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星辰玖
这存银子还要收保管费是不是很不合理呢
没人觉得不合理,这会儿可没有保险柜什么的,而且银子也特别占地方,要是家里放了数万两甚至是数十万两银子,你不请一堆人看家护院怎么能放心呢,这些人都得掏工钱,而且你还得提心吊胆,存东盛堂就不一样了,只要把银票保管好,其他事就不用管了。
至于异地汇兑要收手续费那就更没人觉得不合理了,你要运几万两甚至是几十万两银子穿州过省那还不得请镖局护镖啊,那费用可不是一百两收一两那么简单,镖局的酬金,人马的吃住,一路下来一百两最少要耗费三四两的运费,只收一两银子已经够便宜的了。
这些都不是问题,倒是有人有很多其他问题。
一位徽州商帮的大掌柜咳嗽一声,站起来拱手道:“大人,金陵只能兑换一百万两有点少了吧,如果银票兑换完了怎么办,我们拿着银子去也换不到银票啊!”
这个问题张斌自然早就想到了,他点了点头,解释道:“这个就需要等一等了,你可以具书申请,东盛堂收到申请之后一个月左右,你就可以存银了,毕竟准备存银的地方也需要时间是吧。”
其实,他并不准备把银子存在大明各地,每处东盛堂分号最多也就会存两百万两银子,多的都会拉到大员城,这个也是他规定百万两以上汇兑要提前五天通知的原因,因为有车轮舸,最远的京城五天也差不多能打个来回,实在不行还可以在附近的区域调拨。
这个问题也是在座许多大掌柜最关心的问题,因为金陵和浙江两地有钱人多的很,别说一百万两,要银票真的流行开了,估计一千万两都不够。
张斌这样一说,大家就放心了,毕竟几十上百年都没有银票商铺可以存储银两了,多等这一两个越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那个大掌柜满意的坐下来,紧接着,又
第六卷 第三十三章 义诊
京城,西长安街,临近申时,各家各户都开始准备晚饭了,东盛堂大门外却依然排着长长的队伍。
文林郎药圣李时珍后人在此义诊,这几天,整个京城都轰动了。
义诊并不是没人搞过,一般医馆新开张都会搞几天义诊,不过,人家看病免费,药方免费,药可不免费,当然也有前几位免费一说,但最多也就免费十来个,哪像药圣后人这样,只要他带的药能治你的病,就给你免费,不管多少位,全天都是如此。
仅此一条,就够引起轰动了,这会儿一般人家真得不起病,因为没钱,京城老百姓这几年也只能堪堪混个饱腹而已,那来的什么余钱去看病,所以,大多数人病了也只能硬扛着,实在扛不住了才会想办法凑钱去看看。
现在有人给免费看病,还免费送药,京城百姓还不得拼命往这边跑啊。
这消息已经传的满京城皆知,所以,东盛堂大门外,从早到晚,都排着长龙,有的甚至晚上都不愿意回去,直接就在东盛堂大门外的广场上躺着,赶都赶不走,搞的巡城兵马好生无奈。
这些人他们甚至抓都不敢抓,因为他们都是病人,万一抓回去,死在牢里,那可怎么得了,所以五城兵马司只能每天派一队人在这守着,只要这些病人不到处乱窜就行,至于地上,五城兵马司的人跟他们一起躺,病人躺中间,五城兵马司的人躺外面!
