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明第一祸害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俗人喝茶

    寿宁侯拱拱手离开。他要让下人查查井水的问题。

    太子说的没错。虽然寿宁侯被太子弄走了一千多倾土地,去年还是新建了两座大粮库装粮食。存粮坚持两年都没问题。由于钦天监发出过预警,京里的权贵家情况类似,全都存满了粮食。

    朱寿摸摸下巴,笑得像只偷了腥的狐狸。

    密云水库的水大部分来自于白河和潮河,虽然水位有所下降,但情况没那么糟糕。他花了大量的银子打造京师水网。却忘了这时代的人喝井水,没有付钱买水喝的概念。

    就连权贵高门接通水管,也不是为了付钱喝密云的水。他们把进水处改装。加了蓄水的大水缸,让下人每天从打井水注入。又能用水方便,又能不花银子。

    京师的用水大户只有皇宫。朱寿的这笔生意亏大发了。想到水库的最大受益者权贵们,没支付过一个铜板,朱寿心就像猫爪子在挠一样难受。

    这个原因只是一小方面,他令人减少水库供水的最大原因,还是因为田赋改革。

    他在后世金融界摸爬滚打,从别人的血泪教训中深刻的认识到: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免费的高产水稻种子是那么好收的吗高产的种子是农学院用杂交技术培育出来。杂交的种子无法留种。

    高产种子,只有他手里有

    权贵们尝到了高产种子的好处,很难克抵抗高产的诱惑。

    很快,权贵们将会知道,在他控管的田庄里,种植的是新培育出的高产小麦种子。小麦需要的水少,适合干旱天气。在别人因缺水减产时,他手里依然不缺粮食。

    这一次,权贵们想要高产小麦种子,不付出点是不行的。

    寿宁侯府宾客满门,文武官员再次等太子的回答。因为宗室的田产几乎交给太子管理,同样遭受干旱的河南、山西、河北等地的宗室并不着急。他们只管收粮食。

    “韩尚书,户部真没办法弄到密云水库的管辖权吗”保国公愁容满面。保国公简在帝心,家中有上万倾良田。

    新任户部尚书韩文苦笑:“为了密云水库的事,户部和都察院多次找上太子。太子一口咬定人造水库不属于山川河流范畴,朝廷无权收回。”

    左都御史戴珊摇摇头:“都江堰用于防洪灌溉,密云水库炸山储水。大明律没有明确的解释。都察院没有律法依据,弹劾的底气不足。”就算有理,想要弹劾太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几年来没一次成功。

    保国公问内阁:“诸公以为如何”

    “就算修改了律令,只要太子殿下有意拖延,此事依然难办。远水解不了近渴,想其他办法吧。”梁储回道。

    喝掉寿宁侯几壶好茶,众人才等到寿宁侯满头大汗归来。

    “殿下怎么说”保国公步伐匆匆迎上前。

    寿宁侯顾不得形象,一连灌上几杯茶水。缓了缓气,焦急地说,“情况比我们想的更糟。”

    “难道太子想要断了水渠灌溉”保国公大惊。

    “这怎么能行我们一同进宫。”

    “我家田地附近的河流见底,没了密云水库的水,今年别想收成了。”

    权贵们可谓




第377章 有矿?
    乌蒙港地处金沙江下游,青山绿水,风景如画。尤其是从长江乘蒸汽船而来,明显能感受到此地宜人的气候。

    好天气带来好心情。弘治帝一家三口喜乐融融,吃着从江中捞起的肥鱼,吹着和煦的江风,比窝在富贵堆砌的紫禁城中畅快许多。

    “难怪照儿出了门就不想回家了。”弘治帝感慨万千。

    张皇后一反常态夸奖朱寿:“我们现在觉得舒服,可是在太子没有弄出蒸汽船、修筑港口,出入云南十分不易。听说从京师到云南需要一路颠簸半个多月。我和福泰可受不了长途跋涉之苦。”

    亏朱寿好,比夸弘治帝自己更让他高兴。不过弘治帝心知皇后和儿子面和心不和,于是笑道,“照儿是我们的‘亲’儿子,理应让自家儿子服其。皇后想让照儿做什么直说,那小子敢不同意,朕回去关他禁闭。”

    张皇后捂嘴笑,知道这话只能听听。“我还没上岸,已经发觉云南的好。蒸汽船又快又稳,从京师来此不过五日。我想让母亲和弟弟们也来这瞧瞧。”

    “这有什么。找西厂的管事。陈伴伴,现在谁再管西厂”弘治帝问。

    自从儿子把内行厂几大研究所整合,组建皇家研究院。弘治帝没让人再盯着儿子的产业。

    相比对国朝影响深远的研究所,内行厂的作坊、西厂根本不算什么。只要儿子心系家国,就算有存私房钱的小动作也无关痛痒。如果儿子没私房钱孝顺他,他想出门游玩也费劲。

    陈宽躬身回禀:“西厂暂时由小爷亲自管理。”

