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星辰玖
其实,他昨天傍晚就赶到通州了,为了配合崇祯给他预备的欢迎仪式,他只能忍着对家人的想念在距离京城不到五十里的通州休息了一个晚上。
崇祯一直把徐光启看成一个值得信赖的亲信大臣,因为徐光启不结党、不营私,不争权,不夺利,貌似一心扑在著书立说上,从不过问朝政,殊不知,他才是张斌最重要的盟友之一,而且还是张斌一党的创始人之一,他们早就结党了!
两人见面,自是欢喜无比,一阵繁文礼节过后,徐光启忍不住提点道:“双全,听闻你每次作战都要亲自领军上场,而且每次都挑最危险的地方,这样可不好,现在建奴也有火炮了,一不小心伤到了,那可不得了,大明像你这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统帅可不好找,你要万一出了什么意外,对大明来说简直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啊!”
张斌知道,徐光启是真担心他,害怕他出什么意外。
他连忙拱手道:“徐大人请放心,我小心着呢,从不进入敌人火炮攻击范围,不会有什么事的。”
徐光启摇头苦笑道:“你啊,应该多学学人家杨大人,他虽身在京城,不照样把西北五省的剿贼大计安排的妥妥当当,皇上都夸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哪像你,每次都亲自领兵上战场,你又不是武将,上去干嘛。”
这意思是提醒张斌,小心杨嗣昌这小子啊,这小子正得皇上恩宠呢,而且他还老呆在京城不走,肯定是有什么图谋。
这个张斌也早收到了密报,杨嗣昌这小子上任五省总督之后并没有亲临西北五省领军与反贼作战,反而他整出个什么五省总理,让原福广总督熊文灿替他去领兵打仗,他自己却在京城跟吏部尚书薛国观勾勾搭搭,貌似在图谋什么。
或许,他正在培植势力,准备跟自己抗衡吧,人家那是奉旨拉帮结派,这个还真羡慕不来,张斌不由摇头洒笑道:“杨大人深谋远虑,我可比不了,走吧,要不我们回去再叙。”
徐光启闻言,不由恍然一笑,他这也是关心则乱,前来迎接张斌的可不止他一个人,还有其他官员在场呢,老拉着张斌打哑谜,的确不好,他连忙一拍额头,自嘲道:“你看我这记性,真是老了,不中用了,皇上正在宫里等着呢,走,我们先回去。”
说罢,他带头往前面第一辆马车走去,其他官员也纷纷拱手示意,然后走向自己的马车。
这里离皇城可不近,所以前来迎接的官员连轿子都没坐,全部坐的马车,崇祯派来的锦衣卫仪仗队也全部骑着战马。
一行人就这么浩浩荡荡的进了朝阳门,穿过朝阳门大街,又往南一转,经过东四牌楼南街和东单牌楼北街,又转到东长安街上,足足耗了将近两刻钟时间才来到长安左门。
一众随行的官员到了这里,纷纷拱手告辞,回各自的衙门去了,而张斌则跟张差和赵如交待了几句,让他们先在这里候着,这才跟着徐光启进了皇城。
他这次回来可不光带着两队亲卫,连洪承畴他也一起带回来了,不过,他并没有用囚车拉着洪承畴游街示众,而是带了辆马车,把洪承畴绑里面,并让一个亲卫在上面看着,这家伙还算上路,张斌也懒得折腾他了,还是折腾温体仁要紧。
这会儿一众随行官员都走了,徐光启终于忍不住提醒道:“双全,你可要小心点,温体仁多次在皇上面前进谗言,说你私自拿下蓟辽督师洪承畴是为了排除异己,抢夺兵权,皇上找你过去,可能主要就是想问这事。”
这些张斌自然也早就知道了,温体仁趁自己不在京城跑崇祯面前搬弄是非,想打自己个措手不及,殊不知,这事正是他对付这个大奸贼的杀手锏。
