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祸害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俗人喝茶
田赋改革如此重要的事情,非一朝一夕能解决。他晚点到达云南,能给当地多一些时间缓冲‘土改归流’带来的情绪波动。
以己推人。如果有人告诉他今后没有皇帝,由官员管理国家,他一定会打仗。
更可怕的是,没了权还没了银子。
土司们原本每年象征**朝廷一小部分田赋,其余全部归入土司衙门。现在不但不能克扣交上来的田赋,自家的土地还需要交税。
弘治帝挺奇怪的,怎么云贵还没传出来土司造反的消息换成他早反了。
于是乎,弘治帝的行程走的比蜗牛快一点。
这可把暗中盯梢的大家急坏了!
地方官府出了一个损招。弘治帝走到哪,官府提前把百姓们驱走。没了客人,商家强撑着开店,脸上没什么喜气。热闹的江南一下子变得冷清。弘治帝一眼瞅过去,街上全是锦衣卫、东厂熟悉的面孔。
弘治帝但笑不语。儿子把江南欺负的够呛,如今的江南哪有云集五湖四海货物的京师繁华。江南美在景致,美景又搬不走。
随船出发的内侍、宫女、禁卫加起来超过500
第376章 干旱的威胁
四月本是春意盎然的时节,可南北直隶没有丝毫的喜悦。
苏州、松江、常州、凤阳、应天等地因为天气干旱,播种的种子发芽极少。
北直隶因为密云水库的存在情况稍好。但也因雨水少,水库的水位线下降。又由于沿途需要浇灌的权贵土地多,平分下来每家的用水量减了不少。权贵们种的可都是水稻。“殿下为何要下令减少灌溉用水!田里的高产水稻种子好多没发芽。”寿宁侯被权贵们推出来找朱寿哭诉。
陛下和皇后不在京,皇太后不管事。这位不管是不是亲的,名分上也是舅舅。
朱寿眉头一皱,眼神忧郁,“文华殿大庖井的井水只有往常的一半。京师各坊情况类似。如果百姓们无法从井里打水,密云水库将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去年粮食丰收,暂时问题不严重。东北、琼州、河套、占城暂时没遭受干旱。这四地加上存粮,熬过一年半载没什么大问题。”
朱寿忧心忡忡:“可换做人没水喝,问题就大发了。”
寿宁侯拱拱手离开。他要让下人查查井水的问题。
太子说的没错。虽然寿宁侯被太子弄走了一千多倾土地,去年还是新建了两座大粮库装粮食。存粮坚持两年都没问题。由于钦天监发出过预警,京里的权贵家情况类似,全都存满了粮食。
朱寿摸摸下巴,笑得像只偷了腥的狐狸。
密云水库的水大部分来自于白河和潮河,虽然水位有所下降,但情况没那么糟糕。他花了大量的银子打造京师水网。却忘了这时代的人喝井水,没有付钱买水喝的概念。
就连权贵高门接通水管,也不是为了付钱喝密云的水。他们把进水处改装。加了蓄水的大水缸,让下人每天从打井水注入。又能用水方便,又能不花银子。
京师的用水大户只有皇宫。朱寿的这笔生意亏大发了。想到水库的最大受益者权贵们,没支付过一个铜板,朱寿心就像猫爪子在挠一样难受。
这个原因只是一小方面,他令人减少水库供水的最大原因,还是因为田赋改革。
他在后世金融界摸爬滚打,从别人的血泪教训中深刻的认识到: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免费的高产水稻种子是那么好收的吗高产的种子是农学院用杂交技术培育出来。杂交的种子无法留种。
高产种子,只有他手里有
权贵们尝到了高产种子的好处,很难克抵抗高产的诱惑。
很快,权贵们将会知道,在他控管的田庄里,种植的是新培育出的高产小麦种子。小麦需要的水少,适合干旱天气。在别人因缺水减产时,他手里依然不缺粮食。
这一次,权贵们想要高产小麦种子,不付出点是不行的。
寿宁侯府宾客满门,文武官员再次等太子的回答。因为宗室的田产几乎交给太子管理,同样遭受干旱的河南、山西、河北等地的宗室并不着急。他们只管收粮食。
“韩尚书,户部真没办法弄到密云水库的管辖权吗”保国公愁容满面。保国公简在帝心,家中有上万倾良田。
新任户部尚书韩文苦笑:“为了密云水库的事,户部和都察院多次找上太子。太子一口咬定人造水库不属于山川河流范畴,朝廷无权收回。”
左都御史戴珊摇摇头:“都江堰用于防洪灌溉,密云水库炸山储水。大明律没有明确的解释。都察院没有律法依据,弹劾的底气不足。”就算有理,想要弹劾太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几年来没一次成功。