    “哦”弘治帝揉揉额头,“臭小子只爱大局掌控一切,最讨厌处理繁琐的杂事。怎么会愿意亲自管西厂臭小子背地里又搞什么”

    儿子文武双全,破坏力也同样惊人。弘治帝对自家儿子干的事也发憷。自己生的,唯一的独苗,只能宠着。

    秦纮和谢铎光明正大地偷听。

    弘治帝出行随时跟着东厂电报员。一有风吹草动,马上用无线电台传递消息。张皇后突然在弘治帝面前说太子的好,也是收到了寿宁侯使人发来的电报。

    京师干旱情况严重,井水史无前例地下降,权贵家纷纷逃离京师。这一次江南同样干旱,不是避难的好地方。有亲人在河套当官的,赶往了河套。剩余的人选择云南。

    “这个老奴就不清楚了。但是前段时间听高凤公公说,小爷又在琼州建了新的造船厂。好像西厂的船在海外出了什么事,损失了十几艘。”陈宽低头回道。

    弘治帝眉头一皱:“情况很严重”西厂的宝船装备先进的火器,装有蒸汽发动机组,竟然会有所损失。简直不可想象。

    “高公公说,不会影响到大明。”陈宽把头低了更低。

    秦纮语气不安:“这话听得老臣心里发慌。”

    “慌什么,以太子的脾性,还能吃亏不成!”谢铎很有信心。太子的狡诈,加上大明的实力,除非成吉思汗在世,否则很难吃亏。

    弘治帝是知道儿子再打满剌加国的主意。郑和下西洋时,留下诸多关于满剌加国的记载。满剌加国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大明在海上的要道。此事回京一定要好好问问儿子。

    儿子报喜不报忧,不详细说的事往往才是要事。比如汇报详尽的干旱情况,让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巨坑,等着谁掉进去。连寿宁侯都舍得扔下京中的良田往云南跑,儿子好像又要心想事成了。弘治帝为了耳根清净,决定推迟回京的时间。

    船只缓慢地停靠乌蒙港。港口上站满前来迎接的人。

    虽然朝廷邸报并没有弘治帝出行的消息。但内阁、军机处相继发报云南,让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确保弘治帝安全。

    云南民族众多管理困难,于是在成化年间设立了云南巡抚,统管云南军政。站在人群第一位的是黔国公,第二位便是刚上任没多久的云南巡抚林元甫。

    林元甫和大部分相貌堂堂的官员不同。他身材干瘦,皮肤黝黑。个字不高,要不是站在人前,保准被人群淹没。

    还没等黔国公上前拜见弘治帝,林元甫三



第378章 扰乱视线
    素有‘天南铜都’之称的东川曾经隶属于云南,洪武朝改属四川。此后云南各地发现不少小矿,但一直没发现大铜矿。云南道路险阻,运输困难,小铜矿开采成本高,不适合开采。

    大明缺铜缺的厉害。因为缺铜,民间没有足够的铜钱使用,明初太祖才推行了宝钞。有人突然说云南有年产千万斤的铜矿。这……就像告诉乞丐有家财万贯一样。

    谁会信!

    如果说这话的人是太子,在场的人立刻信了。太子一人扭转朝廷缺银的困局,凭此一项令无数老臣心甘情愿辅佐。不然以太子得罪人的本事,谁愿意效忠。

    “在哪”弘治帝瞪大眼。

    罗祥回道:“皇爷,好几处地方。但林大人太精明了,小爷只买到一处。其他的地方暂时保密。”

    林元甫用手指着罗祥发抖:“乌蒙,一定是乌蒙!你们西厂借口建造港口,在乌蒙买了极大的一块地。要不是本官拦着,你们原本想买下整个乌蒙府吧!”

    “乌蒙府沿岸危峦重叠、幽箐深林。密林的存在,阻拦河沙入江,所以金沙江没有像黄河一样时常改道。云南出省道路崎岖,走水路是最好的方式。西厂买下港口附近土地,只是为了保持水土不流失。确保港口安全。”罗祥斜视林元甫。

    林元甫面带怀疑,不太确信。

    弘治帝揉揉太阳穴:“铜矿在哪”

    “乌蒙附近。”罗祥低眉垂眼。

    “……”林元甫气得抚胸口。

    罗祥不紧不慢解释:“小的没说谎。正因为采矿冶金院的技师们找到的地方是乌蒙,太子爷才决定瞒下此事。当地官府为了政绩,一定不会考虑港口的安全。况且,宣德朝也是由于矿场管理不善,矿工抗议不绝,朝廷才会罢办官办采矿。”

    “果然不愧是殿下的人,能言善辩。”林元甫气得直跳脚。

    罗祥拱拱手:“谢林大人夸奖。太子爷说的,有理走遍天下。”

    “好了,”弘治帝出言制止,他怕儿子的人会把一方大员气死。“朕记得你专管照儿手上的土地,这次又为何来云南”

