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明第一祸害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俗人喝茶

    “整个南京,就没有人看到玄武湖边长势良好的高产水稻!”朱寿突然一声爆呵。

    殿内诸人下跪请罪:“殿下息怒。”

    “都起来吧。本宫强制江南田地七分种稻,三分养桑种棉花。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江




第425章 午门仗责
    刘健在地上跪着,朱寿站在他身前。一个抬头,一个低头。两人四目交接,不发一言。

    文华殿内静得连呼吸声都弱不可闻。

    大臣们不是第一次逼宫。每次逼宫,太子的反应都很强烈。犹记得几年前春节前夕,反对简化字的官员们在奉天门长跪不起。结果太子不松口,官员们在奉天门住了一个月。

    众人真为老首辅捏一把冷汗。

    康海、孙清、李廷相等新官心口狂跳。马文升、屠滽等老臣也是焦虑不安。

    太子神色莫名。

    只要太子动一下,官员们的心跟着跳一下。

    脾气暴躁者如太祖,能听得进马皇后的劝。诸人惟愿太子厚爱未来的太子妃,能看在李阁老的面子上大事化小。

    “杨行人!”朱寿高吼一声,“去广播站播报,本宫因为违反国法,在午门当着百姓的面仗责一百。从此之后,大明依法治国。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要玩,就玩大的!

    他这几年不是白干的。手头有银子,有粮食,有人。皇帝最招致百姓不满的,无非是浪费民脂民膏。而他最不缺的,就是银子。国库不让他倒贴就不错了。反正赚钱的法子多了去。

    可是官员,就不一样了。《大明律》谁制定的最讨厌贪官污吏的朱元璋!朱元璋爱民如子,《大明律》对官员、权贵的约束最大。

    依法治国,who怕who!

    “殿下,不可!”马文升瞬间想明白,立刻想阻拦。

    谷大用挡在朱寿身边,迅速护送朱寿前往午门。

    杨慎愣在文华殿门口。他的官职低,和其他有实权的小官一样,等候在殿门外。

    “你不去,本宫连你都罚!”朱寿恶狠狠地威胁他。

    杨慎打了个寒颤,被卫士驾到广播站。

    朱寿快步疾走,边走边吩咐谷大用,“等一下你亲自行刑。打的轻点,本宫可不想登基大典的时候,疼得坐不上龙椅。”

    谷大用哽咽地说:“小爷何苦自戮!小爷聪慧,一定能想出很多借口回刘健。”

    “为了大明,仗打一百算什么!”朱寿大义凌然。

    仗责里头有很多猫腻。原来历史中,刘瑾用区区几十廷杖打死了二十多位大臣。能打死人,当然也能让受刑者只受皮外伤。

    他大爷的!这个罪,他会百倍从官员身上报复回来。

    紫禁城出现了奇特的一幕。

    太子在府军前卫的护送下前往午门受刑。官员们哭着喊着不让太子去。挡路者被卫士们粗暴推开,最后不得不调用锦衣卫拦住官员。

    文华殿离午门不远。身在乾清宫的弘治帝收到消息时,朱寿已经赶到了午门。

    “太……太子将在午……午门自罚,杖责……一百。从……从今之后,依法治国,皇子与庶民同罪。”杨慎艰难地播完这段话。

    京师大街小巷响起的广播内容吓坏所有人。因为万寿节暨新皇登基大典举行,能凑出时间敢到京师的人都来了。大明太子凶名在外,周围国家的使臣也赶了来。加上有从玉龙栈迎来的龙骨,来看龙骨的人极多。

    京师可算是汇集天下大部分有权势之人。

    人们向午门蜂拥而至。五城兵马司全员出动,堤防出现意外。

    “怎么回事”

    “太子为何要自罚”

    “出什么事了”

    “官员们都死了怎么没人出来解释!”

    “依照《大明律》,多少官员得倒霉啊。”

    朱寿褪去外袍,躺在长凳上。

    “内衣不脱了。脱光了让大小娘子瞧到,本宫可要亏死的。”朱寿赶紧吩咐。

    官员们怕廷杖,最怕的是脱裤子打这一条。当庭广众脱光衣服,爱脸面的人当场就能羞死。

    原本朱寿也不怕光屁股,在后世这点



第426章 本宫要以德服人
    朱寿结结实实挨了120仗。他熬了50下就晕了,具体打没打足数他就不知道了。

    《大明皇家日报》大篇幅报道此次事件。严正指明未来几年内,朝廷将会加大力度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报纸会开出普法栏目,由刑部官员主笔,逐条刊登解释《大明律》、《问刑条例》的律法内容。

    “胡献这小老头越来越会做事。本宫很是满意,赏……”朱寿笑道。

    做事最为细致的黄伟正小心地给他敷药。听闻这话赶紧道:“李公已经答应胡大人扩建多地分报馆。”

