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祸害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俗人喝茶
马市出了状况,身为马市官的李兆先很快赶了来。
李兆先一眼认出了特意装扮过的图鲁博罗特。“赤岭马市不会骚扰任何一位客商。大汗如果是来做生意的,我们以礼相待。如果大汗是来捣乱的,别怪外臣扣留您。”一边说着,一边暗中向手下人打手势。
听到捣乱的人是鞑靼新任的小王子,西宁卫指挥使眼神闪烁不定。瓦剌在前方攻打吐鲁番,鞑靼人到赤岭马市来闹事,就连普通老百姓都不会认为两者没关系。
身为九边将领,他们和远离战场的官员们不同。他们非常认同太子的看法。
其实这事儿很好理解。不管是瓦剌还是鞑靼,习惯了游牧生活。元朝的快速衰败,说明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不适合盘踞一地。所以他们的武力目标,往往总是财富和粮食。不然五十年前他们就拿下了京师。
不管是吐鲁番还是赤岭马市,都在太子的直接管辖下。太子立志于促进贸易交流,两地有大量的外国商人。如果瓦剌人想洗劫吐鲁番,得罪的不仅仅是大明,还有叶尔羌、赤力把里、乌兹别克等实力不可小觑的中亚国家。
战争不是光凭武力就行,还需要后勤的保障。草原民族想要打胜仗,兵器和粮食需要通过贸易解决。他们才是最离不开贸易的民族。为了吐鲁番城里一点物资,瓦剌人不可能断了自己的后路。
军机处的那群大佬哼!
要西宁卫指挥使说,太子组建军机处的确是高瞻远属的好事。可太子应该从他们九边挑选将领充补军机处。
那群勋贵们仗着祖上荣光,只能在国内张牙舞爪,早失去了上战场的能力。别看远征军现在威名赫赫,想当初刚刚入河套
第391章 形式转变
“洪水退去,受灾百姓安置妥当,江南稳定了一下来。可北方的旱情、福建等地的洪涝是天灾。可南京的水情只怕是……大于天灾。”因为父亲去世返乡奔丧的王鏊,用装在南京六部的电话机,向朱寿汇报陪都南京的真实情况。
王鏊是朱寿通过暗中考察,决定在他丁忧结束后重用的一位能臣。
史书上的话不可尽信,也不可不信。比如刘大夏本人真的不畏权势、铮铮铁骨、胸怀拳拳报国之心。在原来历史中,他为阻止皇帝为私利开海禁,烧了郑和海图。也能在朱寿打算用远洋贸易弥补大明国库缺银的事情,从兵部偷出海图。看着南辕北辙的两件事,出发点都是刘大夏的爱国之心。
王鏊虽然是江南吴县人,却和谢铎一样,同意朱寿的施政纲领,尤其是对田赋的改革。
朱寿不解:“此话何意”在朱寿观念中,明朝中后期天灾连绵不绝,即便在后世南涝北旱也是常态。
“殿下熟知农事,应该知道河底淤泥能令土质肥沃。”王鏊道。
朱寿“嗯”了一声:“农学院研制出的几个绿肥配方,其中一种便是利用淤泥做原料。温室大棚的营养土,也是使用淤泥。”
王鏊拎着话筒的姿势僵硬,和身边的人对视了几眼。
大明以农耕为主。相比武器院,外界对农学院的关注更多。但太子把农学院的各项技术看得死死的,只有入会的会员才能得到农学院提供的绿肥。绿肥的配料、高产种子的育种方式,都是外界心心念念想要的好东西。没想到高产种子分为水稻和小麦两种,连绿肥都有好几种配料。
以土地为生的地主官僚阶层,真的不宜和太子闹翻。