反正这会儿天气热,躺地上貌似比躺床上还舒服。
这些当然是因为张斌派人打了招呼,要不然,五城兵马司的人可没这么好说话,就算不逮你,也得把你拎回去,毕竟这是天子脚下,而且皇城就在不远处,要没张斌打招呼,你病的再厉害也休想躺这过夜。
这义诊的消息之所以传的满城皆知,也是张斌派人打了招呼,让锦衣卫各卫所代为宣传一下,锦衣卫十七个卫所散布京城各处,要将这个消息传开自然轻而易举。
这轰动效果出来了,按道理来说应该是件好事,但是,人来的太多就不是什么好事了,京城毕竟聚集了上百万人,就算万里挑一,每天每一万个人中只有一个人得病,那也有上百人,更何况每天一万个人中根本就不止一个人得病,少算点,京城每天得病的几百上千人还是有的,只是病大病小的问题。
这下可把李建木给累惨了,原本定下一天一百个的限额压根就不够,头一天他就破例了,因为直到申时,原本是要收摊了,但是前来排队看病的还有数百人,医者父母心,他这种医德传世的名医之后,又怎么可能眼睁睁的看着患者受病痛的折磨而不治呢。
再说了,有很多病人都不是抱病从十余里甚至几十里之外赶过来的,让人白跑一趟,他也于心不忍。
所以,每天他都要坚持看到酉时之后,直到天色黑的实在看不清了才会作罢,就这,每天排在外面的长龙还是有增无减,越来越长。
这会儿虽然已经临近饭点,他还是在认真为人看病,他身前是一个类似公案的长条桌,宽度甚至超过了公案,上面除了笔墨纸砚和厚厚的一叠《本草纲目》,剩下就是一排排的药瓶,这些药瓶并不像那种装珍珠粉、花露等奢侈品的药瓶只有一点点大,而是跟一斤装的酒瓶一样足有胳膊粗细,半尺高,上面除了药名最显眼的就是一个简绘的头像,头像两边的两列字尤为显眼,一代药圣,传世名方!
药圣是谁,在这之前就算京城的老百姓也没几个人知道,因为《本草纲目》才刊行三十余年,就连大明的铃医间都还没有完全传播开来,老百姓又怎么可能知道。
但是,这会儿几乎整个京城的老百姓都知道了,神医李建木后面就挂着一副巨大的画像呢,那就是药圣李时珍,而且,头像上还有当朝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徐光启提的字:一代药圣,名垂千古!
这个字,没人怀疑,大家都相信,这绝对是徐光启徐大人题的,因为这里离礼部衙门不到两里远,要不是徐大人题的,恐怕早就被人收了。
没人来收,就证明这是徐大人题的没错,药圣之名因此传遍整个京城,前来看病的人也因此越来越多。
李建木仔细的为坐在对面的中年汉子把了把脉,又看了看他的脸色,再让他伸出舌头来看了看舌苔,这才问道:“你是不是经常吃冷饭冷菜,还有点拉肚子”
那中年汉子闻言,连连点头道:“神医,您真是神了,我在外面干活,没法回家,每天都是带着饭吃,所以中午和晚上吃的都是冷的。”
李建木劝诫道:“你这样不行,冷饭冷菜难于消化,偶尔吃点还没什么事,要经常吃,就会淤积于胃,使胃生火,故又是腹痛,又是拉肚子。”
那中年汉子捂着肚子连连点头道:“我省得了,我省得了,以后一定注意。”
李建木点了点头,随即拿起一个瓷瓶倒出六粒药丸,装入一个小纸袋中,叮嘱道:“这是消食丸,健胃消食的,每天中饭和晚饭过后各服食一粒。”
紧接着,他又拿起另一个瓷瓶倒出六粒药丸,装入一个小纸袋中,叮嘱道:“这是解毒丸,清热去火的,每天早晚各一粒。好了,吃三天就没事了,以后尽量不要吃冷饭冷菜。”
说罢,他将纸袋递给那个中年汉子,挥挥手,示意他可以走了。
中年汉子接过纸袋,站起身来,连连作揖,口中不断喊道:“多谢神医,多谢神医。”
这时候,排在他后面的老汉早已迫不及待的坐了下来,看这老汉捂着肚子的模样,应该也是肚子痛。
李建木认真的给他把了下脉,又看了看他的脸色,随即问道:“头疼不疼”
老汉连连点头道:“头也疼,只是疼的没肚子厉害。”
