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东汉末年枭雄志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御炎

    但是看郭鹏没有不高兴的样子,曹嵩也就高兴了。

    &




十八 近水楼台先得月
    郭鹏所读的经文是《严氏春秋公羊传》,是祖父郭永抄录并且传给父亲郭单的。

    其后,郭单又用这本经文亲自传授给郭鹏,郭鹏从小就读这本书,可谓是滚瓜烂熟。

    其实颍川郭氏也是有家传的,但是颍川郭氏家传的不是儒家经典,而是《小杜律》,是法学相关。

    从西汉到东汉,百多年的时间里,颍川郭氏都是以文法官员出身。

    在西汉时期和东汉中前期,文法吏的地位相对较高,郭氏得到了『家世衣冠』的称谓。

    家族中历代都从事法律方面的职位,垄断了相当一部分官职,也有以此出仕太守官职的。

    但是一方面是儒家经典,一方面是法律条文,郭氏虽然是士族,但也不是儒门士族的『自己人』。

    随着时间流逝,儒门士族们占据了舆论的高峰,以道德为武器,竭力打压武将和文法类士族的地位,颍川郭氏自然也在打压范围之内。

    不过相较于武将来说,郭氏好歹还是士族,也是文化人,因此,和家传儒家经典的家族比起来,差不多算是二流士族。

    郭氏之中自然也有有想法的人不愿意家族继续这样沉沦下去,不愿意永远做二流士族,他们也想开辟新的局面,他们要求学习其他的儒家经典。

    郭鹏的祖父郭永就是其中一人。

    对此,郭氏的态度是暧昧的。

    不支持,不反对,你不学小杜律,想学儒家经典,可以,任你施为,但是家族也不会给你助力。

    郭鹏并不知道祖父是怎么得到《严氏公羊》这部经典的,父亲也没说过。

    但是既然得到了,他就学,学好了之后,到太学里面去验证自己的所学,然后,就可以学习其他的经文了。

    学有余力的人,得到认可的优秀的学生,自然可以研习更多的别家经文,汉末大儒郑玄与何休就是这样的一类人。

    郭鹏当然不会选择吊死在严氏公羊学派身上,他想学的东西更多,凭借自己极其优秀的记忆力,他想要将儒门五经全部记录下来,变成自己的东西。

    这是他答应郭单要做到的事情,也是他自己想要做到的事情。

    他想要成为一位有名气的学者,能够有弟子追随的那种学者。

    要么专攻一经,得到博士的认可,得以传承衣钵,成为下一任博士,那样的话,郭鹏自然发达,门生故吏遍天下也不是妄言。

    但是这样的几率实在是太小了,他要先成为高徒,然后击败其他的高徒,成为唯一的传承者,难度不是一般二般的大。

    除此之外,就只有多多学习各家经书,弘扬名气,得到社会主流认可,成为著名学者,做官,掌握一定的话语权,然后自然会有徒弟来跟随。

    这对自己的老师就有很高的要求。

    他是不太清楚党锢的背景之下,十四博士里面是否还有水平足够的博士。

    但是以东汉政府对太学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程度,还有各家学说对各自地位的重视程度,他觉得太学博士的水平一定足够的。

    “先拜在严氏公羊博士门下吧,毕竟小婿是研习严氏公羊的,之后,小婿还想要学习更多的经书,最好,是五经皆能通。”

    曹嵩捻着胡须点了点头。

    “有志向是好事,不过小乙,你刚刚进入太学,一定是得不到博士亲自授课的,博士只会让高徒代为传授课程,能学多少,全在你的一念之间。”

    曹炽也开口道:“这倒也是,前些年党锢乱起,太学生里多有忤逆之辈,天子下令严格惩处,太学里有不少人都被拿下了,甚至还有不少人死了,虽然说这些都是忤逆之辈,但是,学识还是有的。”

