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明第一祸害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俗人喝茶

    朱寿似笑非笑地看着谢迁:“白莲教攻陷苏州城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解救崞县。麻烦谢阁老转告担心家人性命、万贯家财安全的官员,让他们把心放回肚子里。本宫是不会容许苏州出事的。啧啧,崞县被攻陷时,也没见谢阁老如此紧张。”

    “恶念值+1……”

    听到太子最后一句话,谢迁熄灭了对他的感激。

    武能和鞑靼铁骑正面刚,文能一步步蚕食江南在官场和商场的势力。太子的能力朝野内外无人质疑。

    太子说苏州不会有事,谢迁和吴宽立刻就相信。

    ‘太子说苏州不会有事’的话传出去,京师中




第262章 反省
    此时凌晨三点,放一章防盗章上来瞧瞧。 .凌晨五点的时候我会,这样盗版的就看不到此章的内容。被刺激了一下,想知道有多少人喜欢看此文。想要把写小说当成职业,绞尽脑汁构思情节,真的挺痛苦。是我经验还不够,没有做好功课,速度一言难尽。放点被删掉的草稿,告诉诸位,区区二千字的背后,还有不少被咬牙删除的内容。

    李东阳和谢迁神色忧虑。太子为何要提到铜价

    他们三人挂着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的荣誉头衔,可主要职责是辅助陛下处理政务。遇上朱寿这位个性鲜明的太子,他们三人私下商议决定:要把教育太子置于一切政务之上。

    不管朝政如何繁忙,三人总会抽出一人旁听太子的课业。从太子和杨廷和的互动中,他们对太子的秉性熟知一二。

    做事目的性强,是太子最突出的性格。从激怒刘公定下赌局开始,开办内行厂、推广书写笔套装,全是为了杜仲胶铺路。

    他们不得不怀疑太子提起铜价的用心。

    古人说话很含蓄,以他的学识大部分情况听不懂其中深意。

    他总结出对付他们的招式:做他想做的。然后用度娘从典籍中寻找支持他做法的依据。找不到的法理依据,就想办法曲解圣人的意思。古文精炼又没有断句,很容易把先圣的话包装一番拿出来用。

    把最终解释权拿到手中便好。

    可是这次,他听懂了。

    这要感谢杨廷和孜孜不倦的教导。

    “太子协同英国公世子前往,又带上燧发枪,提前安排内行厂探路。见其行事极有章程,定然不会陷入险境。还请陛下宽心。”兵部尚书马文升宽宥道。

    “恶念值+1……”

    经马尚书提点,大家恍然大悟。原来太子每天坐热气球上天玩耍的目的是为了施行逃跑计划。

    刘健和李东阳、谢迁三人交换眼色,太子带上英国公世子的举动很耐人寻味。英国公张懋九岁承爵,掌兵权数十年,为武将勋贵第一人。太子带英国公世子在身边,比带上万把人还要安全。

    如今皇宫的人数是大明开国以来最少的。

    朱寿认为皇宫内侍、宫女人数超标,不断把多余的人塞入内行厂各类作坊。同时提高留下的内侍和宫女的待遇。

    宫里主子们的月例提升更多。大明皇帝短命,了后宫长寿的妃子不少。英宗的高淑妃、代宗的废后汪氏,宪宗的废后吴氏等依旧在世。朱寿获得长辈们的好感,长辈们没意见,孝顺的弘治帝自然对人手减员更没意见。

    大明禁止宗室来京朝觐奏事。但金矿的消息传到皇亲们耳中,藩王们打着为太皇太后庆贺70大寿的旗号请求入京。人生七十古来稀,大明以孝治国,弘治帝也不能不近人情地阻止宗室上京恭贺太皇太后70大寿。

    人口庞大的宗室是大明的隐患。只要宗室不搞事,身处帝位的皇帝对他们必须多多宽容。

    英国公送别两人时隐晦提及,吐鲁番变局将会影响河套。

    周经朗声大笑:“太子殿下身边能人辈出,英国公且往后看。”

