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明第一祸害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俗人喝茶

    “本宫平生所愿有三:一愿天下百姓吃得饱、穿的暖;二愿大明江山固若金汤;三愿父皇长命百岁。历朝历代不乏有识之士,留下许多治国之道。本宫几乎翻阅过所有此类书籍。很多的改革事前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参考前人的建议,并不是一拍脑袋决定的。”

    “大明人口接近一万万,为历朝之最。朝廷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没有前例可循,我们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这个过程一定很艰难。空谈误国,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不行动永远不知道错对。”

    “土地兼并,祸国殃民。无论前方有和艰难险阻,本宫勇往直前,绝不




第382章 人生全靠演技
    晋王拽着代王入文华殿面见太子殿下。

    “王爷,殿下正在议事,请在外间喝茶等候。”谷大用和气地招呼道。

    两人刚坐下,太子高亢的声音从办公房中传出。

    “马上停了密云水库引水渠。告诉沿岸两旁田地的主人,把水稻全部换成小麦。现在补种还能在秋收收获一点粮食。如果执意种水稻,颗粒无收别怪本宫没提前提醒。”

    晋王无声地笑了笑。这下可有京中勋贵们好看了。

    宗室和勋贵一向看不对眼。宗室明明身上流着皇室血脉,空有超一品的爵位,日子过得连高级武官都不如。反而是靖难出头的勋贵,日子嘚瑟的让人妒忌。

    办公房内,杨慎出言提醒,“寿宁侯离京前把家中的田庄托付给了殿下,若是换了小麦减产,到时不好向皇后娘娘交代;还有被夺去封号的三位长公主,她们哭哭啼啼找到皇太后,说如今只靠田庄出产的粮食养活一家老小;还有保国公在京的田庄全在引水渠两旁。把水稻换成小麦损失极大。保国公素来支持殿下……”

    “用修何时学会了官场人情往来官场有许多不好的风气,尤其是官官相护这点,非常遭百姓唾弃。别小小年纪不学好。”朱寿敲敲杨慎脑袋,“特殊时期先紧着百姓用水。保国公深明大义定会明白本宫的苦心。”

    杨慎委屈地揉脑袋:“这话可是我爹让我提醒殿下的。殿下若想田赋改革成功,必须拉拢一批人支持。爹爹让殿下不可因小失大!”

    “本宫白纸黑字承诺过,会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怎么能因为顾及勋贵的田地,而让百姓们没水喝本宫这不是自打脸吗”朱寿随便扯了一条理由胡说八道。

    他在心里猛翻白眼。大明最顶尖的农业技术掌握在他手中。尤其是高产耐旱小麦种子,简直是未来干旱之年的镇国重器。

    有重器在手,有什么可怕的。况且,勋贵不再是好的合作对象。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曾经在金融行业经营多年的他,深刻理解这句话。昨日站在你身边之人,会因为利益站到你的对立面。

    这次田赋改革,他选择被打压百年的宗室作为同盟。家中田产无数的官绅、勋贵,则成了他整治的重点。

    宗室被打压了百年,强烈渴求自由和地位。他提出用大明疆域之外的利益换取宗室国内的特权,很快便得到宗人府的同意。

    时间会证明很多的东西。

    当年明朝立国时太祖定下宗室、勋贵、文官三足鼎立拱卫大明的局面,又用锦衣卫监察各方。可是一场靖难之役,破坏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历经种种之后,大明皇帝才明白太祖的良苦用心,但那时文官一家独大的局面已经成型。

    他和便宜老爹苦心经营多年,好不容易鞑靼进攻的机会拉起了军机处和宗室,让文官独大局面有了裂缝。

    文官感受到手中的权利被夺走,放弃党争抱团抵抗皇权。

    与此同时,依靠军机处成功翻身的勋贵,不再和他完全一条心。和被皇帝猜忌的宗室不一样,勋贵们利用姻亲关系,和文官之间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李东阳的既是,他未来的丈母娘就是成国公府的小姐。

