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祸害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俗人喝茶
管事担心地道:“最近京里的氛围很奇怪,公公千万别陷入泥潭。”
“你这没种的小崽子。太子爷派出府军前卫把我等接回来,我能给太子丢人!”邱聚眼睛瞪了犹如铜铃,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个真汉子。环境真能改变人,两年在外卧底的经历让邱聚好似变了一个人。
管事哭丧着脸,他本来就是没种的。
江彬回宫复命时,朱寿正在让司礼监的几位大太监帮忙看剧本。
“各位公公,有结论了吗”朱寿希翼地看着戴义、萧敬等人。能做到司礼监大太监的人,都是内书房培养出来的佼佼者,学识不会比进士差。 一流小站首发
高凤说:“从剧本看,李阁老、刑部尚书闵珪、大理寺丞刘宪、左都御史戴珊、工部尚书曾鉴五位大人对《问刑条例》较为了解。”
“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是三法司,主官对刑律了解是必然之举。曾尚书当过多年的刑部主事。李阁老幼年就有神童之名,才华过人,了解刑律也属正常。”戴义补充道。
朱寿若有所思。
“若江指挥佥事得空,请赴坤宁宫商议婚事。”高凤提点江彬后和其他人一起离开。
江彬挠挠头:“殿下真要下官娶郡主”
“父皇亲点的仪宾周钺有勾结白莲教的嫌疑。父皇看着皇姑长大,本来心中愧疚。谁让你在宫里耍流氓,正好
第242章 礼部罢工
京师百姓又炸锅了。
太子和官员一团和气的好日子结束。文华殿晨会时,太子和礼部尚书傅瀚吵成一团。
傅尚书跪在乾清门,恳求面见弘治帝惩治太子违逆祖制。礼部官员被裹挟的集体罢工,其下的鸿胪寺、光禄寺一同罢工。
陛下的万寿节将至,京师来了安南、占城、朝鲜、赤力把里、吐鲁番、叶尔羌汗国、鞑靼等地的使臣,还有各地押送贡品的官员。大家突然没有鸿胪寺的接待、光禄寺提供的饭食,礼部和太子的冲突一时间众所周知。
朱寿被弘治帝传唤到乾清宫。
“先陪父皇吃饭。”弘治帝神色平和。
皇宫的膳食由光禄寺、尚膳监共同提供。朱寿嫌弃光禄寺的饭菜不好吃,尚膳监的也不符合他的口味,在东宫建立了后世清朝才出现的御膳房。
光禄寺突然罢工,尚膳监的内侍忙着给宫里人做饭。御膳房的厨子专门为弘治帝、皇后等主子做御膳。
弘治帝偏好清淡,桌上的菜式非常简单。银苗菜、莲子汤、爆炒海参、番茄炒蛋等来自大江南北的菜肴。知道儿子喜欢吃肉,弘治帝让人加了扬州狮子头、卤牛肉两道菜。儿子最近上火,又让上林苑监送来了西瓜。
一切按照祖制办事,哪有如今舒心的日子。
礼部的事情丝毫不影响朱寿的胃口。
弘治帝见儿子吃了差不多,放下来了筷子。“这皇帝和大臣之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但凡是要有度,臣子超过度,就有逼宫的嫌疑。有阁老们在,不会让傅尚书做过头。但傅尚书敢让礼部罢工,背后定有他们撑腰。”
“照儿要明白‘金过钢则易折,玉过硬则易碎’的道理。”弘治帝谆谆教导。
朱寿眉眼冷峻:“区区礼部,还不至于让孩儿折腰。”
礼部露出的破绽越来越多,朱寿不可能没有防备。礼部官员罢工,朱寿马上让人给京中的酒楼、食肆、茶楼、青楼等各大娱乐场所打招呼。来京的使臣和官员都得太子馈赠的超市抵用券,大部分店铺都可使用。
京师有五城兵马司和各坊铺头维持治安,不会出大乱子。经过户部、军机处、锦衣卫、东厂轮流清理,就算有一两个漏网之鱼,也翻不起大浪。
弘治帝不由得担忧:“照儿,你可知道你对抗的到底是哪些人吗”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自从南宋末年十万军民在崖山跳海殉国,文人的脊梁就被打断了。”朱寿冰冷的眼眸充满轻蔑之色。
弘治帝呆愣地凝视儿子,许久之后说,“你这孩子,一开口能得罪所有的文官。”
“有什么好怕的,孩儿还能再次打断他们的脊梁骨。”朱寿两嘴紧抿,露出自信满满的神情。