李建木闻言,毫不犹豫的拿起一个瓷瓶,又拿起一个小纸袋,往里倒了点药散,随即叮嘱道:“你这是突遭风寒侵袭,中暑了,这是风寒散,你回去让人刮下痧,刮完用开水泡了这包风寒散,喝下去就没事了。”
那老汉一看前面那位给了两袋十多粒“丹药”,到他这里却只有一点粉末末,颇有些不解的问道:“神医,前面那人也是腹痛,为什么你给他那么多药,给我却只有这么一点呢”
李建木无奈的摇了摇头,抓过他一只手,在脉门处使劲掐了几下,脉门处顿时一片乌青。
他指着脉门处的乌青问道:“你这不就是中暑了吗,现在有没有感觉好点”
那老汉难以置信的看了看自己右手的脉门,又摸了摸自己的肚子,随即站起来连连作揖道:“神医真是神了,我感觉好多了。”
李建木苦笑着摇了摇头,将那小袋风寒散递给他,再次叮嘱道:“赶紧回去让人给你好好刮下痧,我这实在没时间,要不就帮你刮了。”
那老汉接过小袋子,千恩万谢的去了。
这时,他身后一位中年汉子已经坐了下
第六卷 第三十四章 秦军
陕西三边,延绥镇、宁夏镇、甘肃镇,听起来面积好像不是很大,其实却大的吓人,从最东边的榆林卫开始,直到最西边的甘州卫,曲曲折折足有两千多里,面积比辽东还要大。
延绥镇的榆林卫、绥德卫、延安卫、庆阳卫;
宁夏镇的宁夏前卫、宁夏中卫、宁夏后卫;
甘肃镇的凉州卫、庄浪卫、永昌卫、山丹卫、甘州卫;
每一个卫所的辖区都堪比一个州府,整个陕西三边加起来,堪比两个辽东。
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延绥镇,原本延绥镇是因延安卫、绥德卫而得名,但成化九年以后延绥镇移治榆林卫,故延绥镇又称为榆林镇。
有明一代,榆林皆为天下雄镇,兵最精将材最多,其忠烈又为天下最盛,明军中的榆林籍将领可谓多如牛毛,光是榆林镇出的总兵就数不胜数,像明末比较有名的,沈阳总兵尤世功、昌平总兵尤世威、辽东总兵尤世禄、延绥总兵李昌龄、延绥总兵王定、宁夏总兵侯世禄、山海关总兵侯拱极、宣府总兵王学书、山海关总兵王世钦等等,皆为一时将材。
不知是凑巧,还是必然,农民起义军中比较有名的将领或者说首领也大多出自榆林,像王嘉胤、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刘国能等等,皆出自榆林镇。
这也造就了一段悲壮的历史,崇祯十六年九月,李自成进攻陕西,督师孙传庭在朝廷的催逼下仓促出兵,率十万大军与李自成数十万农民军激战汝州,最后不敌身亡,大明可谓气数已尽,但是,李自成并没有立刻挥师京城,反而率大军直奔西北,进攻榆林镇。
史书记载,李自成大军战马数万,旌旗数十里,而当时的榆林镇有多少守军呢,总共才五千,李自成率数十万大军去进攻五千屯卫驻守的榆林镇,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呢
后面的事实证明,他不是小题大做,绥德、延安、庆阳三卫,守军才数百,面对数万大军都坚守了几天,而榆林镇治所榆林城,当时只有三千守军,李自成却派了权将军刘芳亮和制将军李过率十万大军前去进攻,以十万大军碾压三千之众按理来说应该是手到擒来,结果却并非如此。
那时的农民军已经不是乌合之众,战斗力差不多已经与明军相当,但是,就这三千守军却让十万农民军吃尽了苦头,十万农民军足足猛攻了十三天,才将小小一个榆林城攻下来,攻下来之后,巷战还持续了三四天,就这,最后榆林守将李昌龄还掩护一千余榆林百姓突围而去,榆林兵之彪悍可想而知。
榆林将领之忠勇更是惊天动地,城破后,竟然无一人投降,尚有余力奋战者皆力战而亡,精疲力竭者大多在自家庭院穿戴好衣冠,摆出供案焚香,取出家世承袭牒文,向东跪拜曰:“臣力竭矣”,然后换上寿衣自缢殉国!
此战,凡被俘将士也鲜有投降之人,连城中妇孺殉国者都不计其数,有史料记载:榆林一战,城中妇女死义者数千人,但凡城中水井,无不填满忠义之尸!
