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星辰玖

    问题两侧的树枝离最外延的士卒都有**十步远,根本就烧不到他们啊,反贼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那雨点般的柴火下了一阵,终于停住了,紧接着,山头上又罩下来一波火箭,正好落在柴火上,整个山谷两侧顿时燃起熊熊大火。

    这天气干冷干冷的,烤个火应该很舒服,两侧山头无数贼寇竟然冲下来,貌似是想下来烤火,但是,熊文灿却是脸色大变,因为冲下来的反贼都是刀盾手和弓箭手,他们如果躲火线后面放火箭,那就完了,因为他们的盾牌基本都是木制的,一点就着,而火线离外围的刀盾手已经不到百步,反贼完全可以射到他们!

    如果盾牌全部被烧完了,他们岂不是成了活靶子!

    这样肯定不行,熊文灿一咬牙,直接下令道:




第八卷 第六章 李自成跑了
    这场围剿貌似陷入了僵局,反贼最大的特长就是跑路,想在平原上逮住他们,真的很难。

    熊文灿这会儿很无奈,他要有足够的兵马自然能堵的李自成无处可逃,问题现在他没这么多人啊,如之奈何

    他甚至准备调戚家军北上了,不过,那样一来,耗费的时间就长了,戚家军从湖广赶过来少说也得个把月,后面围追堵截李自成还需要时间,也就是说,三个月时间自己光能剿灭反贼李自成部,杨阁部三个月剿灭反贼的牛皮就等于吹破了,到时候,阁部大人会怎么看自己,皇上又会怎么看阁部大人!

    这样肯定不行,万一皇上生气了,自己和阁部大人都得倒霉。

    熊文灿不由一阵烦闷,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底怎么办啊

    他再次抬头看向下面的将领,寄希望他们能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来。

    这个时候,卢象升也很无奈,他倒是有办法,问题,他知道杨嗣昌是皇上用来压制张斌的,而这熊文灿又是杨嗣昌提拔起来的,也就是说,他们是政敌,自己如果帮他收拾了李自成,等于是在“资敌”!

    这次如果真的按期把反贼剿灭了,杨嗣昌肯定会更加深受皇上赏识,张斌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他的日子也会跟着不好过。

    这等于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要不要帮熊文灿收拾李自成呢

    这点,他来的时候张斌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交待,甚至,张斌根本就没有向他交待什么。

    张斌的意思他明白,就是让他自己决断,他们毕竟不是温体仁那种大奸臣,剿灭反贼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暗地里拖熊文灿后腿的事情,他们是决计不会做的。

    但是,反过来帮忙的事情要不要做就有点让人头疼了,也许这正是张斌没有给他任何交待的原因吧。

    卢象升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拱手道:“大人,属下觉得左将军之计并非全无道理,只要稍作调整,还是可行的。”

    “噢”,熊文灿闻言,不由惊奇的看向卢象升。

    这家伙是张斌的亲信,这点他相当清楚,张斌跟杨阁部可是对头,这家伙会真心帮自己吗

    他将信将疑的试探道:“怎么调整”

    卢象升继续拱手道:“属下觉得,西安方向可以少抽调一万秦军前来助阵,这样反贼从西面逃跑的可能性就低了,而蓝田的两万河南兵可以全抽调过来,这样反贼从蓝田逃往汉中的可能性就高了。如果我们再在围堵的时候假装不小心露出点破绽,反贼肯定会往蓝田方向逃,到时候属下再提前引军过去一埋伏,反贼就跑不掉了。“

    打埋伏,这话听起来貌似靠谱一点。

    熊文灿忍不住追问道:“在哪里埋伏,怎么将反贼诱到那里去”

    卢象升胸有成竹的道:“从骊山北面赶往秦岭有两条路,一条是西安附近的大路,一条是渭南附近的小路,这点我们清楚,反贼肯定也清楚,如果我们如此这般......。”

    熊文灿听了,不由频频点头,这的确是一条妙计,如果把李自成诱入渭南附近的小路,他就死定了。

    这问题这等于是把自己的命运交托到卢象升手里啊,他要假装不敌,把李自成放过去,自己可就麻烦大了。

    这种事情,阉党余孽可没少干,卢象升会不会这么干呢

    熊文灿犹豫了一阵,最后还是咬牙点头道:“好,就按你说的办。”

    他这也是没办法,唯今之计只有如此才能迅速剿灭反贼李自成部,他只能赌一把了。

    熊文灿知道,卢象升这个人还是很正直的,他与那帮祸国殃民的阉党余孽有本质的区别,在剿灭反贼这件事上,他应该不会暗地里下黑手。

    众人又商议了一阵,定下了详细的计划,熊文灿便开始调动人马了。

    这会儿李自成就在临潼和渭南之间的旷野上,正是实施这个计划的好时机。

    熊文灿直接命左良玉率四万山西军赶往澄城方向,堵住北边的去路;

    又令马祥麟率两万川军白杆兵赶往渭南,堵住东边的去路;

    而他则和卢象升一起,在临潼等着各路兵马前来集合。

    临潼正好位于西安、渭南和蓝田之间,相聚这三地都不到百里,第二天,各路人马便已齐聚,而此时,左良玉和马祥麟肯定也抵达了指定地点,熊文灿毫不犹豫的率贺人龙和五万杂牌军自西向东压过去,卢象升则率一万天雄军飞速往南移去,合围终于开始了。

    官兵这么大动静,李自成自然收到了消息,他之所以能把官兵甩的远远的,机动能力强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将侦骑散布的到处都是,官兵的行动基本上逃不过他的眼睛。

    这熊文灿莫不是疯了吧,他竟然把蓝田的官兵全部调过来围剿自己,自己岂不是可以越过蓝田,直奔秦岭!

