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星辰玖

    大学士孙承宗见辽东局势糜烂,自请行边,撤换王在晋,亲自督师,修筑关宁锦防线,收复失地四百余里,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余里,解救辽东平民上百万。

    然而,形势刚刚好转,孙承宗又因阉党不停弹劾,被迫辞职。

    阉党又换上了畏敌怯战的高第,高第一上任,立马令辽东军民放弃关宁锦防线,努尔哈赤顺势引兵而来,还好,袁崇焕不听高第命令,死守宁远,取得了宁远大捷,努尔哈赤也因宁远之战中受伤过重,不治身亡,大明又有了喘息之机。

    但是,不管是宁远大捷还是后面的宁锦大捷,对于辽东腹地的平民来说,都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两次大捷都是被动防守,并非主动进攻,深陷辽河以东的一百多万辽东平民仍然处在后金的残酷压迫中。

    直到崇祯元年,辽东平民终于迎来了曙光,因为平辽大将军毛文龙奉福建巡抚张斌之命,开始偷人了!

    这天早上辰时一刻,辽东半岛南部,金州卫以西的红嘴堡外突然蹄声震天,数十后金铁骑,策马扬鞭,直奔城堡大门而来。

    门口守卫的十个诸申士卒远远看到来者穿着正统的旗人作战制服,并未采取任何防卫措施,只是直挺挺的站在大门两侧,等着人家前来交涉。

    没想到,那数十骑离城堡大门都不到一百步了,丝毫都还没有减缓马速的意思,那架势,摆明了就是要直接打马闯进城堡。

    守卫小队长见状连忙站在出来用女真话大喊道:“来着何人,干什么的”

    百步距离,打马狂奔转瞬及至,那领头的骑士并没有答话,反而对着那小队长伸出的胳膊就




第三卷 第八十六章 东番兵事(上)
    蓝天白云,海风徐徐,战船如楼,风帆林立,一支明军船队在东番北部海域排着整齐的阵列缓缓前行。

    其中一艘大福船,辽东平民张盘正靠坐在船舷上,手拿一根蕃薯条,时不时嚼上一口,看上去清闲无比。

    八年了,从金州卫失陷那天开始,这八年时间,他从来没有过这么安宁、祥和、幸福的感觉。

    他出生于金州卫一个普通农户家庭,家中原有五口人,除了他的父母,上面还有两个姐姐,那时候,他家里虽只有十余亩薄田,但一家人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日子凑合着还能过。

    由于他是家中的老幺,父母和两位姐姐对他都宠爱异常,有什么好吃的都留给他吃,如果能有点余钱买点布料绝对先给他做新衣服,那时候他感觉特别幸福,甚至还幻想着长大以后娶妻生子,和父母一样,带着儿女,和和美美的过下去。

    但是,这一切,从八年前开始,就变了。

    那一年,建奴入侵,那一年,明军大败,那一年,所有父老乡亲还没来的及逃跑便落入建奴手中成为贱民。

    建奴凶残暴戾,从来就不把辽东平民当人,什么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连头发都要按他们的要求剃,不然就是死。

    他们收税也收的特别重,说是好心好意分什么田地,其实那些田地原本就是他们自己家的,原来他家勉强还能靠十余亩田地度日,但是,建奴一来,那税赋重的他们就没吃过一顿饱饭。

    如果光是吃不饱也就算了,他们还必须给建奴去种地,一年到头,累的要死,稍有懈怠都会挨顿鞭子。

    大家都受不了这种生活,第二年就反了,也不知道是谁带的头,第二年粮食一收,父老乡亲们便跟着造反的人一起躲进山里,用锄头菜刀自保,守护着自己的家人。

    结果,没坚持多久,所有人便被建奴抓回去了。

    这次,他们见识到了建奴真正的凶残之处,所有男丁,十二岁以上,全部拖到一边砍了,其余人,全部贬为农奴。

    那年他正好十一岁,幸免于难,但是,他的父亲却被拖了出去,当着一家人的面,砍了!

    紧接着,他两个姐姐也被建奴抓走了,从此以后,了无音信。

    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天天过着猪狗不如的日子,一过就是三四年。

    前年的时候,因为粮食欠收,建奴下了个荒唐的命令,所有年老体衰的,全部去当地牛录那里受死,不要浪费粮食!

    一开始,自然没有人会老老实实去受死。

    但是,紧接着,建奴就开始清查了,没有按命令执行的,一家老幼,全部处死!