后人有诗赞曰:
榆溪呜咽浸凝血,黄沙哀鸣盖忠骨。
可怜守城三千甲,不知国破君王故。
当然,这些都还没有发生,榆林此时还是一座精兵强将多如牛毛的雄镇,而孙传庭这会儿就在延绥镇的治所榆林卫招兵。
说实话,这会儿他还有点蒙,他不明白张斌为什么突然给他争夺三边总督之位,更不明白张斌为什么一定要他来榆林镇招兵,历史上他是从天启三年就回家韬光养晦,潜心钻研兵法十二年,直到崇祯八年才复出,崇祯九年,他才因为谋略出众被崇祯看上,出任陕西巡抚,组建秦军。
这时候才崇祯五年,而且,他才在家里钻研了六年兵法就被张斌拉出来出任广东提刑按察使,他原本以为,这辈子可能与领兵打仗无缘了,却不曾想,突然就坐上了三边总督的位子。
他本就是军户出身,自然知道榆林镇兵精将广,初到榆林,他并没有急着招兵,反而到处打听闲赋在家的榆林将领,结果还真让他打听到几个。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尤世禄,这尤世禄可不得了,天启年间担任辽东总兵官,与袁崇焕一起取得了宁锦大捷,可惜魏忠贤把战功全部据为己有,用以给自己的亲族封侯进爵,袁崇焕愤而辞官返乡,尤世禄也跟着辞官返乡了。
尤世禄不但战功赫赫,家世更加骇人,尤家是榆林城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尤氏一门先后走出五位总兵,其中就包括尤世功、尤世威和尤世禄三兄弟,可谓是将帅世家,显赫一时。
孙传庭得知有此将才在闲赋在家,立马登门拜访,请世禄复出,出任延绥总兵,此时魏忠贤已然伏诛,世禄在家也闲的有点发慌了,朝廷再不招他复职,他都准备自己想办法去活动活动呢。
孙传庭的邀请可谓恰逢其时,世禄欣然从之,并推荐同族悍将尤翟文、尤岱和尤养鲲等,皆有以一敌百之力,孙传庭投桃报李,全部招至账下,任命为游击将军。
世禄又举荐固原总兵侯世禄之子侯拱极,侯拱极曾随他破贼于河曲,累积军功升至参将,后面也因阉党之祸辞官,一直未曾得到启用,孙传庭亦请其官复原职,出任延绥参将。
期间,又有人举荐原山海左部总兵官王世钦,世钦亦因与阉党有隙,辞官返乡,一直未曾见用,此时,总兵已由尤世禄出任,孙传庭只能委屈其暂任延绥副总兵。
又有守备贺人龙,曾随巡抚洪承畴剿贼,作战勇猛,屡立战功,贼寇惧之,皆称其为“贺疯子”,孙传庭亦擢其为延绥参将。
至此,领兵将领已全部就位,孙传庭这才下令各镇开始招募士卒,没想到,他这一声令下,前来应征者简直如同过江之鲫,不可胜数,短短一个月时间,光是榆林镇就招募了精兵两万余,宁夏镇和甘肃镇那边也传来消息,招兵已有万余,这一下就是将近五万大军了,吓的孙传庭连忙停止了招募,倒不是他不想招更多的兵,主要这粮草跟不上啊!
榆林这地方本来就干旱少雨,再加上西北连年大旱,这里可以说一点粮食产出都没有,要就地筹集粮草压根是不可能的事情,大部分老百姓都因为没饭吃,被逼的造反了,军户也被逼的没办法啃草根树皮去了,都眼巴巴的指望着当兵,盼望着领粮饷接济家人呢。
所以,在榆林镇招募了兵马之后,粮草唯有靠朝廷拨付,而这次,朝廷仅拨付了两万石粮草,这一个月下来,已经被招募的“新兵”陆陆续续吃掉了一万石,剩下一万石也只够两万余人堪堪吃上半月了。
当然,孙传庭还有张斌的支援,不然的话,这五万大军估计还没组建起来就得解散了,人马招齐,他立刻率军南下,赶赴绥德卫,同时下令宁夏镇和甘肃镇招募的新兵也赶往绥德卫集结,准备接收张斌支援的粮草,开始操练新军。
而这时,绥德卫以东一百余里的黄河东岸,一只庞大的车队正在缓缓前行,这个车队延绵足有十余里,光是马车就有四五千辆之多,再加上随行护卫的明军将士,整个车队足有上万人马!
车队的最前方,李树本正满脸震撼的看着眼前的黄河。
这还是他第一次见到黄河,黄河之宽比之他所见过的长江并不逊色多少,但是,此时黄河之水却少的可怜,水流最宽的地方也不到十丈,有很多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