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星辰玖
这会儿也快午时了,他回去正是准备赶午饭的,不过听赵家闺女这么一说,他反而不急着走了。
这灾民吃的怎么样呢,他开玩笑道:“你这就有点厚此薄彼了,留定国他们吃饭,就不能留我们吃饭吗,是不是家里米不够啊”
赵家闺女闻言,紧张的道:“不是啊,总督大人,米倒是足够吃的,就是没什么菜,定国他们从小苦惯了倒没什么,您这金枝玉叶的,哪能跟我们一起吃这粗茶淡饭啊!”
张斌不由想起了在陈盈盈家吃饭的情景,他不由微笑道:“我以前当县令的时候也经常在乡下吃,你要怕菜不够,我让他们去买些来,这附近有卖菜的吗”
赵家闺女想了想,为难的道:“这素菜倒不用买,我厚着脸皮去要点,左邻右舍的也不会不给,只是这肉,得有人家杀猪才有的买啊,今天村里好像没见人杀猪,怕是买不到。其他鸡鸭鱼什么的,倒是给点钱去抓就行了,您看,能成吗”
张斌含笑点头道:“有鸡鸭鱼就够了,你以为我天天吃山珍海味啊!”
赵家闺
第六卷 第二十八章 建宁制药
?
建宁府以北,武夷山脉,江西通往福建的官道上,一个长长的车队正蜿蜒前行。
这个车队大约有五十余辆各类马车,还有百余骑手在旁护卫。
马车中有二十余辆是带蓬的,两边的窗帘时不时会被掀起,露出一两个小脑袋,好奇的看着四周;另外三十余辆则是马拉平板车,上面东西很杂乱,有书箱,有衣柜,甚至还有桌椅板凳等家具,一看这队伍就知道,是哪个大户人家在搬家。
张差打马走在队伍的最前方,时不时手搭凉棚眺望前方,不知过了多久,前面山岭上终于出现一个关口,他立刻兴奋的打马回头,来到第一辆马车的车窗旁,朗声道:“老先生,谷口关就要到了,前面就是建宁府了。”
窗帘应声而开,须发皆白的李建方露出头来,看着前面的关口欣慰的道:“终于到了,这些天真把我这把老骨头都快颠散架了。过了谷口关还有多远啊”
张差安慰道:“老先生,过了谷口关就只有一百多里了,最多三天就能赶到,您要觉着坐马车不舒服,我们到了建宁右卫可以转乘快船,一百里个把时辰就到了。”
李建方惊奇道:“啊,这么快,前面就是建宁右卫吗”
张差摇头道:“不是,建宁右卫还在前面五十多里呢,我们今天下午才能赶到建宁右卫。”
李建方看了看后面的车队,又考虑了一下,随即问道:“建宁右卫有多少船,能把人和东西全捎上吗”
张差闻言,同样回头看了一下,随即便在心里估算起来,李家的人其实不多,男女老少加上家丁、侍女总共也才一百来人,大概三辆车轮舸就能装下,问题,建宁右卫平时就两艘车轮舸在那值守啊。
他尴尬的道:“人可能得分两趟,东西的话,估计还是只能走陆路。”
李建方闻言,不由遗憾道:“这样啊,要是没这么多船就算了。”
张差见他满脸失望的样子,连忙向后面一招手,朗声道:“老六。”
一个精壮的小伙子应声打马上前拱手道:“差哥,有何吩咐”
张差急令道:“你速速快马加鞭赶到建宁右卫,跟大少说一下,李老先生旅途劳累,想坐船赶往建宁府城,看大少能想办法调十来艘车轮舸过来不。”
那老六拱手道了声遵命,随即策马狂奔,直往建宁右卫奔去。
李建方一看打马狂奔而去的老六,有点不好意思的道:“诶,不用这么麻烦啊,这一路都辛苦你们了,还让你们这么麻烦,多不好的。”
张差摇头道:“这有什么,我们操练的时候一连在山里跑半个月都试过,骑马就算骑一个月对我们来说都不算什么,再说了,总督大人可有交待,让我一定要照顾好你们,这点小事都办不好,那还说什么照顾呢。”
李建方连连感谢了一阵,又和张差闲聊了几句这才放下窗帘,歇息去了。
这时候,谷口关也差不多到了。
这谷口关并不是什么大的关口,也就前后两堵不到一里宽的城墙,夹着中间不到两里的一个山腰,感觉就像在骆驼的两个驼峰之间装了个箱子一样。
原本这谷口关已经上百年没人驻守了,但农民军南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张斌为了保险起见,年前就让张冠从建宁右卫调了一千屯卫驻扎在此,而且还给两边的城墙上各吊装了十门千斤佛郎机,虽说农民军十有**打不到这里,预防一下还是有必要的。
