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明第一祸害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俗人喝茶

    “没查到违禁品吧咱家可以入城了吗”马永成笑眯眯地问。

    门千总愣愣地点头,放他们一行人入京。

    周围人好奇地问:“西厂给太子搜刮了什么好东西”

    门千总头摇得像拨浪鼓。

    守城门千总必备眼力劲,他们不但要记住京师的权贵,还要认得权贵家得宠的下人。尸体塞满冰块,最大程度保持容貌。尸体的主人,可是武定侯府的二管家!守城官翻了翻书写本,年前二管家跟随武定侯出了城一直没回来。

    门千总虽然是小小的七品武官,在权贵面前连腰都直不起来。但他们肩上的责任大,表面是三大营的人。实际全都是锦衣卫暗卫。除了享受双倍高俸禄,还能收到锦衣卫的内部邸报。比如太子身边的马永成公公去了云南。

    马公公去了趟云南,带回的不是物产,而是武定侯府二管家的尸体。联想云南孟艮府的反叛,门千总出了一身冷汗。迅速把消息传给锦衣卫牟指挥使。

    武定侯府可不简单!

    太祖开国的功臣能善终的只有三人,武定侯郭英算是一人。永乐朝,武定侯府安然无恙。也没被土木堡之变连累。武定侯还做过宗人府宗令,妹妹是太祖的宁妃,大儿子娶了宁妃之女永嘉公主,二儿子的女儿是仁宗的妃子。真是简在帝心。

    但武定侯郭英死后,有关武定侯的爵位之争,成了京师百姓最大的八卦来源。

    武定侯府和皇室关系太乱,争抢爵位的事头疼了几代皇帝。仁宗在世时,爵位给了二儿子一脉。英宗时永嘉公主健在,爵位换给了大儿子的孙子郭昌。但郭昌的爵位并不稳定。郭昌之子郭良册承爵又从先帝时期闹到了弘治朝。去年才顺利承爵。

    外行人看八卦,内行人看门道。

    &




第372章 无耻
    “三年前鞑靼入侵大同。殿下痛呼吾等臣子无能,不通兵法、乱下军令、拖延战机。殿下力主建立军机处,吾等并无二话。军机处建立伊始,外惩鞑靼、内整军务,无一日懈怠。可是殿下私自调入远征军入云南,无旨杀戮朝廷册封的土司,殿下眼中可有陛下,可有军机处,可有满朝文武。”

    御史林世远激动得脸色通红,握话筒的手指尖泛白。尖锐的声音经过扩音器响彻文华殿,守在外的禁军都听得清清楚楚。

    林世远话音刚落,屠滽、周经、梁储捧着刘健、李东阳、谢迁,以及河套所有官员的折子,一同出列谏言。

    朱寿摸摸下巴。无线电台的存在让信息通畅的同时,也让远在朝堂之外的官员们参与朝政也更加方便了。估计今后他将面对全天下的弹劾奏章了。

    文华殿上刮起了劝谏之风。

    忠心爱国的、对太子满腹怨气的、希望太子端正态度的、抱有私心的,无论带着何种心态,全都站了出来。

    除了提督军机处的藩王不方便参政外,以英国公为首的勋贵,以寿宁侯府为代表的国戚,全部加入劝谏行业。

    这阵仗,估计只有太祖才会不惧。不过,朱寿上辈子就经历过类似的场面。

    朱寿摸摸鼻子,这次他的所作所为的确相当嚣张。只是西方探索东方的脚步越来越近,他必须早日把内部整合完善。

    朱寿起身,向众位官员鞠躬认错。态度十分诚恳:“本宫这次做的是过分了。内阁、军机处一文一武,保证朝廷正常运转,缺一不可。”

    林世远瞪大眼睛,他揉揉眼睛、掏掏耳朵,确认没看错、听错。

    文武官员愣住了。深知太子固执性格的内阁、军机处几人简直不敢相信看到的一幕。连内侍和禁卫们也不敢相信。

    太子殿下没有辩驳

    “嗯哼,”朱寿轻轻嗓子,“但本宫觉得吧,朝政制度的完善,不是限制皇帝的治国能力。而是为了让能力欠缺的皇帝,不会做出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情。而像太祖和本宫这类有为之人,怎么可能被规矩约束呢!”

    文华殿内外鸦雀无声。

    所有人瞠目呲牙。太子殿下,您可真敢说啊!