保国公问内阁:“诸公以为如何”
“就算修改了律令,只要太子殿下有意拖延,此事依然难办。远水解不了近渴,想其他办法吧。”梁储回道。
喝掉寿宁侯几壶好茶,众人才等到寿宁侯满头大汗归来。
“殿下怎么说”保国公步伐匆匆迎上前。
寿宁侯顾不得形象,一连灌上几杯茶水。缓了缓气,焦急地说,“情况比我们想的更糟。”
“难道太子想要断了水渠灌溉”保国公大惊。
“这怎么能行我们一同进宫。”
“我家田地附近的河流见底,没了密云水库的水,今年别想收成了。”
权贵们可谓
第376章 干旱的威胁
四月本是春意盎然的时节,可南北直隶没有丝毫的喜悦。
苏州、松江、常州、凤阳、应天等地因为天气干旱,播种的种子发芽极少。
北直隶因为密云水库的存在情况稍好。但也因雨水少,水库的水位线下降。又由于沿途需要浇灌的权贵土地多,平分下来每家的用水量减了不少。权贵们种的可都是水稻。“殿下为何要下令减少灌溉用水!田里的高产水稻种子好多没发芽。”寿宁侯被权贵们推出来找朱寿哭诉。
陛下和皇后不在京,皇太后不管事。这位不管是不是亲的,名分上也是舅舅。
朱寿眉头一皱,眼神忧郁,“文华殿大庖井的井水只有往常的一半。京师各坊情况类似。如果百姓们无法从井里打水,密云水库将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去年粮食丰收,暂时问题不严重。东北、琼州、河套、占城暂时没遭受干旱。这四地加上存粮,熬过一年半载没什么大问题。”
朱寿忧心忡忡:“可换做人没水喝,问题就大发了。”
寿宁侯拱拱手离开。他要让下人查查井水的问题。
太子说的没错。虽然寿宁侯被太子弄走了一千多倾土地,去年还是新建了两座大粮库装粮食。存粮坚持两年都没问题。由于钦天监发出过预警,京里的权贵家情况类似,全都存满了粮食。
朱寿摸摸下巴,笑得像只偷了腥的狐狸。
密云水库的水大部分来自于白河和潮河,虽然水位有所下降,但情况没那么糟糕。他花了大量的银子打造京师水网。却忘了这时代的人喝井水,没有付钱买水喝的概念。
就连权贵高门接通水管,也不是为了付钱喝密云的水。他们把进水处改装。加了蓄水的大水缸,让下人每天从打井水注入。又能用水方便,又能不花银子。
京师的用水大户只有皇宫。朱寿的这笔生意亏大发了。想到水库的最大受益者权贵们,没支付过一个铜板,朱寿心就像猫爪子在挠一样难受。
这个原因只是一小方面,他令人减少水库供水的最大原因,还是因为田赋改革。
他在后世金融界摸爬滚打,从别人的血泪教训中深刻的认识到: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免费的高产水稻种子是那么好收的吗高产的种子是农学院用杂交技术培育出来。杂交的种子无法留种。
高产种子,只有他手里有
权贵们尝到了高产种子的好处,很难克抵抗高产的诱惑。
很快,权贵们将会知道,在他控管的田庄里,种植的是新培育出的高产小麦种子。小麦需要的水少,适合干旱天气。在别人因缺水减产时,他手里依然不缺粮食。
这一次,权贵们想要高产小麦种子,不付出点是不行的。
寿宁侯府宾客满门,文武官员再次等太子的回答。因为宗室的田产几乎交给太子管理,同样遭受干旱的河南、山西、河北等地的宗室并不着急。他们只管收粮食。
“韩尚书,户部真没办法弄到密云水库的管辖权吗”保国公愁容满面。保国公简在帝心,家中有上万倾良田。
新任户部尚书韩文苦笑:“为了密云水库的事,户部和都察院多次找上太子。太子一口咬定人造水库不属于山川河流范畴,朝廷无权收回。”
左都御史戴珊摇摇头:“都江堰用于防洪灌溉,密云水库炸山储水。大明律没有明确的解释。都察院没有律法依据,弹劾的底气不足。”就算有理,想要弹劾太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几年来没一次成功。
保国公问内阁:“诸公以为如何”
“就算修改了律令,只要太子殿下有意拖延,此事依然难办。远水解不了近渴,想其他办法吧。”梁储回道。
喝掉寿宁侯几壶好茶,众人才等到寿宁侯满头大汗归来。
“殿下怎么说”保国公步伐匆匆迎上前。
寿宁侯顾不得形象,一连灌上几杯茶水。缓了缓气,焦急地说,“情况比我们想的更糟。”
“难道太子想要断了水渠灌溉”保国公大惊。
“这怎么能行我们一同进宫。”
“我家田地附近的河流见底,没了密云水库的水,今年别想收成了。”
权贵们可谓是义愤填膺。
官员们窃窃私语,猜测
第377章 有矿?