    他当然知道从骊山北麓从骊山北面赶往秦岭有两条路,一条是西安附近的大路,一条是渭南附近的小路,这两条路最后都要经过蓝田,而且,不到万不得已,他也不想走秦岭六道跑去汉中那个“死胡同”。

    所以,官兵卡住蓝田的时候,他压根就没想着往秦岭方向跑。

    但是,这会儿情况又不一样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到处都是官兵,而且包围圈越收越紧,他如果再不跑就跑不掉了!

    现在只有一个问题,走大路还是走小路,这个问题其实他已没了什么选择的余地,因为西安那边的大路入口离西安城太近了,城里的官兵收到消息完全可以冲出来阻他一阻,而卢阎王的大军这会儿就在南面,只要自己被阻,卢阎王肯定会迅速率军冲过来,到那个时候,自己就死翘了。。

    他只能走渭南那边的小路,因为那边的小路入口离渭南足有三四十里,就算渭南城里的李万庆收到消息,也来不及出兵阻挡自己了。

    四面的合围越来越紧了,尤其是东、西、北三个方向的官兵移动速度非常快,离他都不足三十里了,只有南面的卢阎王走走停停,貌似很小心的样子,他估计卢阎王就是怕自己从绕过骊山,直奔秦岭。

    这个时候卢象升离渭南附近的小路入口还比较远,如果自己再犹豫,恐怕就没机会跑了。

    李自成被四路大军逼的没办法,只好率军从西南两路官兵的间隙中飞速冲向骊山西侧的小路入口。

    其实,卢象升早就已经率军赶去小路上埋伏了,如果李自成派人抵进卢象升大营查探就会发现,里面根本没什么人,那卢字大旗倒是矗在那里,营地却只有数百临时抽调过来的秦兵在外围来回走动,根本就没一个天雄军将士。

    骑兵的速度是相当惊人的,不到半个时辰,李自成便已经率军冲进骊山西侧的小路,官兵闻讯,自然是“拼命”追过来。

    可惜,迟了,当离的最近的川军白杆兵冲到谷口的时候,李自成都已经在小路



第八卷 第七章 奇葩
    刘国能降了,李万庆降了,李自成手下十余万步足被歼灭,李自成手下五万余精骑被歼灭,西北的消息不断传回京城,一个又一个,扣动着人的心弦。

    崇祯依然如同往日一般,一有战事便不眠不休,通宵达旦的忙碌着,不过,这次他多了个伴当。

    因为内阁大学士杨嗣昌也如同崇祯一般关心着西北的战事,而且还经常来找崇祯交流,每次说的还都是崇祯最关心的问题。

    崇祯还从未遇到过这么勤于政事的朝臣呢,他本身就勤于政事,对这样的朝臣自然是异常欣赏,每次杨嗣昌前来求见,他不管多忙都会抽出时间来接见。

    杨嗣昌在户部呆了将近十年,对户部各项工作流程十分熟悉,而崇祯在后方大部分时间都是组织粮草的调动,筹集饷银,调配军需物资,这些正是他的强项,每每都能辅佐崇祯把事情办的妥妥当当,两人交流起来自然是越来越投机。

    崇祯仿佛遇到了一个知音,一旦有关西北的事,他都要招杨嗣昌过来商议一番,有时候甚至将杨嗣昌留在御书房,通宵达旦处理西北的后勤军需。

    他们的努力仿佛起到了效果,西北的好消息一个又一个的传过来,如同一剂又一剂的兴奋剂,刺激着这对君臣,他们一起担忧,一起紧张,一起激动,一起兴奋,就仿佛一对恋人一般相依相伴,相互慰藉对方的心灵。

    呃,这样说,好像有点过头了啊。

    他们并不是在玩什么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恋情,只是性格相近,志趣相投,共同话题比较多而已。

    崇祯被朝中奸臣耍弄这么多年,遇到这么一个真正为国为民,又勇于任事的大臣,惊喜莫名,引为知音,也是正常之举,他甚至时常感叹:“用卿恨晚,用卿恨晚啊!”

    李自成五万精骑被歼灭的消息传回京城,崇祯再次兴奋的手舞足蹈,至于李自成脱逃的事情,在熊文灿和杨嗣昌的刻意淡化下,他压根就没当回事,他对杨嗣昌的宠信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到一个月时间,反贼便被剿灭一大半,这样的能臣,上哪里找去!

    用卿恨晚,用卿恨晚啊!