    勋贵的权利来源于皇帝,同时也能遏制皇权。别看他表面顺风顺水,最近受到了不少的阻力。如今除了河套的那一帮和他利益绑在一起的勋贵,其他人明里暗里给他下绊脚石。武定侯只是最先跳出来的。

    他无奈之下用‘年龄小’卖惨,先撑过这次举国大灾。要不然以古人的迷信,利用大灾变做手脚,他会非常头疼的。

    杨慎说服不了太子,心不甘情不愿离去。身为太子伴读,见不到太子殿下本尊的人,都来找他递话。可太子决定做的事,除了陛下还真没人能拦得住。

    晋王和代王安静的站在办公房门口,就像没有听到办公房内的只字片语。

    “两位王爷请进。”谷大用恭请两人入内。

    朱寿收起桌上拟定的救灾计划,笑呵呵的问,“两位王叔有何事”

    “鞑靼派使者接触本王,他们说大宁城限制粮食买卖,他们只能用居延海附近的土地换购百万石粮食。”代王回禀。

    朱寿眉头一挑:“鞑靼作为我们的老对头,理应非常了解我们。大明疆域辽阔。即便有一半的土地遭灾,拿出百万石粮食并不难。居延海的盐池可是鞑靼手上最值钱的,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财富。”

    “满都海东施效颦本宫的游商部落,



第383章 吃瘪
    同样的招数用多了会失效。

    能混到朝廷中枢的,都是老狐狸。还没等朱寿利用天灾动手,老狐狸们已经出招。

    正当朱寿一边忙着组织人力物力救灾,一边利用瓦剌进攻的消息频繁调兵布局时,河南、山西、北直隶几府粮食告急。

    “殿下,当地官府上报,百姓家有了粮也不愿意吃自家的,全都赖上了官府。所以官仓里的粮食才坚持不了半个月。”行走户部的状元郎康海苦笑连连。

    朱寿掏掏耳朵:“百姓们对官府敬畏不已,敢跑到官衙吃白食本宫没收到当地卫所和锦衣卫的上报。当地官府把本宫当傻瓜吗”

