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御炎
“朝廷那么多部门,你觉得你自己最适合什么部门?”
“这……”
诸葛亮觉得郭鹏未免对他过于优待了,这种事情难倒也是能看着他得心思去选择的吗?
“太上皇,臣以为,什么地方有空缺,臣就往什么地方去,中央官署的职位之紧俏,臣也是有所耳闻,不敢劳烦太上皇为臣破例。”
诸葛亮十分谦虚、谨慎。
东汉末年枭雄志 一千四百五十七 魏帝国十分需要的宝贵财富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东汉末年枭雄志最新章节!
诸葛亮如此谦虚谨慎,郭鹏自然高兴。
但是情况并非那么简单。
对于特殊的人才,朝廷自然有特殊的待遇。
“寻常官吏是如此,二千石以上的官员调入洛阳,还是会有一些特殊优待和安排的,立下功劳政绩亮眼的也有优待,主动要求前往荒凉边地为官的,更能得到优先提拔。”
“还能如此?”
诸葛亮有些吃惊。
“当然,世人都知洛阳好,全都往洛阳跑,边境苦寒之地难道就不需要官员了吗?一个个的都喜欢繁华之地,厌恶苦寒之地,朝廷当然要有区别的对待。
你这一类主动愿意前往苦寒地区治理地方并且做出政绩的官员,是优先提拔的第一队列,有待遇优厚的要紧职位,是紧着你们这些人挑选,然后才能轮到其他人。”
“臣闻所未闻……”
“嗯,我打算马上就和皇帝说,然后让皇帝把这个规矩对外公布,这个规矩其实一直都有,只是不曾对外正式公布罢了,所以有些人不知道,这不怪他们。”
郭鹏微微的笑了笑。
诸葛亮的心里顿时充斥着异样的情绪。
这……是真的?
的确是真的。
但是诸葛亮脸皮薄,始终不好意思自己选择自己想要的职位,所以到头来也不肯说,郭鹏只能让郭瑾自行斟酌了。
什么人该动一动,什么人可以保留,那是郭瑾该去考虑的事情。
谈完了这些事情,郭鹏又和诸葛亮谈起了安息国和罗马帝国之间的战争问题。
而让他感到有些意外的是,诸葛亮对这件事情也有了了解。
“臣常常会去各地的城池巡查,巡视市集,观看商贸状况,随机调整施政,大约两月之前,臣发现,往来贸易的安息客商的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这在往年是不正常的。
于是臣安排通译接触那些还在进行交易的安息客商? 得知安息和娄摩发生战争,娄摩国节节胜利,安息国节节溃败? 臣料想如此一来? 安息国客商必然减少? 大幅降低,乃至于完全不来。”
一旁旁听的郭承志感到惊讶。
郭鹏一路走来安排帝国西陲的官僚们所正在做的事情,就是为了这件事情的发生而做准备? 其他官僚尚且不知道不关注此事? 诸葛亮居然关注到并且有所了解。
果然,此人很不一般。
郭承志有了如此的想法。
郭鹏也感到些许意外,但是并不觉得惊奇? 以诸葛亮的缜密作风? 得知这样的事情并且做出预判并不难。
“得知这件事情之后? 臣便不断的搜集情报? 准备写奏表递给陛下? 让陛下知道这件事情并且早做准备? 不曾想太上皇已经知道了,那么陛下那边……”
“嗯,皇帝也是知道的,我知道的应该比你要早一点,我还知道安息国的国都已经被娄摩人攻克? 安息皇帝受伤逃跑? 安息国危如累卵? 所以你所担心的事情? 正在发生。”
郭鹏的话让诸葛亮眉头紧锁,大为担忧。
“如此一来,西域三府? 还有凉州、雍州都要出问题了,太上皇,您……应该已经有了对策吧?”
诸葛亮本来非常担忧,可是忽然想到郭鹏既然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情,就不可能不对此做出反应,他能说出来,就代表他已经有了应对之策。
郭鹏点了点头。
“应对之策算不上,只是做出些许亡羊补牢之事,能让损失降低一些,但是损失一定会有,所以孔明,你这一次回去,搞不好还会受到一些朝臣的攻讦。”
“臣……太上皇,您是否觉得臣提出这样的策略是有问题的?”
