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星辰玖
其实,萨尔浒之战对大明的影响并不足以致命,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明就算损失了五六万将士,就算丢失了铁岭和开原,还不至于一蹶不振。
而后金,那时候连马都算不上,他们就算取得了萨尔浒大战的胜利,就算占领了铁岭和开原,就算统一了女真诸部,人口还是不到百万,军队还是不到十万,在巨无霸一般的大明面前,他们仍然是那么的渺小,只要大明不自断手脚,自毁长城,他们想要再次击败大明都难。
杨镐公报私仇导致萨尔浒惨败,浙党还在极力维护他,但是后面铁岭和开原相继失守,京师大震,御史言官不顾浙党打压,纷纷上奏弹劾杨镐之过,浙党终于压不住了,杨镐被打入天牢,判为死罪。
万历四十七年,铁岭和开原相继失守,明神宗连忙组织廷议,朝堂官员纷纷推举原辽东巡按御史熊廷弼代替杨镐经略辽东,明神宗临死之前英明了一把,采纳了朝臣的建议,擢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杨镐为辽东经略。
这熊廷弼虽为楚党,但却是难得的干吏,他赶到辽东后,招置流民,扩充军队,整肃军纪,打造战车,炼制火器,浚壕缮城,使得辽东诸城防御力大增,努尔哈赤面对熊廷弼打造的坚固防线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望城心叹。
辽东形势就这样被他稳住了,不出一年,他便将辽东军扩充到十余万,战力甚至超过了萨尔浒大战之前。
紧接着,他便开始派兵出击,不断骚扰建奴在浑河上游的据点,搞的努尔哈赤焦头烂额,几欲喷血。
如果形势这样发展下去,建奴必定饮恨收场,因为无论是国力还是人口,当时的建奴都无法和大明相比,就算纯用骚扰战术,也能耗死他们。
可惜,这个时候,一个无耻之徒又跳出来作怪了。
这个无耻之徒就是即将出世的浙党首领姚宗文!
当然,这个时候姚宗文还不是浙党首领,这姚宗文原为户科给事中,因丁忧离职回乡,归朝以后想入补做官,却没人愿意
第八卷 第七十三章 勇者的选择血战到底
雄城沈阳这么轻易就被建奴拿下了,着实令人扼腕叹息,但是,更令人悲叹的还在后面。
辽东巡抚袁应泰坐镇辽东首府辽阳,听闻建奴大军进攻沈阳,立刻就调集大军前往救援,他总共调集了四路大军,总计将近四万人马。
如果这四万人马能齐聚沈阳,那努尔哈赤唯有选择退兵,不然,他不但攻不破沈阳,还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因为他手下这会儿总共也才不到六万人马,沈阳的守军和援军加起来差不多也有六万,作为进攻方这个兵力对比是相当危险的,一不小心就会全军覆没。
这个时候熊廷弼被无端罢免的弊端又体现出来了,四路人马中,有三路是熊廷弼提拔的将领统领的辽东新军,他们根本就不怎么听袁应泰的指挥,袁应泰令他们已最快的速度赶到沈阳支援,他们却按普通行军速度在慢慢悠悠的前进,唯有老将陈策率领的四千川军白杆兵和三千戚家军疾行了一天一夜,第二天一早便赶到了沈阳城外的浑河南岸。
可惜,这个时候沈阳城早就被拿下了,努尔哈赤正在集合大军准备直扑辽阳呢。
老将陈策顿时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要么就地结阵抵抗,要么掉头就跑。
如果就地结阵抵抗的话他们还能获得一丝喘息之机,好好休息一下,恢复一下体力,但是,他们总共才七千人马,肯定是干不过将近六万建奴的。
如果掉头就跑,他们体力却跟不上了,因为他们已经疾行一天一夜了,再跑又能跑多久,而且,这个时候建奴铁骑已经初具规模,将近六万建奴最少有三万是骑兵,两条腿再怎么样也跑不过四条腿,他们就算是跑,也跑不掉了。
更为可虑的是,他们身后还有总兵李秉诚、朱万良、姜弼始等所率的三万援军,如果他们这一路败退,势必影响其他三路,造成溃败。
陈策召集童仲揆、戚金、周敦吉、秦邦屏和秦民屏等将领一商议,最后决定,就在这浑河,跟建奴死磕,就算是死,也要死的有尊严!
