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宋锦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十年残梦
黄河虽然是比较低的,否则,支流也就无法注入到黄河之中,但是在中间的地方,也不是没有地势较低的地方,再加上通过挖掘,只要挖的深一点,也可以形成相对的落差,这就成为了这些沟壑水的来源。
这样只要黄河之中的水量充足,就可以向这些沟渠之中注水,当这些沟渠之中有了水的情况之下,就可以把旱田变成水田,大幅度的提升土地品级。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各种的水,按照计算,一亩小麦,需要260到400立方的水,一亩水稻,更是高达的800-1000立方的水,这也是中国南北的变化。
只有南方充沛的水量和丰富的水网,才能够支撑起水稻生长,如果在北方种植水稻,单纯一个水的问题,就是巨大的问题。
北方缺水,有时候,在干旱的季节,为了争夺水,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人的生命,两村之间的械斗也经常是因为如此。
但是那是小河,甚至是小溪,容易受到影响,在北宋,因为对于水资源没有合理的利用,黄河不但没有出现断流,甚至每年注入到大海的水量非常的惊人,保守估计,每年有1000亿立方米。
按照每亩使用400立方米来算的话,这些黄河水,足够2.5亿亩的良田,在完全干旱的情况下的供水问题。
全面积的干旱是不可能的,就算是在最为严苛的时候,也是小规模的干旱,更别说,平均降水量的存在,大部分华北地区都爱400毫米以上,基
本上满足了一季小麦的基本需求,唯一的区别就是不太均衡,在小麦需要水的时候,未必能够有水。
风调雨顺,一直都是农民们最大的期望,一旦风调雨水,哪怕是最差的土地,都能够获得良好的收成,而丰收,就是农民们活下去的希望。
风调雨顺不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于一个地方的农民而
第三百九十六章 西北跟国本
灵州本身就拥有这个地理环境,黄河的几字形,算是九曲黄河,但是这个九区,是在几字形西侧,东侧这一边,已经相对比较平缓,再加上地理的优势,有大量的支流注入,这些支流,本就因为长度和径流的关系,形成了一片富庶之地。
在汉唐时期,河套平原,就是塞上明珠,还有遗留的那些水利体系,那些造就了河套平原,几乎千年的辉煌。
汉武帝时代,掌控了河套,就等于是在西域的关系之中,占据了主导,三国末期,河套附近,更是崛起董卓,马腾,韩遂这样的人物,到了唐朝,虽然说关中是基础,可是没有河套的评定,唐朝如何压制突厥,把突厥从东亚彻底的赶出去。
岁月永远是一个看不见的刀剑,却非常的可怕,在漫长的岁月之中,哪怕是富庶的河套,也因为后人的无法耕种而没落,从西夏占据河套开始,河套已经逐步的没落,从一个塞上江南,变成了一个草地,或许他的草场丰美,可是跟农耕的沃土千里相比,差的不知道多少。
这些久远的水利设施,因为黄沙,而掩埋在了土地之中,不付存在了。
可是现在,当北宋重新占据了灵州,拥有了一定的地理方面的优势的前提下,重提这个工程,带来的影响力非常的惊人。
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只要有钱,可以重现,甚至是更好的发挥出河套平原的作用,这一点两个先决条件已经解决了,一个是人力和畜力,另外一个就是钱。
北宋因为人口的大量增长,未来,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口跟粮食之间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任何一个王朝的根本问题。
三国演义开篇的那句话,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罗贯中在明朝时期,总结了众多历史,最终做出来的判断,不说殷商和夏,从西周开始,每隔几百年,总会分裂,然后迎来统一。
