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星辰玖

    张斌看着杨嗣昌慢慢远去的背影,不由在心中感叹:“再见了,杨阁部,一路走好!”

    杨嗣昌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他认为,有二十余万大军在手,剿灭反贼李自成只是时间问题,至于张献忠会降而复判,他压根就没有考虑过。

    从京城赶往陕西有两条路,一条是横跨山西,从绥德州进入榆林镇,一条是南下河南,从潼关进入西安府,这两条道各有优劣,具体选哪条还要看实际情况。

    横跨山西的官道




第八卷 第十五章 糜烂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之地,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很多地方都是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

    这么个险要之处,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自东汉末年开始,历朝历代都在此处设立关卡,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更是将这里扩建成了一处关城,并设潼关卫驻守。

    潼关关城北临黄河,东、西、北三面城墙均高五丈,而南边的城墙,最高处高达十丈,整个城池周长将近十二里,若论雄奇,甚至超过天下第一关之称的山海关。

    面对这么一座雄关,杨嗣昌真傻眼了,这里竟有反贼驻守,着实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明初的时候这里倒是有足足五千多屯卫驻守,但是,自明武宗正德年间开始,卫所制度渐渐松弛,屯卫大量逃逸,到了天启年间,西北更是旱灾不断,潼关屯卫都差不多逃光了,这里几乎成了一座空城,连官兵都不驻守了,这会儿竟然被反贼扼住,杨嗣昌简直后悔不跌,早知道这样,派个一万人在此驻守,反贼怎么都攻不上来啊,现在,却轮到他来攻城了。

    这潼关攻的下来吗

    他真没什么把握,因为面向这边的东南两面城墙都不好攻击,南面城墙外地势是比较开阔,可以展开数万大军,但是,南面城墙高达十丈,拿什么攻上去,云梯也做不了十丈那么长啊!

    东面城墙倒是矮一点,但五丈也不算低了要知道京城的城墙很多地方都只有三四丈高,五丈高的地方都不多,这里,全是五丈高,简直要人命啊,云梯是能做出来,抬都抬死人啊,要爬上去,他都有点发怵,更为麻烦的是,这东面城墙外面地形狭窄,能容下几千人就算不错了,大军根本就展不开啊。

    怎么办

    没把握也得攻啊,整个关中都快被反贼占领了,他再不冲过去剿贼,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啊。

    杨嗣昌无法,只得下令二十余万大军在关城外择地驻扎,制造攻城器械,准备攻击关城。

    南面城墙他是不敢去攻击的,十丈高,人家随便丢块石头下来都能砸死一堆人,东面虽然施展不开,好歹城墙只有五丈高,还有攻上去的希望,他准备派人轮流攻击,希望能耗开这天下有数的雄关。

    二十余万明军就这样在潼关外的崇山峻岭中驻扎下来,这里的地形复杂无比,二十余万明军想驻扎在一起都找不到足够宽敞的地方,只能东一个山头,西一个山谷驻扎的到处都是,一时之间,这潼关外面号令声不断,传令兵来回飞窜,明军将士又是扎营又是伐木,忙的不亦乐乎。

    而这个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张献忠也坐不住了,听闻李自成重举反旗,并攻占了潼关要隘,正与二十余万官兵在关口处大战,他这心里便骚动的不行了。

    好机会啊,朝廷大军都被闯王吸引到潼关去了,整个西南就跟没设防一样,任他纵横驰骋,不趁机疯狂劫掠扩张,更待何时!

    这会儿有重镇襄阳在手,怕个屁啊,大不了朝廷大军来了又缩回襄阳城里,官兵还能咬的到他吗。

    他忍不住将目光投向襄阳周边,准备先叼几块肥肉再说,这会儿要说最肥的,当属朱明皇室宗亲,这些个龙子龙孙可不得了,随便哪个亲王府了最少都有上百万两金银,随便哪个郡王府里都有数十万两金银,一抓一个准,绝对不会落空。

    反正襄王他也杀了,老朱家的祖坟他也刨了,再多宰几个亲王郡王也没什么,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趁朝廷大军无暇南顾,赶紧杀啊,抢啊!