他将七千人马分成了两部分,周敦吉、秦邦屏、秦民屏率三千川军白杆兵渡河,在浑河北岸结阵迎敌,他和童仲揆、戚金率领剩余的四千人马在南岸布阵,准备跟建奴血战到底。
他之所以派出三千川军白杆兵渡河到北岸迎敌也是没有办法,因为要将他们携带的战车和粮草车布成车阵需要时间,而且戚家军有很多火器都装载在粮草车上,卸下来准备弹药也需要时间,如果他们这边正在布阵,建奴骑兵突然冲上来,那就不用打了,不但车阵布不成,全军都会因此大乱。
周敦吉、秦邦屏和秦民屏虽然知道他们是去北岸送死的,还是义无反顾的率三千白杆兵直奔北岸而去,而陈策、童仲揆和戚金则在南岸迅速整理车辆、马匹、火器,按戚继光和俞大猷留下的军事操典,指挥士兵摆开车阵。
努尔哈赤这会儿正集结大军准备进攻辽阳呢,辽阳方向突然窜过来几千明军他当然知道,他的确是想趁这股明军撤退时乘势掩杀,没想到,这几千明军不但不撤退,还派几千人渡过浑河结阵以待!
看这架势,来者不善啊,他并没有因为对方只有几千人就轻敌大意,他也知道明军中很有一些百战精锐,人家既然敢几千人过河,就证明人家不是任人揉捏的软柿子,所以,三千白杆兵刚一过河结阵,他便派出凶悍的正白
第八卷 第七十四章 被染红的浑河血日
浑河并非天堑,就算没有浮桥,打马涉水也能过河,建奴大军很快便冲过浑河,五万多对四千,而且还是在一坦平洋的原野上,野战无敌的建奴铁骑要歼灭这股川浙联军貌似难度不大。
但是,这时候戚家军车阵已经布置完成,这套车阵是戚继光、俞大猷在北方防御蒙元鞑靼时期,摸索出的一套用步兵尤其是火器步兵对付骑兵的行之有效的战法,战车在行军时可以装载粮草、兵械、军火,驻扎时可围起做营寨,防御时车围成环形防御阵地,士兵以车为掩体,释放火铳火炮,在与蒙元和东瀛作战时,车阵都发挥过重大作用。
建奴此时还不知道车阵的厉害,他们渡河以后,很快便将戚家军的车阵团团包围,并派出左翼四旗两万多骑兵对车阵发起了攻击。
这下,车阵的恐怖作用发挥出来了。
骑兵冲击到三百步时,戚家军兵的虎蹲炮首先开火,一个排炮齐射轰乱了后金军的进攻队形;
骑兵冲击到两百步时,车阵内劲弩齐发,建奴骑兵成排倒下;
建奴仗着骑兵的冲击力和自身的凶悍,继续冲击到百步步内,同时开始在马上弯弓射箭,但这百步内正是戚家军轻火器的火力范围,戚家军将士的火铳、火箭以及其他名目繁多的火器齐射,建奴纷纷落马。
而且建奴发现以往总结出来的明军火器“临敌不过三发”,三发子弹之后军阵就被冲破的经验在这支明军身上不灵了,车阵后边三列戚家军士兵有节奏的此起彼伏,使他们的射击总不间断,这正是戚家军训练有素的火铳三叠阵。
最后还是有凶猛的建奴骑兵,突破火力网冲击到了车阵前,此时戚家军中马上冲出手持长枪、狼筅等长兵器的士兵组成鸳鸯阵将其刺倒,两轮进攻之后,建奴坠马伤亡者达三千多人。
正当戚家军与建奴主力鏖战正酣之时,后援的明军在朱万良、李秉诚等几位总兵的率领下开进到离沈阳十几里的白塔铺一带,而且其前锋成功的击退了后金的二百名斥候骑兵,这下戚家军和残余的川军白杆兵终于有了一线生机。
可惜总兵李秉诚、朱万良、姜弼始等畏敌怯战,停在原地不敢上前,努尔哈赤抓住明军怯战的弱点,派出皇太极率镶黄旗五千余骑兵向三万明军发起了主动攻击,这三万明军竟然被其逼退数十里!
这样建奴便能一心一意全力准备歼灭这支失去后援和退路的明军精锐了,努尔哈赤随即下了死命令让八旗轮番饱和攻击,无论如何也要歼灭这支明军精锐!
