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星辰玖

    洛阳城里的福王朱常洵可是他亲叔叔,如果被反贼逮去杀了,他这当皇上的脸面可就丢光了,自己的亲叔叔都护不住,你好意思说你是皇帝!

    这脸崇祯可丢不起,所以,他连忙下旨,命新任五省总督吴振缨速速调集人马,赶去洛阳支援,无论如何也要将贼寇赶走,解了洛阳城之围。

    他认为,这个难度并不是很大,因为当初怀庆府被二十多万反贼主力占据了大半城池,府城里的郑王岌岌可危,卢象升仅率两万人马便冲上去了,最后不但击溃了反贼,还俘虏了十余万人,而这时候围攻洛阳的反贼好像只有十余万,五省总督吴振缨可以就近调动四万山西边兵和屯卫,解洛阳城之围应该没什么问题。

    吴振缨这会儿就在太原府城,因为西北五省现在总共就剩下六万人马,而山西边兵和屯卫就占了四万,所以,他想先把这四万人马掌控在手中,再慢慢图谋张斌手里的兵权。

    没想到,他这还没来得及掌控山西巡抚许鼎臣率领的两万屯卫呢,西北五省便反贼四起,洛阳城里福王告急,崇祯下旨,严令他立刻率军前去救援福王,解了洛阳城之围。

    他哪里敢跑去跟反贼交手啊,他就是个普通的文官,压根就不会打仗,要不是有温体仁这层关系,别说是五省总督了,三边总督他都没资格当。

    他甚至连洪承畴都不如,洪承畴好歹还镇压过农民军,宰了数万手无寸铁的俘虏,他连农民军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啊!

    当然,他也不想知道农民军长什么样,跟反贼干仗,别开玩笑了,他连鸡都不敢杀,让他去杀反贼,他如何敢去。

    他冥思苦想一阵之后,做出了跟洪承畴一样的选择,那就是,拖延时间。

    他貌似很积极的样子,接到圣旨后,立马就带着两万山西屯卫出发了,但是,他并没有直奔洛阳,跑到山西西南部的平阳府,他便停下来,并发出调令,命驻守西安的一万秦军和驻守汉中的一万川军赶来汇合。

    西安离平阳府足有千余里,汉中离平阳府更远,而且中间还隔着秦岭,川军要赶过来怕不得个把月时间,他想着,洛阳城城高壕深,反贼肯定攻不下来,不用一个月,反贼估计就放弃了,跑了,到那时,他就不用跟反贼打仗了。

    他这完全是异想天开,李自成要没有一点把握怎么可能跑去进攻洛阳城,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的确城高壕深,易守难攻,但是,李自成已命手下数十精锐假扮成附近弘农卫的屯卫混入城中,再坚固的城池也防不住来自内部的进攻,洛阳城破只是时间问题。

    李自成的手下混入城中的精锐这会儿正在寻找机会,争取打开城门将闯王迎进来,图谋襄阳的张献忠和罗汝才却率先出手了。

    此时的襄阳,防守并不严密,湖广行都司只是派了个兵备佥事前来整饬襄阳城的防御,而且,负责守城的根本就不是什么正规明军,只是数千懒散的屯卫而已。

    张献忠或许是镇守兴安州抵御朝廷大军进攻的时候获得了一点启示,那时候他镇守一个小小的州城都能跟数万朝廷大军鏖战数个时辰,而且还让朝廷大军付出了数千伤亡的代价,如果能拿下襄阳这座天下有数的雄城,哪怕就是来十万朝廷大军,都不一定能攻的下来。

    他相当清楚,这会儿整个西北五省的朝廷大军加起来都不到十万,朝廷正跟建奴在辽东大战呢,一时半会儿根本就抽调不出什么兵力来围剿他们。

    也就是说,他只要拿下了襄阳,至少,在几个月时间内,朝廷是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的,有这几个月时间,再加上襄阳城里襄王朱翊铭的财富,他不知道能征召多少人马,到时候,就算朝廷派来十万大军,他也不惧!