弘治帝劝说失败,挥挥手把儿子赶走。他现在只想去坤宁宫抱抱女儿。女儿可爱的笑容能治愈不省心儿子造成的心灵冲击。
朱寿笃悠悠的走向跪在乾清门的傅瀚。
傅瀚只需看一眼太子的神色,就知道弘治帝再次偏向太子。他本也没指望弘治帝会教训太子。这只是做给天下人看的姿态而已。
笑眯眯的朱寿停在傅瀚的面前:“南京太仆主簿华昶检举傅大人。他声称傅大人为了夺得礼部尚书的位置,指使他陷害同僚,人为制造科举舞弊案。”
傅瀚跪着的身形晃了晃倒在地上,四肢猛烈的抽搐着。谷大用马上取出保心丸塞入他的口中。
“还不快把傅大人送往太医院抢救!傅大人有个好歹,本宫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朱寿浮夸的捂着嘴大喊大叫。
“恶念值+1……”
&nbs
第243章 论官员的修养
“恶念值+1……”
太子殿下在晨间广播中大谈特谈《官员的修养》。从内阁到军机处,每人的表情都不自然、眼神诡秘。从大明最大的祸害口中说出这些话,让听者浑身不自在。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官员的修养和举止需要把握好这样的标准。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既要懂得在财物上的知足,也要在追逐权利时懂得适可而止。不知足,则不知止。一旦不知足了,就会不讲大明律,结党营私。
而所谓知不足,就是要对自身的能力有清醒的认识。人贵有自知之明,活到老学到老。毕竟生而知之者少而又少。就像锦衣卫,连基本的《大明律》都不懂,又怎么能管刑狱、拥有巡察缉捕之权
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希望每位官员心里都有一本‘政治账’、‘利益账’、‘良心账’。”
朱寿大拍桌子、唾沫四溅,滔滔不绝地对官员们进行思想教育。
“从今天开始,本宫每日给大家讲一回《官场现形记》。讲完后让戏班照剧本排戏。本宫会让戏班到各个衙门公演。到时每位官员都写一份观后感,计入六年一次的吏部考核成绩。”
“恶念值+1……”
吏部尚书马文升额头青筋凸起:“殿下喜欢写剧本也就算了,干嘛还要把我们拖下水!闵大人,你们刑部把《大明律》的剧本都编好了没”
“马大人,《大明律》一共有三十卷,四百六十条。”闵珪说话的声音沙哑。
陛下责令三法司共同审理傅瀚案,牵连两年前的科举舞弊案。闵珪审案审得步步惊心,总觉得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阴谋。
上一次针对太子的行动,以林廷玉死在诏狱草草了结。他也被撸去了官职,还是戴珊、谢铎等老臣的大力推荐,才让弘治帝任命他为刑部尚书。陛下不可能再给他第二次机会。
连续两晚没睡,让闵珪的双眼布满血丝,反应也变得迟钝。刑部把精力放在案子上,根本不可能有精力去写剧本,况且太子逼大家写剧本的初衷没这么简单。
马文升头疼地道:“《问刑条例》有二百七十九条。我等几人熬了一晚上编出来。闵大人让刑部的官员加几天班吧。”
“马大人,刑部的重点在傅大人的案子上。殿下让我们编戏本,更像是……”刘健幽幽一叹,“报复。”
李东阳低着头一言不发。
在太子弄出简体书籍,无视老臣静坐奉天门,很多人在暗中联合起来,试图瓦解太子手上的两大王牌:内行厂、游商部落。
太子敏锐的觉察到问题,超市购物节就是一次强有力的反击。很多人抵挡不住‘物美价廉’的吸引涌进超市。反而让他们有意买空超市商品的行为成了活广告。
众人的谈话随着朱寿步入大殿终止。朱寿落座,李东阳主持开始晨会。
“日本使臣带上弘治勘合来朝进贡。勘合约定朝贡的船
不超过两艘,人数不超过二百。可此时他们来了十艘船,1200人。使臣说碰巧遇到大明陛下的万寿节,他们的朝礼多了几倍。”礼部左侍郎张升禀报。
户部尚书侣钟冷笑:“日本明知金银价比我朝便宜,利用万寿节大肆赚取差价。他们打的主意真好!”
张升笑道:“有年轻官员提意见,我朝也可以组织船队去日本赚金银差价。陛下福泽四方,让日本的臣民感受一下天朝皇帝的恩泽。”
“这主意不错。”
“用最大的宝船装货物!”
