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水鬼游魂
颖州是什么州,杭州是什么州能相提并论吗
大宋最富庶的城市之中,杭州一直有一席之地。其他的城市大部分都在中原,也就是后世河南境内。包括大宋最为重要的四个都城。
东京汴梁(后世开封);
西京洛阳;
南京应天府,大宋的应天府是商丘,是不是觉得很憋屈可没办法,太祖皇帝认为自己的龙兴之地就是宋州,登基之后一直念念不忘,想要定都,要不是为了牵制西夏,开封优势太大,也不会选择定都开封,而是选在宋州,就是后世商丘境内;
最后大名府(后世濮阳),也就是大宋的北京。
成为大宋最为重要的超级都市。这些城市之后,就有杭州、江宁等州府的追赶。
但不同于中原城市,杭州有市舶,也就是海上贸易城市。富庶程度就显而易见了。
颍州不过是淮河边上的一个州府,要不是颍水和蔡河连同了运河沟渠,这个城市在大宋根本就没有几个人知道。
而蔡河是汴梁的三大水系之一。另外两条就是五丈河、汴河。
“然后呢”
章授很不合时宜的问。
苏轼嘟哝了一句:“欠了一点!”
章授已经不敢问了,他有种很不好的感觉,颍州的府库很可能在他不靠谱的世叔手中,已经被搬空了。
李逵头铁,追问道:“欠了一点,是啥意思”
苏轼都没心情说,高俅无奈,谁让他是经办人,出面说到:“就是官府向城中的富户都借了一些钱,不多,也就几万贯的样子。”
“借钱要还吧”
“那是自然。”
“用什么还”
“税收吧!今年的夏税,秋税,还有商税算起来就差不多了。”
李逵觉得这事最后要黄的可能性很大。苏轼不仅不把自己的钱当回事,连官府的钱也不当回事。更可怕的是,苏轼似乎连官场规矩也不怎么遵守,这就可怕了。不讲官场规矩,就会被官场排挤,这恐怕就是苏轼官场人缘很差的另外一个原因了。
做他的继任者,一般都很倒霉。除非苏轼还来得及对府库动手的时候,就被一纸调令换地方了。要不然,苏轼因为一个高兴,脑袋一拍就筹备一个超级工程。幸亏三司使不是他老人家,要不然大宋的国库都玄了。
至于说官场规矩,很简单,做官不是给自己做,而是人情,是宦官群体的一个面子。就好比一句俗话说的那样: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至于官场规矩,甭管哪朝哪代,官场做官,不仅仅要给前任面子,也要给继任者一条活路。给前任面子,理解起来自然简答了。前任在官位上的有些过错,继任者要是觉得问题不大,应该帮忙掩盖,或者抹平。这叫善后。毕竟前任升官的可能性很大,官大一级压死人,总得罪上官的官员,走哪儿都不会被待见。
至于给继任者一条活路,理解起来也简单。
府库的钱粮充足,让继承人不至于在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关键时期,不会因为手中没钱没粮,而只能铩羽而归。这是给继任者活路。做官要立威,但同时恩威并施才是为官之道,只有威,只能带来恨和怨,并不可能获得下属的信服和敬仰。只有恩威并施,才能刚柔相济,上下和谐。
可是苏轼根本就不这么想。
他完全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出发点是好意,然后用力,用力,在用力,使劲使大发了,最后把自己也给搭进去了。
得亏苏轼的名头够响亮,身份地位够高,他龙图阁直学士的名头是非常好用的,因为继任者除非是从宰相,副相位子上被撸下来的倒霉蛋,一般颍州下任知州的官阶肯定要比官阶三品的苏轼低。这就造成了继任者只能委屈的在官方印信交接的时候,流着泪看着空荡荡的府库,还有很大的可能继承苏轼留下的大量
第150章 活出罐子般的气质
“我对钱没有兴趣!”
或许已经财务自由的李逵可以装逼说这么一句话。
事实上,他此时对赚钱的兴趣确实不大,甚至坚信,钱越多,猪越壮,在没有守住足够财富的地位和实力之前,赚钱就会变成负担,而不是乐趣。要是活成玉麒麟那个鸟样子,岂不是死了都咽不下这口气
李逵在钱财上足以表现出没心没肺的潜质。多了少了都不在乎,只要够用就行了。没有了再去想办法。
反正大宋为非作歹的山贼多的是。颍州也有,不过颍州的山贼很有地方特色。因为失去了田地,不得不隐入山林,逃避徭役之外,开荒种地。这是一群顶着暴徒恶名的农民,毫无战斗力可言,也许是缺了一个可以带领他们走上辉煌的头领。
即便李逵有如此豁达的心态。
但是在师祖苏轼面前,他还是不得不甘败下风,俯首称臣。
已经难成如此这般田地的苏轼,听到蔡卞手中有粮,当即大手一挥,对章授道:“贤侄,尽管去写信催促元度(蔡卞的字)发粮来颍州,让他不要吝啬手中的余粮,钱不是问题,颍州不会亏待了他蔡元度的厚爱。”
这口气大的,仿佛苏轼坐拥金山银山似的,底气十足。
却丝毫不在意背负在身上的十几万贯欠债似的轻松。
这等豪气,有就只有在喝醉了酒的醉汉身上才能看到。可没想到,苏轼连酒壶都没碰,却也醉了。更要命的是,章授作为晚辈,根本不敢,也不能提醒苏轼:“您老把欠债的事情先解决了再说”
真要是这样做了,那就是当面给苏轼难堪。
就算是苏轼脾气颇好,也恐怕难以忍受这等的质疑。
无奈之下,章授只能回去琢磨如何让江宁知府蔡卞先将粮食发过来再说,至于钱的问题,只能稍后压一压了。但愿蔡卞不会因为没有收到钱而发飙,蔡卞的脾气比章惇可好不到哪里去。他只能安慰自己,江宁是大都市,周围都是产粮地区,粮食产量充足,发来颍州一些粮食,也不会有大的影响。加上商业繁荣,水运发达,商贾云集,江宁的府库应该充盈的很,不会眼浅到盯着这点购粮款。
等到章授走了。
李逵好奇道:“小师叔,这个蔡元度是什么人啊!”