    所谓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张献忠的胆子从来都大,而且大的吓人,他听闻汉中的一万川军白杆兵也被调走了,立马就和罗汝才定下计谋,奇袭襄阳城。

    他们的计谋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派奸细,当内应,打开城门,李自成用的是这招,他用的也是这招。

    这会儿他并没有兵逼襄阳城,所以襄阳城的城门白天的时候还是开着的,只是有人在各处城门驻守而已,要混进去容易的很。

    这次他也是发狠了,竟然亲自带着上百亲卫高手,伪装成商贩,混进襄阳城中,而罗汝才则率十余万大军隐藏在襄阳城西,三十余里之外的大巴山余脉之中。

    这天夜里,月黑风高,正是张献忠与罗汝才约定突袭襄阳城的日子,刚到子时,罗汝才便率十余万大军从隐藏地跑出来,摸黑赶往襄阳城,而张献忠也与百余精锐手下一起换上了夜行衣,潜伏在西面城墙附近的阴影当中。

    寅时方至,天际刚刚露出一丝曙光,张献忠便带领手下精锐偷偷摸上了西面的城墙。

    寅时,正是人最困的时候,守城的这些屯卫可不用上早朝什么的,他们大多都依靠在箭垛和女墙上进入了梦乡,只有少数人被逼的站在那里值守,不过,这些人也是头点的跟鹌鹑一样,站着都快睡着了。

    这个时候襄阳城里驻守的屯卫总共也就四五千人,而且,他们还要轮流值守,所以,每一班,每一面城墙也就三四百人的样子,这些人,散布在几里长的城墙上,而且大部分都在打瞌睡,防御之松懈,可想而知。

    张献忠就那么带着手下精锐一路杀过去,不管是睡着的还是没睡着的,摸上去,捂住嘴,然后用短刃使劲往其脖子上一抹,就这样他们无声无息的杀了将近两百守军,才被人发现。

    不过,已经迟了,城墙上也就百来号人了,根本就不是他们这些反贼精锐的对手,很快张献忠带着手下精锐干掉了西面城墙上所有守卫,并将吊桥放下,随后,他又带着人跑下去打开了西门。

    而此时,罗汝才早就率军摸到城外不到两里的地方了,他远远看到张献忠打出的暗号便毫不犹豫的挥军冲了上来,冲进襄阳城中。

    等襄阳城中的守军反应过来,组织队伍准备夺回西门,罗汝才早已率三四万骑兵冲入城中,结果不用多想,几千屯卫再怎么样也不是十余万反贼的对手,不到辰时,整个襄阳城便被拿下了。

    这下张献忠和罗汝才发达了,襄阳城中不但有襄王朱翊铭还有不少土豪乡绅,他们一通猛抢,竟然搜刮到白银将近三百万两,粮食也多达上百万石!

    他们直接宰了襄王朱翊铭和一众土豪劣绅,又拿出白银十余万两和粮食将近十万石赈济灾民,不出几天,名声便传遍了整个湖广,不知道有多少饥民、流民赶来投奔,他们手下的人马也急速膨胀起来,不到十天,便达到了十五万之巨。

    湖广重镇襄阳被反贼攻克了,襄王朱翊铭被反贼给宰了,消息传回京城,崇祯不禁大惊失色,洛阳之围还没解呢,襄阳竟然被反贼拿下了,他叔爷爷辈的襄王朱翊铭也被反贼给宰了,这可如何是好!

    &




第七卷 第九十五章 夺情
    ?

    襄阳被反贼攻陷了,洛阳也被反贼攻陷了;

    襄王被反贼给杀了,福王也被反贼给杀了;

    兵部尚书张凤翼一病不起,五省总督吴振缨畏敌不前,西北五省形势急转直下。

    崇祯仿佛明白了,温体仁这家伙靠不住啊,张凤翼和吴振缨这两个家伙更靠不住。

    这个时候,他还没空考虑温体仁的问题,因为西北五省形势已经糜烂不堪,不光襄阳和洛阳被反贼攻克,山西和陕西的反贼也日益猖狂,很多州县被反贼劫掠一空,皇室宗亲和地方官员几乎被反贼屠戮殆尽,再不去管,反贼真的要翻天了!

