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祸害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俗人喝茶
李东阳意味深长:“世人还在惊叹有线电台,讨论着从没见到过的电话机,太子已经用上无线电台。谁知道太子还藏着掖着什么好东西。”
“太子手头的好东西真多。工程兵团炸山的火药很厉害。安南多山地,我想问工程兵团要些火药开路。”黔国公提及此行的目的。
李东阳笑着摇头:“不必了。太子已经同意放弃攻打安南。太子同意了,内阁、军机处迟早也会同意。”
“真的!”黔国公一脸惊喜。
原来刚才田公公和李公谈论的是此事。不过放弃攻打安南,和孟艮府有什么关系安南离孟艮的距离还是挺远的。
黔国公是最清楚安南不好打的人。当初他会把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移到孟艮,也是想让李东阳看清局势,替他把不能说的话说了。
不是大明军队打不过安南,而是安南不好治理。
除了安南,四周的几个小国心思各异。平时看着对大明服服帖帖,一旦大明占领了某国,另外几国会暗中捣乱。几十年前明军从安南撤退,撤销交趾,就是实例。
占城国差点被安南吞并,真腊国、暹罗等冷眼旁观,占城王一咬牙把国家投献给大明。陛下册封占城王为占城忠顺王,在广东划出几百倾土地,赏赐占城贵族世代居住,并在京师建了占城忠顺王府。如今占城的大部分贵族,躲在大明过上舒服的日子。
安南在大明陆地、水师两军的威胁下退出占城国土。可占城被安南、真腊国隔开,大明无法直接从陆地过去。刘瑾使了不少法子没法说动安南借路,只能在琼州岛设海港,从海上登入占城。
大明名义上拥有了占城土地,让周边的国家们十分不安。倘若安南战争爆发,大明将面对西南诸多国家的合力抵抗。就算打败了安南,也无法治理。
可别为了肤寸之地,把大明拖入泥潭。那可真的得不偿失。
这话黔国公不敢说。沐家深受皇恩镇守云南,没事都会被
第366章 舆论压力?
朝臣们对攻打安南达成一致。大家喊着‘为死去的将士报仇’的口号,在《大明皇家日报》,过年期间各种宴席、聚会、诗社各种宣扬。报馆每日都会收到成捆的请战书。
给外人造成一种:明人举国上下都想打安南的错觉。
弘治十六年的春节,开创每逢佳节朝廷官衙不封印的传统。内阁、军机处、五府六部都有人值班。经过内阁的准许,礼部官员把安南使臣谴返回国。
当日,安南使臣被赶出会同馆的场景,被住着的各国使节看在眼里。讲究风度礼仪的大明,赶人的时候就差没见血了。这是大明开国一百多年,使臣首次遭受明廷的侮辱。就连鞑靼和大明开战时期,鞑靼使者也没享受过这待遇。
在后宫静养的弘治帝被惊动了。
内阁、军机处一同上奏,措辞严厉地希望遣返安南使臣。弘治帝不当一回事,让陈宽红批同意。弘治帝没料到官员们会做的如此决绝,连脸面也不要了。
皇帝最怕什么底下的大臣和权贵沆瀣一气。当平衡术失效,很容易出现宋太祖黄袍加身的情况。
“年后,让军机处教训一下不听话的安南。”弘治帝把近几期刊登无数请战书的《大明皇家日报》扔到朱寿面前。
朱寿没有捡。大大咧咧坐到茶桌对面,从火炉上取下铁壶倒了杯岩茶。“父皇,别听他们的。孩儿能轻易搞定他们。”
弘治帝扶额:“除了大臣,宗人府也递了折子。你三位皇姑送来了请罪折子,若朝廷开战,恳请让你的表兄弟们上战场赎罪。”
“父皇慈爱,皇姑们虽没了封号,但没有被抄家,还保留了皇家商行的份额。前年锦衣卫清除人员,表兄弟中但凡有些许才能的,牟指挥使都会留他们。结果,他们各个去了旗手卫吃闲饭。上战场岂不是丢大明军队的颜面。”朱寿轻蔑地说。
