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明第一祸害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俗人喝茶

    谁会信!

    如果说这话的人是太子,在场的人立刻信了。太子一人扭转朝廷缺银的困局,凭此一项令无数老臣心甘情愿辅佐。不然以太子得罪人的本事,谁愿意效忠。

    “在哪”弘治帝瞪大眼。

    罗祥回道:“皇爷,好几处地方。但林大人太精明了,小爷只买到一处。其他的地方暂时保密。”

    林元甫用手指着罗祥发抖:“乌蒙,一定是乌蒙!你们西厂借口建造港口,在乌蒙买了极大的一块地。要不是本官拦着,你们原本想买下整个乌蒙府吧!”

    “乌蒙府沿岸危峦重叠、幽箐深林。密林的存在,阻拦河沙入江,所以金沙江没有像黄河一样时常改道。云南出省道路崎岖,走水路是最好的方式。西厂买下港口附近土地,只是为了保持水土不流失。确保港口安全。”罗祥斜视林元甫。

    林元甫面带怀疑,不太确信。

    弘治帝揉揉太阳穴:“铜矿在哪”

    “乌蒙附近。”罗祥低眉垂眼。

    “……”林元甫气得抚胸口。

    罗祥不紧不慢解释:“小的没说谎。正因为采矿冶金院的技师们找到的地方是乌蒙,太子爷才决定瞒下此事。当地官府为了政绩,一定不会考虑港口的安全。况且,宣德朝也是由于矿场管理不善,矿工抗议不绝,朝廷才会罢办官办采矿。”

    “果然不愧是殿下的人,能言善辩。”林元甫气得直跳脚。

    罗祥拱拱手:“谢林大人夸奖。太子爷说的,有理走遍天下。”

    “好了,”弘治帝出言制止,他怕儿子的人会把一方大员气死。“朕记得你专管照儿手上的土地,这次又为何来云南”

    弘治帝不得不问。如果儿子还在云南发现了其他好东西,云南的形式会变得很精彩,他也别想清净了。

    “启禀皇爷,农学院技师在车里司发现黑土地。小爷派小的前来指导车里开垦种植。”低调的魏彬语气平静地说。

    秦纮不由得脸皮抽动。东北黑土地富得冒油!今年的大旱早有前兆,辽东从弘治十四年起,年年旱情严重。东北黑土地种植高产水稻,亩产每亩十石,养活整个辽东军民外,还有大量富裕。

    当初太子开发东北时曾言,那里的土地属于朝廷粮食储备地,永远不得买卖、赏赐。权贵们只能盯着黑土地流口水。

    云南有黑土地的事情传出去,那可不得了了。

    以木氏、左氏为代表的土司们心下一咯噔,用狼一般的眼神往身后看去。

    车里土司召罕勐见大家都在看他,讪笑,“我代表车里宣慰司,已经接受太子土改归流的方案。”

    车里有不良记录。成化十六年,交阯黎灏反叛,相邀车里攻打八百甸,车里蛇鼠两窝。李东阳到孟艮府,第一时间离间隔壁邻居车里与安南的关系。

    改土归流的口号并不是朱寿首先提出的。早在正统八年,朝廷在鹤庆白族高氏土司的领地内,进行了首次改土归流尝试。

    朝廷生怕当地百姓造反,对待土司问题需要借口,要等待适合的时机。60年来,只有3处接壤内地的地方,进行了改土归流。

    朱寿可等不了。他不但打算强力推行,还要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划分土地。这是夺人基业的事,还没有遭遇反弹已经出乎很多人的预料。

    土司们背地里商量一番,决定等弘治帝到来时共同提及此出反对。皇帝刚下船,车里竟然同意土改归流了




第379章 谁再敢叨叨不停
    因为大型铜矿和翠生玉的发现,云南的政治形势一变再变。原本有人私下联系当地土司,支持他们抵制土改归流。突然间,好几位权贵表态支持太子的土改归流政策。