此时,轮值的千户早已知道张差护送蕲州李氏一族过来了,他也是大金所屯卫出身,自然跟张差他们熟的不行了,大老远他就打马迎上来,大笑道:“小牛犊子,你终于回来了,这一趟怕是去了有个把月了吧。”
这外号取的,还好不是狗什么的,大金所的小伙伴里叫什么狗蛋、狗剩、狗尾巴,甚至是狗腿子的都有,小牛犊子算是比较文雅的外号了。
张差暗自庆幸了一番,随即笑道:“王叔,你这记性越来越差了,我出去还不到二十天呢,哪有一个月啊。”
那王叔直接凑上来在他肩膀上拍了一巴掌,笑骂道:“就你小子嘴贫,我记性怎么了,这不是怕你们在外面出事吗,不识好人心,要不在关口里歇一歇啊”
张差憨笑道:“开个玩笑嘛,知道王叔你担心我们呢,我们就不歇了,早上才起来赶了一个多时辰,今天还要赶到建宁右卫呢,这一歇,恐怕就要晚上才能到了。”
那王叔闻言,也不强求,只是调转马头,跟着张差一路并行,一路谈笑,直到过了关口十余里才依依不舍的回去了。
这时候,张冠已经收到消息,并亲自坐船赶往建宁城,想看看建宁城外的码头上有没有车轮舸停泊,如果有的话,凭他的面子,不管是谁,估计也得借给他使一下午。
没想到,来到建宁城码头一看,这里竟然整整停了十多艘车轮舸,搞半天,是张斌听说蕲州李氏一族快要到了,特意准备了几船礼物,来恭贺乔迁之喜呢。
张斌的船他可不敢强行“借”走,无奈之下,他只得下船登岸去找张斌说项了。
这会儿张斌正陪着李建木和李树初父子在李家新宅里转悠呢,明后天他们一家老少就要帮过来了,可不敢还留下什么尾巴没搞好。
一群人仔细检查了一圈,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整个府邸业已修建完毕,完全可以入住了,他们正要去找个酒楼庆贺一下呢,张冠正好迎面从外边走进来。
张斌不由好奇的道:“大哥,你怎么来了,有什么事吗”
张冠一看他后面这些人,连忙拱手道:“知府大人、李老先生、舅舅、小六叔,你们都在啊。”
众人见状连忙拱手还礼,他这才对张斌道:“是啊,张差派人传来消息,李老先生旅途劳顿,想要坐船直接从建宁右卫赶过来,我那就两艘临时应急的船,根本就转不下那么多人,也装不下那么多东西,所以,我就过来看看,看有没有快船正好停在建宁城。”
李树初闻言,不由激动道:“我三叔他们就要过来了吗”
他明明是李家老四李建木的儿子,为什么管李家老三叫三叔呢
这里面还有个说道,因为李家老大李建中是没有子嗣的,而李树初这又是中进士,又是取都梁郡王的女儿为妻,身份地位摆在那里,所以,李建中便做主将他过继了过去,这意思,等李家第二代都归天以后他就是李家的一家之主了。
当然,这些都是闲话,无需赘叙。
话说,这听闻李氏一族就快到了,不但李树初激动异常,李建木也相当的期盼,他们都眼巴巴的看着张冠,就等他回话了。
张冠尴尬的道:“知府大人,这会儿李老先生一行才刚到谷口关,估计要申时左右才能到建宁右卫。”
原来是这样,张斌一看时间还早,便拍着张冠的肩膀道:“大哥,走,先去吃饭,吃完饭我们一起去接李
第六卷 第二十九章 医药产业化
张斌和李建方、李建木、李树本精打细算了一番,最后定下来,第一年投入大概两百万两采购原料,生产药丸、药散,再加上其他人工、包装等总投入大概在二百五十万两左右。
这钱是算出来了,但是张斌却有点尴尬了,他当初夸下海口,四五百万两都不是问题,但是,这会儿他却发现,一时之间,他竟然还拿不出两百五十万两。
原本他是有四五百万两银子,但是,这两年又是攻打巴达维亚,又是支援琉球,又是保卫大名府,又是帮助卢象升和孙传庭组建天雄军和秦军,又是修建马六甲要塞,又是修建种子岛基地,还有水师的战舰在不断生产,东番的战兵也在不断增加,花钱的地方不知凡几,进项却只有巴达维亚那可怜的两百来万两。
这钱就如同流水一样的花出去,又能留下多少呢
他兴冲冲跑回家一问管钱的老爹和老妈,总督府的存银竟然连一百万两都不到了!
