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星辰玖
众人仍然是满脸不解,这又要投入好多银子,八字还没一撇呢,这么使劲投入好吗
张斌见众人的表情,只得继续介绍道:“关于推广,其实有很多种方法,我这里说个最简单的方法。这丹药自古有之,老百姓虽说大多都没吃过,却基本上都听说过,要想把药丸和药散推广开来其实并不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免费给人试用!”
他这话一出,众人更是目瞪口呆,虽说大家都不反对做善事,但是做善事也得保证自己不出问题啊,如果这么送,送个一两年东盛堂估计就该关门了!
这些人,什么表情吗,自己又没说把做出来的药丸和药散全部送出去,张斌翻了个白眼,继续介绍道:“这个送,当然不能无限量的送,我们主要是让人试用这些药丸和药散,并不是完全免费给人用,送一点点,让大家都知道这个东西好用就行了。”
曹化春忍不住问道:“双全,我们怎么知道谁有什么病呢,见人就送不好吧,这毕竟不是什么好东西,没病的人根本就用不上啊。”
张斌闻言,点头道:“嗯,这个问题问的好,我们当然不能见人就送,不能人家跑进来买东西就送,这样起不了太大的效果,我们要送就要送出轰动效果来。”
这话大家更不理解了,一般人送东西都是偷偷摸摸的,还送出轰动效果来,这不开玩笑吗!
张斌稍微考虑了一下,便指着李建方和李建木兄弟道:“比如,我们可以请两位李老先生组织家人在两京十三省组织义诊,就在各省东盛堂总号大门口义诊,每次义诊十天,每天只看一百个病患,如果有相应病症的,就免费送药丸和药散,如果是其他症状就开个药方就完事了。免费义诊,还免费送药,估计各省东盛堂大门外面都会排起长队吧,这样是不是会引起轰动呢你们再算算成本,平民百姓用的药一般都不到一两一瓶,每瓶就是一百粒,我们其实每天才送出去不到一两银子,十天也不到十两银子,两京十三省总共也才一百多两银子,就是要辛苦李老先生一家人了。”
众人闻言不由眼前一亮,李建方更是连连点头道:“这个办法好,我们李家凑十五个人出来还是有的,没有什么辛苦不辛苦的,家父为了推广医学,耗费三十余年编撰《本草纲目》,几乎走遍了整个大明,我们就义诊十天压根不算什么。”
张斌赞许道:“文林郎对医学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但是,现在药圣之名还只是在行医者之间传播,只有拜读过《本草纲目》的大夫才能真正明白文林郎的伟大,我们还可以借这个机会将文林郎药圣之名传遍大江南北,让他老人家获得世人应有的尊敬!”
李建方连忙感激道:“多谢总督大人,多谢总督大人。”
张斌摆了摆手,随即道:“这样,你们义诊的时候后面都挂上文林郎的画像,桌上也摆上《本草纲目》,我再请当朝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徐光启徐大人为画像题词--一代药圣,名垂千古!”