浑河南岸顿时喊杀震天,三千戚家军和一千多川军白杆兵与五万多建奴主力展开血战,双方你来我往,拼杀了将近一天,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杀的横尸遍野血流成河。
建奴的这种死攻在弃尸累累之后收到了效果,戚家军弹尽矢绝之后,车阵终于被打破!
建奴突入车阵之后,戚家军立刻以哨为单位组成鸳鸯阵,与敌展开惨烈的肉搏,每个队形中长枪兵、狼筅兵、镋钯兵、藤牌兵、刀兵相互掩护配合与敌鏖战,特别是那些指挥鸳鸯阵的刀兵,手中都是凶猛异常的戚家军刀,长刀挥舞之处建奴无不血肉横飞。
但是,戚家军终究寡不敌众,再加上连续一天一夜的急行军以及激烈战斗造成体力不支,戚家军将士不断的倒下,老将陈策也在斩杀了十几个敌人后,倒在了血泊之中。
总兵童仲揆见事已至此,毫无挽回的余地,便想趁乱撤离战场,但是,戚家军统帅戚金却一把拉住他的站马,泣血嘶嚎道:“大丈夫报国就在今日!”
童仲揆闻言,一阵热血上涌,大丈夫报国就在
第八卷 第七十五章 妇人之仁失辽阳
浑河的血日终于落下了,带走的不但是戚家军和川军将士的性命,还有天启朝辽东战场大明最后的希望。
如果沈阳城中的总兵贺世贤不贸然出击,等四万援军抵达,大明或许还有希望。
如果总兵朱万良、李秉诚和姜弼始能听从袁应泰的指挥,率军疾行与老将陈策并驾齐驱,浑河之战或许又是另外一个结局。
如果他们后面不畏敌怯战,在建奴围攻戚家军的时候能冲上去跟敌人拼命,或许还能逼的建奴退回沈阳城。
浑河血战之后,辽东已经没有如果,因为大明最强的精兵和最勇猛的悍将都在这一战死光了,辽东已无人能阻挡建奴的步伐,至少这个时候,辽东没有。
这个时候的辽东或许还有那么几位悍不畏死的猛将,但是,他们却没有合格的统帅,他们的临时统帅袁应泰只是个纯粹的文官,根本就不会领兵打仗。
袁应泰代熊廷弼经略辽东也是无奈之举,对于大明朝廷和他本人来说都是无奈之举,因为这个时候的阉党还不够成熟,他们撸掉熊廷弼只是临时起意,不管是姚宗文还是魏忠贤,都没仔细考虑过撸掉熊廷弼之后的事情。
姚宗文原本只是想刁难一下熊廷弼,然后讹点钱,没想到这熊廷弼这么不识趣,他撸掉熊廷弼的想法是被气出来的,并不是早有预谋。
至于魏忠贤,那就更是操蛋了,他就是因为痛恨东林党才想着要撸掉东林党支持的熊廷弼,纯粹就是临时起意,想要展现一下自己的手段。
简单来说,就是,我看你跟东林党关系好,不爽,我要撸掉你,以此来警告其他朝堂官员,让他们眼珠子放亮一点,不要跟着东林党混了,赶紧来跟着洒家混,不然,洒家把你们全撸了!
他这会儿是只管杀不管埋,把熊廷弼撸了却没有准备好接班人。
袁应泰就这样被赶鸭子上架从辽东巡抚变成了代理辽东经略,他的职位并没有提升,他的职责却变了,他从此不再是只管民政和后勤的文官,军政也压在了他的肩上。
袁应泰这个人,怎么说呢,管民政他是一把好手,他曾经在临漳治水,他曾经在河内修渠,他曾经在山东赈灾,每到一地都想尽办法为老百姓谋福利,深得老百姓的爱戴。
他管后勤也很有一手,万历末至天启初他以按察使的身份在永平治水并负责辽东的粮草和军需供应,关外的粮草、火药、箭矢等他都能及时供应,深受经略熊廷弼信赖,这才将其提拔为辽东巡抚。
可惜,他虽然精明能干,能力却都在文职上,用兵并非其所长,而且他还有个缺点,那就是太过宽厚仁慈,或者说他是典型的妇人之仁。
严格来说,宽厚仁慈并不是一个缺点,很多时候还是个优点,治理民政的时候,对老百姓宽厚仁慈,老百姓就有福气了,但是,用宽厚仁慈来治军,那就完了!