诸葛亮稍微犹豫一下,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他询问道:“您是否觉得臣这样做,会给西域三府和雍凉二州带来更大的危难?”
郭鹏端起茶碗喝了口茶,然后摇了摇头。
“孔明,我素来不是因噎废食之人,如果我不赞同这件事情,你,还有毛玠,根本就不可能有在雍凉二州和西域做这样的事情的可能,你们能做,本身就说明我是同意的。”
诸葛亮对此并不感到疑惑,这当然是真的。
“雍州也就算了,凉州、西域,也有数百万人生活,他们无论怎么努力耕种土地,也不可能过得比中原地区的人更好,同属魏国子民,我不愿意看到他们一直过苦日子。
种地不能让他们吃饱肚子,那就要让他们去做生意,不能因为重农抑商的国策就让他们饿肚子,国策是国策,但是魏国是大国,东西差异南北差异大到令人咂舌,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孔明,因地制宜才是魏国这样的大国最适合的发展方式,中原适合种地产粮,那就种地产粮,西域和雍凉适合经商,那就去经商,彼此之间可以分工合作。”
郭鹏看着诸葛亮。
诸葛亮微微点头,越想越觉得就是如此。
“可是问题依旧存在。”
“问题当然存在,不可能存在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事情,这件事情的坏处就在于过于依靠域外之邦,需要靠他们来购买我们的商品,一旦他们本身出了问题,我们也就要出问题。”
郭鹏摇了摇头:“这是不可避免的,也将长期存在,是发展商业不可回避的危险,没有应对这种问题的措施,就别想着能稳妥的发展商业,孔明,你要记住。”
“臣记得。”
诸葛亮条件反射般的点了点头,随后又有些疑惑,不知道郭鹏让他记住这样的事情是为了什么。
他本身就会牢牢的记住这件事情,不会忘记。
随后,郭鹏让诸葛亮把毛玠在雍州、吕虔在凉州所需要做的事情都跟着做一遍,限制民间商业的发展,严格控制规模,回笼资金,然后等待中央的支援。
对于这件事情,郭鹏其实是感到些许无奈的。
初次应对经济萧条冲击的魏帝国的官员们还显得颇为稚嫩。
他们普遍不擅长应对小农危机之外的经济危机,对于纯粹商品经济方面的危机,他们很不适应。
当然这也不能怪他们,经济是个很复杂的东西,需要非常广泛的情报网和高速的讯息传递才能搞起来,而且概念较为抽象,不是那么容易搞清楚。
一个脑袋转的不够快的人,是很难搞懂经济学原理的。
相比之下,前人留下丰富经验的农业就好搞多了,应对农业危机也是中国官僚们的老本行。
虽然做起来不能说总是成功,也会造成农民起义之类的事情,但是总归能套公式,研究农业的书籍一部接着一部层出不穷。
最后成就了小农经济的巅峰——精耕细作,把种地研究出了花儿,研究到了极致。
与之相对的,研究商业的古代经济学书籍则极为稀少。
除了少数有名气的如管仲之类的商业天才提出过一些经济问题的研究之外,大部分时期,中国人更愿意研究农业,而不是商业。
这当然是现实的逼迫,生产力的限制所限,商业的发展不能毫无限制,但是这是很难把握的事情,限制与不限制之间如何找平衡是很为难的。
所以先人干脆选择了舒适的一刀切——重农抑商。
长期生产力的限制和土地兼并问题使得重农抑商逐渐教条化,这使得中国人没能及时打开视野,跟上第一波全球化的大浪潮。
明末清初,中国人打败了第一拨西方殖民者,把他们驱赶走,却未能真正的注意到来自海上的威胁并且敞开胸怀去直接面对。
高产作物的引入和生产力的提升以及人口的爆炸式增长本该让中国积累起足够面向大海的原始资本,跳出精耕细作的怪圈,吸纳欧洲技术,奋起直追,开始大航海时代。
可取代明政府拥有统治权的满清政府却没有改变明政府僵化的统治手段,受限于本身的局限性和僵化的儒家思想而不能也不愿去做。
他们为了尽快获取统治权、稳固统治地位,在大力镇压江南地主士绅反抗的同时,也与更多的地主士绅达成妥协。
蛇吞象的建国方式让他们的统治始终战战兢兢如临大敌,紧张无比,除了雍正皇帝以外,几乎没有敢于做出任何革新的皇帝。
这使得中国人失去了跟上西方脚步避免沉沦的宝贵窗口期。
