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水鬼游魂
解试的准备工作不少,毕竟考试一考一整天。
吃的,喝的,甚至用来如厕的准备都要妥当。
不比在临沂县,有李全的媳妇许春丽帮忙准备,在沂州李逵和李云得自己准备起来,过程多少有点暴躁。
酱肉,卷饼,酱……酱忘了。
别的考生准备考试的书箱,一般都会从文房笔墨开始,但李逵不一样,他先保证肚子不亏欠。导致李逵和李云都有些手忙脚乱。
大宋的科举地方试非常糊弄人,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这样,在一些科考大县,进士之乡,因为名额有限,地方试异常的激烈,士子也好,考官也罢,都非常重视,规矩也是死死的,多得不得了。
但大部分北方地区的解试都挺糊弄人,主要是大宋有两百八十来个州,每一次科举,每个州都要出一个解元,十来个解试通过的举子,可以参加省吏部和尚书省举办的省试。各地的解元加起来就有二百八十多个,人一多,解元的身份就不值钱起来。
不仅大宋的解元没用,大宋的举子身份也是一点用处都没有,既不能当官,也不能免税,甚至连免除徭役都不行,以至于解元在大宋属于烂大街的普通货色。大宋的读书人,想要享受读书人的特权,在没有考中进士之前只有一条路可走。
进书院。
进官办的书院。
进官办的顶级书院。
当然首屈一指的自然是太学。可是太学太不好进,毕竟太学的上舍生,只要岁考成绩优异,能直接授官。这也是大宋做文官的另外一个途径。除此之外,只能是大宋最为出名的几个书院。应天府书院招生最多,石鼓书院、白鹿洞、岳麓、徂徕这些书院规模小很多,但只要进入这些书院,也能享受到朝廷的有待。比如说,每个月都能领钱和大米,这是大宋专门为寒门子弟准备一条上升途径。
不少名臣都是靠着书院的禄米,成就了人生的大逆袭,比如说:范仲淹就是如此。
这二百八十多个解元,至少九成会淹没在省试的浩浩荡荡的科举大军之中,成为失意的落第学子。
仁宗时期,甚至更早的真宗时期,北方举子参加省试殿试,除去太学生之外,出现过北方整体科举全军覆没的丢人战绩,导致朝堂上有过争论,是否南北分榜?
不过,寇准和范仲淹都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不能因为成绩不好,而剥夺北方学子的机会。学渣也是要自尊的。
导致,大宋的北方科举地方试,千奇百怪的考生都有,李逵至少不用担心自己郊游一般的准备会惹人耻笑。
反倒是李云,出门之前,一个劲的碎碎念:“高中,高中,高中!”
他自认为得到了范纯仁老爷子的提点,加上几日的功夫修改出了一篇自认为满意的文章,顿时信心大增。
不过,李云脸上的自信,很快被李逵无情挫败:“傻子!”
“二哥,范老伯是个有信用的好人!”
李云坚决拥护范纯仁的清誉,他可是将所有的希望都投注在了老头的信用上,真要是被骗,他内心根本就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
“他是个官,而且还是个做得很大的官,坚信官员说的话,说明你距离没救,已经是一步之遥了。”对于官员,李逵自始至终有着一种让人不解的提防。
“二哥,你怎么可以背后说长者的坏话?”李云誓死捍卫范老头的节操。
可是李逵却混不在意,嘲讽道:“你现在护着他,等入了考场,出了题目,你会骂他老而不死的贼子!”
“我们不一样。”李云固执的认为李逵是嫉妒,仰头出门,傲娇的踏上了去考场的路。
刘府距离考场很近,不到一刻,就转到了考场附近。
州学就是沂州解试考场的地点。
考生陆续的走进州学大门附近,不过人流如同冻上的猪油,被烧烫的刀子划开一样,在街上分开来。
原来考场附近站着两个凶神恶煞的莽汉,一个手里拿着紫金锤,一个手中一条大铁枪,如同门神一般不怒而威,目光直勾勾的盯着街道的尽头。别误解,他们也是沂州的士子,也是考生中的一员。只是特立独行的让人忍不住害怕。
蒙山书院出品,必出怪异,俩人正是解千和解万兄弟俩。
他们是沂州本地人,就读于沂州当地非著名书院,有武进士摇篮之称的蒙山书院。对于周围看向他们惊恐的目光,俩兄弟心态始终如一,心头默念:“弱鸡,一群弱鸡。”
对于学子们的议论,视而不见。
“听说朝廷今年开武举,蒙山书院的这些杀胚又被放出来了。”
“小心些说话,别让人听去了,惹一顿打。”
……
读书人之中,突然出现了几个武夫,这种情况下,学子鸡群一般的心思属性顿时被激发,叽叽喳喳的好不热闹。可这些话落在蒙氏兄弟的耳朵里,根本就不在乎。在他们看来,周围的这些家伙一个个都以为自己是读书种子,可读书科举,不能在省试、殿试之中脱颖而出,到头来也挣不来一个官身,有个毛用?