    一家又一家,不知道杀了多少家,大家终于怕了,母亲就那么含泪看着他,不舍的离去了。

    父亲、母亲、姐姐,张盘在心里一个个念着亲人的名字,常年没日没夜的劳作,心神俱疲,父亲和姐姐的样貌他已经记不大清楚了,唯有母亲那不舍的眼神深深的刻在他脑海中。

    “张盘,你怎么了,又想亲人了啊”一个熟悉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

    是柱子,跟他一样,都是镶白旗牛录古尼音布的农奴。

    张盘抹了把泪水,微笑道:“没什么,都过去了,我们终于逃出生天了。”

    柱子感慨道:“是啊,我们终于逃出来了,这都在海上飘了半个月了,他们也不知道要把我们送到哪里去。”

    张盘无所谓的道:“不是说了吗,福建东番卫,不管是哪里,总比辽东好。”

    柱子跟着点头道:“是啊,只要能逃出那个鬼地方,去哪里都行。”

    正在这时,甲板中间的船舱前突然响起一声大喊:“吃饭了,吃饭了,大家都拿着碗,排好队,不要挤啊。”

    这都吃了半个多月了,大家早已不是刚从辽东逃出来那会儿,看见白米饭就会发疯的那种了,所有人都老老实实走到放碗筷的地方,从箩筐里拿起一副碗筷,老老实实的在甲板上排起了长队。

    这艘大福船上总共有两百多辽东逃出来的平民,一个老人都没有,小孩也不多,大部分都是十多二十岁的年轻人,连三十岁以上的人都很少。

    打饭的士卒也相当熟练,那饭勺和菜勺飞舞起来,让人眼花缭乱,很快,便轮到柱子和张盘了,前面柱子刚把碗伸出去,便忍不住问道:“大哥,还有多久到地方啊”

    那打饭的士卒飞快的给他装了一大碗饭,又将饭碗伸到旁边接了一大勺菜,随即飞快的把大碗递给柱子,这才微笑道:“快了,赶紧吃啊,可能等一会儿就到了。”

    柱子闻言,端着碗跑到一边,飞快的吃起来。

    张盘走上前把碗递出去,微笑道:“大哥,你不是开玩笑的吧,还能一会儿就到了吗”

    那盛饭的士卒飞快的打好饭菜,递到张盘手里,随即微笑着回道:“真不是开玩笑的,按这路程算,这会儿也该到了,这海上也没个参照,谁知道呢。”

    张盘接过大碗,飞快的让到一边,以免挡了后面人的路,听完那打饭的士卒回答,他才微笑着点了点头,向柱子身边走去。

    这些明军士卒都很随和,你问什么他们都会回答,当然,有时候他们也会开玩笑,可能他们也不知道答案,所以干脆开个玩笑算了。

    不过,这次还真不像是开玩笑的。

    真的要到了吗

    张盘不由有点激动起来,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真是让人期待啊。

    他端起白米饭,飞快的吃起来。

    米,是上好的江南大米,老大一碗,少说也有一斤,要换做以前,他想都不敢想,这么多大米,都够他熬十多天稀饭喝了,现在却是一顿饭的量。

    菜,是他最喜欢吃的土豆炖鸡肉,虽说饭上面盖的一层大多都是金黄的土豆泥,鸡肉就那么一块,张盘也吃的津津有味。

    这几年,他哪吃过什么真正的菜啊,最多也就是捡点诸申丢掉的烂菜叶子,煮点菜汤喝,连盐都没有,哪像这土豆泥,不但盐味适中,还有一股特殊的香味,听船上的士卒说,这是从洋人那里进购的香料,金贵着呢,一斤就要几钱银子!

    听他们说,这些都是福建巡抚张大人特意给他们准备的,就怕他们吃不好。

    这福建巡抚张大人真是大好人啊,像辽东巡抚,辽东平民基本上听都没听说过,还管你吃的好不好,你有没有吃的,他都不管!

    这也正是张盘对新生活充满向往的原因,在这么一个好官治下生活,比起辽东,那不知道要好了多少倍。

    他飞快的把饭吃完,然后把鸡肉丢嘴里,美滋滋的嚼起来。

    这鸡骨头还没完全嚼碎,中间桅杆上突然传来一声大喊:“到了,东番北卫,鸡笼港,到了。”

    听到他这声大喊,甲板上的人都兴奋的站起来跑到船舷两侧,伸着头,往前方看去。

    &n



第三卷 第八十七章 东番兵事(下)
    张盘惊奇的看着眼前这一切,东番卫跟他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他在船上就打听到了,这东番卫是一个海岛,却不曾想这个海岛竟然跟辽东差不多大,这得多大个岛啊!

    还有,他以为卫所驻地就跟辽东一样是一个个县城,里面什么人都有,但是走进东番中左卫驻地一看,里面根本就没有什么平民,全是穿着统一制服的明军。

    这还是屯卫吗,辽东军的制服都没他们这么齐整!

    还有这城池的结构,就跟个九宫格一样,分成九大块,里面除了军营就是校场,其他什么商铺、民宅一个没有!