魏帝国眼下无法突破生产力的限制,但是郭鹏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一个让官员和民众、让魏帝国上上下下的人们普遍感受一次除了农业危机之外的其他危机的机会。
不仅要感受,要面对,还要记录下来,传于后世,让后世人知道魏帝国是怎么应对这一次极为特殊的经济危机的。
帝国不仅仅有农业危机,也会有商业危机。
只要发展商业,发展经济,就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经济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应该如同农业问题一样得到研究和解答,让后世能够学习前人的经验。
帝国官员和百姓不仅仅要熟悉农业危机,更要熟悉商业危机,从而展开研究、学习,诞生中国本土得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
这是魏帝国十分需要的宝贵财富。
东汉末年枭雄志 一千四百五十八 他看到了诸葛亮的未来和终结
??魏帝国需要一些经济学家。
??需要一些会搞经济,懂经济的经济学家,有些纯粹的经济问题并不应该人为的牵扯上政治问题。
??虽然这很难。
??这一次危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之中,雍凉和西域会爆发一定的危机,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这一定会让一大批持保守意见的官员对于雍凉模式大加批判,并且试图终结雍凉模式,把雍凉和西域拉回小农经济的固定轨道之中。
??就像鸵鸟遇到危险就会把脑袋塞进地洞里一样。
??读经书读傻了的儒家学者们不会直面危机并且寻找解决危机的办法,他们只会采取更加直接的手段让危机诞生的基础消失。
??商业危机很可怕,那么没有商业不就没有危机了吗?
??和原来一样难道不好吗?
??他们会想尽办法惩办雍凉的官员,让后来者再也不敢提出类似的突破发展困境的方法。
??这些年里不断上表攻击毛玠的官员们一点都不少,他们必然会成为接下来的政治风暴的发起者。
??诸葛亮作为始作俑者,肯定逃不过去。
??经济危机很快就会到来,诸葛亮或许等不到调回洛阳的时候就要面对这次经济危机了。
??那么等事后回到洛阳,蓄满了怒火和技能点的中央守旧派官僚一定会对他发起猛烈抨击。
??让你小子再敢搞商业!
??让你小子再敢出圈!
??他扛得住吗?
??“这个时候回到洛阳,对你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你有信心,你回去,你就要和那些老学究打嘴仗,你要面对那帮人,当然,如果你不愿意这样做,你可以不回去。”
??郭鹏把选择交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并没有任何疑虑,甚至都没有一丝丝的犹豫。
??“臣愿意回去,不管朝臣有多少对臣的不满,臣都愿意面对,臣绝对不会回避。”
??郭鹏非常满意。
??一个不敢直面政敌为难的政治家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只有直面政敌的攻讦,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拥有勇气的政治家。
??诸葛亮成长起来了。
??之后,郭鹏和诸葛亮一起商讨了部分的细节问题,然后决定了他要做的事情。
??谈着谈着,诸葛亮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想法,向郭鹏推荐了正在安南都护府做都护的司马懿。
??“安南都护府司马懿,办事妥帖,执掌安南都护府以来,也建设了很多城池,西域山北山南两条大商路,发展的一样好,缺一不可,而司马懿居功至伟。”
??诸葛亮诚挚向郭鹏推荐同样擅长发展经济的司马懿。
??“而且司马懿当初也是太上皇内阁之中外放,与臣几乎同时外放出来做官,陛下若要选择贤才进入中央,司马懿也是一个绝佳的人选。”
??郭鹏看了看诸葛亮。
??“司马懿?”