王朝的历史,也没有很多的,特别是秦以后,最多的王朝,也不会超过350年,原因很简单。
经过战乱之后,黎民们很容易得到满足,战乱带来的人口稀少,在庞大的国土分配之下,只要不出现彻底的昏聩的,有毛病的皇帝,大治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可是伴随着王朝的逐步延续,各方面的问题开始产生,**,宗族和世家,更多的是长期和平带来的人口快速增长,而地主和贵族的土地兼并,又加快了这个过程,当分配不均,大部分贫民活不下去,无法保持正常的生存的情况下,整个王朝就如同坐在一个炸药桶上,一旦一点火星放上去,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说白了,人本性,就是活着,就是寻找食物,饥饿的野兽可怕,饥饿的人更加的可怕,多少惨绝人寰的故事,就是在饥饿和灾害之中发生的。
口粮口粮,这是一个升斗小民立足之本,要一个黎民保持生活,一年下来,需要5石的粮食,北宋就这么多的土地,当人口庞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会造成问题。
当然了,北宋局面又复杂了一些,北宋是少数,不是被起义的农民军,或者是造反的贵族打下来的,他是在异族手中灭亡的,北宋到了后期,甚至南宋的后期,粮食问题也没有恶化到无法承受的程度,可是不得不说,粮食,也是北宋目前局面的一个巨大的问题。
这个时代北宋所拥有的土地,远比后世多,30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可能能够开发出来的土地,也就是1460万顷的样子,按照北宋的一顷100亩的样子,这就是14亿亩。
正是这个口粮田,支撑了北宋的消耗的,按照史料记载的,北宋人均占据粮食1300斤的数字吧,北宋粮食的总产量超过了15亿石,这是一个基本盘子,在历史上,这么少面积的北宋,却拥有整个封建时代,仅次于清朝人口基数。
因此,北宋大部分的地方,可以休养生息,甚至可以拥有大量的酒,并且生产了数量庞大的一些基于食品的小吃。
这样的情况下,最大的估算,整个北宋最多就是养活两亿多人,这已经上到一个上限了。
那是在最好的时候,现在,伴随着北宋一系列的灾害,特别是仁宗中后期,或许是因为小冰河的影响,北方越来越寒冷,水旱灾害和蝗灾,也是层出不穷,几乎每年都有一部分的地方绝收,这样灾害的频繁的出现,让粮食大大的减产,这就已经威胁到了统治了。
提升粮食,无外乎是多打粮,这又两个方法,一个是开发新田,一个是增加粮食产量,这是殊途同归的两种做法。
在合适的地方,多造田,这本身就是北宋一直崇尚的根本,江南的淤田就是其中之一,在湖泊和河道上面的淤田,全部都是上等的水田,一年两熟之下,最少可以获得七八石的产量。
韩琦看的更远,江南是江南,哪里是鱼米之乡,可是最为紧迫的,还是北方
第三百九十七章 不约而同
灵州的天然优势,加上韩琦的野心,最终催生了这个中国西北最庞大的工程的,这个机缘巧合诞生的工程,在300年后,跟千年之前的都江堰相提并论,都江堰造就了四川的富庶,而这个最后被称为灵州体系的工程,造就了河套的奇迹。
韩琦之前就准备上一个大的工程,可是现在,牛马的到来,给了他们巨大无比的力量,再加上渭州大会的成功进行,可以给他们提供相当足够的资金,有了这些资金的话,就可以让西北的这个工程变得更好。
韩琦对于灵州的规划,就是两条路,一个是畜牧,一个是耕地,前者,是因为灵州和议之后的必然选择,北宋不可能在短时间,把2000多万的牲口,全部消化掉,特别是来自河北方面,辽国的牲口,那么灵州这边就地养殖,是必然的选择。
耕地则是持久的作用,吃肉虽然是很多人的奢望,一些底层的民众,吃到肉,就如同过年一样,可是肉要用到其他的地方,那么支持整个西北生活的,那就是粮食。
想到西北,很多人自然的想到,西出阳关无故人,雁门关外的风雪,类似的诗句和词语,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到了西北,那就是漫天飞雪和黄沙漫天。