    周经投靠太子实属无奈。他这位户部尚书守着空空如也的国库,面对内宫的索取无度、皇亲勋贵的种种逃税不得不下重手整治。不但得罪权贵,也招致弘治帝的厌弃。投靠太子是他最后的退路。

    而太子的表现令他重新焕发斗志。太子接管内承运库,一力承担内宫的花



第263章 得罪人的本事
    苏州的险情被排除。

    许泰给西厂千户胡玢解绑。胡玢道了声谢,跳起来粗暴地把苏州知府、千户卫所等当地官员推出食肆。千户刚后脚跟刚踏出食肆,大门‘嘭’的关上。

    苏州卫千户一脸懵圈,张忠犯下十恶之首的谋反大罪,应立即关押送京师定罪。

    苏州知府看在同僚一场的份上提醒他:“请高千户尽快恢复苏州城秩序。听闻您在京师有些关系,建议您赶紧联系。”

    知府拱了供手,同情地瞧了千户一眼离去。他要赶赴南京,当面向南京六部禀报此事。感谢朝廷新定下的责任制度。文官对政务负责,武官负责治下安危。此次苏州被白莲教攻陷,苏州千户所失职,上头必会追究责任。

    “唉,”高千户叹了口气,“叔叔定会骂死我。”

    高千户在苏州城巡逻,一切井然有序。苏州安逸了很多年,即便城门毫无征兆的关闭,也没引起苏州百姓的危机感。百姓们聚集在一起交换小道消息。

    显然,大部分苏州人不知道白莲教短暂地控制过苏州城。

    “这都是什么事!”高千户抬头冲老天爷抱怨。

    张忠故意散播假消息,误导大家以为是太子派人夺城。高千户相信了。当一群身着西厂显眼的蓝色工作服的人冲进千户所时,高千户没有丝毫抵抗的举动。

    高千户蹲地上抱头痛哭,他做下这样的蠢事,叔叔根本不可能保得了他。

    食肆内,胡玢红着眼睛、怒吼着把张忠狠狠揍了一顿。

    “千户大人,物流点需要派送的衣服堆成山,该派人送货了。别为了我耽误太子大事。”挨揍的张忠没有讨饶,用低沉的声音提醒胡玢。

    张永细细打量张忠,笑了笑。安慰了胡玢几句,把人打发走。

    “你我都姓张,几百年前说不定时一家。咱家可以在小爷面前为你说说好话。小爷最看重人才。”张永笑眯眯地说。

    张忠勉强睁开被打肿的眼睛:“我犯下十恶不赦之罪,不值得公公费力保我。”

    “小爷恩赐刘公公收继子。你抓住的那位高千户是高凤公公的亲侄子。咱家心里羡慕的紧。只要你认咱家做义父,咱家保你是分内之事。”张永开门见山提出条件。

    许泰的动作顿了顿,识相得退出密室,留出空间让两人交谈。

    “殿下说的对,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许泰抱着手感慨。

    苏州的事一出,胡玢卯足了劲。西厂像后世的病毒,物流点瞬间铺满江南乡镇。

    江南地区的百姓只要在村长处登记,三天之内必定能收到一套免费的衣服。大家拿到衣服试穿,感叹20文的运费出得太值。

    衣服洗几次都不褪色,没有棉布容易陈旧的缺点。塑料纽扣比衣带方便,又能省布料。裤腰里缝有弹力绳,穿起来很方便。

    半个月后,西厂接到的单子除了愿意花市场价一半的价格购买省布料的衣服,还有无数要求购买塑料纽扣、弹力绳的请求。服饰变革的效果不错。

    朱寿的低价布匹、新材质布料的确良,重重冲击江南的丝绵业。江南商人无法降低布价,也无法搞懂的确良的原料。他们不得以把目光转向其他行业。

    一夜之间,江南如雨后春笋搬冒出众多的酒肆。买的是同一种口味白酒和啤酒。几家惊恐万状,等他们意识到上当时,投靠他们的酿酒师消失的无影无踪。西厂适时运送一批低价酒。依托派送成衣构建的渠道,西厂直接从各村村长处接订单,把口感相同的低价酒送到客户家里。