    还有这干净整洁的街道,还有这整齐划一的军营,无不给人一种井然有序的感觉,哪里像辽东那边一样,到处都是乱糟糟的。

    那传令兵直接带着他们来到离城门最进的一个校场,这时候,校场上已经摆了一排桌子,十余个屯卫拿着毛笔笔直坐在那里,还有一个身着锁子甲的明将带着一队士兵站在桌子前面。

    那传令兵一到,立马疾步上前拱手道:“启禀千户大人,辽东平民二百五十八人带到。”

    那千户点了点头,挥手让他退下,随即朗声道:“诸位,欢迎你们加入东番中左卫中前所,我就是中前所的千户谢正阳,队列你们应该操练过了吧,所有人,听我命令排成十二列方阵。”

    十二列方阵正是他们练习最多的方阵,虽然地方不一样了,所有平民还是很快就排好了。

    谢正阳点了点头,继续道:“嗯,很好,下面我讲讲我们东番卫的规矩。首先,因为东番卫四面临海,海盗、倭寇、红毛番随时都有可能来进攻,所以,东番卫只有屯卫,没有平民,你们所有人都必须转为屯卫。”

    他这话一出,所有辽东平民都露出惊讶的表情,这屯卫是说转就能转的吗

    再说了,他们也不会打仗啊,转为屯卫有什么用

    谢正阳见众人吃惊的表情,继续道:“还有,我们东番卫的屯卫和别的地方的屯卫不一样,东番卫的一般屯卫只需定时操练,无需征战,也就是说,兵部不会抽调你们去打仗,你们只要按时参加操练就行了。”

    这就怪了,兵部不征调屯卫去打仗,没这规矩啊。

    大明自然没这规矩,这是东番卫特有的规矩,其实,张斌报上去的,他们还是平民并不是屯卫,但是,在东番,他们却是屯卫,而且还必须操练。

    不征调他们去打仗,又要他们定时操练,这是什么意思呢

    谢正阳继续解释道:“你们不用打仗所以必须交田赋,但是徭役就免了,参加操练就算是服徭役了。”

    这感情好,只要交田赋,不用服徭役,简直比当农户还好,一众辽东平民均露出了兴奋的表情。

    谢正阳又继续道:“我前面说的是一般屯卫,东番卫的屯卫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屯卫,另外一种就是战兵,你们所有人都可以选择当屯卫,不用打仗。想保家卫国的也可以申请成为战兵,战兵专门为打仗而设,平时就在这里操练,不用种地,一旦要征战了,立马就要上战场!还有,战兵是有粮饷的,而且还分等级,一等兵,每个月粮一石饷三两,二等兵,每个月粮一石饷二两,三等兵,每个月粮一石饷一两。”

    这待遇简直太丰厚了,很多年轻小伙子都开始跃跃欲试了,这其中就包括张盘。

    紧接着,谢正阳又继续道:“这里我强调一点,战兵完全自愿,你们可以都选择当普通屯卫。但是如果选择当战兵,必须通过测试,而且每个月都会测试,测试优等的升级,测试不合格的降级,如果三等兵测试不合格,直接转屯卫,反正东番有的是荒地,够你们垦的。这有淘汰自然就有补充,以后,如果你们或者你们的孩子长大了,想当战兵了,都可以来参与测试。”

    原来是这样的啊,战兵并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张盘已经准备申请当战兵了,但是,有件事情他还没想明白,于是他抬起右手,高高举过头顶。

    谢正阳见有人举手,正好他也想听听这些平民对此有什么想法,于是他立马点头道:“嗯,你说。”

    张盘壮着胆子朗声道:“大人,我想请问一下,如果一等兵测试优等有什么奖励”

    搞半天是这个问题啊,谢正阳微笑道:“很简单,一等兵测试优等直接升小旗,至于后面的,小旗升总旗什么的就需要战功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如果没有问题,那就要开始测试和登记了。”

    大家貌似都没什么问题要问了,只是有很多小伙子在跃跃欲试,准备参加战兵的测试。

    谢正阳见状,点头道:“好,既然没问题了,那么就开始测试和登记,想当普通屯卫的,就按现在队形,一个个上前登记,想当战兵的围着校场外围的白线边沿跑十圈,如果跑不动了,或者一个时辰还没跑完,你就老老实实来当屯卫,或者以后再来参加测试也行。”

    这一圈最少有两里,跑十圈,那就是二十里,很多跃跃欲试的小伙子都吓得头一缩,二十里,鹅滴乖乖!

    不过,最后还是有几十个小伙子冲出去,开始围着校场跑起来,这其中就有张盘和柱子。

    登记进行的很快,差不多半个时辰之后,剩下的一百多人就登记完了,紧接着他们就被人领着去东番中左卫中前所的地盘,分房分地去了。

    这时候,张盘已经跑完了,正站校场上喘气呢。

    最后,奇迹般的,所有参加测试的小伙子都在一个时辰之内跑完了全程!

    其实,二十里,如果慢慢跑,这些小伙子都没问题,他们只是不了解自己的状态,要他们刚从辽东逃出来的时候,二十里,估计谁也跑不完,因为他们天天吃不饱还得拼命干活,体力早已透支了。到了东番之后,他们就不一样了,因为一路来他们都吃的饱,睡的足,等于已经把透支的体力补回来了,二十里,对于他们这些常年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的人来说,还真不算什么。

    一个时辰之后,所有人都跑完登记好了,通过测试的,大概有六十多个人,他们被分成六队,送进了校场旁的军营。

    进入军营之后,张盘再次被里面的设施给震惊了。

    房间,是宽敞明亮的大房间,十二个人一间房,每个人都有一张床,一个小书桌,还有什么被子、毯子、桶子、毛巾等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就差一套明军制服了。
1...5657585960...25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