李建方和李建木兄弟闻言,连忙站起来,深深的作了个揖,感激涕零道:“多谢总督大人。”
李树初和李树本兄弟见状,连忙跟着站起来,不住感谢。
张斌这个尴尬啊,他其实是想着怎么把药圣之名打响,促进药丸和药散的推广,没想到这一家人竟然这么激动,他连忙站起来还礼道:“没什么,没什么,药圣原本就当得此赞誉,我只是顺势为之。”
张斌谦虚了一番,请四人坐下来,这才继续道:“这样吧,以后药丸和药散的包装上都印上药圣的头像,左书一代药圣,右书传世丹方,这一套推广就齐活了。”
众人闻言,无不赞叹不已,他们这才明白什么叫推广,总督大人这一套推广下来,药丸和药散绝对会传遍大明两京十三省,销量肯定没有问题。
张斌感觉,这样应该就差不多了,不过医药产业化推广这么大的事,他也不可能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为了防止出现失误,他征询道:“关于药丸和药散的推广大家感觉还有什么问题没”
没想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还是李建方,他尴尬的拱手道:“总督大人,有个问题不得不考虑啊,我们这样做等于是抢了铃医的饭碗,他们要是心生不满,到处说坏话,那可就麻烦了。”
铃医其实就是走方郎中,古时行医之时,郎中身负药箱、手摇串铃,成年累月地于村市街巷往来奔走,为百姓除灾治病,因其手持串铃,故名铃医。
李时珍的祖父就是铃医,所以李家对铃医是很熟悉的,这种造药丸和药散,让老百姓花一点点钱就能治病,的确是在抢铃医的生意,要这些乡间游走的铃医到处说药丸和药散的坏话,那要推广起来就事倍功半了。
张斌想了想,随即点头道:“嗯,这的确是个问题,我们可以以批发的方式将普通药丸和药散售卖给他们,比如,一瓶药丸,利润有两分,我们就让利一分,卖给他们,让他们有钱可赚,毕竟他们药箱也就那么大,平时也背不了多少药,如果带上我们的药丸也药散就不一样了,乡间普通的病症甚至都不需要带其他什么药了,我们做的药丸和药散完全可以将普通病症全部治好。这样他们一次就能多跑点地方,他们收入多了,老百姓的病也能及时得到治疗,不是两全其美吗。”
李建方连连点头道:“总督大人
第六卷 第三十一章 银票
银票顾名思义,是代替银两在市面上流通的一种票据,也可以说是一种纸钞。
银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初期,那时候的四川便出现了专门现钱保管业务的“银票商铺”,也就是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商铺,商铺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卷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每贯付给铺户三十文的利息,即支付百分之三的保管费。
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是最早“银票”,当然,这种“银票”还只是一种存款和取款凭据,而并非市场流通的货币。
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银票”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银票铺,并在各地设银票分铺,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直接用随时可变成现钱的“银票”来支付货款的事例也日渐增多。
再后来,银票商铺在经营中发现,只动用部分存款,并不会危及“银票”信誉,于是他们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银票”,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这时候的“银票”才真正发展成为能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
北宋初期为什么会出现银票呢
因为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货币,而当时金银铜等贵重金属短缺,满足不了流通的需求。
一开始,北宋朝廷没有办法,只能铸造铁币来确保流通需求,当时,十个铁币才能抵一个铜币,而一匹布就需要铜钱两贯,也就是铁币两万,两万铁币的重量足有五六百斤,拉一车铁币去买一匹布就是当时的现状,这种交易方式极为不便,因此客观上就促成了轻型货币银票的出现。
宋仁宗天圣元年,北宋朝廷设置益州银票务,由在朝京官监督主持银票发行,官方银票正式问世。
北宋时期的银票发行还是相当规范的,所以应用极为广泛,直到宋徽宗大观元年,北宋朝廷将银票改为钱引,使得货币与本金脱离,肆意增发,才造成了银票或者说钱引价值大跌,到了南宋末年,一千文的钱引价值已经不到一百文。
到了元代,银票制度反而更完善了,元代主要货币就是银票,甚至《马可波罗记》中都详细介绍了元代银票印制工艺和发行流通情况。
明朝也发行过银票或者说纸钞,明初洪武八年就发行了替代铜钱的宝钞,原因也是由于当时缺铜。
洪武八年发行的宝钞面额为一贯,也就是一千文,当时的米价就是一石米一贯宝钞。
到洪武二十二年,大明朝廷又增发了面额分别为拾文、贰拾文、叁拾文、肆拾文、伍拾文的宝钞,而此时因为发行宝钞不设置储备金,想怎么发就怎么发,以致宝钞严重贬值。
到永乐五年,一石米已经涨到宝钞三十贯,也就是说,宝钞二十年就贬值了三十倍!
到宣德七年,一贯宝钞只值铜钱五文,也就是说,宝钞发行五十年就贬值了两百倍!
到正统九年,一石米的价格已经超过宝钞一百贯,宝钞已经不能通行,“积之市肆,过者不顾”。
到正德年间,宝钞实际已经被废止,大明朝廷不再发行纸币。
这就是大明发行纸币的闹剧,完全不管经济发展规律,肆意乱发,只用了一百余年时间便使得朝廷信用破产,民间不承认宝钞!