    弘治帝让中书舍人去孟艮府宣旨,他则带上张皇后和女儿,去了曲靖的避暑山庄。

    朱寿财大气粗,专门请了江南的工匠,把山庄修成江南园林。山庄和四周的山林融为一体、相映成趣,弘治帝很是高兴。

    住了没几日,弘治帝头疼了。他遭受一的觐见。耐下性子接见了木氏、左氏、凤氏等土司代表,又好言安抚了当地官员。然后避开耳目,提前动身游山玩水。

    他们在寻甸草原策马奔腾,享受当地美食;在大理赏洱海;去了泸沽湖见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爬了梅里雪山。弘治帝一路上再也没管过朝政。

    弘治帝可以当甩手掌柜,随行的秦纮和谢铎却放心不下。上了雪山电台无法接收信号,他们借口年纪老迈,并没有和弘治帝一起爬雪山。

    梅里雪山山上白雪皑皑,山下山谷像春天一样温暖。在远处雪山映衬下,蓝天格外湛蓝、怒放的百花争奇斗艳,强烈的景色对比让美景更添几分韵味。放在平时,文采斐然的谢铎必定会作诗一首。可此刻,两人听着电台的消息,表情越来越严肃。无心眷念身边美景。

    焦急等了多天,终于盼到弘治帝下山。

    “山上山下温差大,快带公主回屋换衣服,小心伺候着。”弘治帝越过张皇后,仔细吩咐宫女照顾好福泰公主。

    张皇后笑盈盈地望着弘治帝。

    “陛下,应天下雨了。”谢铎神情肃穆地打断其乐融融的一家三口。

    弘治帝愣了愣,笑道,“那是好事啊。终于下雨了,让应天官员督促百姓补种庄稼。”

    “这次老天爷把积攒了两月的雨一起倒下。”秦纮苦笑,“据京师急电‘江潮入南京,江东门内五尺有余,没庐舍男女,新江口中、下二新河,诸处船漂入溺。’”

    谢铎补充道:“暴雨引发洪水。除应天周围,福建泉州、晋江、安溪等地大水,漂没民居无数。”

    “南方洪涝,北方大旱。半个大明遭灾,引发朝野上下物议沸腾。”秦纮点到为止。

    太子聪慧异常,毕竟还是年幼。加之脾气执拗、性子刚烈,三位阁老未必能劝住他。‘三京地动’也曾引发非议,那时有陛下在京里坐镇运筹帷幄。如今陛下不在京师,万一太子和朝臣起冲突,事情就不好收拾了。

    弘治帝收敛喜色:“回京。”

    张皇后牵着女儿的手退下,准备动身启程。她暗自叹了口气,游玩结束了。这或许是她今生唯一一次出宫游玩的机会。

    一行人匆匆上路。没想到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距离景东州不到三里的时候,景东发生大地震,余震不断。而等余震过了,周围又出现了山火。云南多山林,此次多地出现的山火来势汹汹,很有一把烧光云南的架势。

    弘治帝无法,只能在曲靖的避暑山庄逗留。曲靖是珠江源头,区域内八十多条河流,能有效避免火灾。为以防万一,随行禁军砍伐山庄周围的树木。

    “陛下,景东的山火是有人故意放火。”前任东厂厂督戴义此行随同而来。地震山火凑在一起太巧合,他带上人亲自调查了此事。

    弘治帝长叹一声,忧心忡忡地道,“希望照儿能弹压住群臣。”

    “陛下放心,朝廷还需要西厂协助救灾。”秦纮宽慰道。他真心觉得,应该担心的是朝臣。

    云南巡抚林元甫已经好几日没睡好觉。云南突发的天灾把他弄得心力憔碎。陛下又在云南地界,他还有保护陛下安全的重担。

    “巡抚大人,远征军又杀了一位意图反叛的土司。”云南布政使找来。

     



第380章 幸好陛下还在
    “可喜可贺,我朝还有硬骨头!”朱寿欣慰地敲着书案上的弹劾奏章,“既然这群大臣们如次关切国朝的安危,派他们前去南方各地负责赈灾。一定要深入第一线,如果他们去之后有灾民死了,说明他们只是想趁机出一回风头,不是真的关系国朝。本宫一定会问责。国难之时还想着自身前途!”