    “一定要把那个吃里爬外的东西找到。老夫要他死无葬生之地。”在酒肆押上剩余家当的江老太爷试图找江掌柜算账。

    金总管哭丧着脸回禀:“江掌柜带上全家移民琼州。听说,听说他被内行厂琼州府成衣作坊聘为管事。”

    ‘嘭’一声,江老太爷倒地不起。一口没提上来,就这样被活活气死。

    &nbs



第264章 天理何在
    “头疼!”朱寿抱着脑袋在床上打滚。

    ‘喝最好的酒,泡最美的妞’是纨绔子弟的标配。他大爷的!因为他一喝就醉,又不喜欢被围观泡妞,浪费了太子这个全天下独一无二的身份。

    御医刘文泰恭敬地站在一旁,司礼监高凤端着解酒药汤哄朱寿喝下。

    朱寿忍着苦味一口灌下,一盏茶地功夫,头疼有所缓解。

    “刘御医,你的解酒方子效果不错。想过对外出售吗”江南几大家族酿出的酒需要销售,可以配套解酒方子一起打包多赚银子。

    朱寿默默为自己点个赞。他绝对是想百姓所想的好太子。

    刘文泰抖着身子,战战兢兢地回道,“这是微臣家中祖传的方子,能被殿下看上是刘家的荣幸。微臣这就把方子献给殿下。”

    话音刚落,他快速迈向书案,拿起书写笔。

    “刘御医,本宫在你心里就是巧取豪夺之人”朱寿冷漠地盯着刘文泰。

    扑通一声,刘文泰跪在地上磕头。“微臣绝无此意!”

    朱寿翘着二郎腿坐在床榻边,一言不发看着刘文泰。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难道他喝醉酒时又说出什么惊天之语,吓到人了

    “30年前微臣才疏浅薄,真的没有解决瘟疫的法子。并非微臣见死不救啊!”刘文泰边说边磕头。红肿的额头,惶恐的神态不似做作。

    朱寿愣了愣:“30年前”30年前便宜老爹才几岁,刘文泰怎么突然在他面前提及此事。

    朱寿用度娘搜索,没找到成化年间出现大规模瘟疫的记载。他挑了挑眉,让刘文泰把当时的情况说一下。

    “殿下不知此事”刘文泰十分懊恼。他太害怕了,太子殿下面无表情地看他,他以为爱民如子的殿下也想追究当年的事。刘文泰自打嘴巴,马上变身蚌壳,死活不开口。

    朱寿挥手让他离开:“把解酒方子拿回去,本宫会让内行厂的人和你商量合作销售的事。”

    刘文泰走后,朱寿问高凤,“高伴伴,本宫喝醉时说了些什么”

    高凤笑着重述朱寿的醉话。

    朱寿摸摸下巴,儒释道得罪也就得罪了。这三家日子太好过,引得社会风气不好。他正准备大力整治。

    “刘文泰说起的瘟疫是怎么回事”朱寿再问。

    高凤脸色一正,躬身道,“小爷曾暗示官员为了功劳故意放跑白莲教众。皇爷命锦衣卫彻查当年的勋阳民变。虽然匪首刘通、石龙伏诛,民变并未解决。九十多万流民进山,几年后刘通旧部李原再次起义。”

    “这些本宫都知道。本宫还知道当时的刑部尚书项忠扫平李原部众。原本九十万流民最后只剩四十多万。项忠也因大肆杀戮流民,被御史弹劾。先帝并未追究此事。”