    很快,他便确定了目标,那便是湖广承宣布政使司的首府武昌城和城里的楚王朱华奎。

    武昌离襄阳只有六百余里,并不算太远,比潼关近的多,就算潼关外面的明军主力收到消息前来增援,他也有时间率军退回襄阳。

    这个楚王朱华奎可不得了,他已经在位六十多年了,不知道搜刮了多少财富,传闻,在朱明皇室的亲王里面就他的财富能与福王朱常洵相媲美,这家伙的财富简直无法估算,而且,武昌虽然是湖广首府却没有任何驻军,防御力更是比襄阳差了十万八千里,这么大一块肥肉,不吃白不吃啊。

    张献忠将武昌城里的消息探查清楚之后,便挑选精锐,假扮各种身份,偷偷潜入武昌城,这会儿他手里什么州府县衙大印,兵备道大印,屯卫指挥使大印一堆一堆的,不管是伪造路引还是伪造军令都方便的很,派数千手下潜入武昌城都没有问题,拿下武昌城对他来说简直易如反掌。

    其实这时候武昌城里的湖广承宣布政使司官员早在张献忠攻占襄阳的时候就担心这大贼酋会挥军南下,攻占武昌,他们多次跪求楚王朱华奎捐资助饷,召集屯卫,操练士卒,固守武昌。

    但是,楚王朱华奎之吝啬程度也与福王朱常洵有得一拼,他竟然以俸禄微薄为名,拒绝捐资,他的俸禄相对于他奢华的生活来说的确算是“微薄”的了,问题他的收入靠的并不是俸禄啊,他在位六十多年,凭借朝廷撑腰,强取豪夺,不知道掠夺了多少土地,积累了多少财富,那点俸禄算个屁啊!

    这楚王朱华奎不肯捐资助饷,湖广官员又是真正的俸禄微薄,根本就拿不出钱来充当军饷,朝廷更是把所有钱粮全部用来支持杨嗣昌的剿贼大计了,武昌城的城墙就这么一直空着,空有高达三丈的城墙却没有士卒驻守,根不设防一样。

    张献忠忙活了十余天,终于将上千精锐送进了武昌城,这个时候,他一把扯掉归顺的假面具,率十万大军一路猛赶,直扑武昌城而去,至于襄阳城,则由罗汝才和剩余的十余万大军驻守。

    武昌城里的官员收到消息,一个个都吓得魂不附体,他们一面八百里加急上奏朝廷,一面组织武昌城附近的屯卫进城驻守,整个武昌城顿时风声鹤唳,慌乱无比。

    要说武昌附近的屯卫还真有不少,什么武昌卫、黄州卫、武昌左护卫、武昌右护卫等等,加起来足有十余个卫所,虽说屯卫逃逸严重,召集一两万屯卫还是不成问题的。

    主要问题是湖广都司没钱啊,他们发出紧急调令之后,附近卫所的指挥使是派人过来了,但是都是光人,甚至连武器都没带,就更别说粮食了,武器湖广都司的武库里倒是有一些,堪堪能装备这紧急集结过来的万余屯卫,但是,他们没粮食啊,一万余人的口粮,谁负担的起。

    他们东拼西凑,最后也只能勉强凑出这上万屯卫几天的粥水钱,要想让他们吃顿饱饭都不能成。

    当然,也不排除这些官员里面有很多贪官污吏,本身有钱,但是,他们那点钱也撑不住啊,上万屯卫一天光是吃喝就得花去千余两,再加上饷银,一个月就是数万两,这钱,谁承担的起啊,就算他们勉强能承担一两个月他们也不敢出啊,他们俸禄那么低,这钱哪来的这不摆明了告诉别人他们在贪腐吗!

    他



第八卷 第十六章 张斌再出山
    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病死襄阳,十余万官兵无奈退守郧阳,整个大明西南和西北的形势一片糜烂。

    崇祯闻讯,悲痛莫名,他亲自为杨嗣昌撰写了祭文,并追赠其为太子太傅,又下旨抚慰其家人,一连忙活了几天。

    而这个时候,京城已然一片哗然,朝中大臣纷纷上奏,请皇上速速下旨派人前去西南和西北坐镇,请皇上追究杨嗣昌的责任。

    对于群臣弹劾杨嗣昌的奏折,他一律留中不发,并且在早朝的时候撂下一句话,“杨嗣昌系朕简用,用兵不效,朕自鉴裁,况其尚有才可取,且已为国捐躯,尔等拼命上疏,意欲沽名呼如此污蔑朝廷重臣,本该重治,尔等又说朕庇嗣昌,姑饶这一遭!”