    弘治帝不得不问。如果儿子还在云南发现了其他好东西,云南的形式会变得很精彩,他也别想清净了。

    “启禀皇爷,农学院技师在车里司发现黑土地。小爷派小的前来指导车里开垦种植。”低调的魏彬语气平静地说。

    秦纮不由得脸皮抽动。东北黑土地富得冒油!今年的大旱早有前兆,辽东从弘治十四年起,年年旱情严重。东北黑土地种植高产水稻,亩产每亩十石,养活整个辽东军民外,还有大量富裕。

    当初太子开发东北时曾言,那里的土地属于朝廷粮食储备地,永远不得买卖、赏赐。权贵们只能盯着黑土地流口水。

    云南有黑土地的事情传出去,那可不得了了。

    以木氏、左氏为代表的土司们心下一咯噔,用狼一般的眼神往身后看去。

    车里土司召罕勐见大家都在看他,讪笑,“我代表车里宣慰司,已经接受太子土改归流的方案。”

    车里有不良记录。成化十六年,交阯黎灏反叛,相邀车里攻打八百甸,车里蛇鼠两窝。李东阳到孟艮府,第一时间离间隔壁邻居车里与安南的关系。

    改土归流的口号并不是朱寿首先提出的。早在正统八年,朝廷在鹤庆白族高氏土司的领地内,进行了首次改土归流尝试。

    朝廷生怕当地百姓造反,对待土司问题需要借口,要等待适合的时机。60年来,只有3处接壤内地的地方,进行了改土归流。

    朱寿可等不了。他不但打算强力推行,还要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划分土地。这是夺人基业的事,还没有遭遇反弹已经出乎很多人的预料。

    土司们背地里商量一番,决定等弘治帝到来时共同提及此出反对。皇帝刚下船,车里竟然同意土改归流了



第375章 陛下怎么还不走
    弘治帝一行人走得极慢。

    沿着京杭大运河,从山东乘到南京。祭拜了皇陵,从南京改换陆路,一路做马车到杭州。留在杭州体验江南好风光。

    沿途一切费用开支、包括锦衣卫和地方守卫的俸禄,全由太子一人承担。连谢铎和秦纮都分到了一笔可观的导游费。既然没有动用国库,京中又有太子监国,官员们对皇帝的出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只因为弘治帝此行的目的地是云南。

    太子把安南堵在窝里,用茶马古道和老挝交好,令远征军恐吓缅甸宣慰司。处置好了不安分的因素,接下来便是土改归流。太子的‘土改归流’,不单单只是废除土司改用朝廷任免的官员,最关键的一环是对田赋的改革。

    所谓赋税是两种概念。赋针对田亩征收的银子,税是对人口征收的银子。此外还有徭役、杂税等乱七八糟的。

    太子想要改革。提出了‘赋税等合为一,税率同等,全体缴纳。税额一经认定,永不变动。’的口号。

    今后百姓只要交一份税银。田亩、人口、徭役等合并为一,折合入田亩。官员、举人等和百姓一样,都要交田税,而且税金一致。定下每亩田税的数目后,朝廷保证永远不会改动。

    也就是说,如果田赋改革成功,定下每亩交3钱银。百姓每年根据家中拥有的田亩数交税。只要大明存在一天,每亩3钱永不变动。

    “开天辟地至今,还没哪个朝代这么干过!税银减少,朝廷如何运转!”官员们奔溃。

    太子答复:“除了田赋,还有关税、商税、专营税等等。反正依靠现在的税收,朝廷也是缺银子的。要不,让户部和本宫对对账瞧瞧本宫私底下给国库贴补了多少”

    官员们哑然。

    过了几天,户部尚书秦纮提出告老还乡,把户部和太子的帐揽在他一人头上。

    可田赋改革的消息,还是流传到了民间。

    田赋改革的消息,除了吃亏吃定的皇亲、宗室、勋贵,其余人的反应不尽相同。

    对于官员们来说,如果将来子孙走不了科举路,永不变动的田赋不会给子孙带来负担。但没了免税的特权,读书人还能有什么用

    百姓生怕田赋改革后,举全家之力供养子孙读书,到时中了秀才、举人也无法给家人带来好处。进士可以有2000亩免税权,举人400亩、秀才80亩。假设将来田税每亩3钱,80亩要24两。很多百姓可能一年都赚不了24两。

    但能考取秀才、举人的人家还是少数。大部分百姓只要想到今后不要服徭役,举双手双脚赞同。有时候徭役比苛捐杂税可怕。如果今后只交一次田赋,县官不能随意加税,为祸乡间的差役没有要银子的借口,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太子是大家赞同或反对,就会更改主意的人吗

    显然不是。

    所以不敢出声反对的皇亲、宗室、勋贵,把希望寄托于亲自去云南考察的弘治帝。如果云南的土改归流失败了,弘治帝肯定不会赞同太子胡闹。

    另外一部分人则希望云南的土改归流成功。期待田赋改革让生活越变越好。

    弘治帝一点都不急。
1...979899100101...13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