哪里像他们,只要武举发挥正常,就是朝廷命官的身份。
将来的成就更是不同,一个是只能靠着抄抄写写混日子的平民,一个是朝廷命官,高下立判。就沂州的解试,多少年没中文进士了,在他们看来,所有参加解试的士子都是来陪跑的倒霉蛋。脸上刺了明晃晃的两个大字——晦气。
至于文官武官?
至少先要当上官才有资格评论好坏吧?
俩兄弟之所以站在街头惹人瞩目,原因是他们在等人。
等他们武举路上最大的对手——李逵。
其他学子,解氏兄弟可以不屑一顾,但是打虎英雄李逵,他们说什么也不能忽视。毕竟李逵的传言有点不着边际,甚至以讹传讹之下,近乎神话。
什么徒手打死老虎,老虎怎么容易被打死,怎么可能成为世间祸害?
解氏兄弟认定李逵不过是个利用传言伪造出来的样子货,他们要拆穿李逵身上的所有伪装,好让大伙知道他们被骗了。
可惜,邀斗在读书人圈子里很不受待见,多半邀斗不成,还会被奚落。打架解氏兄弟拿手,但是骂街可不是他们的长项,读书人骂人,不带脏字,太埋汰人了。
更让他们紧张的是——有时候被骂了,还听不懂。
于是,解试成了解氏兄弟扬名的最好机会。
当然,他们只要将李逵踩在脚下,名声自然会遍布沂州。
一大早,天没亮,解氏兄弟就在街上等李逵。
可是他们气恼的是,直到快开考了,李逵才姗姗来迟,提着考箱的李逵看不出一点打虎英雄的豪气,反而普通的不能再普通。除了身量高了一点之外,别无长处。
这让解氏兄弟很气恼,有种被忽视了的怒火从心底开始燃烧起来。
李逵前头走着,突然发现街面上被俩人拦住了,才发现是几日前见过一面,却话不投机的解氏兄弟。
李逵没开口,解千却瓮声瓮气道:“李逵,你我的战场不在这里,而是郊外的校场。”
脾气不好的李逵也不是随时随地会发飙,这是他第一次参加解试,可不想因为扰乱考场,打架之类的腌臜事被剥夺了考试的资格。再说了,解千的话,云山雾罩的让他摸不着头脑。良久,李逵才不解的问:“你们要弃考?”
解千愣住了,倒是解万跳起来嚷嚷:“谁说要弃考的,不参加文试,武试取消,你不知道规矩啊!”
李逵这才明白,俩人拦他的目的,因该是将他作为最强的对手看待。只是他就纳闷了,自己没打算参加武试,对方如此热心,岂不是冷落了同乡人的拳拳之心?
要不打一场?
第266章 小爷的牛肉喂狗了
“喂,你们几个,还进不进考场?不来,关门落锁了!”
差役不耐烦的盯着李逵、李云、还有解氏兄弟,边上站着的可是通判大老爷,这位老爷面色已经发黑了,显然是被几个不开眼的考生给气着了。
之前还气势汹汹的解氏兄弟,听到差役的喊话,顿时吓得一激灵,扭头就跑向了考场,一边跑,一边还解释:“大人羞恼,学生是让同窗们先入。”
同科学子,说同窗也未尝不可。
要是名落孙山,落第而归也就罢了。
但要是过了解试,他们都算是主考官的学生。解千这么说,也未尝不可。差役黑着脸,毕竟通判大人在边上,也不敢造次。
要说沂州的通判是到了血霉了,章惇是出了名的难伺候,也是出了名的对属下苛刻。他在沂州的这两年,让给他做副手的通判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在章惇的眼里,只有有本事,有才华,加上坚定拥护变法的官员才是值得让他老人家高看一眼的,至于六品的通判,在他眼里不过是个奴才一样的货色。
章惇的性格,也为他招揽了不少的敌人。他的能力是很强,但是他对下级官员同奴仆一样的呼来喝去,也是常有的事。
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尊严。一味打压,势必会引起怨恨。
再说,六品的通判已经不小了,在大宋这样的官员基本上要中了进士之后,经历十五年以上在官场的摸爬滚打,才能做到六品通判的位子。可以说这样的官员已经完成了政治稚嫩期到成熟期的转变。已经可以堪负重任的人才了。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出名,很出名的新晋进士不算。他们的升官速度在苦逼三甲进士眼里,简直就坏规矩的存在。
像是蔡氏兄弟,中进士没几年就已经是中书舍人,直接入中枢,成为皇帝近臣,飞黄腾达指日可待。后世很多人不理解,为何北宋书法家中,苏黄米蔡,前三位都没有异议,为何到了蔡这位,就有了不同的传言。其实选蔡襄和蔡京都没错。
一则,蔡襄的字和其他三位有差距,而蔡京的字又在北宋非常追捧。
并不是蔡京因为做了奸臣而被划出北宋书法四大家的名单之中,要不然,蔡京不用,蔡卞的书法也是非常好的,为何不用他代替蔡京?
