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明第一祸害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俗人喝茶
    皇家布庄一推出‘的确良’布料,刘健就知道江南已在太子掌中。除了葛、棉、麻、丝绸、羊毛等织物,学富五车的他们不知道天下间还有什么东西能成的确良布料。不产在耕地,难道还能在地下

    面对太子,他们经常会产生无力对抗的感觉。不少超出常理的东西让他们无从招架。若是仙术也罢,可明明是从内行厂的作坊中生产出来。在太子面前,他们仿佛稚子,懵懂无知。

    刘健很讨厌这种感觉。文官熬了上百年,才给任性的皇权加了一道锁扣。太子不但挣脱锁扣,还试图在他们身上缠绕锁链。

    朱寿正色道:“内阁尽快做出计划,逐渐减少良田种植棉花和桑树。尤其是曾经鱼米之乡的江南地区,必须在秋收前保证水稻的种植面积不少于总数的三分之二。”

    “根据去年户部的统计,南直隶缺粮问题最严重!这像什么!将来史书上会说我们为了赚银子,不顾老百姓没粮吃饿死。本宫才不想成为商纣王类似的人物,臭名传千年。”朱寿用惊堂木重重拍打桌子。

    &nbs




第254章 先期准备
    太祖为了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 更新最快随着大明宝钞的贬值,百姓对纸钞从心底抵触,还是拿在手里、实实在在的财富更让他们放心。明英宗后,银子大量存在日常生活交易中。不得已,朝廷放松‘银禁’。尤其是几年前,叶淇把‘纳粟中盐’改成‘纳银中盐’,银子和铜钱成为流通货币。

    朱寿失笑。用他匮乏的正经金融知识可知,银矿稀少的大明把银子作为流通货币,相当于把命脉交给别人。

    市场的自我调节让如今的白银和市场上的商品价值持平。可倘若突然有一大批白银流入市场,远远多出商品的价值,商品自然会涨价,然后便是通货膨胀。

    大明人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使富豪之家喜欢把银子埋在家中。一旦手中银子不够,再从土里挖出银子,恶性循环下,通货膨胀会达到顶点。

    只要操作得当,银子会和宝钞一样出现跳楼大甩卖。朱寿勾起嘴角邪邪一笑:“谷大用,交代太医院大批量熬制保心丸。年末会把一半盈利当年终奖发给他们。”

    谷大用嘴角抽搐,无奈地躬身尊令行事。

    朱寿生怕消息外泄得不到最佳效果,到乾清宫找便宜老爹请假出宫。

    弘治帝捂着额头靠在龙椅上,眉心隆起,消瘦的脸上满布惆怅。陈宽刻意站在远处,生怕惹恼他。

    “父皇,孩儿心情不好,想到保大坊住几天散心。”朱寿嬉皮笑脸地说。

    便宜老爹被朝臣们夸出天际,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好皇帝。结果发现除了想要夺皇位的亲戚,还有数以万计的百姓反他。等看清楚现实,便宜老爹一时之间难以平复心情。

    朱寿不在意地笑了笑,被白莲教洗脑的教众骂‘狗皇帝’算什么若见识过后世网络键盘侠的骂人功底,这只能算小菜一碟。

    弘治帝见到儿子,硬扯一个笑容。“竹楼和牟斌带人前往山西崞县抓捕白莲教,让许泰跟着你。”

    “好的,父皇。”朱寿正想收下武力值高的许泰。

    “照儿,实话告诉父皇,父皇是好皇帝吗”弘治帝不耻下问。高处不胜寒,能说心里话的原本还有几位老臣。可如今,却只剩下早慧的儿子。

    朱寿耸耸肩:“父皇,人见人爱的只有金银珠宝。父皇是九五之尊,为何要与死物争夺凡夫俗子的喜爱。前秦皇帝苻坚对叛逆仁慈,结果被他们害死。慈不掌兵,何况是皇位。孩儿认为:夸皇帝善良仁慈,是对皇帝这个职位最大的侮辱。”