慈不掌兵,这是常识,治军必须执法严明,严肃军纪,不然,手下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如果他军纪严明,贺世贤敢在打仗的时候饮酒吗,你敢饮酒,直接拖出去一顿军棍,看你还喝不喝了。
如果他军纪严明,朱万良、李秉诚和姜弼始敢拖拖拉拉吗,你们敢延误军机,直接拖出去砍了,看你们还敢不敢阳奉阴违了。
可惜,他军纪一点都不严明,领兵将领犯了错,甚至是不听他指挥,他压根就不责罚,朱万良、李秉诚和姜弼始拖拖拉拉,畏敌怯战,以致老将陈策所率的戚家军和川军白杆兵全军覆没,他为了所谓的团结,竟然当这事没发生过一样,这三个家伙逃回来以后,他还是对他们客客气气。
这下,这些将领更不把他当回事了,努尔哈赤率五万八旗精锐直扑辽阳的时候,他要求各路人马进辽阳城固守,朱万良、李秉诚和姜弼始尿都不尿他,径直联合另外两个总兵侯世禄和梁仲善跑去城外五里与建奴接战,结果被打的大败而回。
这个时候,袁应泰如果能拿出男人的尿性来,强硬一把,强令这五位总兵率军进城死守,或许辽阳城还不至于失陷,因为他们五位总兵手下足足又五万人马,一次接战失利损失的人马也不到一万,再加上城中守军,还是五万人马,五万对五万,建奴要能拿下当时的辽东第一雄城辽阳,那努尔哈赤就是战神了。
可惜,他还是妇人之仁,五位总兵不愿领兵进城,他不但不呵斥,不责罚,反而出城去慰问他们!
结果,建奴大军一冲过来
第八卷 第七十六章 经抚不和内斗起
袁应泰因为妇人之仁丢失了辽阳,紧接着,努尔哈赤挥军一路南下,占领了辽河以东所有区域,辽东形势至此已然糜烂不堪。
这时候,大明朝廷又紧急将辽海道兵备副使薛国用紧急提拔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代经略之职。
这薛国用倒是熟悉辽东,熟悉兵事,他收拾辽东残兵,整肃军纪,慢慢又稳住了辽东的形势,朝堂官员一见这人可用,很快便将其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经略辽东,并擢宁前道右参议王化贞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广宁协助他处理辽东军务。
如果薛国用能一直干下去,或许,辽东还能止住颓势,大明还能以辽河为界,与建奴分庭抗礼,可惜,这薛国用很快便因操劳过度病倒了,而且病的相当严重,已然不能理事,所有军务都只能交给广宁巡抚王化贞处理。
这王化贞做人倒是颇为圆滑,他是万历四十一年进士,而那年的主考官正是当朝内阁首辅叶向高,所以,他便尊叶向高为座师,颇得叶向高的照顾。
但是,他却不像他名字那么忠贞,明里,他是东林大佬叶向高的弟子,应该算是东林党人,但是,暗里他却倒向了阉党兵部尚书张鸣鹤,而且还和魏忠贤的干儿子徐大化打的火热,从而博取魏公公的欢心。
他这会儿是在东林党和阉党之间左右逢源,所以,辽东之事皆由他一个人说了算,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可惜,他是那种典型的眼高手低,纸上谈兵型统帅,着实令人放心不下,所以,内阁大学士刘一燝向天启建议重新启用熊廷弼经略辽东。
这个时候的天启刚刚继位,倒还没闷头去做他的木匠活,偶尔他还是跑出来听听朝臣建议的,对于刘一燝重新启用熊廷弼的建议他深以为然,于是熊廷弼又重新踏上了经略辽东的道路,天启为了给他表示对他的重视甚至还给他配了五千京营屯卫,以壮声威。
可惜,这个时候朝堂只是已经不是天启说了算了,而是东林党和阉党说了算。
王化贞是在东林党和阉党之间左右逢源,颇为骄纵,他认为自己就能把建奴击败,对熊廷弼的到来他是颇为反感的,所以,他暗地里疏通了一下,请阉党对熊廷弼的任命做了手脚。
而熊廷弼却仅仅和东林党搞好了关系,跟阉党,那简直是死对头,阉党认为,能搞他一下,自然要搞他一下,这会儿天启已经下旨了,熊廷弼已经是辽东经略了,这个不好做手脚,做了手脚天启肯定会知道,怎办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