他坚决不同意军队、锦衣卫中有无能之辈存在。那不是皇亲勋贵们镀金的场所。
弘治帝眉头深锁:“照儿,世人只看到皇帝享有天下人的惨白,九五之尊贵不可言。可事实上,想要坐稳皇位,就要有协调各方的能力。想要大明昌盛,也需要上下和谐啊。”
“父皇听过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吗大明皇帝弱了好几代,臣子们想要什么给什么,都快被他们爬上头顶。如今父皇势力强,属于卖方市场。父皇想给什么,他们就拿什么。哪容得他们置喙。”朱寿翘起二郎腿,言语间霸气侧漏。
弘治帝捶打儿子翘起来的腿:“成何体统,还不快放下去。”
朱寿立刻回复端庄的坐姿。“父皇,现在也只有您会纠正孩儿的坐姿。大臣们已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是卖方市场的体现。他们不但不敢管,还会用春秋笔法为孩儿的举止遮掩一二。例如生性洒脱、不拘小节、亲和等等。”
“走走走,别待这让朕看着碍眼。”弘治帝嘴角抽搐,把朱寿赶出了乾清宫。
陈宽给铁壶添上泉水,笑道,“皇爷别和小爷置气。以前祭酒谢铎大人还会说两句,现在连谢大人都懒得指正小爷了。”
“吴宽和谢迁都被赶出权利核心,江南官员也只有闵珪、谢铎位居高位。闵珪这次被照儿逼得狠狠处置了走私的豪商,只怕很快会招来报复。谢铎一个人独挑大梁,不会因为一些小事弄得照儿不开心。”弘治帝很了解大臣们的心思。
“朕只是感慨,朕从小小心翼翼地活着。这辈子都不可能像照儿一样,举手投足间充满自信。大臣们联名反对的,朕至少也会考虑考虑。”
陈宽不敢搭话,伺候在一旁静静地添茶。
弘治帝轻声问:“兴王最近如何”
“小世子夭折,兴王妃伤心过度伤了身子,怕是不能再孕了。”陈宽低头回禀。
“贵太妃身子可好”
“贵太妃……怕是要不好了。”
陈宽心道:贵太妃一旦过世,兴王需要守孝三年。在太子大婚前,兴王府不太可能有小主子出身。
弘治帝点点头:“听说从走私商家中抄出不少好东西,让高凤挑一些李爱卿喜欢的送往云
第368章 顺者昌,逆者亡
云南民族众多,又远离中原,地形复杂,管理非常困难。唐朝时期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土官,管理本民族事宜。土官世袭,最后发展成了土司。土司虽然名义上由朝廷任免,实则一手遮天,完全是当地的土皇帝。
土皇帝,时间一长,就具备所有皇帝的负面特征。‘皇位’争夺、压榨百姓、民怨沸腾、野心膨胀……
朱寿不是好人。他奉行: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他怎么可能容忍土皇帝的存在。再说了,因为明朝没处理好西南,孟艮府在后世并不属于云南。
云南承宣布政使司下管辖车里宣慰使司、缅甸宣慰使司、木邦宣慰使司、八百大甸宣慰使司、孟养宣慰使司、老挝宣慰使司。这些地方,几百年后都不在华夏版图之内。
不是自家的,那就随便折腾。
一半远征军被调入郧阳清剿白莲教。过年之前又被朱寿调回了京。调回来的远征军几乎都是勋贵家出去的子弟、家将。他们驻守河套两年,回家与亲人过年团聚很正常。
他违例把军队驻扎在京城外,没有提前打招呼,被便宜老爹象征性骂了几句,这事也就揭过不提了。
大明疆域辽阔,皇帝不可能单打独斗管理天下。勋贵们和大明生死与共,是朱寿天然的盟友。
