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祸害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俗人喝茶
此次京师旱情严重,寿宁侯府一众家小南下云南投奔皇后。金太夫人和‘贤婿’忆起了诸多艰难往事。弘治帝便又恢复了金太夫人随时进宫的权利。
张皇后听母亲提过一耳朵。太子一心想要清丈田亩,不少人家把主意打到黄册库,更改最早的鱼鳞册。娘家人不久前才问过她意见。她还准备等母亲进宫时应下此事。
王岳恭敬地回禀:“新江口有水师驻扎,之前没听水师提过江水上涨的事。殿下本就对‘暴雨导致新江口倒灌南京城’一事起了疑心。更不相信‘江南因提供粮食的恩情,同殿下缓和关系’的借口。东厂费了老大的劲才探得这个消息。南京户部上下捂得极为严实。只怕南京的那些老大人们都没几个知道真相的。”
“幸亏照儿留了个心眼。”弘治帝长叹一声。
在消息没泄露之前,还能有补救措施。这次定要杀一波人头震慑四方。他太仁厚了,让下头的人胆子越来越大。不能总让儿子替他担了坏名声。
张皇后眼睛闪了闪。
皇帝能让母亲再次入宫探视,怕不是因为她,而是因为太子地位稳固,张家孤掌难鸣。
张皇后深吸一口气。心里终究,意难平。
如果太子是她所生,
第411章 没起兵不算造反
“大师,您……您这可坏事了!”面色发青的衡王急得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十二弟几乎是皇兄和皇嫂抚养长大的。十二弟死了,皇兄必不会饶我!”
坐在太师椅上笃悠悠喝茶的道人呵呵一笑,慢悠悠地说,“衡王爷稍安勿躁。”
“老道根据天机指使寻来山东,探得真龙天子不是王爷,便是泾王。一山不容二虎,国无二君,两位王爷只能活一位。老道不过是顺应天机而已。”
道人一身青蓝色的道袍,头顶戴着混元帽、插着上等的青玉簪子。对外自称一百二十岁,可他面容白皙俊逸,比寻常女子的皮肤还细腻。要不是一把白色的山羊胡,看上去比身旁的衡王年轻几岁。
道人喝茶的姿势优雅,说话的语气不急不躁,连普通的坐姿都带着一股子的仙气缥缈。
也不知怎么的,只要道人开口说话,衡王急躁的心立刻平静下来。皇家亲情淡薄,泾王死了就死了,他担心的是其它。
衡王坐在道人下手的太师椅,低声下气地问,“大师,本王的母妃还在宫里,同母弟汝王就藩卫辉。十二弟府上有电话机,京师肯定已经收到消息了。”
想到电话机,衡王心头妒火难消。电话、电报掌握在皇帝手里。同样是弟弟,为何皇兄不同意给衡王府装电话!更过分的是,不但不给装,他跑去山东布政司想给母妃打电话,被一群狗眼看人低的太监拒绝了。
而泾王呢皇兄直接让太子拉电话线!厚此薄彼!欺人太甚!
道人瞟了一眼衡王。很容易从‘电话机’三个字的语调里推断出衡王的想法。天不遂人愿啊!他本来看上的是聪慧的泾王,而不是连绣花枕头都算不上的衡王。只可惜泾王猜出了他的打算,不但厉声拒绝,还想让泾王府侍卫捉拿他。
万不得已,他才给泾王下毒。
不过,蠢人好忽悠。
“陛下宽厚仁慈海内外皆知。王爷所作所为与德太妃、汝王无关,陛下为了名声也不会迁怒。顶多受点罪,等王爷成事后加倍补偿也就是了。”道人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悠然不迫地回道。
衡王连声说对,连坐本就不适合皇室。思来想去,他还是难忘千里传音的电话机。“大师为何不让本王抢了泾王府可惜了府里的电话机。”
“王爷要电话机有何用只要切断电话线,电话机变成了死物。况且,我们的人又没有电话机,王爷无法用电话机指挥他们。”道人淡淡地回道。实则心里直骂衡王是蠢货。
“大师说得对。”这话是衡王遇到道人后常说的口头禅。
道人微微一笑:“王爷,泾王已死,您打算让老道何时昭告天下”
“这……”衡王虽然眼馋皇位很久,可事到临头心里却发了慌。“大师,太子真的会死在草原吗”
“鞑靼人已经在准备动手了。太子杀了达延汗,鞑靼小王子虽有太后撑腰,汗位依然不稳。草原只认强者,若他不能为父报仇,手下的部落不可能真心臣服。鞑靼小王子比王爷更想让太子死。”道人慢条斯理地宽慰。
衡王犹豫不决:“原本在本王的重金贿赂下,保国公、阳武侯等勋贵偏向本王。可新换的七位军机处大臣,全都退回本王的贺礼。尤其是定西侯那个老东西,辽东总兵官在任时拒绝过本王很多次宴请。没有兵权,就算太子死了,本王也坐不稳皇位!”