“嗯”朱寿没听到王鏊的回音,发出声音提醒。
“新江口水势上涨到灌入南京,是因为附近的河道没有及时清理淤泥。”王鏊在身边人的示意下解释。
“殿下规定江南土地至少要有六成种植粮食。有些人为了多种棉花,强占了河道两旁的土地。他们派人修建河坝,在坝上堆积淤泥开垦良田。新江口河道因为坝上的田地,不但通航能力减弱,洪水涨起来时泄洪的能力也大大下降。”
王鏊顿了顿,继续道,“这次严重的洪涝灾害,唯独没有造成坝上田地的损失。朝廷对受灾地区的百姓有粮食补贴。粮价依旧稳定不动,而棉花收购价涨了一大截。所以……”
“所以陪都百姓没有像北方一样,听信有心人对本宫的污蔑反应激烈。”朱寿哭笑不得,“本宫知道了。有劳王大人在守孝期间替本宫打探消息。”
王鏊赶忙道:“殿下言重,这是下官的应尽之责。下官有一事想问殿下。”
“问吧。”朱寿能猜到他想问什么。
果不其然。
王鏊问:“鞑靼人真的偷走了高产种子的培育技术吗”
朱寿的声音瞬间低了八度:“这次是本宫失算了。”
王鏊心里一咯噔,但还是好言好语宽慰,“谁都不曾想到,达延汗会往内行厂派奸细。事已至此,殿下不必自责。不过下官以为,殿下还是好好排查一下皇家研究院。以防还有其他奸细。”
“东厂正在排查。”朱寿情绪低落。
这次真的是他失算。
按照剧本,应该是院落的主人狮子大开口,提了一个极高的价格。鞑靼人在大宁城学了找矿的技术,在领地内找出几个金矿。按理说,鞑靼人不会在意价格的高低。双方谈拢好价格,院落主人会把技术卖给鞑靼人。
但不曾想,鞑靼人在老技师身边安插奸细。推翻了朱寿写下的剧本自己加了戏。可怜伊贺忍者帮他培养的细作被一窝端,只活下了被鞑靼人绑走的‘主人女儿’。
朱寿禁不住猜测:是不是他让忍者培养细作的事情泄露了出去,有人故意接鞑靼的手整他
王鏊不忍继续打击太子,转移了话题。“江南遭灾,是进行田赋改革最好的时
第392章 不定下名单不能回家
华夏人历来把看家技术视为生命更重要。鞑靼人偷走了高产种子的育种技术,别说做梦都想要的人捶足顿胸,普通老百姓听了都肉痛不已。
舆论一致认为,:鞑靼就是找到了朝臣和太子内斗的时机,才会成功技术偷出去。
报纸上天天都有人指桑骂槐。从内阁阁老、军机处大臣,到远在吐鲁番的刘健、谢迁、云南的李东阳,高官大员没有一位不被骂的。
百姓们喜欢给官员取外号。比如上上任内阁首辅刘吉,被人称为‘刘棉花’;万安被称为‘万岁阁老’;戏称李东阳为‘伴食宰相’。这次轮到保国公荣幸被冠上‘漏斗’的外号。
谁让保国公府在取水渠附近的土地最多,为了保自家的水稻不减产,挑起了朝臣和太子的内斗。保国公没有赢得赌约获得育种技术,反而把技术拱手让给了鞑靼人。
保国公羞得不出了家门。连续用电台向弘治帝发了三份告罪书,打算辞官谢罪。可都被弘治帝好言好语的劝下。
弘治帝虽然挽留了,但保国公实在没有脸继续留在军机处。他以生病为由,躲在府中不出家门。
没了兵部尚书,军机处不能一起罢工。前方瓦剌人才刚刚撤离,几大草原部落还没离开吐鲁番。西北和西南都不安定,必须要有人指挥大军。
如今军机处扎根朝廷,不可能被取缔。因此盯着军机处大臣的人极多。
别以为只是武官在竞争军机处大臣。要知道大明官员的联姻范围很广。文官一直不想放弃对军队的把控权。拿不到军权,至少也不能倒退到明朝开国初年被勋贵武官打压的局面。不少和武官有姻亲关系的文官,卯足了劲想把儿女亲家推到军机处大臣的位置上。