怎么办呢
这会儿还不到年底,东盛堂各地的收益并没有上缴,如果让东盛堂福建大掌柜黄鹏和广东掌柜黄程各支援一百万两,这钱倒是勉强可以凑出来,但是,这样一来,东盛堂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的生意,甚至是总督府的运转都会受影响。
东盛堂这会儿可有十大掌柜,一年的收益也才千余万两,均摊下来,每个大掌柜一年的收益也就百来万两,这才过去半年,黄鹏和黄程手里才五十余万两的收益,如果让他们一人掏一百万两出来,那就要动他们的进购货物的本金了,五十万两能进购的货物数量那是相当恐怖的,他们的生意不受影响才怪!
张斌想了想,干脆一边让李建方、李建木和李树本他们准备原材料的基本资料,一边令人通知东盛堂南直隶和浙江的大掌柜曹化春、北直隶和山东的大掌柜曹化雨、东瀛和朝鲜的大掌柜郑芝鹗,让他们每人送五十万两银子过来,再加上黄鹏和黄程这里,五个大掌柜,正好二百五十万两,全部都是上半年的收益,对他们的生意没有任何影响。
他之所以让人通知这几个掌柜,主要是因为他们离东番近,又可以通过海路将银子送过来,不出十天,银子就可以完全到位,而其他掌柜,要么深处内陆,要么远在南洋,让他们送银子过来,最少得一两个月,他可没这么长时间等。
曹化春、曹化雨和郑芝鹗收到张斌的号令,相继把银子送了过来,张斌并没有让他们马上回去,反而招来了福广两地的左右布政使和建宁制药的相关负责人,在总督府的召开会议,商讨医药产业化的问题。
医药产业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要将一个行业的运作方式完全改变,其难度之大,过程之复杂可想而知,平民百姓甚至是达官贵人都习惯了请医生看病,然后抓药煎药这个过程,现在你告诉他们买几颗药丸直接吞下去,又或者买点药散用开水一泡,喝下去就好了,人们会习惯吗,或者说人们会相信吗
如果是没有任何借鉴,从无到有,全凭脑袋里面空想,去实现一个行业的产业化,那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事,至少,一个人,或者一代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明末正处于这样一个农业化向商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但是,历史上,明朝的转型完全失败了,以致国力衰退,螨清更是倒退了一百多年,最后落得个任人欺凌的下场。
这次转型失败的原因很多,以皇帝为首的保守势力不支持,甚至持反对态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没经验,说简单点就是没人会搞。
像隆庆朝和万历初期,朝堂上下氛围算是比较宽松的,可以说,你要能搞,会搞,你搞就是,但是,没人会搞,包括张居正也摆脱不了传统农业观念的束缚,所以一场变革搞的很不彻底,大明终究还是没能一飞冲天。
不过,到张斌这里,经验已经不是问题,不光是医药行业,任何一个行业,他都知道怎么搞,因为他在后世都切身经历过,他都知道转型之后是什么样子,自然知道怎么来转型。
当然,他明白不代表他手下所有人都明白,像他这次召集人开会,商讨此事,所有人差不多都是一脸懵逼。
总督大人这是要干嘛呢
参加会议的人都不明白,甚至,他们都不明白总督大人为什么要把这些不想干的人召集到一起!