    曹嵩和曹炽的意思,郭鹏明白。

    如今的太学的确已经不是曾经的太学了,他们身为泛宦官集团的一员,一定清楚太学里现在是个什么样子。

    但是对于郭鹏来说,太学里面可以读到的经文是他非常需要的,也是他一定要提早进入太学的缘由,太学里可以提供给郭鹏充分的学习条件。

    本来按照汉政府的规定,六百石以上的官员都可以派遣自己的孩子进入太学求学。

    以郭单千石官员的身份,并不需要通过曹氏的关系就能让郭鹏进入太学,但是进入太学是进入太学,郭鹏还想做官。

    太学里的确有一套毕业分配的规矩,学制为八年。

    首先,学习满两年,试通二经者,补为文学掌故职位,已为文学掌故职位者,满两年之后考试能通三经者,就可以升职为太子舍人。

    已经成为太子舍人满二年者,考试能通四经者,就可以升职成为郎中,郎中满两年,试能通五经者,就可以根据朝中官员缺漏补上,入仕为官。

    所以太学生中的优秀者是有一条明确的升迁路线的。

    但是这是针对公卿贵族子弟的优厚待遇,一般家庭的子弟和贫寒家庭子弟只能学成之后离开太学回到家乡自谋生路,没那么多官可以做。

    郭单在朝中没有任何门路,如果不走曹氏的道路,郭鹏就只好在京城里学习,学习之后还要回到谯县,再去寻求举孝廉之路的话,就要难的多。

    现在有曹氏的帮衬,郭鹏可以提前好几年直接以童子郎的身份进入太学,在曹氏的帮衬下可以走公卿贵族路线,学满八年,二十岁不到就能出仕为官。

    这是一条康庄大道。

    而这八年里面,郭鹏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而没有曹氏的帮助,就想都不要想。

    所以郭单和郭鹏实际上没有什么选择的资格。

    而且郭单和郭鹏都不满足只是在太学里待几年就回来。

    郭单希望郭鹏学满五经,能出名最好,不能出名



十九 我认定你这个朋友了
    所谓近水楼台,是因为有了曹操给自己带路,有曹操的引荐,蔡邕和桥玄至少都不会拒绝见自己一面。

    这是曹操的面子。

    至于之后的路怎么走,郭鹏当即便开始思考了。

    拜托了曹嵩向曹操寻求两封引荐信,然后郭鹏又求了曹炽一件事情。

    “叫你这三名随侍入我麾下学习骑术”

    曹炽对于郭鹏的请求有点意外。

    “是的,叔父,还请叔父答应,让他们三人到叔父麾下学一些军中本领,他们识字,有武学底子,也会骑马,应该符合标准。”

    郭鹏经过深思熟虑,虽然觉得有带上金木水火土五个心腹随侍进入京城的必要,但是五个随侍带入太学,未免太过于扎眼,于是便想出了这个法子。

    曹炽在京城担任长水校尉,执掌雒阳中央军的一支骑兵部队,郭鹏拜托他塞三个人进去,当然很简单,举手之劳而已。

    不过曹炽对另外一件事情很感兴趣。

    “他们识字”

    “对,他们识字,是小侄所传授,小侄希望他们可以在军中磨练一番,今后或许可以派上更大的用场。”

    看在一声『叔父』的份上,曹炽也不能拒绝郭鹏的要求。

    于是郭金郭火和郭土三人就随着曹炽进入了长水校尉所部骑兵队,郭鹏身边留下郭木和郭水两人就可以了。

    解决完这些事情,郭鹏就在曹嵩府上住了六天,天天读书习武,曹嵩想带他出去玩乐,他委婉回绝。

    他实在是没有玩乐的心思。

    六天以后,童子郎入学策试展开,开挂的郭鹏轻而易举就在一群小童之中『脱颖而出』。

    其实说真的,背诵一些段落,给上句补下句,给下句补上句,解释些许词句的意思等等,都太简单了,不开挂也能通过。

    让郭鹏有点意外的是,当他的名字被点到的时候,周围的一些人都露出了感兴趣的表情看向了郭鹏。

    “他就是冬日里凿冰捕鱼供奉母亲的郭鹏”

    “我父亲称赞他是孝子,要我学习他。”

    “天太冷了,不冻手吗”

    “我母亲不舍得我这样去做。”