    这朝臣弹劾杨嗣昌的事情就被他这样压下去了,但是西北和西南的局势却不是一句话就能压下去的,崇祯这会儿也慌了神,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苦思无解的情况下,他不得不求教于人,不过,他并没有找张斌,而是招来了内阁首辅徐光启。

    徐光启虽然没有领兵打过仗,兵法还是很娴熟的,而且还出过几本兵书,崇祯问计于他倒没有什么错。

    问题你放着张斌这么一个能臣干吏不用,一味胡搞瞎搞到底又是为了什么呢

    这个问题,基本上没人敢问他,就算是杨嗣昌都不敢这么问,但是徐光启却敢,因为他当官当够了,就算被罢官削籍也无所谓,崇祯总不可能因为这一句话的事就把他拖出去砍了吧!

    当然,张斌并没有让他去冒这个险,他这完全是“自作主张”,想为张斌出这最后一份力。

    君臣一番见礼之后,崇祯便满脸焦虑道:“子先,西北和西南的局势糜烂至此,你可有良策”

    徐光启来之前已经想好了,不管怎么样,这次一定要帮张斌复出掌权,而崇祯问这话,正是个好机会,所以,他不答反问道:“皇上,微臣斗胆,请问皇上,为什么皇上如此赏识杨嗣昌却对同样才能出众的内阁次辅张斌弃而不用呢”

    他这话算是客气的了,杨嗣昌的才能跟张斌比起来就是个屁,他只是不想打击崇祯而已。

    徐光启是不擅争权夺利,但是,这并不是因为他智商或者说情商不够,而是性格使然,他也明白是倔驴脾性,你只能顺着他的毛捋,把张斌和杨嗣昌相提并论,他应该就不会心生反感了。

    崇祯闻言,果然未曾露出一点不满的表情,而是开始反思,他为什么重用杨嗣昌而打压张斌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张斌和杨嗣昌给他的印象不一样。

    张斌被温体仁等阉党余孽诋毁污蔑,已经在他心中形成了谋国权臣的印象,再加上他生性多疑,所以,他对张斌的猜忌一直挥之不去。

    而且,张斌本人也没有一味的顺从他,哄着他,以致他隐隐觉得张斌跟他真不是一条心,这样就更加重了他对张斌的猜忌。

    杨嗣昌就不一样了,他当信王的时候就拜读过杨嗣昌的大作,对杨嗣昌崇拜的不得了。

    而且,后来杨嗣昌表现的相当好,对他更是“言听计从”,使他有找到知音的感觉,所以他才会重用杨嗣昌而弃用张斌。

    这个时候,他就像翻书一样回想着以前的事,温体仁等人诋毁张斌的情景一一浮现在他脑海之中,他下意识辩解道:“这个,并不是朕有意不用双全,主要是很多朝臣都在朕面前说过,双全此人与汉之曹魏颇为相像,不宜重用啊。”

    徐光启也是豁出去了,继续追问道:“那又是写什么人在皇上面前这么说的呢”

    崇祯回想了一下,尴尬的道:“温体仁、王应熊、唐世济等人都这么说过。”

    徐光启闻言,不由摇头叹息道:“皇上,这是他们在诬陷张斌啊,这些奸佞小人为了争权夺利,什么事都干的出来,就像他们当初诬陷毕自严毕大人,曹于汴曹大人一样,事实证明,毕大人和曹大人都是忠臣,而温体仁等阉党余孽都是祸国殃民的奸佞啊!他们诬陷张斌,正证明张斌是少有的忠良,皇上,明察啊!”