“王爷想左了。军机处只听皇帝的号令。谁当了皇帝,谁就有兵权。太子若死,皇帝受激之下也难存活。王爷在先帝的几位皇子中并不出色,朝臣们绝对不会推举您入大统。只有趁着真龙遗骸现世、逐鹿战场重现的契机,老道向天下人宣布您是真龙天子,王爷才能有优势。”道人一本正经地忽悠。
换个别人说衡王不出色,衡王非得让对方改口。但道人说任何话,衡王都会笑脸相迎。
衡王凑近道人轻声问:“可是现在扯起大旗,天下人会不会觉得本王是反贼”
&nb
第412章 议事厅
因有一位能干的儿子,独木支撑多年的弘治帝,放心大胆地、彻底地病倒了。
但对被托付重任的内阁、军机处大臣们而言,如履薄冰。位极人臣者,都是见过大风大浪的。此刻的形势,有点不同寻常。
皇帝病倒,太子远在草原,话语权重的宗室、老臣、勋贵等正在赶往玉龙栈的途中。京中有分量镇压形势的人走了一多半。
“众所周知,泾王小时候在陛下、皇后跟前长大。泾王的猝死,定会沉重打击了陛下。”
“逐鹿战场的消息令无数功勋卓著的武官、名震士林的大儒涌向玉龙栈。玉龙栈在鞑靼势力范围之内,任何一人出现意外,都有可能让太子殿下沾上污名。”
“有心人再次把妖眚事件翻了出来。夸大当时东宫黑雾滚滚的景象,以佐证太子殿下孽龙转世的谣言。谣言从山东迅速扩散到南方,人为引导的痕迹浓重。”
文华殿宽阔的大殿上,屠滽沉重地道,“京师戒严,着令各地布政司阻止谣言散播。”
“附议。”周经点头。
“附议。”梁储毫无二话。
三位阁老同意了,六部官员自然不会反对。军机处为首的武官,更不会在敏感时期干涉文官的分内事。
屠滽捏了捏话筒,摸了摸管帽下两鬓花白的头发。“老夫本以致仕,得陛下青眼,再次启用得入阁。老夫片刻不敢有懈怠之心。然大明愈加昌盛,疆域扩大、人丁过万万。”
文华殿众人疑惑地看屠滽。屠阁老莫名其妙说这些是何意难不成想在陛下病倒、太子在外期间挑担子不干这……这种毫无担当的行为会被世人嗤笑。君王都死社稷了,臣子还不得累死在官衙里!
马文升眼神清明,他猜到了屠滽的打算。身子左倾,凑在陈寿耳边嘀咕,陈寿点点头,相继把话传给其他几位军机处大臣。
惠安伯张伟听到彭清的转述,长大了嘴巴问,“不需要询问陛下和太子的意思吗”
“又岂知,此非陛下之意”老而弥坚的彭清笑答。
惠安伯傻傻地点头。
想了想,问右手边坐着的定西侯,“辽东都司在建制上隶属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谣言能从山东快速传开,山东官场上难免会有被衡王收买的官员。张天祥杀良冒功,会和此事有关吗”
定西侯皱眉。
“此前大家不同意出兵草原,如今陛下变了主意,执意让太子拿下玉龙栈。太子可是带着朵颜三卫的人行动。如若……我等还是早日派大军保护太子安危。”
惠安伯想起衡王派人送来的一大箱金币,忍不住后背发凉。连他这里都送到了,山东、辽东都司乃至京师会有多少官员收到厚礼。太子曾任性地公布山东金矿地点,真是太失误了!
想起盘踞在山东的豪门望族,白莲教余孽,还有至今悬而未决的衍圣公爵位,以及未来太子妃曾经和孔府大公子的婚约。惠安伯不得不往最坏的地方设想。
定西侯蒋骥脸色黑如锅底。
连年纪最轻的惠安伯都想到了这点,其他人怎么可能不知道。他们不说,是因为怀疑他与此事有关吗的确是因为他求见了陛下,暗示张天祥背后有衡王身影,陛下才会快刀斩乱麻处置了张天祥。可他绝对对陛下赤胆忠心,别无二心。
当年发生‘朵颜三卫反叛’,他临时调入辽东都司。短短四年时间,怎么可能完全掌控辽东。辽东武官家族众多。他们在辽东经营百年,姻亲关系错综复杂。为了贯彻太子封闭草原商路的命令,他带头沿着长城巡防,立下严酷的军规,也只能临时弹压住而已。
没兵造什么反衡王一定是和辽东有兵权的武官勾结。辽东任何一个卫所的兵将,都是常年和鞑靼人血战的悍卒。一旦把枪口对内……
定西侯不敢想象。不管如何,一定不能派辽东的兵马保护太子。太子不能出事,出了事他难辞其咎。
“惠安伯以为派哪路人马为好”定西侯谦逊地问。
惠安伯实话实说:“除了辽东都可。我可以用性命担保,榆林军对太子绝无二心。”
彭清嘴角上扬,惠安伯也是位妙人。
定西侯脸皮抽动。惠安伯的话一刀子扎在心窝。“辽东军和鞑靼人有血海深仇。”辽东或许有人勾结衡王,但绝不会串通鞑靼人。
第413章 你怎么看
“轰隆隆!”草原战场上,大明火器开道。
“投降不杀”
“什么不杀,要投降的人早投降了。”
“我就是说说嘛。面子还是要的,口号还是要喊的。”
“喂,这是我先看上的,你怎么先动手了”
“要做好人你自个做。老子要攒军功,分配定居点的房子和草场。”
“他奶奶的!”