??“是,司马懿,司马仲达,太上皇应该还记得司马仲达当初主动向太上皇求取外放的事情,按照太上皇的规矩,司马仲达也是应该被优先召回中央之人。”
??诸葛亮似乎是真心诚意想要向郭鹏推荐司马懿,并且希望把他召回中央。
??“你与司马懿有很好的关系吗?”
??郭鹏笑了出来:“我记得当初,你好像是和司马懿经常来往? 你们是好友?”
??“是? 内阁时期,臣与仲达是很好的朋友。”
??“朋友?”
??郭鹏点了点头:“那现在呢?你们同为两千石,一样还是朋友吗?”
??“是。”
??诸葛亮并没有犹豫:“臣与仲达? 依然是友人? 这份情感不曾减弱,虽然相隔很远? 他在山南,臣在山北,但是依然有通信,臣的妻子与他的妻子也是友人。”
??“妻子都相互来往? 通家之好? 看来你们之间的关系是真的不错了。”
??郭鹏点了点头,开口道:“孔明,你把司马懿当成多好的朋友?”
??“很好的朋友。”
??诸葛亮笑了笑:“应该说是可以说说心里话的那种朋友,虽然有些时候……我们未必想法一致,但是我们总归可以互相商讨我们想要商讨的事情? 这就足够为友了。”
??“他把你当成多好的朋友?”
??郭鹏又是一句问话。
??这一次,诸葛亮眨了眨眼睛,没有立刻回复,而是稍微愣了一下。
??“应当也是很好的朋友。”
??“你好像有一丝犹豫?”
??“太上皇,这……”
??“我听说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当初被你们的上司毛玠辟召为属吏,后来又推荐司马孚出任姑臧县令,如今,司马孚已经是两千石的武威郡守,比起你们,也就是资历的差别罢了。”
??郭鹏颇有些玩味的看着诸葛亮:“司马懿出身河内,一出仕就是我的故吏,他的家族与曹氏有关系,但是从未听说过与出身陈留郡的毛玠有什么交集来往。
??孔明,你有没有想过,当时你和司马懿同为一县县令,并没有什么区别,司马懿并没有立下什么显眼的功劳,怎么就得到了毛玠的欣赏,毛玠为什么要辟召司马家族人做他的属吏,还要为他举荐呢?”
??诸葛亮沉默了片刻。
??“太上皇,仲达他出身普通,家里还有六个弟弟,长兄司马朗早年因为一些事情而失去仕途进取之望,全家老小全部指望着他一人。
??如果他不能出人头地,他的家族,他的六个弟弟,都将无所指望,他的压力真的很大,所以他为了家族,也必须要做一些事情。”
??“是吗?”
??郭鹏点了点头,又说道:“据我所知,司马懿与毛玠之间的关系,是因为某件事情而迅速拉近的,而那件事情与你也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你想知道吗?”
??诸葛亮看向了郭鹏,似乎有些犹豫。
??少顷,诸葛亮摇了摇头。
??“太上皇,身在官场,便如同身在漩涡,有太多太多不得已之事,臣以为,看一个官员,应当看他是否做了利国利民的事情,只要他做了利国利民的事情,他本身是如何想的,其实并不重要。”
??这便是所谓的凡事论迹不论心吗?
??郭鹏忽然想起这句话。
??这话未必就没有道理。
??世事无常,人心难测,一个人如何判断,就要看他做了什么,看他所做的是否在客观上给大众带去了利益,如果是,那么就不要追究他心里的所思所想。
??只要他所做的确实利国利民,确实能给人们带来一些好处,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以帮助,那就够了。
??追究他所思所想,追究他做好事的动机,非要把他研究透彻,非要从他的动机中找到私心,以证明这是一个普通的俗人而不是什么高人,这似乎是没有必要的。
??论心,世上无完人。
??论心,他诸葛亮自己就真的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吗?
??他所做的一切,就完全没有考虑过他自己的需求吗?
??他真的圣贤如此?