    在众人心中,太子身上的标签又增加了‘无耻’一项。

    朱寿双肩一耸:“论眼界和前瞻性,在场可否有人敢站出来宣称比本宫强”

    “论对大明的贡献,在场可否有人站出来和本宫比”朱寿走下台,经过每一位大臣身前。

    谢铎捧着心脏倒下,心脏受不了刺激。

    朱寿叹了口气,让人传御医,“是本宫错了。本宫会在报纸上刊登道歉信。”

    不少人听得胸口像堵了块大石头。听这话好像是满朝文武逼太子认错。

    第二日,当天下人在报纸上看到太子的道歉书后,同样也是如此认为。热血的士子好像忘了,一个月前他们在报纸上指责太子侮辱文人,一个月后帮着太子骂起了朝廷诸公。

    官员们接二连三被气,差点没上血书让弘治帝管管太子。

    朱寿觉得,明朝的官员们心胸宽光,能容忍后世历史上的原主、之后的几任奇葩皇帝,不可能容不下他。一点都没把这当一回事。

    对于太子虚心接受谏言,但绝不改正的态度,官员们捶足顿胸,却也无可奈何。

    这个结果,李东阳早就预料到了。他随大流递交谏言电报,完全是便宜之举。

    李东阳收到刘健从吐鲁番发来的电报。

    ‘屁股决定脑袋’此话不假。屠滽、周经在河套当官时,处处帮助太子。现在他们成为阁老,也想控制太子。

    他们定是忘了太子的性格。当初在太子势弱时,极力分化文官之间的关系。他和



第373章 翠生玉
    孟艮到孟养道路刚动手修筑。

    内行厂出品的马车减震效果虽好,也架不住山路曲折。李东阳弃马车,骑马前行。他是军户出身,身体在云南养的很好。况且云南冬天最冷的时候和京师的春天差不多,一点也不冷。

    这不,工程兵团的人修路修得热火朝天,各个赤膊上阵。

    “施团长,这里多山,修路工程操之过急容易发生事故。别太急,让大家伙休息一下。”李东阳下马和工程兵团的施里交谈。

    别看工程兵团都像泥瓦匠似的,每人都是京营三大营五军营的在册兵将。级别最低的一位也是队长。工程兵团和东厂一样,除了陛下和太子,根本没人使唤得动。工部尚书曾鉴想方设法从工程兵团‘偷’探井技术,试图效仿榆林井盐的开采。可惜一直没能成功。

    施里相当给李东阳面子,招呼手下人靠边休息。“李公,京师有大人物要来,上头命令我等必须在对方来之前修好道路。”

    李东阳下马和施里招呼,完全是习惯使然。他出身不好,一点一滴维护起宽广的人脉。女儿会是未来的太子妃,他需要弥补上太子人情往来上的不足。

    过年期间他一颗也没有停下。太子在报纸上得罪人,他利用曾经‘茶陵诗派’魁首的身份,用电报联系士林安抚大家情绪。他已经驾车就熟,类似的事件发生太多次,未来还将继续发生。

    施里不解释倒罢了,一解释,李东阳顿时感到透心凉。他头皮发麻地问:“施团长所说的大人物,不会是太子殿下吧”

    太子殿下绝对是自古以来,令官员们最头疼的一位太子。只要官员们在文华殿见不到太子,首先的反应是太子又偷溜出去了。

    “不知道。”施里眼里同样是无奈。

    他跟在太子身后参与许多影响深远的工程。每次最担心的不是工程完不成,而是太子出事。记得建造河套云中城时,每天都能听到远征军的炮火声。当时他很怕鞑靼会攻入云中城抓走太子。

    孟养刚发生叛乱,远征军的杀戮还没散去血腥味。太子这会儿过来,不怕危险吗

    李东阳心事重重地赶往里麻。

    里麻是孟养土司府所在地,也就是后世的密支那。

    李东阳之前在养病,除了乖得没有存在感的孟艮土司,他毒地云南地方的了解都来自于文献资料。资料并不齐全,除了唐朝、元朝的零星记载,朝廷几次出使六个宣慰司的记录,也只有寥寥数笔。

    到了里麻,他彻底明白太子强力占有此地的原因。

    没有太子的人暗中协助,就凭文采学识连举人都考不了的武定侯,怎么可能说得动孟养、木邦、孟密三家土司。武定侯又要换人了。

    孟养府三分之二的土地被森林覆盖,不用担心干旱。气候条件和琼州类似,可以种植西瓜、荔枝等水果。而且土地肥沃,当地产的香米口感极佳。

    最重要的,孟养府山中多翠生玉,比金银矿值钱。

    翠生玉有别于一般的玉。李东阳刚捧在手中,瞬间喜欢上它晶莹剔透、翠绿欲滴、灵气逼人的质感。

    朱寿对这波自导自演的营销很满意。

    翡翠明末清初从缅甸传入清朝,价值不断攀升,甚至比和田玉高。提前让翡翠现世,他能从中谋暴利。

    “彩石光珠从古重,窈窕繁华争玩弄。岂知两片弱云鬟,戴却九夷重泽贡……吾闻昆仑之山玉抵鹊,庆卿之池金掷鼍。亦得仙人缩地法,宝井移在长安街。”

    京师街头巷尾传遍了这首诗。东厂番子一反常态,在酒楼、茶楼、戏院、食肆等百姓聚集的地方出没。锦衣卫发出告示,严厉查处造谣生事者。

    越禁止,诗流传的越快。

    “我看这诗也没什么,东厂和锦衣卫为什么要禁止”很多人听不懂诗中的含义,



第374章 陛下出京
    出了京的弘治帝像个孩子,看什么都稀奇。秦纮和谢铎在他身旁解释,让他大开眼界。

    文人们在这个春节过得十分‘刺激’。开年没多久,秦纮、谢铎、刘大夏、马文升四位身居要职的老臣辞官。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四位也是70多岁的老人了。他们可经不起太子一次又一次的刺激。