而是蔡京和蔡卞的书法都是学于蔡襄,至于原因,他们都是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人,蔡襄是蔡京和蔡卞的族中长辈。
既有授艺之恩,又有尊长之亲,选择蔡襄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了。
苏轼兄弟也是如此,名气很大,稀里糊涂的没几年就做到了知州。而且苏轼兄弟做官期间至少一半时间在老家守孝。
有名气,有才华,被皇帝记住。这些都和沂州通判没有任何关系,他能被章惇嫌弃也就在清理之中了。更要命的是,保守派为了知道章惇在沂州的一言一行,让他偷偷给京城的中书省打了两年的小报告。试问,章惇这聪明劲会看不出来,他不弄死沂州通判严明,已经算是莫大的恩情了。
再说了,章惇还在贬谪途中,过的是不如意的日子,找个人撒气,过分吗?
他这种小人物根本就没有反抗的能力,似乎生来就是被大人物踩来出气的用途。即便是有反抗的想法,也是大逆不道的存在。没想到,好不容易熬到了章惇离开,却来了范纯仁。哭都没地方哭去。
通判严明恶狠狠的瞪眼怒目看向了解氏兄弟,后者真的怕了。他们的人生梦想和轨迹应该是从军,成为武将。因为没有大背景和后台,即便成为武将之后,也多半是蹉跎大半生,才能勉强混个杂号将军的身份落葬。
没错,是死后才有的殊荣。
将门可不会给没有惊世才华,也没有强大后台背景的武人以飞黄腾达的机会。按照惯例,死后会封赏加衔,以示朝廷的恩典。
活着的时候,就是做校尉的命而已。
要运气好,立下显赫军功,才能加官进爵,走上人生巅峰。
从骨子里,解氏兄弟对文官有着与生俱来的恐惧,属于血脉压制一类的特殊情况。
严明没有呵斥俩人,而是对站在他们身后的李逵道:“人杰,两年没见,你可越发的高大了。此次解试,将是你一鸣惊人的大好机会,莫要错过。之前章相常念叨你,如今换了范相,也是如此。人杰,要好好把握机会,不让要两位老相国失望。”
“学生见识浅薄,让通判大人见笑了!”
“你呀,太谦虚了。你们几个,傻愣着干什么,不用查了,进去吧!”
见衙役不开眼的还要打开李逵书箱里的油纸包,严明不耐烦的呵斥了两句。心中暗骂:“没眼力的蠢人,没看到老爷我和人杰相谈甚欢吗?”
李逵道谢进入考场。
李云自然也享受了这份待遇。
可是解氏兄弟就不一样了,衙役看着俩人有点愣神,严明却气地跳起来:“你们两个是对朝廷不满?”
“不敢。”解千愣神道,这是哪儿跟哪儿啊?
怎么扯到对朝廷不满上面去了?
随即摇头否认。
严明接着问:“那该是对本官不满?”
“大人冤枉。”
“既然不是对本馆不满,那么是对范相他老人家要不敬?”
“没有。”
“没有为何带着凶器如考场?搜,仔细搜,一根针都不能放过。”
解千都快哭了,李逵这厮有说有笑的,连检查都没有。而他们兄弟的考箱都快被翻烂了,笔墨都掉在了地上。这还不够,甚至听通判的意思,要搜查身上,有没有带违禁的凶器。
“不准带!”
“不成体统!”
“败坏斯文!”
……
从解氏兄弟的手上,身上,找出短刀两柄,长兵刃一件,大铁枪一杆;重型兵刃一件,紫金锤一对。还有没羽箭数支,飞刀一囊……
知道的是蒙山书院的学子来参加解试,不知道还以为是来刺杀朝廷大官的贼子。
“大人,都是我等心爱之物。”
“你们心思都放在练武上了,读书为何?干脆从军得了。”严明根本就不给俩人解释的机会,更不给他们拿走兵刃的希望。谁知道他们拿着兵刃去了考场,会干出何等惊天动地的大事出来。冲撞了范相,他这个通判可就要当到头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