??怕也是未必。
??郭鹏明白了。
??或许就是因为如此,诸葛亮才会舍弃强大的曹操,舍弃稳固占有江东的孙权,而追随当时尚且如同丧家之犬一般的刘备吧。
??一个二十多岁的没有任何资历的聪明人,到底是经过怎样的判断,才会选择一个朝不保夕的人作为效力对象呢?
??他不怕曹魏大军南下,轻而易举的就把他碾成碎片吗?
??除了这个人名满天下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呢?
??过去郭鹏不太明白,但是现在他觉得或许是因为诸葛亮觉得刘备也是一个论迹不论心的人,和他很相像。
??就他自己而言,他没有选错人,那个人给了他最大程度的信任和权力,让他最大程度的发挥了自己的能力,名传千古。
??可是孔明,人和人是不一样的。
??越是论迹不论心,就越不能对人性抱有丝毫的信任和依赖,你彻底的论迹不论心,就是在彻底的剥离人性,把自己当成超脱世俗的人,高高在上俯视着世间的一切。
??你真的做的到吗?
??你的抱负,就是彻底的论迹不论心吗?
??你真的可以把人做的事情和人本身剥离开来,从一个完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吗?
??反正我是做不到得,孔明。
??郭鹏深深地凝视着诸葛亮,就在这一瞬间,他看到了诸葛亮的未来和终结。
??“孔明,这些年,我在看着你,也在看着司马仲达,你们两个人始终没有离开过我的视线,所以我远比你所想的更了解你和他。”
??郭鹏伸手让诸葛亮靠近自己,贴着他,低声道:“一般人照你那么说就够了,他们本身格局有限,但是上位者就不行了。
??上位者看一个人,也不仅仅是要看他做了什么,更要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做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可能正是为了另一件可怕的事情做铺垫。”
??诸葛亮的眼睛动了动,默然无语。
??郭鹏呵呵的笑了出来,不再多说什么。
??当晚休息之后,第二天一早,郭鹏便与诸葛亮分别,约定在洛阳再见,之后带着家人们再次踏上了旅途。
??诸葛亮是个聪明人,该知道的他一定已经知道了,无需多言。
??郭鹏顺着山北大驰道,走过了诸葛亮建设起来的诸多城池,一路向帝国最西边的镇西都护府而去。
??在那边,曹昂正在等着他。
东汉末年枭雄志 一千四百五十九 郭家祖孙几个都不是正经人
在这趟旅程之中,郭承志始终很开心。
就算走在路上一样要做功课、接受考验,他也还是很开心,仿佛这片苍茫大地上全是可以让他感到开心的事情。
一支商队,一匹骆驼,一只狐狸,一条小虫,只要能让他看到,他都会兴致勃勃的和郭鹏说上好久好久。
西域之地,无限风光,无限美妙。
只要能吃饱,穿暖,还有足够的钱花,不必为饿肚子而烦恼,便总能看到这苍茫大地上的任何美景,不带一点遗漏。
但是这个时代,有那份闲心思欣赏苍茫之美的,怕是寥寥无几。
就算是遍布西域的客商们,也是极为厌恶这苍茫大地的。
他们觉得这路太遥远,太艰险,每一次出远门做生意都感觉像是在鬼门关面前跳舞,一不小心,就会跳到鬼门关里面。
就算运气好,也避免不了反复横跳,惊险刺激的感觉并非每个人都喜欢。
郭鹏时常换上远行商贩们喜欢穿的衣服,扮做一个远行商旅,与过往的魏国、外国客商攀谈。
反正越是往西边走,就越少有人类居住的地方,也越少看到城池,除了驿站就很少看到其他的官方机构,往来客商时常在路边上搭帐篷,也不敢离路边上太远。
这就给郭鹏和往来客商攀谈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每到这个时候,他就会带着郭承志一起与这些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商人谈话,询问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比如他们对于眼下的这一切有什么看法,有什么追求。
“要说这日子,自然是过得比以前舒坦多了,以前咱们这些走南闯北的行脚商人外出一次都要提前写好遗书,把遗书交给族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