没错,西北就是这样,可是在的黄沙处处的西北之中,有一个例外,就是河套平原。
北宋只是得到了灵州,而不是河套平原的全部,却已经拿到了河套的精华之地,在这里,不发展农耕,真的对不起这里这么优秀的条件。
农耕文明,土地是最基本的资料,中国,甚至大部分的文明,从原始文明脱身出来,拥有了固定的土地,形成了稳定国家的根基,实际上就是在农作物上面。甚至毫不客气的说,土地上,生产了多少的粮食,直接决定了这个地方,能够养育多少人。
西北的贫瘠,花费巨大,就是西北根本供给不了本身人口消耗的,如果再加上几十万的驻军的话,就更加如此。
单纯军事的费用,也就是筑城稍稍的高一点,落后的交通,运输的消耗,甚至可以达到5倍,甚至是10倍于运送物,粮食从汴梁的700文一石,到西北的接近5贯一石,其中的大部分就是运费。
军队总是消耗巨大的,普通的平民,可以一天两餐,饥一顿饱一顿的,在一些关键的时刻的,可能一天半升粗粮,就可以让一个人活命,可是军队怎么可能,不给军队吃饱肚子,战争到来的时候,就会给你掉链子。
河套平原,就是充满了各种的水源。黄河的几字形,是按照地势开始形成,在这个几字形的内部,有几条的支流,特别是靠近东方的这一个几字形的边缘,河套平原也被称为芳草优美,塞上江南。
水草水草,有水才有草,只有有水的地方,草才能够生长的旺盛,没有水,就算有草,也生长的不好,草尚且如此,更别说是粮食。
粮食耗费的水,远比水草高的多的多,这也就是一般的旱田,收成远不如水田的根本原因,除非是类似红薯,玉米这样,能够天然抗旱的作物。
天然的,靠近在支流的土地,那并不是很多,叶清臣开启的北方农田水利建设,它的施工范围,韩琦也知道,当时没多想,现在开发灵州的时候,很容易的就想到了。
韩琦就是利用灵州的庞大资金,在灵州,复制这个的过程,甚至从某种意义上面,韩琦在灵州可以做的更好,因为掣肘很少,可以大刀阔斧的做所有,想要去做的改革。
在目前,北宋的北方,河北西路和东路,甚至包括了陕西那边,一直都在进行着一场史无前例工程。
遍布中国北部,从海河流域,一直持续到黄河流域,甚至是淮河的一个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累计投资超过1000万贯,各种劳役数百万,一旦建成,北方的水旱灾害就会减缓,因此可以受益5000万亩的土地。
这是大好事,却并没有得到地方上面的拥护。北方,一直都是宗族力量和乡土力量比较充沛的地方,死板的宗族,让政令都无法到村,更别说到户了,掌管着亿万利民的,是以村和里为单位的,乡老和里长。
哪怕是叶清臣这样的三司使,朝中重臣,要想开启一个项目,也必须要向他们低头,叶清臣的北方农田水利建设,虽然起到了巨大的效果,可是这个效果,是建立在巨大的妥协上面。
北方的农田水利建设,为了照顾某些大地主和乡老,绕路十几里,甚至上百里,仅仅是耗费上面的提升,就让最少三四成都花费到了空处,产生的效果有限,有时候,甚至出现了巨大的浪费。
作为一个三司使,甚至担任三司使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能够为北宋减少支出,曾经在重大的项目上面,减少了数百万贯的支出。
可是面对着复杂的宗族,他没办法,叶清臣何尝不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为黎民办的事情,还需要照顾这些大地主,里长和宿老们的利益,甚至为此,损害了政府资金。
&
第三百九十八章 水利和防灾
两个人想到一起去了,也做了同样的事情,都利用的是黄河水,黄河是整个北方最重要的河流,水流远比其他的河水要高,同时地势较高的关系,也容易引水。
黄河的水量巨大,在世界上,也能够排名前列,整个黄河流经地区的地表径流,都会逐步的注入到黄河之中,然后奔流入海,每年高达数百亿立方米。
这些水,看起来,都是浪费掉了,如果合理的利用,把黄河的水,一步步的引入到了那些弥补水渠之中,黄河之水的利用率,就可以提升到之前的10倍,甚至20倍的程度。
