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星辰玖

    大明的反贼可是帮他分散明军实力的好帮手,这个帮手可不能让他死翘了,至少在他夺下大明江山之前不能死翘了。

    所以,每当反贼要被明军剿灭的时候,他都会挥军入关,威逼大明,逼的大明不得不将围剿反贼的大军调回来。

    这样,反贼就有了喘息之机,要不然,明军恐怕早就把反贼给剿灭了。

    其实,入关劫掠和拯救反贼是相辅相成的两件事。

    明军全力剿贼去了,京城附近兵力必然空虚,他率军冲进来并没有多少危险。

    而明军回援之后,他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也没多少危险,而且,明军一旦回援,围剿反贼的计划就泡汤了,这种一举两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崇祯会不会调辽东军过来收拾他,他一点都不担心,因为辽东军本身只有十多万,而且他们还要守山海关,守关宁锦防线,守三台子河一线,守辽河一线,守海州、盖州、复州、金州一线,这些地方,每个地方少说都得上万人,辽东军又能抽调多少

    调的少了,就是来给他送菜,他正好趁机将其歼灭。

    调的多了,辽东就空虚了,他完全可以命人率重甲步兵一路杀过去,收复被明军夺回去的城池。

    崇祯要敢调动辽东军,怎么调都对他有利,而且,不管是调的少了被他歼灭了,还是调的多了导致辽东失守了,最终还是要将围剿农民军的明军主力调回来擦屁股,他才不担心呢。

    还好,崇祯没做无用功,给皇太极送菜,而是直接调的熊文灿大军,不然,辽东的局势都会跟着糜烂。

    不过,调熊文灿大军就需要等了,等了将近二十天,皇太极都差不多把京城周边顺天府和永平府除了城池外的区域劫掠一空了,熊文灿终于率大军赶到了京城。

    他并没有傻乎乎的直接率军冲上去跟皇太极硬钢,既然自己不行,那就换行的人上呗,他并不是那种鲁莽之人,更不是抓着军权不放的奸妄小人,他为人还是比较正派的,做事也比较沉稳,或许,这才是杨嗣昌将大军交给他统率的原因。

    在路上想了将近二十天,他已经想好对策了,自己不行,就将二十多万大军带到了京城外面,等着皇上派行的人上,反正他就带着大军在城外等着皇上的旨意,如果皇上硬要自己上,那就跟皇上说实话。

    京城有干的过建奴的能人吗

    当然有,像他前任的福广总督现在的内阁次辅太子太师张斌就是,建奴都被他干趴好几回了,他要带着这二十多万大军,绝对能把建奴打得抱头鼠窜。

    不过,皇上也可能不派张斌来统兵,而是逼他硬上,因为他知道,皇上对张斌颇为猜忌,所以特地培养自己的顶头上司杨阁部来对抗张斌,这么多大军,皇上会不会交到张斌手里还真不好说。

    总之,先等等看吧,自己什么都不说,可能还能保住官位,如果自己开口说了实话,那这官位十有是保不住了。

    崇祯这会儿正是在考虑这个问题,熊文灿终于率军赶回来了,这会儿京城安危是不用担心了,问题让谁领兵去对付皇太极呢

    熊文灿吗,崇祯有点犹疑,这熊文灿虽然打了场大胜仗,但他击败的是反贼,反贼除了会跑,其他没什么能耐,建奴可不是光会跑,他们还很能打,跟反贼完全不是一回事。

    张斌吗,不行,崇祯很快就将张斌排除在外,他对张斌还是有所猜忌,让张斌率二十多万大军在京城外转悠,他还是不放心。

    他是善忘的,崇祯二年和崇祯三年之交那次建奴入寇不正是张斌率军赶走的吗,这会儿他又不放心了!

    不用张斌能用谁,明末要真有这种能人,明朝就不会灭亡。

    他想来想去,实在想不出合适的人选,这个时候,他又想到了杨嗣昌。

    他已经形成了思维习惯,有什么想不明白的,就找杨嗣昌商议。

    杨嗣昌很快就应招而来,君臣一番见礼之后,崇祯便亲切的问道:“文弱,现在熊文灿率军回来了,你感觉他能击败皇太极吗”

    这个问题杨嗣昌早就考虑好了,当然,他考虑的不是熊文灿能不能击败皇太极,他是想自己率军去击败皇太极!