    崇祯闻言,不由一愣,毕自严和曹于汴的事他当然记得,只是他很少把这些事联系在一起想,更没有把他们的事和张斌的事联系在一起想过,这会儿想来,还真是这么回事,这帮阉党余孽,不知道害得他错怪了多少忠臣,他忍不住问道:“双全真的可以重用吗”

    徐光启郑重的点头道:“当然,张斌温文尔雅,怎么可能是曹魏之辈,他完全是被冤枉的,微臣跟他虽然不是很熟,也能看出来,他绝对是那种为国为民的忠臣。”

    这话就有点骗人了啊,他跟张斌还不熟那就没几个人跟张斌熟了,看起来从不撒谎的人骗起人来别人压根就不会防备。

    崇祯果然信了,他承认错误的勇气还是有的,他想了一阵,便点头承认道:“看样子,朕是错怪双全了,这个暂且不去说了,还是先说说西南和西北之事吧,子先,你可有良策。“

    徐光启见状,不由松了口气,皇上终于意识到自己想错了,虽然以他多疑的性子,对张斌的猜忌不可能尽去,但是,让张斌重掌大权应该是没多大问题了。

    他顺势拱手道:“皇上,微臣的特长是编书,要论西南和西北之事也只能纸上谈兵一番,张斌张大人才是解决西南和西北问题的良选啊,不论建奴还是贼寇,都曾败于其手,西南和西北局势已然糜烂不堪,也只有他才能力挽狂澜了。”

    崇祯闻言一愣,他想了一会儿,不由缓缓点头道:“你说的很对,现在,唯有双全才能力挽狂澜了。你先下去吧,来人,传张斌。”

    徐光启恭敬的退了下去,他走到门口的时候,忍不住和曹化淳激动的对望了一眼,两人就差击掌相庆了。

    张斌终于获得了重掌大权的机会,这次,他怕是要一飞冲天了。

    其实,杨嗣昌的死讯传回京城的时候,张斌就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崇祯必定会找到他头上来,因为西北和西南那糜烂的局势,根本就没有人敢接手,唯有他才能力挽狂澜,他只是没有想到徐光启会不顾惹怒崇祯为他说项而已。

    这事真的相当危险,像这几天就有人为黄道周说项,劝崇祯重新启用黄道周,结果,崇祯不但没有重新启用黄道周,还把上奏说项的江西巡抚解学龙撤职查办,充军广西!

    还好,徐光启说项成功,崇祯终于准备重新重用张斌了。

    张斌一路从内阁值房走过来,遇到了喜气洋洋的徐光启,又看到了暗自激动的曹化淳,他已然明白,崇祯怕是要再次启用自己了。

    不过,这次崇祯的态度却骇了他一跳,君臣一番见礼之后,



第八卷 第十七章 纳捐助饷
    崇祯也是那种胆大妄为之人,他知道加征税赋会使老百姓日子更难过,但是,他认为该加的时候还是要加,如果张斌敢提,他真敢加!

    张斌当然不会干这种饮鸩止渴的蠢事,他的计划是需要更多的人马,但是,这些人的粮饷马并不需要朝廷负责,更不需要崇祯加征税赋。

    他正想趁此机会把东番九卫的战兵光明正大的拉出来呢,这个时候东番九卫战兵数量连十万都不止了,拉十万人出来自然没有任何问题。

    不过,这十万人马不能突然出现,更不能让崇祯知道是他私自招募的,如果让崇祯知道他暗地里招募了这么多军队,不跟他翻脸才怪。

    明朝并不是不准招募士兵,但是必须经过皇帝允许,在兵部报备之后才能招募,这种士兵称为私募兵。

    私募兵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明朝前期和中期很少具备这种特定环境,所以,那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私募兵的记载。

    但是,到了明朝后期,由于屯卫逃逸严重,各都司卫所剩下的屯卫本就不多,再加上屯卫体系糜烂,就算剩下的这些屯卫大多也成了都司卫所军官手下的农奴,甚至有的还成了兵痞、地痞、流氓,所以,很多将领都不愿意用屯卫,宁可用私募兵。

    私募兵中比较有名的就是戚家军和川军白杆兵,这两支劲旅里面基本没什么屯卫,都是戚继光和秦良玉等人在地方上招募的平民,其赫赫战功也足以证明,这个时候的屯卫甚至还不如训练有素的平民。

    张斌就是想趁机将东番九卫的战兵变成名正言顺的私募兵,虽然东番九卫都是在编卫所,这些战兵也是从屯卫中挑选出来的精锐,他还是不想这些战兵以屯卫的形式出现,因为一个卫所满编也就五千多户屯卫,他无法解释这十万大军是怎么来的。
1...185186187188189...25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