    “哈哈哈!”弘治帝乐不可支,低落的心情瞬间转好。“照儿的马屁拍的好,父皇就不追究你阻碍航道、炸毁官道的罪责了。”

    朱寿剑指江南前,让军机处下达清剿各地土匪的命令。各卫所、新江口水师被动员起来。江南对元朝宽松的管理念念不忘,朱寿就让军队把曾经的元朝江浙行省之地隔离。

    商队想通过关卡,将先遭遇官兵的剥削,然后偶遇‘土匪’掠劫。只有拥有‘义商’称号的商人产业,才能畅通无阻的进出。而这,只是保证把小商人驱除江南战场。

    当初推出‘义商’称号,即是为了敛财和收集粮食,也是为了区分大商人。经东厂的背景调查,盐商、江南丝绵豪商、茶商等大商人统统在列。

    许泰保护朱寿进入保大坊的内行厂。其他羽林卫卫士和护院一起在大院外值守。许泰跟随在朱寿身后,走入挂满手指粗管子的院子。院子门口的牌匾用简体字写上‘通信研究院’,这里应该就是外界最感兴趣的‘顺风耳’。

    传闻太子殿下依靠‘顺风耳’,掌控大明各地的消息。无论是江南,还是贵州的山区,发生的任何都能瞬间传到太子耳中。收复河套战役中,‘顺风耳’高效指挥九边各个卫所精确打击



第255章 赶尽杀绝
    细数太子荒唐的行为举止,唯一让朝臣认可的,大抵只有平稳粮价、维持‘银一两换二石粮食’的举动。

    这也不奇怪,人饿肚子的时候会失去理智,造反也就理所当然。成化末年,大明粮价飞涨。昂贵的时期曾达到过十两银子买二石五斗粮。百姓没银子买粮,弄得成化年间各地叛乱不止。

    弘治帝呕心沥血,终于稳定朝政,平复米价。好了没几年,小冰期来临。连年天灾**,使得粮价再次暴涨。朱寿从占城买粮,又提前几十年弄到高产土豆、番薯、玉米等种子,花了无数的人力物力,维持住‘银一两换二石粮食’的局势。

    太子不计成本平稳粮价的行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比如太子千秋节遇到三都地动,白莲教趁机鼓动民众造反。老百姓们看到米铺的粮食充足、价格不变,朝廷救灾得利,响应白莲教的人寥寥无几。

    据不知名人士透露,内行厂花了百万两银子弄粮食平稳粮价。太子的豪奢举动使得‘银一两换二石粮食’深入人心。

    太子用卑劣的手段把无数庄田握在手中,集约管理下的粮食产量惊人。粮食塞满各地王府、内承运库、粮库。百官也因为职分田多了不少俸禄。

    万寿节过了没几天,江西、山东、河南多地发水灾。弘治帝大方地一挥手,免去这几地夏收的税粮。换作以前,朝臣们又要吵一段时间想办法筹粮。

    另外,报纸不间断号召中小地主加入的大粮仓会员。绿肥、科学种植等技巧被大力推广,粮食的产量攀升不少。

    因此,粮食失去了倒腾的经济价值。粮商熄了低收高卖的心思,豪族也没有大批存粮。

    可是突然有一天,江南百姓发现米店的粮食涨价了!

    猝不及防的变故让百姓出现恐慌。等到他们得知其他地方不缺粮,只有江南地区缺粮后,不由得想到了上头有人在打架。

    明朝建国后,元朝贵族的土地变成官田,余下的土地被乡绅豪富瓜分。失地百姓人数众多,他们进入作坊打工赚铜钱,勉强能够生活。但当京布把松江布排挤出市场后,江南关闭上百家织布作坊。失地又失业的人焦躁不安,粮价一天涨1钱,这是想把他们往死路上逼啊!