“蔡元度,蔡卞。王相的女婿,变法派中的中坚派,他兄长蔡京也是变法派中人。不过脾气不太好,最恨人骗他。真要是只要父亲没钱,还要了他的粮食,说不定会上书朝廷,弹劾父亲。”苏过忧心忡忡道。
可是苏轼却呵呵笑道;“如今变法派自顾不暇,加上朝堂之上都是顽固之人,哪里会去理会蔡元度的奏章不用担心,粮食这东西,吃在嘴里,落到肚子里,才安全。先说话好,把粮食诓来再说。”
真要是不知道蔡卞是何许人也,李逵自然不会担忧。可听苏过的意思,蔡元度似乎不好相与。蔡京和蔡卞这对兄弟,都不是容易哄骗的主。想到此处,李逵偷偷瞄了一眼苏轼,心说:即便眼下拿你老人家没办法,可万一他们都起势了呢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让李逵为苏轼担心:“师祖,他们都是变法派中人,你和他们往来,会不会让朝堂上的诸公误会”
苏轼眨巴了一下眸子,随即满不在乎道:“管他怒火滔天,我都被贬谪了,还用讨好他们”
李逵却担心起来,蔡卞,章惇。
一个是王安石的女婿,一个是王安石变法的扛旗大佬。
苏轼真要和他们俩个搅合在了一起,岂不是要倒霉至少眼下一年多,肯定要倒霉。太皇太后高氏毕竟年纪大了,如今官家的施政倾向也对新党不利。主要是司马光等人为了将官家教育附和旧党心目中的仁君形象,给官家找了一个最为顽固的老头子当老师。司马光一眼就挑中了两程之一的程颐,安排到官家身边当老师。
似乎变法派之中,唯独章惇一个人,拥有起复的可能。原因很简单,他当初在神宗灵前力排众议将王子赵煦扶上了皇帝位,就凭借这份恩义,赵煦亲政之后就绝对不会让章惇流落在朝堂之外。
其余,变法派的命运还不得而知。完全看小皇帝亲政之后的反应。但旧党早就准备,赵煦身边有一个旧党选拔了很久,才选定的老师,伊川先生程颐。
程颐何许人也
理学大宗师啊!
少年既出名,十八岁以布衣身份上述朝廷,说了一大堆解决朝廷弊端的办法,总结出来就是——救之当以王道。让程颐有效的心灵受到巨大打击的是,在位的仁宗皇帝的并没有搭理他。什么狗屁‘救之当以王道’,看到这份奏章的时候,仁宗鼻子都快气歪了。经历过庆历新政失败的仁宗皇帝还是心中向往变法的,但是迫于政局的稳定,并没有让变法再次实现。
但王安石入朝,就已经说明了他的态度。
不过后来程颐的名声越来越响,在嘉祐四年,仁宗皇帝还是下诏令,接见了程颐,并赐予程颐进士出身。
说起来有点丢人,李逵想的做官的路子也是这一条。他甚至不需要文名天下知,只要赐进士出身就好了。
再说程颐,在皇帝面前受挫之后,转而去了洛阳开始讲学。在十几年中,培养了无数弟子,他的固执和守旧,被旧党认同且看重。
理学的思想就是守旧,一切都要以原本的制度为规矩,以伦理纲常为正统,按部就班地将祖宗法度延续下去。旧党为了将皇帝改造成和他们一样的人,也是拼了。而官家确实有朝着旧党所希望的方向变化着,甚至在宫中的表现给人一种木讷的感觉。
但谁也不会知道,皇帝这是在藏拙。面对一个动不动君辱臣死,以自杀威胁皇帝的老夫子,官家还能说什么,做什么呢
还有皇帝需要给祖母高氏安心。高氏是旧党最坚实的支持者,做孙子的总不能让祖母看到自己原来和她老人家不是一条心吧
多种原因之下,赵煦这个还没有独揽大权的皇帝,表现出来的举止,似乎预示着旧党的改造皇帝的目的已经成功了。但再接再厉,在关键时刻,还是不能掉链子。一切都要等到赵煦亲政之后才能看出端倪。
当然,这些压力都落在程颐身上。
相比苏轼给官家上课,教授诗文一类的雅趣。
程颐的责任就重大了许多,他不仅仅要将官家的性格塑造成持重老成的夫子性格,还要对官家接触新党思潮严防死守。可以说,官家是在程颐的眼
第151章 天下第一票
“师祖,我们可以售卖粮票啊!”