他们大部分长辈死于土木堡之变,朱寿带着他们打退了蒙古人,又在河套被洗了两年的脑,连带他们的家人都是朱寿的脑残粉。
朱寿命他们年初三动身,秘密抵达孟艮府。他们乔装成西厂的人到了孟艮府,而他们的家人在京师做掩护。事情做的极为隐秘,京师的官员们不知道,云南土皇帝黔国公也没有耳闻。
孟艮府城外喊打喊杀声好不热闹。城墙上却一片寂静。
在孟养、木邦、孟密三家土司包围孟艮府城时,城墙上的守军被远征军暴力接管。
张仑的目标太大,负责此次军事行动的是定西侯长孙蒋博。作为远征军主将的张仑还需要自持身份,副将蒋博压根就无法无天。这次行动没有经过军机处认可,自然没有朝廷调令。守军是黔国公从楚雄卫、大理卫、定远千户所抽调的精兵。地方卫所的精兵,在有特种作战训练的远征军面前,像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轻易被放倒。
李东阳、黔国公在田公公不紧不慢地陪同下到达了城楼。
黔国公看着被捆绑扔在城墙下的守卫,沉默了。
远征军虽然成立时间段,已经算是久战之师。河套、吐鲁番在关外,郧阳山区地方人稀。可惜没能让国内众人见识他们的战斗力。
李东阳和黔国公打起十二万精神,观察远征军的实力。
黔国公沐昆其实对太子很发憷。刘瑾在云南待过一段时间,他知道刘瑾的能力。可太子处理刘瑾时干净利落,对外连罪名都懒得编造。太子为人自负,手段毒辣,类太祖多矣。
所以,当田公公阴森森看他的时候,他心里打鼓。
当田公公说及土改归流,他惊出一身冷汗。
当看到远征军的战力,他已经打算回家整治族人,尽快上交手中的兵权。
太子表现的很明显:不希望大明境内有威胁朝廷的势力。黔国公不想成为太子杀鸡儆猴的那只鸡。
土木堡之变带给大明皇朝的影响深远。朝廷的重心是防备草原,西南土司只要拥护朱家皇帝,任他上蹿下跳。反正朝廷没精力处理。也因此,镇守云南的黔国公在大明有独特的地位。
黔国公在朝廷、镇守太监面前是恭敬的。但云南地远,恭敬的日子掐指可算。黔国公府几代人,在云南享受一百多年土皇帝的滋味,让他
第369章 恐吓
中原王朝更新换代频繁,地处偏远的西南土司地位稳固。除了家族内部的土司争夺,外人根本插不了手。
明朝立国以后,对面当地势力雄厚的土司,也只能采取赐爵的办法笼络。没办法,谁让土司家族的传承比明朝的历史久远。你朱重八往上数几代,连祖宗是何人都不知道。土司家族的族谱最长的能追溯到唐朝。
西南的土司几乎完全沿袭元朝。但土司集政治、军事、财力于一身,比大明皇帝的权利都大。土司负责朝廷派发的差发、纳贡和应征调三项义务。朝廷对西南只是象征性的征收税银和纳贡。地方百姓上缴的税赋都入了土司的口袋。
太祖为了有效控制土司,把土司分成了文职和武职两类。同时任命不少土官协助土司管理。文职和武职效仿文武官员。武职不当政,文职不掌军队。武职由兵部管理,文职由吏部管理。土司家族虽然一家独大,但也不能一手遮天。一家独大的权利,足以让人眼馋。土司家族为了牢牢掌控当地的控制权,除了中原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叔侄相袭外,还有母女袭职、妻妾袭职等。比如三年前反叛的普安土司便是妻妾袭职的土司。
在这种情况下,太子要‘改土归流’,取消土司世袭制,整个西南的震动可想而知。
“‘改土归流’是太子对田赋改革的试点。去了鞑靼的武力威胁,对大明危害最大的便是土地。中原的土地兼并之风浓重。要不是殿下拿宗室皇亲下手,现在的情况会更糟。土司大人或许不了解太子。太子雄才大略,不逊于太祖。”新科进士张云鹏,给丽江土司木泰详细分析形式。
