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御炎
于是有部下给他献了计策。
就是招募军队不发军饷,但是给他们战胜之后劫掠地方的权利,驱使他们作战,战后就裁撤,各自回乡,非常省钱。
刘秀采纳了这样的策略,的确招募到了很多人参军,并且办成了很多大事,但是也从此开了军队战胜之后洗劫地方的先河,影响深远。
军队真正成为了兵灾就从这个时候开始。
烧杀抢掠是他们打了胜仗之后应该得到的回报,这是皇帝允许的,皇帝要结果,过程不问。
皇帝和大头兵都尝到了甜头,于是将这个权宜之计变成了规矩。
也因此,东汉一朝在职业军队人数上远不如西汉,堂堂京都雒阳,常备职业军队居然只有一万出头。
此后一直到郭鹏所处的当下,各大地方实力派的军事思维也是如此。
除了极少数精锐亲信军队他们自己掏钱养着,大部分军队都是临时招募的。
当然,也有实际因素。
因为他们不像郭某人这样思虑深远,大规模玩屯田积攒粮食,有足够的底气养兵,他们没那么多粮食和钱,只能临时招募。
临时招募的军队不怎么可靠,行军打仗也要有自己的基本盘,所以才有花钱养私兵的将领。
私兵往往也是最精锐的军队,吃穿用度和训练度都是最好的,是战争时期的决胜王牌,其他的都是打酱油的。
那个时候的人没有国家民族的观念。
相邻的郡都不是自己人,不同的州就更不是自己人了,属于不同势力范围之内的劫掠厮杀乃至屠城,毫无道德压力,与当今天下一家完全不同。
你要和那个时候的人说咱们都是大汉子民,是一家人,你别杀我,保证对方直接给你一刀子,还要吐口唾沫。
呸!谁和你一家人
因为这样的传统,各大军阀看起来很能打,人多势众,但是精锐真的不多。
前期军阀混战地盘很小的时候,完全就是菜鸡互啄,看谁更能苟,到后期各大军阀家大业大了,才开始逐渐将军队向着脱产和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眼下,大家根本没有这种观念,还是老样子老规矩。
一打仗就能很快拉起几万十几万的规模的军队,互相征伐,打完之后抢个痛快,然后再把军队裁撤,都不用付出军饷,岂不美哉
袁绍如此,袁术如此,公孙瓒如此,董卓如此。
天下都如此。
反正倒霉的是基本上都是平民黎庶。
只有郭某人在青兖二州进行了如此大规模的屯田行动。
因此收获了足以支撑十万大军的军粮和救灾的储备粮,等今年夏粮和秋粮收获了,郭鹏就能积攒起十万军队四年需要的口粮。
乱世之中,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郭某人现在就在各地兴建粮仓,大肆囤积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因为各地都有粮仓,所以青兖二州之内的军事行动不需要太多的辅兵。
饶是如此,郭鹏组织麾下有数算能力的官员集体运算推演过,推算出以目前的交通运输能力来算的话,真要离开青兖二州打一场大规模入侵战争,一次性出动十万规模的军队不难。
但是这其中真正的战兵只有三四万,其余的都是辅兵,还要有更多的民夫来确保
二百六十八 宗员死了
为了大范围推广养鸭治蝗的方略,郭鹏亲自书写以鸭治蝗手册,着手下大量誊抄,然后交给专门的技术员。
人手一册,组织集中学习,告诉他们其中的要点。
比如不能放任鸭子一口气吃到底,鸭子嗜食蝗蝻,不知道主动停止,不让它停它就会吃到撑死为止。
所以放鸭入田要把握好时机,半个时辰到一个时辰间就足够了,就要驱赶同一群鸭子离开,去消食。
放鸭入田的时机也要把握好,要农户协助,在合适的月份放进去,不让鸭子践踏毁坏农田,以至于影响粮食收成。
鸭子可以分散到各家饲养,但是使用的时候要集中在一起,交给村长统一指挥,等鸭子长大了,再统一销售给军队,军队给钱。