    “我说胡老头怎么开窍了。”朱寿嘀咕,“谷大用怎么不在”

    “戴公公说谷大用用刑的手法不到家。正在北镇抚司手把手教他。小爷屁股上的伤,大半是谷大用打的。”黄伟实话实说。

    朱寿指指报纸:“报纸上怎么说本宫被打的很惨有十几万围观百姓可以作证,本宫的屁股被打烂。鲜血浸湿了裤子。被抬走的时候,一路流的都是血。还有更加离谱消息,竟然说太医从本宫的屁股上刮去了10碗腐肉。”

    朱寿特意摸了摸受伤的屁股。根据痛感推断,屁股上的肉完好无损。“戴公公下手真狠。”他两辈子加起来,都没受过这种罪。这仇一定要报!

    身边伺候的内侍们捂着嘴笑。

    黄伟一板一眼地解释:“戴公公打的时候铺了一层厚厚的棉布。棉布里塞了御膳房准备做菜的鸭血。戴公公说,那是用来糊弄外人的。小爷的伤,是东厂有经验的医师治的。连太医院都不清楚小爷的伤势。小爷想怎么吓唬人,就怎么吓唬。”

    “如果小爷让谷大用继续打下去,小爷万寿节那天休想下床了。”黄伟趁机给谷大用上了眼药。

    朱寿“咦”了一声:“谷大用怎么你了”出了刘瑾、张永的事,他可不希望身边的人再闹起来。

    “小爷派谷大用随石大人前往玉龙栈期间,谷大用看上了一寡妇。都把人带回了京,还在西直门那买了宅子安置下来。”黄伟举报道。

    朱寿笑了笑:“国法宫规可有规定尔等不能娶妻”

    “没……没有。”黄伟跪下请罪。

    朱寿让人起来:“本宫既然说要依法治国,便会从自身做起。尔等是本宫的身边人,盯着你们的目光一定很多。你们若是被外人抓到了违法的把柄,本宫不会姑息的。”

    黄伟连声应和。

    上了药,屁股不那么疼了。朱寿呲着牙笑道:“看来塑料币真没白送啊。律法不外乎人情。断案的毕竟是人。区区一个廷杖,内里的花样就有很多。真的要依法治国,怎么可能办得到!到时天下会出现许许多多难缠的小鬼。”

    太子的话前后矛盾,让黄伟摸不着头脑。

    “小的不明才小爷的意思。”黄伟问。

    朱寿淡淡地说:“你不需要知道。你的职责是管好内承运库,其余的事不在你的权责范围之内。”

    黄伟再次请罪。

    午门仗责的虽然是太子。却让黄伟更怕太子了。连自己都敢下狠手,岂会放过犯法的其余人

    京师城门官上报,当天有数千地方官员离京。万寿节、登基大典在即,他们没参加就赶回去。最大的可能是回去擦屁股。

    刑部、六科、都察院、大理寺官衙的沼气灯亮了一夜。

    皇家布庄南京分店的掌柜上报:店里的白布脱销。南京城无数人家真准备办后事。

    何谓天子之怒,黄伟总算见识了。

    “山东的段鋹闹得如何”朱寿换了几个姿势,都不觉得舒服。

    黄伟立刻严肃了起来。“我们的人把段鋹那厮往金矿山里头钻。段鋹顺利夺下了山东几大金矿。山东的时机已经成熟,是否要收手”

    “经历赈灾、皇爷的云南之行、违规修建泾王大墓,支持了草原北伐,内承运库马上就要见底。连小爷的登基大典,都没银子大半。小的去礼部打听了一下,弄得很寒碜。”黄伟替朱寿觉得委屈。

    “给外人看的都是虚的,好处要捏在手里藏着。”朱寿掐着手指算了算:“按照原定计划,我们的人应



第427章 劳动改造
    大明律中的有些律法确实不合时宜。制定大明律的朱元璋是**丝逆袭的典范。**丝的出身,让他不了解世家大族、官宦门阀的生存之道。

    朱元璋一咽气,他最看重的孙子先修规了他的规定。紧接着,夺位登基的儿子又改了一遍。

    一百多年后,朱元璋的的执政痕迹留下了不多。大明宝钞作废、军屯制度弊端横生、盐法铁矿处处漏风,《大诰》成了一堆废纸。黄册库,不提也罢。

    朱寿不是理想主义者。相反,他非常务实,十分了解人的贪欲。剥皮、斩首等严苛的手段止不了**的沟壑难填。

    躺在床上养病的朱寿,就像潜伏在草丛中的毒蛇,时不时在书写本上写写画画,准备伺机而动。

    就连杨慎都说他:远远瞧去令人慎得慌。

    太子隐忍不发,这是风雨欲来的前兆。

    刘健顶着巨大的压力,领着众人在文华殿商议修改《大明律》的条条框框。

    每一天,廷臣们都过得提心吊胆。商议时,他们时不时往门口望一望。总感觉太子会随时随地出现。把他们耗尽心血修改的律法草案撕得粉碎。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本宫是那样的人吗!”朱寿正义凛然地说。