    马文升脸皮抽了抽:“殿下,灾情虽然严重,可还不到国难的级别。”大明每年都会有地方遭难,土木堡之变才算的上国难。

    “呵,他们为了名声和官望,都敢在小小的灾情上都脑筋。万一大明遭遇灭国之灾,他们岂不是为了继续当官能当叛徒三位阁老请拟旨,令他们尽快动身。”朱寿翘着二郎腿。

    三位阁老相互看了眼,屠滽拱手,“殿下此刻正在气头上,臣等担心殿下事后后悔,暂时拒绝拟旨。等殿下消气了再说。”

    “这就是本宫经过深思后下的决定。”朱寿放下腿,扫了眼办公房内的众人。

    他撇撇嘴,大家一副无可奈何却还要秉公办事的脸色。

    屠滽扯开嘴苦苦一笑:“灾区已经够乱了,殿下别给灾区添乱。”

    “江彬,带上人去这些人的家中传令。告诉他们,如果他们不上任,本宫向他们承诺,他们家族的任何一位子弟终身和官场无缘。”朱寿把一堆奏章扔向从外面闻讯进入的江彬。

    一头雾水的江彬愣愣地问:“去哪上任”

    “你从南方灾区随便挑一处。提醒他们,等他们到任,死一个灾民,本宫就让他们家人也死一个。没本事处理的事就别瞎啰嗦!”朱寿杀气腾腾。

    “殿下三思!”诸位大臣下跪叩拜。

    朱寿眉头一挑:“诸位大人打算让本宫多想想整治人的招数这哪里用想的,仿照宋朝不就好了。号称不杀士大夫的朝代,想弄死人也很简单。比如范仲淹,在多次贬官的路上劳累过世。”

    “……”

    马文升脸色憋得通红,想骂,又怕祸害真的会用下三滥的招数致人死地。

    朱寿挥挥手把人赶走了。没有内阁拟的旨,六部官员敢不遵从。他想看看,对于连中旨都没有的江彬,官员们会服软吗

    “这可怎么办!如果陛下在就好了。”梁储急得冒汗。

    马文升给了个含有深意的眼神:“就当提前体验。”他已经决定了,太子什么登基他什么时候辞官。这位小爷他不伺候了。

    在场的人当然明白马文升的明示。

    屠滽叹了口气:“去本仁殿,找军机处。”府军前卫人手有限,只要军机处能站在他们这边,太子就不能用武力逼迫官员们赴任。

    新成立的军机处是内阁的掌中刺。但偶尔,内阁也会觉得有军机处不错。有些事情可以让军机处和他们一同承担责任。内阁虽然能驳了皇帝的旨意,皇帝也可以找借口罢免内阁。例如先帝为了万贵妃等事情,时不时把内阁换上一批。

    “官员因为灾情弹劾太子令天下失和,太子把弹劾的人全都贬出京师。这有什么不对的”不等军机处大臣刘大夏点头同意,晋王先站了出来。

    淮王老成持重地点头附和:“就是,贬官又不是杀人。为这点小事找上军机处联手,诸位大人是想逼宫对太子殿下逼宫,各位怕是想多了。”

    大家有点懵,藩王们何时站在太子一边了犹记得晋王得知田赋改革时,足足把太子殿下骂了两个时辰。

    蜀王呵呵一笑:“本王年幼,没见过出了灾情朝廷不派御史巡视各地的。诸位大人反对,是觉得弹劾太子的官员无能了如果这样的话,本王愿意面见太子殿下,替诸位把话说清楚。”