《大明律》条例细致、法度严明,规范了大明各阶层的言行举止。可大明是人治的社会,要不然也不会有后世混乱的大明。《大明律》摆在那,遵不遵从全看当事者的权势。比方说束缚后几任皇帝的《皇明祖训》,在朱寿面全就是几张薄纸。
刘大夏真的帮了朱寿一个大忙。文武百官短暂的抱团行为,以失败告终。
朱寿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他在文华殿召来廷议,希望大家推举军机处大臣的人选。
“军机处大臣事关重大,此事不宜拖拉。今日只是推举暂代人员,正式人员等父皇回京后确定。诸位大人开始举荐吧。”朱寿翘起二郎腿笃悠悠地道。
屠滽首先推举:“臣以为在兵部尚书空缺之际,可调南京兵部尚书陈寿,暂时担任兵部尚书兼任军机处大臣。”
南京六部本就有在关键时刻取代京师六部的职权。屠滽的建议经过了大部分官员的认同。
“陈寿便定了下来。诸位还有什么好推荐”朱寿问。
大家相互张望,没人开口说话。
“你们都不说话我毛遂自荐了。”阳武侯薛伦发言,“军机处掌管兵政,必须要懂得行军打仗,还要有统兵御敌的经验。我薛伦执掌五军营多年,没谁能比我更有资格。”
话音刚落,很快有人反对。
“真是好笑,说的好像京师天天遭敌人围攻一样。老夫在九边驻守十几年,同鞑靼人打了二十几场仗,跟着威宁侯出入草原,保下了河套。老夫都还没开口说话,你这毛头小子到先出头了。”军机处参谋部一位老将猛然站起,把年过五旬的薛伦骂的狗血淋头。
薛伦瞪大了眼睛。论行军打仗的资格,他在勋贵中是数一数二的,但绝对比不过九边的老将。可何时一个小小的游击将领,也敢争夺军机处大臣的职务了军机处大臣应该是勋贵口中的肉。谁敢虎口夺肉!
“谁是毛头小子!本侯爷的爷爷打仗的时候,你爹还没生呢!”
“有本事你把你爷爷从棺材里喊出来,老侯爷在这,一定没人反对他担任军机处大臣。”
“我爷爷都死了十几年了!”
“那不
第393章 僧多米少
面对朱寿咄咄逼人的问话,廷臣们愣了一愣。
以三位阁老为首,大家整理官服和仪容,下跪请罪,“臣殿前失仪,望殿下恕罪。”
朱寿有各种办法对付官员,自然不会像先帝一样,揪着这种小事不放。
他不耐地挥挥手:“时辰不早了,御膳房备下了晚膳,诸位暂时歇歇,吃好了接着再议。”他做出一副没有结果不散朝的架势。和后世二十年不上朝的嘉靖、万历比,他算是不错的了。
廷臣们苦闷不已,一天时间怎么可能讨论出结果。太子就是故意整他们的。一个萝卜一个坑,这涉及到一连串的官职调动、各利益集团的相互妥协。
内侍们得了太子的命令,迅速在大殿里整出一片就餐地方,端来餐盘。
“便饭而已,大家不必拘束。”朱寿招呼大家一起用膳。
太子整治了光禄寺,官员们有了伙食费贴补,不再由光禄寺提供午饭。后世的中式快餐先在超市推出,很快向外辐射。棋盘街上开了多家快餐食肆,官员们经常光顾。
御膳房的伙食总比外头的好。薛伦朝老将抱了抱拳,大口吃起了美食。食不言寝不语,文华殿只听得到细微的咀嚼声。
朱寿吃了几口,不满地皱了皱眉,放下碗筷语气不悦,“这米口感不好。”
“农学院那边传话,他们改良了稻种,下一批的口感会更好。而且这批水稻种植时发现容易倒伏,下一批稻种将避免这点。”谷大用小声回话。
朱寿敲了敲桌子:“把上林苑监采摘的虾夷苹果分给诸位。河套送来了酸奶,也让诸位大人尝尝。”