    对面坐着的的李东阳、杨廷和沉默。

    朱寿撇撇嘴。算了,不和这帮小人斤斤计较。名声什么的都是人设,努力努力宣传,几年后也就能洗白了。

    杨廷和和气的问:“殿下召我们前来,是有什么吩咐吗”

    朱寿身下垫了几床被子,吃力地趴着说,“本宫觉得,你们修改的律法惩罚尺度有点问题。”

    杨廷和、李东阳正襟危坐。他们知道,太子还是忍不住了。

    内阁修改律法时,删去了斩首悬挂示众、剥皮抽筋做成稻草人的残忍处罚。把贪污的底线从十两银子提升到五十两。受贿超过1000两,才会发配充军。

    也别怪他们把贪污的底线提高。实在是因为太子太能赚银子了。

    虽然取消了盐商,提高了商税,可太子每开一条商路,就会连起无数的地方百姓、商人发财。现在十两银子,别说是商人,就连条件好一些的百姓之家都拿的出来。

    朱寿换了个舒服点的姿势,开始了侃侃而谈。

    “先说流放充军。大明处处是宝地,能流放到哪里受罪就是因为把犯了罪的人充军,才造成当兵的被人看不起。从而造成军队逃兵现象严重。军户都想着更改户籍。”

    “再说杖责吧。十丈、二十丈打得是很疼,可伤好了之后还是该干嘛干嘛。何况板子打多了也容易死人。”

    “发银子更是不得到的举动。不能让百姓们养成花钱消灾的坏毛病。”

    “犯了罪就要受处罚,是要让人从心底意识到自己做错了。要用下半辈子来赎罪。单纯的关在牢里有什么用呢”

    朱寿侃侃而谈。把内阁修改的大明律的处罚手段从头劈到尾。倒是对刑法的内容没有提到只言片语。

    这倒让两人琢磨不透了。

    李东阳问:“殿下何意”

    “以劳代罚。罪责轻了就在当地修补修补城墙,街头打扫打扫卫生,为百姓做些实事。罪责中的,就判刑,然后押送到铸币厂用劳动赎清他们的罪孽。”朱寿笑眯眯补充道,“铸币厂会负责他们的食宿不会收钱的。”

    犯人,将会是铸币厂免费劳动力。

    李东阳和杨廷和相视而望。

    “两位大人是本宫的左膀右臂。希望两位大人尽力促成此事。”朱寿叹了口气,“前几天黄伟找到了本宫,内承运库没银子了。当日本宫许诺百姓,为他们重新融入铸造钱币不收手续费。本宫也没想到积少成多,加起来是一笔巨额费用。大明律中的有些律法确实不合时宜。制定大明律的朱元璋是**丝逆袭的典范。**丝的出身,让他不了解世家大族、官宦门阀的生存之道。

    朱元璋一咽气,他最看重的孙子先修规了他的规定。紧接着,夺位登基的儿子又改了一遍。

    一百多年后,朱元璋的的执政痕迹留下了不多。大明宝钞作废、军屯制度弊端横生、盐法铁矿处处漏风,《大诰》成了一堆废纸。黄册库,不提也罢。

    朱寿不是理



第428章 三连跳?
    对不起,先发后修稿。

    无论在哪朝哪代翰林学士始终是官员中地位最高的一群。明朝翰林院朝班站立位置,都是距离皇帝最近的。而明朝所谓的翰林清贵,则是因为非翰林不得入阁这项潜规则。

    朱寿刚知道潜规则这个词时,还是在后世的娱乐新闻中看到的。随着阅历的增长,社会生活中各行各业每个阶层都有潜规则的存在。到了明朝才知道,潜规则还是老祖宗玩的最六。

    曾经身怀系统一腔热血,以为凭一己之力能搅的明朝翻天覆地。结果发现自己深陷蜘蛛网,想要扯掉一个线头,却被整个蜘蛛网缠住无法动弹。让她安然无虞的竟然是父爱,以及无耻。

    朱元璋若知道此事,棺材板儿都压不住。老朱开创了军屯制度,无需百姓粮食,即可养兵百万。废除丞相制度,认为天下的权力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您老人家一定指望后人替你出气的。”朱寿在心里默念。

    看着书写本上最终成型的计划稿,脸皮比城墙厚的朱寿,也有点脸红。不得不搬出太祖爷的大气当遮羞布。虽然,他已经破坏了很多条皇明祖训。
1...112113114115116...13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