他也准备给温体仁来个措手不及,就是不知道到底谁会措手不及啊。
张斌回头看了看身后的马车,嘿嘿一笑,随即阴阴的道:“放心吧,我早就知道了,温体仁这次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你就等着看好戏吧。”
徐光启对这些勾心斗角的事情还真不是很懂,他只能摇头叹息一声,带着张斌往前走去。
很快,他们便一起来到了御书房,君臣一番见礼之后,徐光启很识趣的拱手告退了,书房就剩下崇祯和张斌两人。
崇祯对张斌是好一通夸奖,张斌则装出受宠若惊的样子,好一阵谦虚,两人貌似亲切的很,但是,这种亲切却如同隔了两层面具一般,显得那么的难以触及。
崇祯虽然对张斌的猜忌淡了,但却害怕张斌权势太盛,把自己给架空了,所以,一直小心的提防着张斌。
而张斌也早已对崇祯心冷了,在这么个昏君手底下干活,真他吗心累。
他甚至在想,这家伙要是能像历史上那样,自己上吊死了就好了,省得一天天的在这里怀疑这个怀疑那个,光听些乱七八糟的鬼话,搞的整个大明一团糟。
这会儿敢在心里咒皇上死的,估计也就他这么个穿越而来的奇葩了,不过,他也清楚,有自己在,李自成是不可能打到京城来了,想崇祯去上吊,貌似是不可能的,他只能将就在这昏君手底下过活了。
好在忽悠崇祯并不是奸臣的专利,像他这样的“忠臣”,只要拉的下脸,照样能忽悠的崇祯团团转。
崇祯自然不知道张斌在心里嘀咕些什么,他耐着性子夸了张斌一阵之后,终于忍不住问道:“双全,你说洪承畴桀骜不驯,将其拿下了,这会儿洪承畴人呢”
张斌装出满脸古怪的表情,尴尬的拱手道:“这个,皇上,微臣一直忙于辽东战事,忘了命人把洪承畴押解回京城问罪了,请皇上恕罪。这次微臣回京
第七卷 第九十七章 首辅落谁家
?
内阁首辅温体仁被皇上打入诏狱,大明朝堂上下一片哗然,
这无异于一场官场大地震,因为有明一朝,自有内阁首辅这个职位以来,还从来没有哪个内阁首辅被皇帝打入诏狱,一般都是年老致仕,间或有一些遭受降职处罚的,就算是犯了天大的罪,最多也就是罢官削籍而已。
像嘉靖朝有名的奸相严嵩,也不过是罢官削籍。
现在,温体仁竟然被皇上打入诏狱,他到底犯了多大的罪啊
朝堂官员或多或少都知道,温体仁不是个好东西,但是,他到底坏到什么程度还真没几个人清楚。
皇上如此严惩一个内阁首辅,的确把所有朝堂官员给镇住了,有的为之惊骇莫名,有的为之惶恐不安,有的为之目瞪口呆,当然,也有拍手称快的,这些基本上都是被温体仁迫害过的。
崇祯并没让朝堂官员等多久,没过几天,他便公布了温体仁的罪状,这家伙,好长一串啊,而且,每条罪状后面都带有详细的说明。
比如,欺君罔上,胆大妄为,这一点毋庸置疑,温体仁的特长就是欺君,他在崇祯跟前就没说过几句真话,这种事随便翻翻就能翻出一箩筐来。
又比如,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这一点也是很明显的,像闵洪学、闵梦得、唐世济、张捷、史范、王应熊、吴振缨、喻安性等等,他提拔起来的浙党官员加一起足可组个小朝廷了。
再比如,迫害忠良,祸国殃民,被他祸害过的忠良多了,像曹于汴、毕自严、袁崇焕等等,不知凡几。
还有什么贪赃枉法、夺人家产、害人性命等等,这些足以让一般官员杀头的罪名对他来说,那都不算什么了。
像温体仁这么一个大奸臣,有明一朝能跟他比的还真没几个,不过,历史上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因为那时候崇祯刚发现他结党营私,他便主动请辞了,崇祯那时候正被建奴和反贼搞的焦头烂额,压根就没空搭理他,顺势就准了他的辞呈,所以,才让他逃过一劫。