    四人也知道太子的脾气,也没有以辞官威胁。只是觉得,现在大明没了鞑靼威胁,眼看走向强盛,已经不需要他们的保驾护航。年轻的太子,需要年轻的臣子辅佐。

    弘治帝同意了,但朱寿留下了马文升和刘大夏。理由是暂时找不到人接替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的位置。这两位能文能武,对朝廷各方势力极为熟悉。能在今后对抗西方势力入侵给予指导。

    弘治帝离开的当天一早,把秦纮和谢铎叫出了家门。两人收到的旨意,是协同中书舍人到云南孟艮府出使。沿途查访土司叛乱的真实经过。

    而两人在蒸汽船上晃悠,看到偷跑出船舱的福泰公主,才知道帝后一同出了京。

    “……”有不安于室的太子在前,谢铎很快接受现实。

    弘治帝出生至今三十四年,从未出过京师外城门,和太子一比,绝对是仁君的典范。

    谢铎听都察院的官员私下说,什么时候太子登基,他们会十二时辰轮流驻守京师九门,防止太子溜走。如果都察院知道帝后离京,恐怕要把计划提前。

    当官员们因为翠生玉的事情多次请求面见弘治帝,等了几天不见弘治帝召见,团团围住了北镇抚司。把锦衣卫指挥使牟斌堵在里面。

    “父皇正在休假。诸位大人有事可以找本宫。”最后还是朱寿出面解救了牟指挥使。

    御史林世远首先开炮:“殿下一定听说了民间的流言。敢问殿下此事可是真的”

    朱寿抬起下巴睨了眼林世远:“林御史弹劾需要证据。可曾找到证据证明流言属实如果没有,请慎言。风闻奏事的弊端本宫两年前就说得很清楚。林御史如果不清楚,可以翻阅往年的报纸。”

    “林御史是陕西布政司许大人的得力助手,对兵法了解颇深。又和武定侯郭良私交莫逆。本宫猜测林御史给武定侯出过某些主意。比如云南……”

    “殿下,这是污蔑!下官对大明忠心耿耿,日月可鉴。”林世远急得跳脚。

    朱寿点头认同:“东厂没有查出确凿的证据,所以本宫从没有对人言此事。御史大人既然知道污蔑别人不好,没有拿到证据请不要污蔑本宫。本宫脾气可没御史大人好。”

    林世远气得脸红脖子粗。

    “殿下,陛下在何处休养”左都御史戴珊安抚了林世远几句,把话题扯了回来。

    朱寿双手一摊:“本宫哪里管得了父皇去哪。”

    戴珊也不生气,拱手问牟斌,“牟大人为何不跟着陛下”

    他也是年逾七十的老臣。之所以没有辞官,不是因为眷念权位,而是想找一位接任者,极难。

    御史没点脾气,如何能保持铮铮铁骨脾气不好,还不得天天和太子吵架。戴珊原来的脾气很爆,几年下来被朱寿磨得没了脾气。

    “陛下命下官保护太子。”牟斌回道。

    戴珊紧皱眉头,一手在后背,一手摸胡子,半晌后问,“陛下可是出京了”

    牟斌低头。

    戴珊了然:“既然陛下出京休养,殿下要担起重任。老臣问殿下,云南真有翠生玉”

    “翠生玉确实有。回头本宫让人送一件到戴大人府上。”朱寿爽快利索地承认,“本宫有一双慧眼,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比如大宁、河套、东北、虾夷。翠生玉埋在地下万万年,当地人怎么没发现呢”

    “殿下把翠生玉和大宁城相提并论”一位浓



第376章 干旱的威胁
    四月本是春意盎然的时节,可南北直隶没有丝毫的喜悦。

    苏州、松江、常州、凤阳、应天等地因为天气干旱,播种的种子发芽极少。

    北直隶因为密云水库的存在情况稍好。但也因雨水少,水库的水位线下降。又由于沿途需要浇灌的权贵土地多,平分下来每家的用水量减了不少。权贵们种的可都是水稻。“殿下为何要下令减少灌溉用水!田里的高产水稻种子好多没发芽。”寿宁侯被权贵们推出来找朱寿哭诉。

    陛下和皇后不在京,皇太后不管事。这位不管是不是亲的,名分上也是舅舅。

    朱寿眉头一皱,眼神忧郁,“文华殿大庖井的井水只有往常的一半。京师各坊情况类似。如果百姓们无法从井里打水,密云水库将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去年粮食丰收,暂时问题不严重。东北、琼州、河套、占城暂时没遭受干旱。这四地加上存粮,熬过一年半载没什么大问题。”

    朱寿忧心忡忡:“可换做人没水喝,问题就大发了。”
1...96979899100...13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