    杨嗣昌这个人很好强,也很自负,他认为自己出任过分巡道和兵备道佥事,领兵作战经验丰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大计都是他想出来的,事实证明,自己的策略效果相当好,不到三个月就将反贼收拾的差不多了,对付十万建奴骑兵,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杨嗣昌这个人,还是个心狠手辣之人,历史上正是因为他屠杀了太多的农民起义军,所以名声相当臭,老百姓都骂他屠夫,刽子手!

    骆养性认为,他没有犯什么事,也不会犯什么事,唯有通过栽赃陷害才能将他整下去,其实不然,贪赃枉法什么的他的确不会做,但是,陷害忠良他却做的出来。

    当然,他自己不认为自己是在陷害忠良,在他眼里,忠于皇上而且忠于他的人才是忠良,如果只忠于皇上却跟他作对,那就是奸臣,忠于皇上的表现那都是装出来的!

    他之所以想亲自领兵去对付建奴骑兵,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借建奴之手,弄死卢象升和戚元功,斩断张斌的双臂!

    历史上,他就害死了卢象升,这次,他又将目标放在了卢象升上,不过这次还多了个戚元功。

    他对跟自己作对的“奸臣”是相当毒辣的,能弄死就弄死,弄不死也要整得你罢官削籍甚至是锒铛入狱!

    张斌虽然没跟他作对,但是跟皇上作对了啊,那更是大大的奸臣;卢象升和戚元功虽然没有跟皇上作对,他们却选择了跟张斌站在一起,而不投入




第八卷 第十一章 是功还是过
    ?

    涿州城外明军大营,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正召集众将在帅帐中商讨对付建奴的大计。

    他耍了点小手段,使众将不得不“心甘情愿”去充当诱饵,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他这是想堵住某些人的嘴,让某些人没有理由去状告他故意陷害。

    明军中这种事情多的很,像当初萨尔浒大战的时候,主帅杨镐与辽阳总兵刘铤不和,便派刘铤从东路孤军深入,意图害死刘铤,结果刘铤是被他害死了,明军也在萨尔浒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

    这种事情,作为领兵将领还没法拒绝,因为你如果拒绝,人家主帅就能借畏敌怯战之名把你抓起来治罪,畏敌怯战,搞不好是要砍头的,与其被自己人砍了,还不如到敌人面前去拼条活路,所以,一般将领都会选择领兵去冒险。

    这会儿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摆明了要和内阁次辅太子太师张斌过不去,谁会倒霉显而易见。

    果然,杨嗣昌见大家都“心甘情愿”去充当诱饵,立马朗声道:“大家都知道,建奴骑兵很凶猛,这充当诱饵的人数不能太多,还要能顶住建奴的攻击,不然,建奴一眼就能看出来是计,根本就不会中计。现在我们这二十多万大军中能担此重任的,唯有卢象升卢巡抚手下的天雄军和戚元功戚将军手下的戚家军。所以......。“

    说到这里,他故意停顿了一下,略带得意的扫向卢象升和戚元功,随即大喝道:“卢象升、戚元功听令。“

    卢象升和戚元功虽然有些无奈,也只能应命出列,拱手站在那里等候着这位阁部大人的差遣。

    杨嗣昌毫不犹豫的下令道:“命你二人率天雄军和戚家军提前一个时辰出发,分别赶往涞水和新城方向,做出包抄建奴去路之势,如遇建奴围攻,速派人前来报信,本帅再带大军合围上去。”

    两万步卒分成两路,还提前一个时辰出发,去围人家十万骑兵,你这不是让人去找打吗!