这会儿,他可就没这么走运了,张斌早就在收集他的罪状了,崇祯一发飙将其拿下,张斌便让都察院左都御史黄承昊将他的罪状一股脑全部呈了上去。
崇祯之所以能这么快公布温体仁的罪状,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他只要令人核查了一下就行了,这些罪状都确有其事,核查起来并不是很难,所以他的动作才这么快。
这么一个大奸臣,该怎么处置呢
崇祯倒没他老祖宗朱元璋那么凶残,动不动就株连九族,一杀就是一大片,他一般都只严惩主犯,其他相关人等他都不会做太严厉的惩罚。
所以,他对温体仁一案最后做出的处罚只是将首犯温体仁斩首示众、家产充公、家人戎边、余党皆罢官削籍。
温体仁的余党有多少,这个还真不好界定,不能说浙江籍官员就一定是浙党,比如张斌的亲信,现任礼部尚书蔡善继就是浙江乌程人,跟温体仁一个地方的,但是,他妥妥不是浙党;又比如温体仁的亲信,原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王应熊就是四川巴县人,压根就不是浙江的,但是,他却是妥妥的浙党。
浙党的清查暂且不论,有一件事却是当务之急,因为温体仁是内阁首辅,他这一落马,内阁大学士也出缺了,内阁首辅也没了,这样下去肯定不行,再加上被他牵连罢官的内阁次辅钱象坤,内阁一下就缺了两个人,而且缺的还是内阁首辅和内阁次辅。
这两个人可不能缺,因为他们负责着奏折的票拟,一天四五百份奏折,如果没人组织票拟,那崇祯可就要累死了,因为他凡事都喜欢亲力亲为,奏折他更是从没有积压过,哪怕不睡觉,也要把当天的奏折批示完,如果奏折上没有票拟,他每份奏折都得仔细看一遍,再考虑一番,然后再做出批示,那他就是不睡觉也批不完了,因为一天最少有四五百份奏折啊!
温体仁论罪这几天,是徐光启暂代着首辅之职,“组织”张斌和黄承昊两个内阁大学士写票拟,三个人是从早忙到晚,才堪堪把票拟写完,崇祯再做出批示,基本上就不用睡觉了,因为徐光启他们票拟最晚一批要到晚上亥时左右才能写完票拟送给他啊,他再做出批示,基本上就快要到早朝时间了。
这样搞了几天,不但崇祯累的不行了,就连徐光启、张斌和黄承昊都累的不行了,增补内阁大学士,确定内阁首辅和内阁次辅人选是势在必行了,不然,这么搞下去,非得把人累趴下不可。
于是乎,刚草草处置完温体仁一案,崇祯便宣布,组织廷推,增补内阁大学士,确定内阁首辅和内阁次辅人选。
这下,朝堂上下又变得有些诡异了,因为按以往的惯例,当内阁出缺的时候,一般都由礼部尚书和礼部左侍郎顺位增补,但是,大部分朝臣都知道,礼部尚书蔡善继和礼部左侍郎陈子壮都是张斌的人,这两个人一天顺势入阁,张斌岂不要把持内阁了,除了个不问朝政的徐光启,其他都是他的人啊!
这点崇祯自然也心知肚明,他会让张斌顺利把持内阁吗那当然是不可能的!
他宣布完廷推阁臣之事后,便命人将徐光启招到御书房之中。
这会儿大家都很忙,一天有那么多奏折要处理呢,崇祯也没啰嗦,君臣一番见礼之后,崇祯便直接了当道:“子先,明天还是要麻烦你帮朕个忙。”
徐光启闻言,心里不由咯噔一下,他当然知道皇上要他帮什么忙,因为明天早朝廷推阁臣啊!
皇上这是有了自己的人选,让他来推举啊,他可以肯定不是蔡善继和陈子壮,因为蔡善继和陈子壮压根就不需要他推举,张斌和黄承昊肯定会推举,这点,他明白,崇祯也明白。
怎么办呢
我也是张斌一党的人好不好,皇上,您这不是难为人吗!