    问题,这会儿张斌被陷在辽东动不了,张凤翼和吴振缨又靠不住,怎么办呢

    崇祯冥思苦想了一阵,还真让他想到了一个办法,或者说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前兵部右侍郎杨嗣昌。

    杨嗣昌是原三边总督杨鹤的儿子,万历三十八年的进士,历任杭州府学教授、南都国子监博士、户部福建司主事、户部江西司员外郎、户部新饷司郎中等。

    他貌似就是个管钱的,崇祯为什么想着他能解决西北五省的危局呢

    别急,这只是天启二年之前杨嗣昌的履历,到天启二年,杨嗣昌见太监魏忠贤渐有擅权之势,朝中忠良正逐渐被其残害,干脆称病请辞,返乡隐居去了!

    或许,他认为自己是忠臣贤士,如果留在朝中,迟早要被魏忠贤迫害,或许,他是为了躲避党争,不肯加入楚党与阉党同流合污,天启朝这样的朝臣多如牛毛,凡是认为自己是忠臣的,都不愿跪舔魏忠贤这个奸宦的脚指头,大多都选择了辞官归隐。

    杨嗣昌辞官返乡之后并没有闲着,他将自己在户部参与财政管理的经历编为《地官集》,并花钱请人编印成册,流传于世。

    吏部是天官,户部是地官,这并不是什么正规的叫法,但是,这种叫法在民间却颇为流行,无他,就因为天官、地官叫起来颇带点神话色彩,崇祯或许正是被这个名字吸引,买了套《地官集》,仔细研读起来。

    当然,那个时候他还没有登基,还不叫崇祯,而叫信王,皇五弟信王朱由检。

    崇祯那时候压根就没想到自己会当皇帝,因为天启正值壮年,也不是没有生育能力,只是生出来的皇子都“夭折”了,那时候天启也才二十来岁,还有的是时间,皇子总不可能生一个挂一个,总有能活下来继承大统的,所以,崇祯压根就没想过当皇帝这回事。

    他研读杨嗣昌的《地官集》也不是为了当皇帝做准备,而是为了当藩王做准备,因为藩王就藩以后几乎什么都不用干,只要管好自己的钱袋子就行了。

    但是,阴差阳错,年方二十二的天启竟然因为一场风寒就挂了,而且真没留下一个子嗣,他这个皇五弟就这么莫名其妙的继承了大统!

    这下杨嗣昌的机会来了,因为崇祯当信王的时候看过他的《地官集》,对他的才能赞不绝口,刚一继位,他便提拔杨嗣昌分巡河南汝州道,加右参政,不久又迁整饬山海关内监军兵备道,崇祯四年又提拔他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海关和永平府。

    崇祯这是在培养自己的班底,如果不出意外,杨嗣昌将一番风顺,慢慢进入朝堂的权力核心。

    可是,那时候偏偏就出意外了,因为杨嗣昌的父亲杨鹤被人弹劾,下狱论死。

    孝道可是最重要的品德之一,如果你不孝,那当官的资格都没有,杨嗣昌很孝顺,他数次上书,请代父罪。

    崇祯自然不可能准,他干脆免了杨鹤的死罪,就判了个发配袁州,而且通过这事,对杨嗣昌更为看重了。

    这么个至诚至孝,才能出众的官员,上哪找去啊,很快,杨嗣昌就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

    原本,崇祯剥了张斌兵部尚书的实权就是为了提拔杨嗣昌上位,可惜,恰巧这个时候,杨鹤去世了,杨嗣昌不得不回家丁忧,张凤翼这个才鄙而怯的饭桶才得以上位。

    这会儿崇祯实在无人可用了,终于想起了丁忧归家的杨嗣昌,他认为,杨嗣昌肯定能帮他解决西北五省的危局,但是人家正在丁忧,守孝道,怎么办呢

    还有办法,那就是夺情起复,也就是为了国家大事夺去孝亲之情,继续在朝堂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这种事情不是没有先例,万历初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就曾夺情起复,这才成就了万历中兴,现在,大明或者说崇祯也急需杨嗣昌来破解危局,所以,他一咬牙,直接下旨,令杨嗣昌夺情起复,出任兵部尚书,总督五省军务,剿灭西北反贼!