“粮票”
苏轼一脑门子的糊涂,这个词从没有听说过啊。他自信记忆力还可以,不敢说天下所有的书他都看过,但他没看过的书真不多见了。
可是寻遍古今,他都不知道‘粮票’是个什么东西
没有参照,那么就是新的,应该是李逵脑袋一拍想来出的办法。苏轼心中稍微一琢磨,就琢磨出了其中的奥妙,似乎真的能够解决他如今的困境:“具体如何执行”
“师祖,你觉得颍州官府的信誉如何”李逵问。
“肯定很好啊!”苏轼觉得李逵有点小看他,有钱的时候,谁都可以是大爷,颍州经历了一波疏浚河道的大工程,虽然和他预期相距甚远,但该给的钱粮,官府从来都不会克扣。甚至苏轼为了断绝胥吏舞弊的可能,将发放钱粮的工作给了高俅。
高俅跟了他快十年了,人品绝对没有问题。
苏轼觉得有必要给李逵普及一下他的官声,施施然道:“颍州的官府,能够做到令行禁止,允诺从来没有拖欠过,百姓咸服。老夫虽不敢说振臂高呼,百姓皆从,但也是颇受百姓信任的官员。官府的信誉在官员,你以为颍州官府的信誉如何”
李逵点头道:“那就没问题了。”
随即,他开始说了起来:“师祖,你要知道春耕马上就要开始了,按照每一亩土地需要种粮一斗来算,颍州全境两万顷土地,至少需要二十万石的种粮。粮食出自哪里,中等富户一般都是雇佣佃户,自备种粮。大户采用租出土地的办法来收取地租,种粮往往用借贷卖给佃户。而普通百姓需要自己筹备种粮。这其中只有中等富有的小康之家才会雇佣佃户来帮忙耕种,自备种粮。其他普通百姓,或是租用土地的百姓,都可能会出现种粮短缺不足的状况。”
“之前有《青苗法》的存在,百姓可以很轻松的从官府这里得到所需的种粮。如今,《青苗法》虽被废除,其实官府也可以借贷给百姓。但是……”
李逵说到这里,偷偷看了苏轼一眼。
“继续说。”苏轼颔首道。
李逵道:“如今官府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常平仓的那几万石粮食,对于颍州全境来说,杯水车薪,根本就无法满足。所以,我之前说了,可能整个颍州仅种粮这一块就至少缺十万石。加上口粮缺口,总数在二十万石以上。但实际发放过程之中,二十万石粮食远不足于满足颍州百姓的需要。”
“你是说,这些人会大肆购买老夫发放的粮食”苏轼微微蹙眉,他似乎也感觉到这种可能。
李逵揶揄道:“原先我不过猜测是仓监引起的舞弊,后来想着不太可能。小小的仓监能控制多少粮食颖州虽然连年受灾,但田地两万顷,就算是有欠收的情况出现,但颍州土地肥沃,所产颇丰,平均下来亩产两石不是问题。这么多粮食,只要一半就能供养整个颍州百姓的口粮。除去酿酒,解送京城,赋税流转,其他的粮食去哪里了”
“几个人怎么可能办得到将颍州粮价操控三个月之久,甚至颍州两家全年都在这伙人的控制之下。没有雄厚的资本,他们根本就做不到控制粮价。唯独有一个可能,操控粮价这件事,颍州大户都参与了。”
毕竟,大户们眼瞅着要狠狠捞一票的时候,怎么可能让官府从他们的锅里将干的都捞走,留下汤汤水水的也吃不饱。
人心不足蛇吞象。
就是说的这些人。
李逵点头道:“没错,他们不仅会大肆购买,还恨不得将我们手中的所有粮食都买光。好达到控制粮食的目的,学就i让他们从颍州百姓的身上吸血。”
“疯了!”
“确实是疯了!”李逵觉得是个人陷入了颍州这等疯狂的环境之中,不可能不疯。这是一个由一群小人物主导开始的,针对整个颍州普通百姓进行的一场掠夺。一旦成功,一个州府的财富都将被少数人所掌控。
一旦让他们成功,日后颍州的官府只能成为大户佃户,帮着干活而已。
但同时这么操作也非常危险,一旦百姓承受不住这等掠夺之后,一辈子积累毁于这场浩劫之中,必然内心极其愤怒,只要有心人振臂一呼,整个颍州都将变成一个火药桶,立刻就炸了。民变,变成叛乱,最后燃烧至整个颍州全境都是有可能的。
愤怒的百姓会仇恨所有的大户,将其宅院焚毁,人杀掉,财物抢劫。可一旦抢劫结束,所有人都会陷入恐慌之中,因为他们成了不
第152章 牛皮吹上天
“世兄,昨日幸苦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