    “殿下不该提前把田赋改革说出来。”从虾夷回国的这几个月里,康海等新科状元面临巨大的压力。他们从信心满满,到如今的忐忑,对田赋改革的成功,越来越不抱希望。

    无论朱寿怎么问,知道内情的康海没有说实话。

    康海不把话说清楚,朱寿便派东厂深入调查。结果发现官府暗地里发动百姓,把粮食高价卖到了赤岭。若不是大宁城严禁商人买卖粮食,少的粮食会更多。

    朱寿在大明国内控制粮价,让粮商没了炒作的空间。反而助长了国外粮价的飞涨。行商从民间高价收购粮食,百姓们用一石一两卖粮,在用二石一两的价格从皇家粮铺购粮。

    如今没粮了,官府撺掇当地百姓们叫嚷,要朝廷拨粮救济。

    消息传到朱寿耳朵里,差点气吐血。他从没做过亏本生意,这次是真栽了。

    钦天监从去年开始宣扬会出现旱灾。各地官府装满粮仓,以防天祸。朝廷粮仓存粮塞得满满的。

    原来这一切只是账面上的景象。实际并非如此。

    原来钦天监的话信的官员压根不多。原来官员们支持赤岭马市,是为了让商人缓一口气。原来被他搞得半残的粮商转到国外发展了。

    ‘让天下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是他提出的口号。百姓们没粮吃,他不能不救。

    朱寿吃了这么一个哑巴亏,很是消沉了几天。还没等他缓过气来,又出了一场风波没气死他。

    前去保卫密云水库的府军前卫,和附近的佃农们起了冲突。他实在是对勋贵们领兵的军队不放心,才派亲卫保护水库。没想到反而惹了一身骚。

    等他收到消息快马加鞭赶到密云,江彬已经和佃农们动起了手。

    “住手!”朱寿扣响了霰弹枪。

    ‘砰’的巨响让两方人停下了手。

    朱寿眼睛一抽一抽。在皇宫威风八面的府军前卫指挥使江彬,衣服破烂、浑身湿漉漉,灰头土脸的像个乞丐。在河套把鞑靼碾成狗的兵将,在三五成群的佃农围攻下,各个身上挂彩。

    “为什么打起来”朱寿不能偏帮亲卫,召来江彬和佃农中年纪最大的老人上前问话。

    老人见到朱寿猛然下跪,抱着朱寿的腿嚎啕大哭。“殿下啊,断水了让我们怎么活啊!你明明承诺给我们好日子,老头子信了。家中拿出所有的钱送孙子们读书,还欠了主家不少银子。如果把田里的水稻换成小麦,让老头子拿什么还钱!”

    “我家也信了殿下的承诺,借银子买了五亩地。因为买在引水渠附近,生生贵了十两银子。这可都是借的啊!”人群中身强力壮的汉子堆在地上哭泣。

    汉子的哭泣让佃农的情绪爆发,佃农们纷纷往朱寿身边靠,又和保护朱寿安全的禁卫发生冲突。

    没有多大功夫,得到消息的内阁、军机处带着京营全员到场。他们喊着保护太子殿下的口号,让京营把朱寿和佃农隔离开。

    屠滽出面和佃农们解释:“水库少了一半的蓄水,京中井水见底。粮食没了



第385章 殿下,放手去干吧
    朱寿的反击很快,一系列的命令从东宫发出。

    灾情有效地控制住,没了必须返京的要事,便宜老爹表示继续留在云南度假。知道儿子受委屈的弘治帝,放手让儿子折腾。作陪的谢铎和秦纮对溺爱儿子的老爹无法,只能祈祷太子不要折腾得太过。

    在大规模的反击之前,朱寿单独召见刘大夏。地点在……文华殿房顶。

    朱寿一屁股坐在文华殿绿色琉璃瓦铺就的屋脊上。

    前方,是大明朝权力的中心。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三大殿以藐视天下之姿,盘踞于整个皇城中央。步步而上的台阶,红色的宫墙,金色的琉璃瓦,巍峨庄重。

    视线转向西北。用类似后世科技建造的清宁宫,横看竖看总是少了几分庄重。

    再看屁股底下文华殿。有别于皇宫建筑的恢弘大气,文华殿透着一股精巧典雅之气。或是因为供奉孔子偏院里的那口甘甜大庖井,或许是因为殿后是存放皇家典藏的文渊阁。可自从文华殿作为廷议的场所之后,在典雅之中平添一股威严。

    文华殿左右两旁的偏殿人来人往。过路的官员们不自觉地看一眼屋顶上的太子。陛下不在宫中,已经没人能阻止得了太子上房揭瓦。

    朱寿摸摸身下的琉璃瓦,笑了。

    在原先的时空,几十年后的嘉靖皇帝在文华殿处理政务,把这绿色的琉璃顶换成了只有帝王才能使用的正黄色。从此之后,没有太子在此摄事。如今的兴王,不会有子嗣,那位嘉靖皇帝得换别处投胎了。

    “天降大任,让我有机会亲手书写历史。我怎么可能认怂!”朱寿自言自语地道。

    一道身影飞快地窜上屋顶。“殿下,军机处大臣兼兵部尚书刘大人求见。”江彬来报。

    底下,府军前卫把主殿围成一圈。一个个抬头望天,随时准备当太子的肉垫。太子爬上屋顶的脸色极为难看,他们都很担心。

    朱寿语气平静:“带刘大人上来说话。”