“是。”谷大用应声退下。
正在吃饭的廷臣们竖起耳朵,听着太子和谷大用一问一答。
等苹果和酸奶送上,户部尚书韩文装腔作势地问,“这虾夷苹果个个长的拳头大,是上林苑精挑细选的贡品吗”
上林苑监是朝廷里不起眼的衙门,主官监正仅仅为正五品。。掌管园林、畜牧、种树之事,出产的牛羊、瓜果用来祭祀,或是供给宾客和光禄寺所用。
但自从太子让农学院把培育的粮种送上林苑监种植,上林苑监入了大家的眼。监正成了很多权贵府上的座上宾。
大家早就从监正嘴里得知虾夷苹果的出处。农学院把虾夷的苹果种子,和大明的苹果杂交培育得来。虾夷苹果个大甘甜,放置时间长,是优良的果树品种。
而酸奶,是因为河套牛奶保存不易,农学院用发酵的手段得到的一种新饮品。为了推广酸奶,太子让太医院院正四处传播酸奶有益于肠胃,60岁以上京官每天能从超市免费领取一盒。
太医院院正倒没说大话,常喝酸奶的确有用。韩府每日都会从超市采购酸奶。
让韩文心酸的是,自从酸奶在大明各地打开了销路,河套户部又扩建了库房。这次天灾让户部好不容易塞满的银库、粮仓空了一大截。若下半年天有不测,户部不得不拉下脸从河套调银。
河套依靠农牧业富足,让韩文产生了想法。他想在户部另立专管农桑水利的农科。这些年来天灾不断,户部也应该重视粮食生产。
户部的前身是秦朝设立的大司农。到了元代,大司农仅仅作为专管农桑水利的官员。明朝废止了大司农。虽然在习惯上,外人也会把户部尚书称为大司农。可户部尚书把大量的精力用来管理财政,很少会关心农事水利。
“虾夷苹果是农学院新培育的新品种。经吐鲁番、云南、陕西几地的官员申请,本宫把种子给了他们。几年后大家能在市集上采买到。”朱寿翻了翻白眼,装着不知道这事在场的都知情。
韩文心里吐槽:如果地方官员一申请,太子就能把良种分下去,各地官员早就疯狂的递折子了。
他朝朱寿拱了拱手:“农学院育种,种子铺售卖,技师指导购买种子的百姓耕作。极为繁琐。殿下的出发点是好,但没有统一的管理,怕执行起来会出现各种麻烦。臣提议在户部下设农科,专管全国的农桑水利。”
韩文瞧了瞧太子的脸色温和,装起胆子继续说,“永乐初年江南各地设置治农官,由州府的通判、县衙的县丞兼任,专门负责兴修水利、劝导农桑。当初效果斐然,可久而久之治农官成了催粮官
第394章 闹剧
军机处建立后,兵部官员有一半属于武官。兵部尚书未有定论,可文可武。
南京兵部尚书陈寿虽然是军户出身,曾代兄驻守辽东,却是实打实的进士。而且陈寿还是大明朝第一位考取举人的军户子弟。李东阳少年时以他为目标,从而走向了科举入阁的道路。
文官身份的陈寿选入军机处,勋贵们无话可说。老资格的马文升想要入军机处,勋贵们满腹不忿,却不敢说。
“薛伦你喊什么喊,你对老夫有意见!”马文升双眼一瞪。
薛伦脖子缩了缩,不敢当面硬刚。马文升也是镇压过几次反叛的人物,当了十几年的兵部尚书,在军队中威望不小。他虽是文官,脾气比武将们还暴躁。马文升都是快八十岁的老人了,就算薛伦的父亲在世,也得以后辈自谦。
在马文升凌厉的目光之下,第三位军机处大臣的人选定了。
文官们围住阁老们窃窃私语。他们开始关心谁接掌吏部。吏部为六部之首,负责天下官员考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