乌蒙港地处金沙江下游,青山绿水,风景如画。尤其是从长江乘蒸汽船而来,明显能感受到此地宜人的气候。
好天气带来好心情。弘治帝一家三口喜乐融融,吃着从江中捞起的肥鱼,吹着和煦的江风,比窝在富贵堆砌的紫禁城中畅快许多。
“难怪照儿出了门就不想回家了。”弘治帝感慨万千。
张皇后一反常态夸奖朱寿:“我们现在觉得舒服,可是在太子没有弄出蒸汽船、修筑港口,出入云南十分不易。听说从京师到云南需要一路颠簸半个多月。我和福泰可受不了长途跋涉之苦。”
亏朱寿好,比夸弘治帝自己更让他高兴。不过弘治帝心知皇后和儿子面和心不和,于是笑道,“照儿是我们的‘亲’儿子,理应让自家儿子服其。皇后想让照儿做什么直说,那小子敢不同意,朕回去关他禁闭。”
张皇后捂嘴笑,知道这话只能听听。“我还没上岸,已经发觉云南的好。蒸汽船又快又稳,从京师来此不过五日。我想让母亲和弟弟们也来这瞧瞧。”
“这有什么。找西厂的管事。陈伴伴,现在谁再管西厂”弘治帝问。
自从儿子把内行厂几大研究所整合,组建皇家研究院。弘治帝没让人再盯着儿子的产业。
相比对国朝影响深远的研究所,内行厂的作坊、西厂根本不算什么。只要儿子心系家国,就算有存私房钱的小动作也无关痛痒。如果儿子没私房钱孝顺他,他想出门游玩也费劲。
陈宽躬身回禀:“西厂暂时由小爷亲自管理。”
“哦”弘治帝揉揉额头,“臭小子只爱大局掌控一切,最讨厌处理繁琐的杂事。怎么会愿意亲自管西厂臭小子背地里又搞什么”
儿子文武双全,破坏力也同样惊人。弘治帝对自家儿子干的事也发憷。自己生的,唯一的独苗,只能宠着。
秦纮和谢铎光明正大地偷听。
弘治帝出行随时跟着东厂电报员。一有风吹草动,马上用无线电台传递消息。张皇后突然在弘治帝面前说太子的好,也是收到了寿宁侯使人发来的电报。
京师干旱情况严重,井水史无前例地下降,权贵家纷纷逃离京师。这一次江南同样干旱,不是避难的好地方。有亲人在河套当官的,赶往了河套。剩余的人选择云南。
“这个老奴就不清楚了。但是前段时间听高凤公公说,小爷又在琼州建了新的造船厂。好像西厂的船在海外出了什么事,损失了十几艘。”陈宽低头回道。
弘治帝眉头一皱:“情况很严重”西厂的宝船装备先进的火器,装有蒸汽发动机组,竟然会有所损失。简直不可想象。
“高公公说,不会影响到大明。”陈宽把头低了更低。
秦纮语气不安:“这话听得老臣心里发慌。”
“慌什么,以太子的脾性,还能吃亏不成!”谢铎很有信心。太子的狡诈,加上大明的实力,除非成吉思汗在世,否则很难吃亏。
弘治帝是知道儿子再打满剌加国的主意。郑和下西洋时,留下诸多关于满剌加国的记载。满剌加国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大明在海上的要道。此事回京一定要好好问问儿子。
儿子报喜不报忧,不详细说的事往往才是要事。比如汇报详尽的干旱情况,让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巨坑,等着谁掉进去。连寿宁侯都舍得扔下京中的良田往云南跑,儿子好像又要心想事成了。弘治帝为了耳根清净,决定推迟回京的时间。
船只缓慢地停靠乌蒙港。港口上站满前来迎接的人。
虽然朝廷邸报并没有弘治帝出行的消息。但内阁、军机处相继发报云南,让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确保弘治帝安全。
云南民族众多管理困难,于是在成化年间设立了云南巡抚,统管云南军政。站在人群第一位的是黔国公,第二位便是刚上任没多久的云南巡抚林元甫。
林元甫和大部分相貌堂堂的官员不同。他身材干瘦,皮肤黝黑。个字不高,要不是站在人前,保准被人群淹没。
还没等黔国公上前拜见弘治帝,林元甫三
第378章 扰乱视线
素有‘天南铜都’之称的东川曾经隶属于云南,洪武朝改属四川。此后云南各地发现不少小矿,但一直没发现大铜矿。云南道路险阻,运输困难,小铜矿开采成本高,不适合开采。
大明缺铜缺的厉害。因为缺铜,民间没有足够的铜钱使用,明初太祖才推行了宝钞。有人突然说云南有年产千万斤的铜矿。这……就像告诉乞丐有家财万贯一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