    夺情复起这种事情虽然大多是不得已以而为之,但却容易遭人攻击,一般人还真不敢夺情复起,杨嗣昌也不知道是真不敢还是假不敢,反正他是上书推辞了,而且连续上书三次推辞,但崇祯坚决不允,“无奈之下”,杨嗣昌只得结束丁忧,回京赴任。

    崇祯这个激动啊,自己最信任的能臣终于来了,西北的危局终于可以破解了!

    杨嗣昌刚一回京,他便招其入宫,密议起来。

    话说,这会儿西北五省总共才六万可用之兵,反贼多达数十万,而且还攻占了重镇襄阳和洛阳,杨嗣昌真有办法破解此危局吗

    他还真有办法!

    不过,他的办法却着实有点操蛋,他给崇祯提出了三条“良策”。

    第一、攘外必先安内;

    第二,足食然后足兵;

    第三、保民方能荡寇。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就是和建奴和谈,争取让建奴罢兵!

    所谓足食然后足兵就是加征剿饷和练饷,疯狂扩军!

    至于第三点,那就是屁话,加征剿饷和练饷简直就是要老百姓命,还保个屁的民啊,这话是杨嗣昌用来忽悠崇祯的,只是说出来好听而已。

    这也叫良策!

    跟建奴和谈那就是与虎谋皮,人家的目标可是夺你的江山,他们能真跟你罢兵休战吗!

    加征剿饷和练饷,疯狂扩军,更是饮鸩止渴,老百姓就是因为活不下去了才造反的,你竟然还拼命加征税赋,这不逼人家造反嘛!

    第三条才是真正的良策,张斌就是这么做的,但是他没在崇祯跟前提,杨嗣昌虽然跟崇祯提了,但是压根就不会这么做,他纯粹是在放屁。

    就这两条拙计加一条放屁,崇祯竟然全信了!

    他立马下秘旨,令辽东巡抚方一藻派使者与建奴和谈,同时命户部加征剿饷和练饷,田赋每亩加一分,其他盐课、商赋、杂税全部翻倍!

    随后,他又将兵部尚书张凤翼和五省总督吴振缨革职查办,擢原兵部右侍郎杨嗣昌出任兵部尚书,总督五省军务,负责剿灭反贼。

    话说,西北五省总共就六万人马,怎么去剿灭反贼

    这家伙,杨嗣昌一上任,立马下令,山西、陕西、河南、湖广各都司和行都司抽调屯卫,组编新军,每省增兵三万,四省合计增兵十二万!

    这简直是穷兵黩武啊,原本二十多万大军朝廷都养不起,这会儿突然又增



第七卷 第九十六章 温体仁下台
    张斌回京了,这次他表现的相当温良恭顺,崇祯让他干嘛他就干嘛,没有任何犹豫,没有任何拖延,收到旨意立马执行,一点都不拖沓。

    崇祯下旨把川军调走,他就把川军调走;

    崇祯下旨把戚家军调走,他就把戚家军调走;

    崇祯下旨把天雄军调走,他就把天雄军调走;

    崇祯下旨让他回京复命,他收到旨意就走;

    他没有以建奴凶猛为借口故意拖延,更没有问为什么;

    他假装什么都不知道,就跟个白痴一般,任凭崇祯摆布着。

    这表现,妥妥的忠臣啊!

    崇祯真被这一手给糊弄住了,他根本就不知道张斌已经识破了他那幼稚的“试探之计”,他只感觉,这张斌,不错啊,蛮听话的嘛!

    他对张斌的猜忌也因此慢慢变淡了,甚至他还破天荒的派出内阁大学士徐光启前往京城东边的朝阳门外迎接张斌凯旋而归。

    此时,正是太阳初升之时,暖暖的阳光洒在身上,让人格外的舒服,张斌看到朝阳门外迎接自己的队伍,不由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近了,近了,徐光启那同样带着微笑的脸庞慢慢变得清晰,他缓缓抬起手来,对着后面朗声道:“减速,准备下马,不要在徐大人面前失了礼节。”
1...177178179180181...25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