郭鹏用军费购买这些肉质鲜美的鸭子,给军队补充肉食,让他们有肉吃,有肉汤喝,所以这个政策很受军队的欢迎。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之后,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蝗虫预防政策,郭鹏下令荀彧全权负责此事,将养鸭治蝗的政策经验推广到全青州,之后还要推广到兖州。
不只是养鸭治蝗,所谓大旱之后必有蝗灾,旱灾和蝗灾也有联系,养鸭治蝗类似于亡羊补牢,还来得及。
若要更好的防治蝗灾,兴修水利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郭鹏给各县县令下达的任务指标里就有兴修水利,水利不兴,百弊丛生,哪个县的水利修得不好,郭鹏就要直接问责县令本人。
沿黄河流域这一块,蝗虫的危害虽然没有后来明清时期那么大,但是蝗虫的危害并不小。
随着环境的逐渐干涸和植被的逐渐被破坏,黄河流域的生存状况已经不能和春秋战国时代相比,越是开发就越是破坏严重,蝗灾也就出现的越来越多,直到遮天蔽日。
军阀混战的时候,蝗灾时有发生,导致人相食的记录屡屡见到,无法遏制,比如吕布和曹操争夺兖州的时候,就发生了蝗灾,导致人相食。
军阀自己都顾不过来,谁还会顾忌民众和收成呢
等仗打完了,没有粮食吃,好了,怎么办
人相食。
人口就是在这样的绝境之中消耗一空的。
这个时代,真的是太糟糕了。
郭某人不做这样的军阀,郭某人要做可持续发展的军阀,能发展到最后的军阀才能成为皇帝,其他的都是炮灰。
很多军阀正在朝着炮灰之路一去不复返,而郭某人就是最不同的那一个。
他最重视的是生产,一直都是生产,所以郭某人养得起脱产职业军队,养得起战斗力强的军队,而其他军阀不能。
这也将成为郭某人最大的底气,和扫荡天下的制胜法宝。
除此之外,为了保护环境确保生产,郭某人也有很多法令推行下去。
他将先秦时代一些很有成效的农业生产经验强制推行,着手下誊抄在竹简上,组织从事官员集体学习,然后集体下乡。
严令各乡村的乡长、村长自己背到滚瓜烂熟,然后哪怕用填鸭式的方法,也要把这些准则填到农户的脑子里。
一条条,一件件,如果不能让农户知道,就是乡长、村长的失职,要被问罪。
比如春天二月,不准到山林中砍伐木材,不准堵塞水道,不到夏季,不准烧草作为肥料,不准采刚发芽的植物,或捉取幼兽和卵,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陷阱等等。
一直要到七月才解除禁令,只有因死亡而需要伐木制造棺椁的才不受季节限制,即使如此,也需要报备村、乡,在县里留作档案。
这些律令在秦朝是法律明文,汉承秦制,也只是传承下来,普及做的并不好,未能形成统一的有效
二百六十九 乱世争霸的高节奏和无节操
袁绍万万没想到宗员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居然轻兵冒进追击公孙瓒。
结果自己送了命不说,还让战局逆转,让幽州易主,让公孙瓒成了幽州的主人。
公孙瓒成了幽州的统治者,让袁绍面临的处境更加危险了。
北边是公孙瓒,南面是郭鹏,两人若联手,自己死无葬身之地!
袁绍顿时有些绝望。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荀谌进言让袁绍冷静下来了。
“公孙瓒不过一郡守,以郡守之职杀死朝廷任命的刺史,本来就是名不正言不顺的事情,可以称为反贼了,现在又自称幽州牧蓟侯,更加名不正言不顺,反意昭然若揭。
宗员虽然没有大的建树,但是从孝灵开始就镇守幽州,势力广,影响力大,幽州各方势力都服从他,一朝死去,被公孙瓒杀死,旧部如何能接受
现在公孙瓒猝然以弱胜强,看似强盛,如朝阳初生,但是底下必然有人不满,宗员的旧部一定不会接受这个局面,甚至不需要将军动手,自然会有人将公孙瓒的头颅送来。”
袁绍一听,觉得是这个道理,点了点头,放下了心来。
然后召集谋士们商量如何通过扶持幽州境内的反公孙势力来钳制公孙瓒,为他自己的发展争取时间。