    当然,这诱饵本就是去找打的,如果不去找打,那就不叫诱饵了。

    众将不由齐齐望向卢象升和戚元功,目光中有惋惜的,有担忧的,甚至还有幸灾乐祸的。

    建奴那可是十万骑兵,这两人手底下都只有一万步足,一万对十万,他们能顶住吗

    卢象升和戚元功倒是很淡定,他们齐齐拱手道了声遵命,脸上并无任何不满的表情。

    他们都对自己的手下有信心,虽说带着手下一万人不可能干翻十万建奴骑兵,但顶一两个时辰还是没问题的,杨嗣昌总不会故意见死不救吧。

    他们都想错了,杨嗣昌还真打算故意见死不救,他就是要害死这两个家伙,虽说一次只能害死一个,下次还有机会不是。

    他亲手砍了这两个家伙肯定不行,崇祯再宠信他也不会任由他无缘无故把两个有功将领给砍了。

    借建奴的手害死这两个家伙却没有多大问题,到时候他完全可以找各种借口糊弄崇祯,比如侦骑被建奴清理了,没及时收到探报什么的。

    反正打仗没有不死人的,只要他最后将建奴赶走了就行,这点他还是有把握的。

    不过,他也算错了很多东西。

    比如,这二十余万大军中的将领,可不止卢象升和戚元功是张斌一系的,四川总兵马祥麟、河南总兵秦拱明、湖广总兵秦翼明这三兄弟可都是张斌的人,只是秦良玉没有向外透露她已经加入了张斌一系而已。

    这三兄弟手下足有九万人马,其中还有川军白杆兵这样的精锐,他们如果一起上不说能干翻皇太极的十万满蒙骑兵,把皇太极逼走救出卢象升或者是戚元功还是没有问题的。

    还有,皇太极也不会按杨嗣昌的想法来,玩什么各个击破,开什么玩笑,他是来劫掠的,不是来找人拼命的。

    天雄军和戚家军在他眼里也不是什么诱饵,而是鱼钩,一口咬下去,会把嘴都扎烂,这个他相当清楚,当他得知天雄军和戚家军从两侧包抄上来的时候,心里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赶紧跑!

    天雄军的威猛,他早就有所耳闻,戚家军的彪悍,更是令他忌惮无比。

    浑河血战他仍然记忆犹新,那时候他率五千精骑便能杀得数万明军抱头鼠窜,但是人家几千戚家军和川军白杆兵却跟数万八旗精锐足足鏖战了一天,那一战,他们遭遇了与明军开战以来最大的损失,八旗精锐伤亡上万,连领兵将领都战死九名,浑河的水都杀红了!

    崇祯三年的那场大败更是让他对戚家军的恐怖有了重新的认知,戚家军的车阵正是后金铁骑的克星,为此他甚至专门操练了六万重甲步兵,问题这次他带的全是骑兵,重甲步兵全留在辽阳和沈阳一线了,如果用骑兵去攻击戚家军的车阵,他估计要干翻这一万戚家军,最少得损失三万精骑!

    天雄军的实力他并不是很清楚,但种种传闻都告诉他,这是一只足以与戚家军和川军白杆兵媲美的精锐之师,也就是说,他如果去攻击天雄军和戚家军,很有可能会损失六万精骑!

    他又不是来攻城略地的,而是来劫掠的,如果是来攻城掠地的,那没办法,再大的损失他都得上,因为人家进了城更威猛,能在野外消灭他们自然是最好的,现在,他又不是来攻城略地的,还跑去更天雄军和戚家军死磕,有毛病啊!

    而且,今时不同往日,天启元年那会儿,明军已经被他们杀的胆寒了,没人敢跑过去帮戚家军和川军白杆兵,但是这会儿就不好说了,其他各路明军他不清楚,川军白杆兵肯定会跑过来支援,他得到可靠密报



第八卷 第十二章 谁人能评说
    这次建奴入寇,大明京畿地区几乎被洗劫一空,顺天、永平、保定三府变得比西北旱情最严重的地方还要荒凉,那边的村镇至少还留下一些人家苦苦煎熬,而这会儿的京畿三府却是荒野千里,漫无人烟。

    皇太极劫掠了将近四十万人口和无数的粮食财物,心满意足的走了,大明朝堂却再次掀起一场风暴。

    这是建奴撤军之后的第一个早朝,由于建奴入寇期间全城戒严,多数大臣都被安排去各处城墙值守,所以,早朝不缀的崇祯也不得不暂停了早朝,这建奴一退,他便迫不及待的宣布,重开早朝。