从旱地变成水浇地,从靠天吃饭,变成靠水吃饭,后者更加可靠,同时,农田水利建设,还是一个体系化的工程,对于洪涝灾害来说,都有有巨大作用的。
在封建社会,对农业破坏最大的,就是洪水,蝗虫,旱灾这三个。
洪涝灾害是什么,是大规模的降水集中的,造成了土壤之中含水量上升,超过了土壤和植物所能够承受的极限,这种情况之下,不及时的排空这些水,粮食作物就会烂在土地之中,造成绝收。
旱灾不用说了,那就是天不下雨,没水,至于蝗灾,那跟旱灾有密切的联系的,大旱之后有大蝗,主要的原因在于,蝗虫是在温暖的干燥的环境下生存的,如果下雨,或者是气候太过潮湿的话,大部分的蝗虫卵将无法孵化。
在大旱的天气之下,简直是蝗虫卵天然生长的温床。
水利枢纽,本身就是为了抗旱而存在的,哪怕是在大旱的时节,遍布在整个中国北部,蜿蜒五六千公里的黄河,也拥有着足够的水源,旱情对于黄河这样的大河来说,影响并不大。
当遍布在黄河上面的沟壑的,把,黄河之水,引入到了干旱的土地上面的时候的,哪怕是一滴雨都不下,也能够保证农作物的生长。
在21世纪,已经出现了,在沙漠地区,底部灌溉种植方法,不但可以大幅度的减少水浪费,沙漠地区的蒸腾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可不是一个大旱天气能哦故相比。
水灾就不必说了,除非是遇到哪些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否则的话,体系化的水利工程,对于水灾的防范效果相当的可观,在大规模的降水的前提下,通过沟壑和湖泊,分流之下,总不会比原来更差。
蝗灾,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法,但是水浇地之中的蝗虫孵化率就会大大的减少,这也从一个侧面减少了蝗灾的效果。
这个效果,要到以后,赵信明确的讲述了的三种灾害性天气产生原因之后,才被他们明白,富裕起来北宋,开始投入了巨大的力气,在农田水利建设之中,几乎占据了拨款的重要位置,而密布的沟壑网络,也遍布在了整个北方,在之后,小冰河气候影响之下,把北宋所受到的影响降低到了最低。
牧场也不是不需要水,而是相对而言很少,一般的草原,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甚至更低,从这个意义上面,草原的需水量是远远低于粮食的,只不过,要真的水草丰美,没有水也是不行的。
只有草原上才能够显示的奇特景观,长期干旱,连草都长得不旺盛,可是一场大雨只有,一夜之间,草能够长十几二十厘米,并且生出很多本来没有的东西,比如说,各种的菌类的,野葱和大量的野菜之类。
此时,如果有航拍的工具的话,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整个灵州一半以上的土地上面,所有距离河流不超过150里区域,都被规划为大型的种田区域,这其中,少部分地方,则作为牧场的存在。
现在,为了整个完整的建设,大半个灵州都笼罩在内,从灵州和议获得的巨大的牲口,说是和议的收益,要交给中枢的,可是连卖出来,充当做灵州建设的资金都可以,动用一些动物,用于灵州的建设,就更是如此了。
单纯的动物,根本没办法起到效果,关键实际上还是人,有西夏俘虏的庞大人力,这些本身就是在马背上长大的人,他们天生就是伺候动物的高手。
这些牧民加上来自北宋的这些劳动者,让这一切拥有了可能,现在,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大量的资金投入,也没有任何的问题,从牛马大会上面,获得了最少1800万贯以上的资金,这笔钱,就算是放在整个北宋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资金,放在灵州这个地方的话,绝对可以称之为可怕。
连遍布到整个北方的大型农田水利工程,甚至因为那些地方守旧势力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