谋士们各自献策,为袁绍的安危绞尽脑汁,想出了不少或者光明大或者阴损的主意。
事情之后的发展并没有出乎袁绍的谋士团的预料。
公孙瓒根本没来得及成为幽州之主享受尊荣和地位,宗员的旧部就纷纷起兵反抗。
公孙瓒无奈,只能动兵对宗员的旧部进行征剿,并且到处派兵护送自己任命的太守上任,掌管地方,剿灭宗员旧部的力量。
为了防止宗员的势力死灰复燃,公孙瓒居然还把宗员全家都给杀了,认为这样就能让那些旧部的政治诉求成为无根浮萍。
嗯,不久之前,董卓也是这样认为的。
所以幽州的冲突还是挺剧烈的。
公孙瓒疲于征讨地方势力,无力对袁绍发起破袭。
袁绍想要动兵征讨公孙瓒,但是却很悲催的发现军粮耗尽,根本打不起来。
于是只好加紧搜刮地方,筹集军粮,准备配合宗员的旧部讨伐公孙瓒,两面夹击把公孙瓒给废掉。
这个消息传到了郭鹏那边,郭鹏并没有太大的意外,因为他早就想到了这种可能。
宗员曾经写信给郭鹏,说过他对公孙瓒的不满意,想让郭鹏写信谴责一下公孙瓒,让他不要老是搞事情。
郭鹏可不敢说自己的信就一定可以让公孙瓒收敛一些。
讨董期间和公孙瓒相处一阵子,郭鹏是能看出公孙瓒偏激的性格的。
他认准的事情,还真没有谁能扭转他的想法,偏激到了一定的程度。
而且从幽州到青州就算是走海路也要十来天,一来一回大半个月,什么事情都让郭鹏知道并且调解,从时间上是来不及的。
更别说郭鹏压根儿就不想调解。
没有宗员和公孙瓒的幽州才是好的幽州,才是完全属于他的幽州。
郭某人这种掌控欲极强的人怎么能容忍自己的地盘上有自己无法掌控的势力存在呢
要是能借着袁绍的手把他们都干掉,才能给自己名正言顺的完全掌控的借口。
虽然的确有些遗憾就是了。
宗员这个从当年黄巾之战时期就相识的老上级,死的也是十分的难以预料。
关系说不上多好,但是总归还是很照顾郭鹏的,从来也没有难为过郭鹏,是个比较理想的上级。
他就这样死了。
宗员一死,幽州从大乱之前一直维系到现在好几年的和平局面也不复存在,必将陷入新的一场乱战之中。
几家破碎,几家覆亡。
郭鹏深深叹息。
然后咧嘴笑了。
现在死在敌人手上,总比将来死在我手上要好,对吧
二百七十 董卓之死
天下间,不知多少人在心中痛骂董卓是个无能的废物。
然后心中产生了深深的担忧。
担忧皇帝恢复自由,大家刚刚进入的状态将被迫打乱,甚至有变成新一任汉贼的忧虑。
正在所有人的内心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的时候,郭鹏却一点都不慌。
因为他知道,这场针对董卓的政变,依然是王允发起,吕布执行的。
那还慌什么
只要王允继续稳定发挥,吕布继续稳定发挥,皇帝还要折腾两年多。
还有两年多的时间给大家缓冲,运作。
虽然郭鹏也在心里痛骂董卓是个废物,要是能多活几年,对自己也有好处。
但是仔细想想,董卓的死,其实也是理所当然的。
整个长安朝廷,想让董卓死的人很多,想让他活着的人很少。
在吕布和王允密谋刺杀董卓之前,已经有何颙荀攸等人主谋,伍孚亲自动手刺杀了董卓一次,但是没能成功。
王允和吕布的密谋其实是第二次刺董了。
经历了联军讨董事件,眼见天下大乱不可避免,长安朝廷里的有识之士们才终于知道自己干了什么蠢事,他们终于确定只有刺杀董卓才是真正可行的道路。
何颙荀攸和伍孚在先,王允吕布在后,董卓其实难逃一死,虽然有些戏剧化就是了。
伍孚的奋勇争先激励了王允,让王允坚定了要除掉董卓的信心。
王允和董卓走得近,和吕布走的也近,知道董卓信任吕布,所以将注意打到了吕布身上。
吕布和王允都是并州人,两人平常关系很好。
吕布经常把一些旁人不知道的事情告诉王允,王允因此知道了吕布心中对董卓的诸多不满意。
比如有一次因为一点点小事,董卓用手戟掷吕布,要不是吕布躲得快,估计现在就没有吕布什么事情了。
虽然后来两人和好,但是这件事情就像一根刺一样扎在吕布心里,很不痛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