当然,他可不敢把这个秘密告诉崇祯,他只能装出忠心耿耿的模样,“毫不犹豫”的道:“为皇上办事,是微臣的本分,不敢说帮忙二字,但请皇上吩咐。”
崇祯点了点头,郑重的道:“子先,你也知道,蔡善继和陈子壮都曾在张斌手下任职,他们虽然不一定结党营私,但是,张斌毕竟曾经是他们的上官,如果张斌让他们办什么事,他们肯定不好回绝,再加上你又是不问世事的性子,要是让他们两个都入阁,那内阁差不多就要成为张斌的一言堂了。这样肯定不行,所以,明天廷推的时候,你推举一下兵部尚书杨嗣昌和吏部尚书薛国观,至于内阁首辅,你先辛苦一下,担起此重任吧。”
徐光启这个晕啊,皇上这简直要把他架火上烤啊,要张斌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非弄死他不可,推举跟他不对付的人入阁,还夺了他内阁首辅的位置,这不是故意气人家吗!
还好,他知道张斌并不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相反,眼前这个皇上才有点小肚鸡肠,你要是敢违背其意愿,分分钟跟你唱变脸。
徐光启无奈之下,只能拱手应道:“微臣遵旨。”
这事,真他娘的操蛋啊,连徐光启这样的鸿儒都忍不住在心里爆了句粗口。
他满心无奈的从御书房走出来,那脚步都有点犹豫了,这事怎么跟张斌说啊,他甚至都有点不好意思回内阁,不好意思面对张斌了。
人生有时候就是充满了无奈,这杨嗣昌和薛国观他必须得推,这首辅他必须得当,这内阁他还必须得回,这张斌他也必须面对。
事已至此,再无奈也无用,还是赶紧找张斌商议商议吧。
想到这里
第八卷 第一章 疯狂的阁部
杨嗣昌是很疯狂一个人,做起事来根本就不计后果,只要他认为是对的,哪怕所有朝臣都反对,他都会一意孤行,干下去。
像他提出的议和之举,历史上,有很多朝臣反对,这其中就包括卢象升和孙传庭,结果,他的疯狂体现出来了。
他联合薛国观和高起潜暗害卢象升,逼的卢象升率几千人跟数万清军主力决战,他们却率十多万大军在几十里外看着,就是不去救,害得卢象升力战而亡。
他在崇祯面前进谗言,污蔑孙传庭,气得孙传庭双耳失聪,后面孙传庭因病告休却他污蔑成装病推脱,以致崇祯怒而将孙传庭囚禁,直到他死都没放出来。
或许,他认为他能拯救大明,所以,不顾一切阻扰,就是固执己见,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他没能拯救大明,反而把真正能拯救大明的卢象升和孙传庭都害死了!
这点,他跟崇祯真的很像,都是犟的跟驴一样,都是刚愎自用,都认为自己能拯救大明,最后却把事情搞的一团糟。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崇祯才把他引为知己。
崇祯对他那是真的信任,直到他督师身死,反贼猖狂到无法收拾的程度,崇祯还在群臣面前为他说话,不准群臣“污蔑”他!
可以说,他们就是一丘之貉,同样疯狂无比。
这对疯狂的君臣,疯狂的折腾着气息奄奄的大明,最后,杨嗣昌吓死了,崇祯上吊死了,大明也被他们折腾的亡国了!
当然这些都是历史上发生的事情,现在,张斌来了,他们想要折腾的大明亡国都难。
这个时候杨嗣昌的疯狂已经初现端倪,他父亲罢官削籍,入狱论死就是阉党余孽害的,这个时候,他为了掌权,竟然跟阉党余孽薛国观合作!
他不孝顺吗不,他很孝顺,他都愿意为自己的父亲替罪去死,足见他是很孝顺的。
但是,这么孝顺一个人,竟然跟陷害他父亲的阉党余孽合作,不得不说,他真的很疯狂。
这疯狂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更疯狂的想法,他之所以这么急着掌权,就是想展开他“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剿贼计划。
他提出攘外必先安内,不惜与建奴和谈,也是为了能腾出兵力来执行这个计划。
他提出足食然后足兵,疯狂加征税赋,还是为了能征召更多兵力来实施这个计划。
这个计划也相当的疯狂,所谓四正就是陕西、河南、湖广、凤阳这些农民军的主要活动区域,所谓六隅就是四正旁边的榆林、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的六个区域,所谓十面张网就是设置十个巡抚,对农民军进行围追堵截,最后由五省总督和五省总理率军去剿灭农民军主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