    ……………………

    一阵一阵的讨论声有些进入了郭鹏的耳朵里,有些则没有,但是可想而知,自己凿冰捕鱼供奉母亲的事情已经传扬开了。

    名声出来了,而且比起当年被许邵称赞为有胆气的名声,这次自己所努力得来的名声传得更快,更为人所接受。

    至于是否会有人质疑自己这样做的初衷和做法,郭鹏是一点都不担心的。

    花花轿子人抬人,这本就是大家惯例的做法,有些人做的好,值得称赞,有些人做的差劲,就要被唾弃。

    但是个中奥秘是绝对不会有人戳穿的,就算这样做的是曹操,也不会有人去戳穿他。

    孝比天大,谁戳穿,谁就是舆论公敌,是要向全国人民谢罪的。

    所以那些知道这件事情的读书人应该是佩服郭鹏的胆量和聪明,想着自己也要搞一个这样的事情出来,今后这样做的模仿者估计不会少。

    郭鹏是这样认为的。

    汉政府官员的素养很高,给钱就办事,事情还办得很漂亮。

    很快,郭鹏就拿下了童子郎的合格名单,和另外两名童子郎一起,成功进入太学,成为了正式的童子郎。

    曹嵩很高兴,又把曹炽叫来一起给郭鹏庆祝了一番,然后送给了他好几车的竹简,让他一起带到太学里面去用,要是不够了再找他要。

    文化人的东西,花多少钱都值。

    郭鹏在半个月以后收到了太学的录取通知,让他尽快前往太学办各种手续,然后入住太学,开始学习,郭鹏也不耽搁,接到通知以后就启程出发。

    太学占地很是广阔,地址在雒阳城开阳门外。

    从汉武帝时期往后,历代汉帝都有为太学增设建筑房屋,现如今以太学的容量,住下三千名学生是不成问题的。

    至于剩下来的大量学子,则基本上住在太学外面,可以算作是这个时代的『雒漂』。

    住在太学里不用付钱,住在太学外需要付钱,所以住在太学里也是一种福利,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到的,而就算能住太学,有些人需要住大通铺,有些人则可以住单间。

    郭鹏因为有曹氏的帮助,得到了住进一间单间的资格,不仅如此,还以童子郎的身份得到了国家俸禄,每个月太学都会给郭鹏一定量的补贴,够吃饭。

    太学没有大食堂,但是在学生居住的屋子外设有炊台,所以做饭之类的就需要学生自己解决,这是必要的支出。

    郭木和郭水是专门学习过做饭的,跟着来就是为了伺候郭鹏。

    至于食物之类的,曹嵩也表示自己全包了。

    当然郭鹏没接受曹嵩提出的一天给他准备三顿饭,顿顿有人送这样的豪华vip待遇,而是接受了一些曹嵩给他送的粮食,比如麦子和粟米之类的。

    至于剩下的,则由郭木和郭水每天去雒阳市集采购,带回来做饭给他吃。

    曹嵩大概也知道过犹不及的道理,知道这样子的对待可能反而不太好,让郭鹏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所以也就从善如流。

    他打算以后经常抽空去看郭鹏,时不时的给郭鹏带点肉啊果品啊之类的送去,这样也比较好。

    就这样,郭鹏在曹嵩家里住了大半个月之后,搬入了太学之中自己的住所内。

    曹氏的关系还是够硬的,郭鹏的住所在太学内一处比较幽静的地方,适合生活,适合读书,也适合他现在童子郎、不参与社交的身份,曹嵩做得非常周到,让郭鹏觉得很高兴。

    事实上能在太学里住单间也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大多数人住的都是通铺,能住单间的非富即贵,要么就是运气特别好。

    郭鹏属于非富即贵的这一类,而他的邻居臧洪也是这一类人。

    臧洪和他一样,都是童子郎,当时郭鹏搬家到这边来的时候,看到了同样是童子郎打扮的臧洪。

    臧洪是个健谈的人,见自己的邻居来了,便上前打招呼



二十 求见蔡邕
    郭鹏在太学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听经,自习,求问,吃饭,和臧洪练武,一起吃饭,然后睡觉,生活过得平淡而又充实。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他尚未加冠,属于未成年人,所以很多事情找不到他的头上。

    有些人听过他的名声,也就是与他见面,交换姓名,与他认识,除此之外也没有其他的举动。

    臧洪其实也是这样,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社交活动,但是那些年纪大一点的太学生就不是这样了。

    郭鹏经常听到有人在太学里针砭时弊,痛骂宦官,被人劝阻也不停嘴,一副激情洋溢的样子,颇有『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架势。

    看来即使经历了党锢之祸的打击,太学内浓郁的政治氛围并没有因此而扭转,正因为如此,郭鹏才庆幸自己进入太学比较早。

    因为年龄小,那些年龄比较大的加冠束发的读书人不好意思找还是童子的他的麻烦,所以郭鹏才能潜心读书,否则能否安静的读书还是个问题。

    当然也跟他想的一样,见不到严氏博士的面,给他们这些学生讲解家法经文的都是博士的高徒。

    博士在太学里是博士,出了太学还是官员,显然没那么多时间可以放在学生身上。

    对此,臧洪都表示自己已经习惯了,虽然有求学之心,但是这样子才是正常的。

    这些能被派出来传授他们经文的高材生都是内定的学派传人之一,未来的严氏公羊学博士估计就在这几名高徒之中,这也是学派传承的惯例。

    臧洪表示自己当然很羡慕这些人,但是这也是要看机缘的。
1...56789...7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