……
火器的加入让战场的局势一边倒。战场的一方狠下死手,一方全力逃跑。战线不断往北移动。
朱寿拿着望远镜在远离战场的小山包上观望。
明军里挑出善于骑马的士兵不多,也就九边将士能拿出来对抗鞑靼。可让草原人和草原人打,不用计算武力值,只要后勤跟得上,他有九成的把握能打胜仗。
“殿下,鞑靼人已经失去了战意。”陕西巡抚杨一清在旁笑意盎然。
朱寿一脸淡漠:“满都海手上的察哈尔部兵力不足。鞑靼人不想做无谓的牺牲,他们在等另一边战场的消息。如果本宫‘死了’,战争立刻会结束。”
便宜老爹就他一个儿子。他若出意外,大明可得动乱一阵子。以国内官员的保守,下一任皇帝未必敢出击草原占领军事优势。
杨一清被风沙吹得粗糙的黑脸一绷,肃穆地说,“若如此,辽东需要大整顿。”
“中枢既已稳定,旁枝末节该清的就清。中央集权会让地方丧失行动力,有如宋朝;地方权势过大,容易不听中央号令,有如唐朝后期。凡事都要有度,适可而止。”
朱寿摸了摸下巴,笑了,“本宫与杨大人说这些干嘛。朝中诸公吃过的盐比本宫吃过的米还多,此等浅显的道理肯定是明白的。”
杨一清尬笑。
储君太过聪慧,臣子的日子不好过。内阁把他塞过来,太子转眼之间便想通了其中的内幕。阁老们也没办法,谁知道陛下是怎么想的。陛下卧病在床,阁老们不宜多打扰,只能做此安排。
朱寿不是对后世有贤名的杨一清不满,而是不满朝臣们背后的小动作。便宜老爹和他还没打算呢,朝臣们竟然偷偷把下一任兵部尚书的人选安排好了。
这是对他暗中促成议事厅的反制
有明一代,神童辈出。杨一清也是小神童一枚,18岁中了进士,任职成化帝近臣中书舍人。他在陕西任职八年,本是想走马文升、刘大夏文臣任武职的路子。许进被调入军机处后,刘大夏推荐他接任陕西巡抚。
县官不如现管。很多军政上的事离不开兵部尚书的执行。兵部尚书的能力至关重要。
文官们想给兵部尚书的选拔定下规矩。犹如‘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潜规则一样。文官们想让兵部尚书从进士出身、熟悉兵事的文官中选拔。
原本的兵部尚书人选,是曾经在榆林指挥过胜战的陈寿。但因为黄册库被淹的事,便宜老爹不信任陈寿,竭力反对。
于是,在军事上能力尚显不足的许进,兼任了兵部尚书。陈寿依旧原职不动。这位明朝第一个军户出身的进士,也是倒了血霉。
许进上任后首要做的,便是依据军机处的安排,调兵支援北方战场。隔行如隔山。就算了做了多年的监军,许进还是无法弹压军中的悍将。
原本文官想要培养亲他们的武将。把通过武选,没有后台的低级武官安排入榆林军。调动榆林军支援太子。没想到阳武侯领着想要建功的勋贵子弟混了进去。他们安排的人被排挤到角落。
杨一清以协调陕西布政司钱粮的名义,追来了草原。是来给低级武官们撑腰的,也是来混资历有助于将来接任兵部尚书的。
朱寿吐了口气。换做从前,内阁无需遮遮掩掩、步步为营。至少他没白费功夫,文官的权利是被限制住了。
也难怪皇帝们要扶持‘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朱理程学,严厉打压提倡‘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的心学。
就算老朱把孟子从孔庙移出,删减《孟子》中不利于皇帝统治的语句,删不去
第414章 瞬息万变
朵颜卫右都督花当一头冷汗。
他一撩衣袍,跪在朱寿脚边。“殿下明鉴,达延汗确实送过公主到我部。只不过是因为公主欢喜大宁城的繁华,撒着娇让满都海太后同意的。臣把鞑靼公主当尊贵的客人,并无其他非分之想。”
朱寿从盐罐了抓了把盐洒在烤架上,用刀子从烤全羊上割了块肉送入嘴中。再抿一口煮好的普洱茶。坐在宿敌的土地上,住着敌人的帐篷、吃着敌人的口粮。
大口吃肉,大口喝茶,人生得意不过如此。如果身边人不防着他偷酒喝就更完美了。
“殿下,臣把鞑靼公主当成妹妹看待。”花当急得差点哭出来。
太子殿下一喇叭翻起旧账,当场让他从战马上摔下来。这就是中原人说的秋后算账吧时间隔了足足两年,也太久了吧如果不是大庭广众、为了朵颜卫的面子,他真想自扇巴掌赔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