    江彬一个借力,潇洒地落地。

    刘大夏是江彬十分敬重的前辈,是朝堂上真正了解士兵疾苦的能臣。在太子掌兵前,为他们九边百姓做了不少实事。

    江彬把刘大夏带上屋顶之前提醒:“殿下心情不佳,刘大人言语间注意点,万不可冒犯殿下。”江彬看得出,这次太子真的动怒了。

    刘大夏抱拳谢过江彬的提醒。

    刘大夏在屋顶寻了个平缓的地方站定。一眼瞧见坐在屋脊上的太子。落日余晖洒在太子身上,照出长长的影子。听到他到来的脚步声,太子起身,平和的面容被落日镀上了一层金光。好似普度众生的菩萨。某种意义上,太子确实是。

    “刘大人,您是本宫最尊敬的人。”朱寿缓缓开口。

    他对刘大夏的尊敬来自于后世史书的记载。频频的接触,也印证了史书对刘大夏的描述。

    原本,刘大夏的兵部尚书不好当。鞑靼一次次进犯,军队的战斗力堪忧,镇守各地的太监只知道捞银子搞得天怒人怨。顶着巨大的压力奏陈兵政十害,革除弊端。原主登基后,刘大夏被刘谨整得苦不堪言。70多岁的高龄还要被发配肃州,被逼得上草原送粮。

    现世的刘大夏,为朱寿的崛起保驾护航。刘大夏在军机处协调文武之间的紧张关系;又能在尊重藩王的基础上,阻住藩王插手军事。完美的落实了朱寿对军机处的要求。

    刘大夏细细打量太子的脸。几年前他还能从太子稚嫩的脸上揣测出真实情绪。如今太子学会了掩饰。

    “殿下,齐驸马府上的的佃农王家,已经从远亲家里接回过继出去的小儿子。仁和长公主出面,让都察院重新调查20年



第386章 瓦剌动手了
    不知太子和刘大夏说了些什么,刘大夏连夜递交了辞官奏折。太子连挽留的场面事都懒得做,收到奏折的当下便批复了。

    当晚,杨慎和太子的贴身太监谷大用一起进了刘府。第二日,刘大夏的老妻兴高采烈地拿着大面额塑料币到房山买地。刘府到处散发着喜气,显然是太子送了大量的财物。

    这打赌还没开始,一位军机处大臣自行离去。刘大夏的离任带起了一股辞官潮。兵部、五军都督府、各地卫所上了年纪的武官,还有不少文官跟着一起离开。

    太子同样同意了。

    “刘大夏为官多年,手里掌握不少人的黑料啊!”英国公幽幽一叹。

    英国公除了张仑这个孙子,还有十多位儿孙。家族一大麻烦事就多。不过有他坐镇,比他两位叔叔闹着争家产的时期好太多。算了,就让承爵的张仑吃点亏吧,反正跟着太子殿下饿不着他。

    英国公把取水渠附近的田地分给了张仑,并且命人除了水稻换种小麦。偌大的英国公府一分家,留给张仑的只有老宅和少量土地。金矿的分红、盐池的红利,20股皇家银行的份额都被十几位堂兄弟们瓜分了。

    分好家的英国公,也提出了辞官,并且辞去英国公爵位。

    朱寿没有拖泥带水,直接任命张仑接任英国公。

    英国公的急流勇退带起了勋贵圈的新老接替。让礼部很是忙碌了一阵。这些新册立的勋爵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在云远征军任职的将领。那可都是太子的铁杆支持者。

    军中没有了镇守太监和文官,武将的地位大幅度提升。只要太子继位,他们必将被调派四方,镇守一方。这是让保国公都会羡慕的权利。军机处权柄虽重,盯着他的目光也多,

    如果只是他们,保国公等弘治帝重用的将领们也能接受。勋贵们世代联姻,关系极为稳定。保国公等人怕的是,将来太子会提拔的新贵。

    保国公频繁的往来于各家府第,试图探得太子的意图。让他失望了,太子并没有透露什么。保国眼皮子时不时地跳几下,让他十分心悸。他每过一时辰问一次瓦剌人的动向,要不是晋王他们盯着,他真想出兵先灭了瓦剌大军。

1...100101102103104...13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