    “号外,号外。太子殿下准备开发琼州府,打算移民到琼州府的人可往县衙报名。每户分田五十亩,可另外以每亩1钱的田税租用五十亩田地。前三年免税,免去田税、人丁税、杂役等所有的税赋。”一群儒生举着传单站在各家米铺附近叫喊。

    儒生们说着一口官话,传单上都是简化字。稍微一打听,就知道他们是顺天府新设立的学校学生。

    江南士子嗤笑,学简体字的人也敢身穿儒衣简直有辱斯文!江南士子们一哄而上,准备好好教训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傻子。

    ‘锵’尖刀出鞘!数位大汉持刀站在发宣传单的学生身后。面对锋利的刀锋,士子们无声地离去。不用说,他们肯定是太子的人。太子护短,起了冲突死了也将百死。

    士子们离开,衣衫泛白、缝缝补补的穷苦百姓围了上来。

    有人凑上前问:“琼州府在哪是不是河套”

    学生腼腆地回道:“琼州府属于广东布政司,与雷州府隔海相望。”

    “我听别人说过,琼州岛比江南大。但那里很穷。”有人打了退堂鼓。

    “不,不……”学生一时间急得额头冒汗。这次暑期勤工俭学除了能赚工钱,还是老师对他们的考核。表现好的人会被内行厂招收。太子要发展琼州府,需要不少人到琼州工作。能进内行厂是所有学生盼望的事情。

    富



第256章 挖坑小能手
    杨慎捧着厚厚的剧本坐在广播室例行广播。

    太子殿下到保大坊散心已经半个来月。他每天往来文华殿与保大坊之间。

    广播的稿子都是太子亲笔书写,他可没胆子在朝臣面前大放厥词。根据太子的要求,他旁听文华殿晨会,书写会议笔记,交由太子查看;其余时间必须守在太子的办公房,一旦有官员找来,他负责拨通太子电话,让官员拎着话筒和太子汇报。

    “殿下这是想要得罪全大明的官员吗”杨慎把稿子递给司礼监的萧敬公公。

    晨间广播面向京师所有官衙。除了官员、好事的百姓,弘治帝也会聆听。政治手腕高超的弘治帝认为广播的作用很重要,规定每份广播稿子都要先由萧公公过目,防止惹出大麻烦。

    当然,太子殿下亲自广播时,萧公公不会检查稿子。因为殿下喜欢脱稿演讲,时常有惊人之语出现,拦也是拦不住的。

    萧敬检查完稿子苦笑:“皇爷时常说:幸亏太子爷是独子,没人和他抢皇位。”偶尔萧敬也会想,太子爷是不是故意得罪百官,让皇爷放心太子爷监国呢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希望皇爷长命百岁。太子继位的画面太‘美’,想想都感觉会升天。

    杨慎清清嗓子,硬着头皮读稿。

    “《官场现形记》最后一讲:嬉笑怒骂皆为文章。‘上回讲到黄二麻子靠着妹夫当上管厨。大家都晓得他是要钱的,没一个不送钱给他。黄二麻子在他妹夫的工上很赚了几个钱。等到事情完了,他看来看去,统天底下的卖买,只有做官利钱顶好,所以拿定主意,一定也要做官……’”

    “恶念值+1……”

    五府六部各官衙鸦雀无声,墙外偷听的百姓掌声如雷。从广播开讲《官场现形记》起,当官的威严逐日下降。《大明皇家日报》没少刊登嘲讽官商一体的文章,把他们臊得面皮发红。

    广播结束,杨慎慢腾腾地踱入文华殿。他都不敢抬头看各位官员们脸色。要不是众所周知《官场现形记》为太子亲笔书写,这本书绝对会被列为**。

    “贵州的平叛进展如何”弘治帝坐在大殿主位,打开桌上的话筒开关询问诸人。

    首辅刘健、次辅李东阳生病在家休养。内阁唯有谢迁一人孤军奋战。吴宽越权从兵部拉走炮弹被御史弹劾,如今赋闲在家。都察院、大理寺、刑部、六科给事中详查同日本的勘合,礼部和户部涉案官员被夺职查办。文华殿内文官缺了一大半。