    崇祯自此对杨嗣昌言听计从,不管是朝臣任免,还是朝堂大事,只要是杨嗣昌提出来的,他都会毫不犹豫的恩准,一时之间,杨嗣昌在朝堂之中的地位直接超越了内阁首辅徐光启,成为真正的宰辅。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杨嗣昌并不是一个馋臣,也不是一个奸臣,只是他跟崇祯有同样的毛病,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旦认定的事情,不管对错,不管多少人反对,都要坚持到底,容不得半点反对意见。

    这种人,一旦当权,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如果他方向正确,那么很有可能造就一番盛世,比如万历之初的张居正,那也是个能得不容别人提出反对意见的人,他锐意改革,方向正确,所以造就了万历中兴,成就了大明最富有的十年。

    如果他方向错误,那么很有可能祸国殃民,让国家陷入危机。

    杨嗣昌就是这么个人,他本身是想拯救大明,但是,他对内拼命加征税赋,疯狂扩军,穷兵黩武,对外妄图跟如狼似虎的后金和谈,和睦共处,这两点都错了!

    而且他不顾别人的反对,一意孤行,还把反对他的忠臣良将比如卢象升、孙传庭之流全害死了,反而与薛国观、洪承畴、高起潜等别有用心的奸妄小人为伍,让这些人在朝堂之上为所欲为,所以才造成了后面大明不可挽回的危局。

    这会儿杨嗣昌如日中天,大有一举掌控朝堂之势,张斌却一如既往的不吭气,不羡慕不妒忌也不干预朝政,更没有提出一点反对意见。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知道,这只是回光返照而已,他们这样搞,大明很快便会病入膏肓,到时候还是要他出手来挽救。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张斌这样一个能力比杨嗣昌还强,功绩比杨嗣昌多了数倍的能臣却得不到崇祯如此恩宠呢

    历史上同样如此,卢象升、孙传庭能力明显比杨嗣昌要强,为什么崇祯不信任他们,反而信任杨嗣昌,以致他们别杨嗣昌害得一个力战而亡,一个被关到大明快灭亡的时候才放出来呢

    这就跟杨嗣昌对待崇祯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了,张斌是明辨是非,崇祯如果哪里错了,他绝不会赞同,就算不提出反对意见,也要用事实去教育崇祯,让他明白自己错了。

    但是,杨嗣昌却不辨是非,只要崇祯提出来的,不管对错,他都会极力赞成!

    他对别人是容不得半点反对意见,对崇祯却是一味逢迎,投其所好,这才是他获得崇祯恩宠的关键所在。

    这也正是他把大明整的陷入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他本身就犯有方向性的错误,而崇祯比他更糊涂,错的更厉害,他却一味逢迎邀宠,两个人搞出来的事情,那还不是错上加错,错的离谱!

    比如,对于招抚的态度,杨嗣昌一开始是反对的,因为他父亲杨鹤的事给了他深刻的教训,有很多反贼头子那都是极不要脸的,降而复判对他们来说就是家常便饭。

    崇祯却急功近利,想尽快解决反贼的问题,所以,熊文灿说要招抚刘国能和李万庆,崇祯毫不犹豫的就同意了,因为这样省时省力啊,不费一兵一卒,瞬间就能解决问题。

    杨嗣昌一看崇祯点头,马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回转,也跟着极力赞成招抚,绝口不提他父亲的经验教训,这就为后面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刘国能和李万庆的表现证明崇祯貌似是英明的,为什么说招抚会造成巨大的隐患呢

    因为,接下来,他们就遇到个奇葩。

    话说熊文灿这个人也能算得上是一个能臣干吏了,他对剿贼一事那是真的积极,对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执行的也相当给力,绝不带半点拖延和敷衍。

    他歼灭了李自成手下的主力精骑之后,便把所有俘虏留给陕西巡抚郑崇俭处理,至于军队,他只给郑崇俭留了一万秦军,而他则不顾年关将近直接率二十多万大军出发,走峪谷道直抵郧阳,直奔襄阳而去。

    这峪谷道长度大致与子午谷相当,也是六百里左右,不过却没有子午谷那么难行,也没有子午谷那么凶险,走起来比子午谷方便多了,不到十天时间,熊文灿便率军出了峪谷道来到郧阳,而郧阳离襄阳还不到四百里,不到五天时间,他便率军来到襄阳城下。

    也就是说,熊文灿率军从蓝田赶到襄阳,总共才花了不到半个月时间,这速度,已经相当惊人了。

    这个时候,戚元功和秦翼明早已率一万戚家军和三万湖广兵在襄阳城外等候,熊文灿手下的人马数量达到了巅峰,计有:

    天雄军一万;

    戚家军一万;

    川军白杆兵三万;

    山西军将近六万;

    陕西军三万;

    河南军三万;

    湖广军三万;

    再加上刘国能和李万庆投降而来的六万大军,总共达到了二十六万之巨!

    襄阳城外,朝廷大军气势之盛也达到了巅峰,二十六万大军啊,大明已经不知道多少年没有一次性集结过这么多军队了,杨嗣昌穷兵黩武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的,要说这兵力,除了张斌,其他人还真没办法组织起来。
1...181182183184185...25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