    建奴入寇这段时间虽然没有早朝在京官员也不轻松,大多数人都是一天到晚守在城墙上,几乎就没下来过。

    张斌也是如此,他接到协理阜成门守卫的任务之后,干脆就将铺盖搬到阜成门的城门楼上,在里面住了下来,这还是他一个多月一来第一次回家睡觉呢。

    可惜,还没迷瞪两三个时辰,他便不得不爬起来了,因为早朝时间就要到了。

    天有点冷,可午门外的气氛却相当的火热,张斌过来的时候,竟然听到有人在那里高声喧哗,貌似是在骂杨嗣昌什么什么的。

    这午门外可不让喧哗,是谁这么大胆呢

    张斌抬头一看,不由满脸黑线,这家伙,竟然是自己的手下黄道周!

    当然,这个手下并不是他的亲信,而是他在詹事府的手下,这家伙,要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个喷子,看什么不顺眼张嘴就喷!

    对这家伙,张斌只有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无语。

    张斌对这家伙真的很无语,因为这家伙心是好的,人也很正直,就是这张嘴有点管不住,虽然每次他都有理有据,但朝堂不是市井,治国不是处理街坊邻居间的小矛盾,他这种方式,实在是让人无语。

    这会儿监察御史都已经站他身边在劝说了,但他仍然一副不依不饶的样子,敢这么不把监察御史当回事的,朝堂上下估计也就这么一位了。

    都察院负责监察百官,其中最直接的一项就是管理早朝的纪律,每天早朝,都察院都会派出数位监察御史监察百官的衣着、举止、言行。

    但有衣衫不整的,又或是官服不干净的,又或是走路歪七扭八的,随地吐痰的,高声喧哗的等等,监察御史都会记录下来,上奏弹劾,因此被批评教育,降职甚至是罢官的京官大有人在。

    但这黄道周却浑然不惧,因为他不在乎官位,他都因为这张嘴被崇祯处罚过很多次了,什么批评教育,罚俸,降职这些,他都经历过,甚至崇祯五年的时候,他都被温体仁等阉党排挤的不得不告病请辞,罢官回家了。

    温体仁倒台以后,这家伙又官复原职,成了詹事府左春坊左谕德,后面文震孟升任礼部右侍郎,他又被擢升为詹事府少詹事,妥妥是张斌的下属。

    那监察御史貌似拿这家伙没办法,他一见张斌来了,连忙跑过来向张斌求助,这家伙,他真管不住啊,只能请张斌这个顶头上司去管管了。

    张斌这个无奈啊,要说起来,这家伙跟自己还是同科呢,这家伙也是天启二年壬戌科进士,而且也是二甲进士出身,甚至这家伙跟自己还是老乡,要自己去呵斥这家伙,还真有点开不了口啊。

    张斌硬着头皮走过去的时候,这家伙貌似还在那里满脸激动的高谈阔论,骂杨嗣昌不是个东西,偏生听众还不少,很多人都围在四周附和呢。

    这家伙也太投入了吧,自己这个顶头上司都过来了,他竟然没发现,张斌无奈,只得咳嗽一声,打断道:“这个,幼玄,早朝的时候禁止喧哗。”

    黄道周转头一看是张斌,连忙拱手道:“大人,您也这么早啊,属下知道早朝的时候禁止喧哗,只是这杨嗣昌也太不是个东西了,仗着皇上的恩宠胡作非为,什么狗屁攘外必先安内,他竟然主张跟建奴和谈,此次建奴入寇,就是他一手造成的,京畿百姓因此被建奴糟蹋,生灵涂炭,属下实在是不吐不快啊!”

    张斌无奈的摇头道:“你不赞同杨大人的主张可以上奏折禀明皇上啊,不用在这里喧哗吧”

    说起这个黄道周这火又上来了,他愤然道:“大人,您不知道啊,这几天属下每天一个奏折,弹劾杨嗣昌,但皇上就是置之不理啊!”
1...183184185186187...25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