    “多年后汪直重提此事,打压当年平叛的项忠等人。等汪直被先帝罢免后,项忠等人官复原职。”朱寿有些不耐。

    汪直下台后,投靠汪直的威宁伯王越也跟着倒霉。王越是将才,没有他河套早被鞑靼侵占。而对项忠,朱寿保留意见。

    汪直这人有问题,不代表他整治的官员是好人。

    高凤瞧了眼朱寿,低下头说,“当年项大人把山里的四十万多流民赶出山。迁徙过程中发生瘟疫。锦衣卫查出,当时只要一批迁徙人员中有1人出瘟疫,整批人被处理掉。四十万人活下的没多少。活下的人在崞县安置下来。因此当地人对朝廷敌意很深。所以,当地才会成为白莲教的温床。”

    “啪”朱寿砸了药碗,咬牙切齿地大骂,“这群畜生!”

    那可都是活生生的人啊,他们也能下得了手。那么多条人命,死的无声无息。

    &



第265章 后悔不迭
    明朝历任皇帝说不上爱民如子,可制定下的政策多有惠民之举,为历朝仅见。

    太祖出生微末,他被人病垢的血腥残忍,可大多数针对的是开国功臣和贪官污吏。太祖对百姓是真的好。他开设华夏最早的收容所和养老院;还给穷人提供免费墓地;继承和发展了宋元建立的惠民药局,方便贫苦百姓看病治病。

    惠民药局是太医院下属机构。或许是它为了贫民而存在,难以让文人墨客挤出宝贵的笔墨描绘,历史上的存在感很低。只在几次瘟疫治疗中出现过几次。

    好的制度需要好的执行人。当中后期朝廷出问题之后,前人千辛万苦探索出的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历史不会说话,留下的只有明朝民间医学的繁荣发展。

    弘治帝也是位好皇帝。所以当他得知三十年前的旧事,没有选择沉默。

    “朕若无视几十万死难的百姓,朕死后无颜见太祖。”弘治帝在文华殿召见重臣时如是说。

    首辅刘健带头叩首:“当年曾有给事中弹劾平叛众人。先帝言:‘荆、襄流民为患,中外皆以为虑。今及荡平,即议其后,非所以激劝天下也。’陛下重提旧事,置先帝于何地!”

    以孝治天下的弘治帝被将了一军,扶着额久久未语。皇帝是天下表率,弘治帝在几十万冤魂和孝道之间两难抉择。没几日便病倒了。

    这几日朱寿忙着接收江南战场的战利品。

    江南几大豪族在和日本堪合贸易、筹集粮食酿酒中损失重大。在内行厂成箱成箱的金银币,以及张永身后握刀护卫的杀气面前,终于投降了。豪族带头出售部分土地,自此撕开江南僵持两年的清丈田亩。

    “土地价格贵就贵了。反正我们在日本捞到不少。朝廷把琼州岛未来五十年的税收抵押五十艘宝船。也得给他们留点面子。”朱寿在内行厂通信院发布命令,“记住,收购他们手中积压的酒时,压下三成价格。再问问他们对酿啤酒没有没兴趣。没有啤酒花酿不出啤酒。”

    朱寿在系统商店买下啤酒花。啤酒花需要日照,内行厂农学院培育出后,大批种植在甘肃、宁夏两地。两地肥沃的土地不多,种经济作物才能更大可能的发挥土地的价值。朱寿很不厚道的让游商部落在草原推广啤酒。还让撒马尔罕商人卖给瓦剌。

    “本宫会让朝廷尽快派遣治农官赶赴江南。江南是鱼米之乡,必须保证三分之二的土地种粮食。至于种什么怎么种,听农学院技师的。他们今日便会启程。”

    挂断江南张永的电话,朱寿拨通留在河北的农学院技师,叮嘱他们照顾好盐碱地种植的棉花。棉布也是百姓的生活必需品。江南不种棉花,河北的棉花必须满足来年的棉布生产。
1...6869707172...13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