    鲁王咳嗽了一声:“不但蜀王侄年幼,太子殿下也年幼了些。你们都没见过前朝弹劾先帝的架势。官员一生不骂一次皇帝,怎么能算是好官”

    马文升被调侃的脸色通红。

    藩王们别的权利没有,一旦军机处下达他们认为错误的命令,可以立刻阻止,同时上报皇帝。



第381章 我还是孩子
    大明建国初始,太祖废除宰相,文官被勋贵武官打压。然而一百多年后,文官抱团可以逼迫皇帝不上朝。大明文官韧性十足。

    内阁虽是皇帝任命,但他们代表了整个文官的利益。即便三位内阁阁老和太子关系不错,也不能轻易向太子低头。况且,文官最重要的就是话语权。此举若开,今后谁还敢乱说话。真的要被世人嘲笑官员失去了文人风骨。

    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的失败,证明了用强硬手段是无法对付太子。于是乎,官员们暗中达成一致,太子再也无法绕开内阁下达的政令文书。

    “杨大人,太子命我等安排河套百姓种土豆。一旦北方灾情过去,朝廷发放土豆让北方百姓补种。能缓解灾情过后一部分的粮食压力。”李梦阳一脸纠结地转述京师来电。

    杨廷和放下手中茶杯,认真地问,“献吉以为如何”

    “下官觉得殿下的田赋改革无错。殿下错在太过心急。”李梦阳措辞严谨地回道。

    李梦阳21岁中进士入官场,至今也才30岁。他才华横溢,为前七子之一。但性格嫉恶如仇,当官没几年便得罪不少人。因为太子的行事很对他胃口,愤然辞官入河套。他老家甘肃庆阳,过年时回了趟家,家乡已今非昔比。

    他从内心赞同太子对大明的改革。可身为官员,也明白不受限制的皇权会弱化臣权。这不管对大明还是天下百姓来说,都不是件好事。他内心真的很纠结!

    杨廷和神情无奈:“翻遍青史,如殿下般的太子唯此一例。为何要用常人的眼光判断殿下呢屠公、周公两人曾与殿下共事,怎么也看不明白呢”

    又被殿下说对了,屁股决定脑袋。身在内阁阁老的位置,不得不为如此行事。

    程敏政大人、李公、眼前的李梦阳、唐寅、祝枝山、康海、儿子用修等年少成名的才俊齐聚,仿佛是为了太子殿下而生。老天爷是眷顾大明的。为何很多人想不明白这一点

    “大人的意思是”李梦阳不解地问。

    杨廷和苦笑:“本官发发牢骚。献吉按照阁老的意思行事便是了。”

    杨廷和对‘太子类太祖’这句话有深刻的体会。文化人耍流氓不可怕,可怕的是流氓有文化!太子殿下和太祖一样,从骨子里透出一股子流氓腔。

    最了解朱寿的,果然还是杨廷和。

    朱寿收到河套官员的回复,神色古怪地盯着类似‘需要内阁首肯才可执行’的公文。无法执行的政令就是一纸空文。这是权利被架空的征兆。换做别人不是急得六神无主,就是举起屠刀杀得人头滚滚。

    屠滽等人也怕太子把事情闹大,主动跑到朱寿跟前提及河套中土豆的事情。只要朱寿说一句,他们立刻票拟,马上向河套发公文。

    屠滽就差没说:殿下把他们当成秉笔太监也行。

    内阁只求朱寿按照正规流程走,别总是绕过内阁、军机处下令。

    朱寿神色平静地回道:“本宫知道了。”

    屠滽脸皮一抽,周经等人开始心慌了。太子不会又搞事吧

    只见朱寿拿起书写笔即兴挥墨。很快写完一篇令内阁以朝廷邸报的形式,送到各地的官府衙门。

    屠滽第一个拜读这篇言辞恳切的《告天下书》。
1...99100101102103...13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