“一定不能让日本占便宜。”
朱寿抱着手聆听,心中暗暗发笑。这借口找的好,全无破绽。就像断掉内行厂生产物料、打消游商部落牧民加入大明用的招数一样,让他的人不能光明正大的报复回去。
在大明境内,他是皇太子,不能知法犯法。在海外,呵呵
&nbs
第244章 淡定的程敏政
后世常说‘学问该博称敏政,文章古雅称李东阳’。程敏政和李东阳幼时都有神童之名,一同被皇帝召见。留下‘螃蟹一身甲胄,凤凰遍体文章’、‘书生脚短,天子门高’的巧对。
但由于两人身世迥然,养成不同的个性。程敏政傲气,李东阳圆滑。性格决定命运。李东阳在史书上浓墨重彩;程敏政若是没有朱寿的干预,已经英年早逝。
程敏政的父亲程信曾是兵部尚书,抗击也先入侵京师有功。他的岳父李贤,更是华盖殿大学士,英宗病重时的托孤重臣,权倾朝野。
李东阳的祖父靖难有功授予金吾左卫小旗,父亲是私塾老师。他以军户身份入仕,凭借左右逢源的本事,成为无数官员可望而不可即的阁老。
正阳门大街的超市罕见的没有顾客光临。李东阳熟门熟路地穿过空空如也的货架,来到二楼的办公房。办公房的房门敞开,有店员正在向程敏政汇报。
“你告诉他们,京布每匹50文的价格一年内不会有变化。一个月内京布出货20万匹,织布作坊仓库连棉花都没了。那他们哪来布拿出来卖。”程敏政嘶哑着道。
李东阳探头,办公桌上堆积的文件遮挡程敏政的身影。超市掌柜每日处理的事,不比礼部侍郎的少。
年轻的店员禀报完毕,见到李东阳来访忙躬身行礼,“见过李阁老。”
“你怎么在这”李东阳神色诧异。华昶弹劾程敏政向徐径和唐寅泄题,没想到程敏政竟然不避嫌,还把徐径留在身边。
徐径谈笑自若:“我略懂经商之道,受太子殿下赏识入内行厂效力。超市购物节琐事繁多,特调来此帮忙。李阁老请坐,无去取玉泉山泉水给您泡茶。”
“不用麻烦,井水即可。”李东阳阻拦道。
程敏政放下手头的事务,请李东阳到办公房一脚的茶室落座。“一点都不麻烦。自从西直门不走水车后,每日有专人从玉泉山取泉水放在超市售卖。一桶五十文,退桶时可取回十文。”
“殿下连泉水都卖”李东阳愣住。
程敏政打开茶室的沼气阀门,闻言笑了笑,“取泉水卖水能给上百人提供工作机会,养活百户百姓。还有沼气。从修建沼气池、维护沼气管道、粪夫、茅房,到沼气灯作坊、管道生产,给几万人提供养家糊口的工作。宾之,商人只想赚银子,而殿下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徐径提来带盖的桶装水,倒入铁壶后关门退下。
茶室高于办公房地面,其上铺了一层地板。李东阳跪坐在软席上,视线正好能从玻璃窗向外看去。
正阳门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路边摆摊的摊主、买东西的顾客、过路的百姓精气神实足,和他几年前入阁时的面貌反差很大。那时的九边时常有八百里急报,京师百姓日日担心鞑靼人会打到京师城下。街上还会有乞丐,百姓脸上有菜色。
不得不承认,太子殿下在民间的威望,是用实打实的成果堆积起来的。
“克勤可知傅瀚被弹劾,三法司重审科举舞弊。”李东阳的目光从窗外收回,打量眼前的老友。程敏政的傲气内敛了不少,变得平易近人。
程敏政呵呵一笑:“你该好好看看殿下写的《官场现形记》,这种事情史书上屡见不鲜,官场常态而已。即便科举舞弊案平反了又如何我与唐寅、徐径走的道路已经被注定。没有殿下插手,估计我们三人下半生坎坷。”
“你可有怀疑的人谁会知道你出的考题,并能安排酒楼的戏让徐径和唐寅知道考题”李东阳直言不讳地问。
考题是程敏
第245章 吓住李东阳
李东阳在正阳街拦了辆三轮车,让车夫送他到光禄寺。他狼狈地从超市离开,心里涌起前所未有的疲劳。
看到徐径,让他想起了一位曾经非常赏识的年轻人。成化十六年他负责应天府乡试,点中徐径父亲徐元献为举人。徐元献是江阴徐家的骄傲,受到长辈的悉心栽培。可惜徐元献英才早逝,其父徐颐深受打击一病不起。
徐颐曾做过中书舍人,朝中同年故旧无数。人走茶凉,人死灯灭。江阴豪族徐家没了官场上的支柱,也就没了维护家财的能力。徐径和唐寅一样,在家乡多有才名。他听闻徐径被卷入科举舞弊时,就知道是哪些人暗中参与了此事。
大明不仅仅是官商勾结的问题。出过高官的家族,一定会成为一方巨富。每一位大商人的背后,至少站了一位高官。官员的起落带来的是家族的兴起和衰败,地方豪族的变更。
为了家族持续兴盛,守住万贯家财,官员结姻亲、官官相护、用屁股站队……官员的修养只要笔下润色一番,谁人不是好官!
原本他也会随波逐流。毕竟,他没有改变世俗的能力。可是,女儿和太子扯上了关系。事情的发展逐渐偏离了他的原有计划。
是维护皇权,还是维护官员的权利,这是一个问题。 一流小站首发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徐家即便落魄,家中财力依旧可观;程敏政虽被罢官,家中亲族当官者众多,依旧是官宦之家。
李家不同。虽然继夫人是成国公家的小姐,也有几门显赫的姻亲。可世人最为现实。李家起于微末,别人看中的是他内阁阁老的身份。他一旦走错路,没人会庇护家中老小。
“这位大人,您在外围看戏就得了,可千万别进入。”兼职车夫的老张好心劝解。
李东阳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我是官家人”今日轮到他沐休,换了便装出门,身边也没带小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