张斌看着眼前关于大明宝钞的记载,不由皱眉不已,在大明,纸币的信用早就被朝廷给摧毁了,自己再发行银票,有人买帐吗
他考虑了很久,还是决定大胆尝试,循序渐进,慢慢恢复纸钞的信誉。
他知道,银票实际上是很有前途的,或者说,纸钞取代金属货币是一种趋势。
这个时候大商户之间的交易已经上升到数万两甚至是数十万两的级别,数十万两是什么概念,不说什么十两一斤与十六两一斤的区别,简单换算一下,十万两就是一万斤,一万斤银子,最少也要几辆马车才能拉的动,拉着数车甚至是数十车银子去做生意,其麻烦程度可想而知。
不说别的,光是一个安全问题就不容忽视,如果是同城做生意还好,如果是异地,跨越几个州府,甚至是跨越几个行省,带着数车甚至是数十车银子就很不安全了,防匪盗,防贼,那只是一个方面,有时候,甚至自己人都得防,因为数十万两银子足以让人为之疯狂,一旦银子被抢,什么都没了,有时候甚至连命都的搭上!
所以,不管怎么说,现在各地行商的大商户对银票是有需求的,而且需求很迫切,这就是恢复纸钞信誉的基础,只要各大商帮的商户都用上东盛堂发行的银票,民间对银票的信心就会慢慢恢复,到时候,银票成为流通货币就会水到渠成。
发行银票,除了信誉问题,最重要的莫过于防伪的问题了,你不乱印,人家仿制你的,逮着一顿乱印,那时候就不是信誉问题了,整个东盛堂甚至都会因此而破产。
所以,发行银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解决防伪的问题,为此,张斌特意在福广调集了十余户忠厚老实的印刷户,将他们全部迁移到大员城,专门安置在一个大宅院里,跟他们商议起银币的防伪来。
这下,他这位总督大人就比较怪异了,正事不管,成天跟十余户印刷户混在一起,也不知道在忙些什么。
这会儿真没几个人知道他在忙活什么,因为这十余户印刷户都被他监管起来了,甚至他还下了封口令,严禁他们跟任何人谈及研制银票的事情,一旦发现,迎接他们的就是永远消失!
对于纸钞的防伪,张斌还是有一定经验的,他虽然没有造过纸币,后世的纸币却见的多了,各种防伪方法也有所了解,所以,设计起银票来倒不是很难。
纸币防伪有很多种方法,结合明朝这会儿印刷和造纸技术的水平,张斌选取了几种。
首先是纸张,纸张肯定要特制的,用特殊的纸张足以难住九成以上的仿冒者,只要用市面上买不到的特殊纸张印刷银票,绝大部分仿冒者都得跪,纸都买不到,还仿冒什么呢
他征询了十多个印刷户的意见之后,定下了一种纸,这种纸在市面上根本没有买,这些印刷户中也只有一两个人见过。
一般纸都是用稻草、麦秆等原料做的,成本低廉,一百张一尺的稿纸也才几厘钱,这种是印刷常用的纸,没什么柔韧度,一撕就开,也不耐磨。
好一点的纸则是用树皮做的,成本就比较高了,一百张一尺的纸便宜的也要几分,贵的要几两,这种纸一般用作高档书籍的封面,柔韧度已经相当不错了,
第六卷 第三十二章 兑换
应该说,在明朝发行银票真是很不靠谱一件事情,特别是明朝中期以后,因为宝钞的泛滥,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对于纸钞都相当排斥。
所以,嘉靖朝、隆庆朝、万历朝那些贪官污吏,那些太监税使,动不动就是十几座甚至几十座库房来存放金银珠宝,要能换成银票,他们早换成银票了,一千万两换成银票还塞不满一个书柜,何必搞的那么显眼呢。
问题就是,那会儿没有银票,或者说没人敢发行银票,朝廷发行的宝钞都成废纸了,还发行银票,扑街都算轻的了,就怕扑臭水沟里爬都爬不起来。
所有,有明一朝,没人敢发行银票,直到螨清道光三年,才有私营商号再次发行银票。