这次参加会议的人真的有点不搭调,他们都想不明白,彼此负责的事会有什么交集。
那么,这次会议张斌到底召集了一些什么人呢
有地方官员,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毕懋康、右布政使陈子壮,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蔡善继、右布政使邹维琏,这四位福广地方大佬赫然在列,还有一个建宁府知府李树初。
有东盛堂大掌柜,像福建和江西大掌柜黄鹏,广东和广西大掌柜黄程,南直隶和浙江大掌柜曹化春,北直隶和山东大掌柜曹化雨,东瀛和朝鲜大掌柜郑芝鹗,东盛堂十大掌柜来了五个。
还有蕲州李氏一族的几位掌舵人,像药圣李时珍仅存的两个儿子,老三李建方,老四李建木,包括老二李建元的儿子李树本也赫然在坐。
整个会议室一片安静,与会人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明白总督大人到底想干嘛。
还有一个更奇葩的事,他更整不明白,他们每个人的前面竟然都摆这厚厚一沓子书,包括总督大人跟前都有,书的名字他们倒是看的懂,《本草纲目》这四个字在场没有谁不认识,但是,给他们每个人来一部《本草纲目》又是几个意思呢
张斌看着众人一脸茫然的样子,缓缓的开口道:“今天招大家来,主要是商议药丸和药散的事,你们可能都或多或少知道一点,我准备投入两百五十万两白银,生产十余种药丸和药散。”
他这话一出,众人表情各异,最淡定的当属蕲州李氏一族那几个掌舵人,因为药丸和药散就是他们负责的,这事他们自然最清楚,其他人就不一样了。
黄鹏和黄程等东盛堂大掌柜是一脸担忧,因为他们担心这钱会打了水漂;毕懋康和蔡善继等地方大佬还是一脸茫然,投入两百五十万两白银生产药丸和药散,这钱的确挺多的,但是,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张斌看了看毕懋康等人的表情,心中不免有一些遗憾,这个时代的官员太缺乏商业头脑了,要是在后世,召集几个地方官员跟他们说这里有个几亿的项目,估计他们早就抢破头了,而毕懋康他们这会儿却没有什么感觉!
这就是差距啊,大明的发展还真是任重道远啊。
他心中暗暗叹息一声,随即提示道:“生产药丸和药散并不光是蕲州李氏一
第六卷 第三十章 推广问题
?
老百姓基本上没用过的东西怎么推广开来呢
这个问题,如果是在后世,有无数种方法,但是,对于在座的人来说还真是个天大的难题,因为这个时候推广手段最多也就是请人站门口吆喝。
如果是什么好吃的,站门口吆喝还能引来一些关注,问题他们要卖的是药啊,请人站门口吆喝,老百姓病了会不会来买这个药还不清楚,不过,他们绝对会认为你有病!
这药丸和药散到底怎么推广呢,众人再次一脸懵逼状,不知如何是好。
张斌扫视了一圈在座的朝廷高官、商界精英和医药界的泰斗,看这他们一脸茫然的样子,心中再次无奈的叹息了一声,紧接着便介绍道:“要想东西卖的好,首先要包装好,比如,我上次在曹二哥那里看到的珍珠粉和花露的包装就不错,卖给富贵人家的,药丸和药散就按那个包装,一千两左右一瓶的加金粉描绘,一百两左右一瓶的加银粉描绘。普通的可以用大瓷瓶子装着,零卖的时候直接用小纸袋子包装,小纸袋子可以用差点的纸但上面最好印上东盛堂的标记和药的用途。这样的话做瓷瓶的、卖纸的、搞印刷的都能从中受益,普通老百姓收入又增加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