
同时新出现了两种火器,一种仍以肩扛式发射,但使用了独特的“绳帽枪”,另一种插在木杆上,塞满铁砂或大号铅丸,使用时点火枪口对敌喷射,类似于明朝的三眼火铳。
两者皆以铜铸,口径达二十五毫以上,“绳帽枪”仍采用肩扛式发射,火门在后,但火门上有一桶状铜帽翻盖,翻盖内以棉絮侵染石油和动物油蜡,使用时点燃,使用者扛在肩上只需拉动绳索,将翻盖压在火门上,即可发射。
百里燕令御客窃取研究后惊为天人,此种火器虽然简陋,但是翻盖极为可靠,火种留存时间长,不需要像火绳枪不断调整火绳长度。
同时由于石油的缘故,火苗不易熄灭,即便大雨滂沱,也很难熄灭,可靠性很高,基本实现一人操作装填发射,已具备一定的实用性,且比火绳枪要更为可靠和实用。
若不考虑当下技术本身的限制带来的效率问题,此种火器在当下技术条件下,已是十分先进。
不过也非全无罩门,此种火器毕竟是铸造产品,由于浇筑工艺和冶炼技术的落后,注定只能以牺牲管壁增加重量的措施,增强火器的膛压和射程。
且此种肩扛式绳帽枪长度达四尺甚至更长,属于典型的长管身武器,其铸造成型率不会太高,不足以普及装备。重达几十斤的份量在发射时需在前端支起架子才能发射,而有效射程不到七十步,精度低的让人敢动感动。
此外装填时火门着地,而翻盖掀开火种着地,当再次提起时,火种铜冒做下垂摆动,容易扣击火门引发走火,因此装填时牵连火种铜帽的绳索一头有个环,环扣在定在火器身侧的凸钩上,以拉紧火种铜冒,发射时松开绳索发射。
此外火炮也出现了新的苗头,由于诸侯国冶炼技术和成本的双重瓶颈制约,铜炮渐成为主流。
尤其是咸国早期型号火炮和长孙国的天威大将军炮这个标杆竖在那里,诸侯国铜炮的发展以丧心病狂的速度高歌猛进。
由于南境一战,中原主要参战诸侯均获得了大量可繁殖的独角马,由此就带来一个严重问题,独角马的驮载力巨大,其拉动力更大,铜炮在满足膛压的同时,也可以做的更粗更大,以谋求更远的射程。
而如果是马,一匹上等中原战马的拉力,仅相当于独角马的五分之一。这意味着十匹马才能拉动大型重炮,两匹三匹独角马就能拉动。
不考虑路面的承载力,理论上人有多大胆,炮有多大产,于是近年陆续传出研制出重达九千斤,射程达十里地的巨型铜炮,宛若巨无霸一般的神炮。
由于各国竞相发展铜炮,并通过增加吨位体形增强膛压的措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炸膛问题,而独角马的存在又克服了运输问题。
如果不考虑口径、效率和命中精度,部分铜炮的射程接近,甚至超过了咸国早期型碳钢炮,和长孙国天威大将军炮。
如今各国竞相生产表面数据不俗的火炮,火炮的销售自然受到了极大影响影响。
长孙国由此为其多年的讹诈行为付出了高昂代价,不仅外汇贵金属断崖式暴跌,其国内叛乱屡禁不绝,财政大幅萎缩,国力由此一蹶不振。
然而面对咸国最新火炮,单纯且笨重的铜炮发射的实心弹丸,根本不值一提。
644上半年,获得铂系铜镍铁基合金之后,经过测试和冶炼工艺调整,于次年小批量生产六斤炮。
鉴于尚无大型锻压和大型切削加工机床,更没有后膛螺纹密闭炮栓和电渣重熔管身自紧技术,遂只能继续以铸造方式生产前膛火炮。
而由此导致质地优异的铂系镍铁合金并无法充分发挥其全部优异性能,经过充分考虑和性能取舍,百里燕决定以增加炮管壁厚和重量,以换取安全膛压和最大射程。
同时铂系镍铁合金性能优异,增加的管壁厚度,可为日后改造新式后膛螺纹炮留下加工潜力。
同时首次采用硝化棉、乙醚、乙醇钝化后的安全无烟火药,不仅使得火药威力增加,且无需反复清膛,装填速度大幅提高。
三十六度仰角炮击安全装药,六斤炮极限射程远达八里,而炮管仅重六百七十斤。当然,精度就不用指望了。
由于是铸造,必然受制于前膛炮固有的缺点和加工锻造技术限制,如果采用电渣重熔管身自紧和后膛装填,发射药和八里射程不变情况下,六斤炮炮身自重应低于五百斤,加上铁质炮架和车轮,不会超过六百斤。
鉴于实心弹丸的威力有限,百里燕早于642年腾出手来后研发榴霰弹和破片爆杀弹。
经过反复试验测试,可保证百分之七十八左右的破发率,既一百发榴霰弹,只有七十八颗成功炸开,剩余二十二颗因为可靠性问题无法爆炸,于是形成哑弹。
原因其实很简单,前膛炮装填弹丸多数情况下无法使用带有头部撞击引信的弹丸,因此只能使用尾部外源式延迟引信。
球形弹丸需在铸造时留有圆孔,内中为空心,将直径十毫至十五毫的铅弹装入其中,再装药,最后插入铅管,铅管内装填延迟火药棒。
而为保证这个圆孔始终朝向膛内发射药一面,需要使用一个木托,木托中开孔,木托圆孔与弹丸引信贯通对准,以铁皮将木托与弹丸连接,由此保障引信穿过木托留下的孔洞,永远对准炮膛内的火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