张云鹏是云南大理人,祖上来自凤阳。明初祖上因为军功升任大理司巡检。张云鹏于弘治十五年中进士,在兵部观政。年前随太子出海去了趟虾夷。返航时他提前在广东上岸,赶在年三十到家。
来张家拜访的,一位是大理彝族的左氏土司,一位是丽江木氏土司。他们是云南地区最有名的两大土司。
木氏土司的木姓为太祖亲赐。‘云南诸土司,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
左氏土司效忠明廷,屡受嘉奖。御赐的‘世守土府’匾额挂在正门,‘亘古亘今门第,全忠全孝人家’匾额挂在大理知府衙门。
两位最受朝廷倚重的土司,事前没收到任何风声。他们本想去黔国公府探听朝廷意图。结果发展黔国公府清点田产地契准备送往东宫。连黔国公都自身难保了。
太子一手打造的远征军留守云南,没有丝毫离开的打算。听黔国公府流出的消息:军机处诘责远征军滥杀无辜的电报,被太子拦下。朝廷为此吵得不可开交。
太子不但没理睬朝廷诸公的反对声,还让人开辟了从云南乌蒙府入长江的航道。来往京师的船只使用蒸汽发动机。从云南府到京师,用800里加急需要十天,从水路走,只要5天。
800加急非大事不会启用。船只可是能每天来回的。没见孟艮府事发,乌蒙港船只穿梭不停。每天都有从乌蒙港口转到孟养、木邦、孟密、孟艮四地的移民。
大明朝最爱用移民招数,有效削弱当地人的势力。
云南人人自危。
远征军报复孟养、木邦、孟密三家围攻孟艮府,把三地的土司和不支持朝廷的土官杀得片甲不留。大军所到之处,除六岁以下、七十岁以上不跪者,其余全部屠尽。孟养、木邦、孟密尸横遍野。
若有其他土司表露不满,远征军便举起屠刀,让其选择顺从朝廷、还是死亡。
消息快速传了出去。云南,乃至相邻的贵州,土司们无不风声鹤唳。
 
第370章 武定侯
以远征军的战力、李东阳的协调能力、黔国公的识时务,云南经过短暂的动荡,很快安定了下来。除了远征军、在云南修路的工程兵团,朱寿的人陆续撤离。
二月初二出了年关,朝廷要事众多,他们需要赶回去协助太子。
马永成和辽王随蒸汽船队回京。不过两人并不同坐一条船上。朱寿又反复警告身边人,所作所为要控制在职责范围之内。马永成可不敢学刘瑾,胆大的敢和宗室藩王平起平坐。
乌蒙港口、蒸汽船没有对外开放,武定侯一行人无法享受快速便捷地水上交通。武定侯托黔国公给京师去份电报,黔国公同意了,云南布政司内负责无线电台东厂公公拒绝了。
武定侯无奈,只能上快马加鞭回京。就算他日夜兼程,也追不上船队的速度。送信的手下人刚赶到一小半路,船队已经通过长江驶入京杭大运河。等武定侯的信使从大运河出发时,马永成已经到了天津港。
辽王和马永成进入天津港便分了手。马永成不敢和辽王走的近,辽王也不想和太子的身边人太亲近。太子护食行为严重,一旦被太子误会,他迟早会倒霉。武定侯可和刘瑾走的很近,武定侯府没少从内行厂、西厂获得好处。
辽王听过太子抱怨:武定侯胆肥,竟敢从他身上薅毛。这次武定侯栽在太子手上,不知道下场会是怎样。他马上赶回宗人府交差,准备专程看热闹去。
马永成刚下了船,收到府军前卫卫士送来的太子手谕。马永成反复瞧了三遍,脸色古怪把手谕塞入衣袖内袋。
乌蒙港设立后,云南特产入京便捷,他便没有带物产回来。可是别人不知道。入城门时,守城的门千总责任心强,亲自查看马车上的货物。当看到大木箱塞了尸体时,吓得从马车上滚了下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