但是,张斌却敢,因为他知道这是一种趋势,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纸钞取代金属货币就会成为必然,而这个时候,因为他的到来,大明经济不但没有衰退,还在向前发展,已经到了需求纸钞的临界点,像这些大商帮的商户,肯定需要银票来周转,只是没人敢发行银票而已。
果然,他的话一出口,各大商帮的掌舵人立马露出跃跃欲试的表情。
这话也就他说出来能有这效果,他外公黄老爷子都不行,甚至崇祯也不行,没有别的,就是一个信誉问题,他是现今大明朝为数不多的,值得人信任的官员之一,至少在商户这个圈子里面是这样,因为相信他的人都发大财了。
看到众人的表情,张斌心里不由暗自松了口气,还好,他的信誉度在这些人心里足以抵消对宝钞的不信任。
他不失时机的道:“受东盛堂大掌柜黄老爷子所托,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次银票的发行规模和兑换方法。”
他这话也只是一个过场,其实在座很多人都知道他跟东盛堂有关系,甚至有些人都知道黄老爷子就是他外公,不过,这事也没人点破,人家的家事去多嘴干嘛,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行。
张斌紧接着便拿起一张稿纸,装模做样的念道:“这次,东盛堂发行的银票单张面值为一百两,总金额为八百万两,分别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南直隶、山东、北直隶和属国琉球五地发行,每地发行一百万两。”
说罢,他直接示意他舅舅黄程将一叠叠银票分发到个大商帮掌舵人手里,每一叠都是八张,样式都是一样的,正面都是五个大字,“白银一百两”,然后是一排小字,东盛堂承兑银票,大明各地通用,另外就是一些复杂的图案和数字,背面也印了一副精美的山水画,这是武夷山谷口关附近的景色,去过的人都知道。
不过,每张银票都正面都用淡红色的大字印着各地的地名,以示区分。
众人接过银票都饶有兴致的看起来,有的在关注上面的图案,有的在检查银票的材质,有的甚至在暗暗撕扯,要是银票一扯就断,那就有点开玩笑了,毕竟这些银票都要频繁使用,谁能保证会不会不小心撕扯一下。
还好,银票的材质相当过硬,只要不故意去撕,使劲扯几下一点问题都没有。
看到众人满意的表情,张斌继续介绍道:“这些银票暂时只开放广州、珠海、福州、月港、杭州、南昌、金陵、济南、京城和琉球那霸港十个城池的汇兑,也就是说,你拿着银票去这些城池的东盛堂总号都能兑换到银子,东盛堂已在十个城池准备了足够的储备银两,每处一百万两,只多不少,这个大家可以放心。”
各大商帮掌舵人闻言,纷纷露出惊容,这话从侧面显示了东盛堂的实力,光是这几处,就有上千万两现银,加起其他地方,岂不是差不多有两千万两之巨!
虽说在座的这些都是大商户,大老板,但他们基本都是百万两级别的,资产超过百万两的不是没有,但最多也就是四五百万两左右,像东盛堂这样随随便便就能拿出一千万两白银的绝无仅有。
张斌看到众人的表情,心中不由暗自得意,现在就吃惊,还早着呢,等银票和药丸药散的业务一展开,东盛堂资产起码还能翻一倍,到时候那才叫一个吓人呢。
他继续介绍道:“这个银票的获取方式很简单,那就是用现银换,你存多少银子,就给你换多少银票。不过后面汇兑现银是要收费的,如果是本地汇兑,一百两收一两保管费;如果是异地汇兑,一百两收一两保管费加一两运输费。比如,你拿着印有福建底字的银票到福州和月港汇兑,一百两只收一两银子保管费,如果拿到金陵汇兑,一百两银子就要收二两费用。另外,如果数额超过十万两需提前两天通知,如果数额超过一百万两,需提前五天通知,毕竟准备银子需要时间是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