    谢迁看向保国公。

    保国公惭愧地回道:“苗寨多位于山间,军队赶到寨子,对方已得到消息逃跑。当地知府用粮食换回都指挥使吴远。臣等命当地卫所原地待命,参谋部商量后打算让朝廷派遣一能吏管理当地。”

    “卫所在各地剿匪效果斐然,刑部大牢塞满了土匪和江洋大盗。”谢迁淡漠地问,“军机处还需要文官帮忙吗”

    弘治帝打哈哈:“于乔此言差矣,文武双驾马车并驾齐驱,大明才能万世昌盛。贵州的事很棘手,需要文武官员通力合作。”

    谢迁躬身受教:“陛下,臣举荐大理寺卿王轼大人前往贵州。王大人曾提督操江,又曾巡抚贵州,既通军事、对当地情况也比较了解。”

    弘治帝略微沉吟。

    王轼为人正直,在任职大理寺寺正期间,追查嘉定同知盛崇仁贪赃罪,反被江南帮官员诬陷。王轼现在坐在大理寺卿的位上,绝对会严查户部、礼部联合赴日本勘合的事。谢迁调走王轼,刑部尚书闵珪是江南人,能让江南官员多一些喘息时机。

    “可。”弘治帝不想把江南人逼得太急,同意谢迁的意



第257章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六十五岁的江掌柜两鬓已经发白,红润的脸色让他看上去只有五十多岁。他是江家的下人,日子过的比大部分官员滋润。

    首辅刘健与他同龄,他曾有幸见过其一面。刘首辅看上去年纪比他大一轮,脸上的皱纹能夹的死蚊子。想想也是,刘首辅要操心国家大事,肯定比他劳心劳力。

    江掌柜嘿嘿一笑。刘首辅致仕后空得名声,刘家的身家还没他这个掌柜积累的多。他的主家江家,乃大明最大的布商,每年来往的银子在百万两之上。

    江掌柜打小起就是江家老太爷的书童。即便老太爷把家交给大老爷打理,江家人见到他还是会敬上几分。

    就像陪皇帝长大的太监一样,江掌柜明里暗里捞了不少银子。可没有子孙根的太监不一样,他的子孙繁茂。特别是前年考上举人的小孙子,是他最大的骄傲。瞧瞧人家李阁老位列朝臣,把军户改成官绅户。他指望着小孙子把匠户也改成官绅户。

    江掌柜品着刚开封的好酒眯起了眼。只要这事成了,即便江家的大船沉没,他的小孙子将来也会官路畅通。当了官,他也不用操心着搂银子,自会有商人上门送红利。

    江掌柜冷笑了几声。当初老太爷一意孤行,坚持让二少爷江瑢成为顺义郡主的仪宾。他出于好意劝了几句,却被老太爷撸去江家总管的位置。结果呢江家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而同时得罪了内阁的三位阁老。

    现在‘纳粮捐监’的路子被太子殿下叫停。非进士出身的人想要当官,机会更加的渺茫。江家几位少爷,连举人都未曾考上,看着也不像能出进士。没有当官的庇佑,万贯家财转头空!

    在他忧心忡忡、生怕江家倒台的时候,有人出现给他指了条明路。这一定是他每年坚持去寺庙烧的香灵验了!

    “每一批酒都要保证这个质量。这是江家的翻身仗,绝对不能出差错。做的好,江家不会亏待你们的。”江掌柜舔了舔舌头,在酿酒师傅们的恭维声中离开。

    大老爷说这些酒的口感不亚于御酒玉露春。江管家想笑,他推荐的酿酒师傅就是从内行厂出来的,酒方改自玉露春。

    “老管家。”中年人迎面走来客气地说,“老太爷让我来看看酒坊。”

    江掌柜皮笑肉不笑地回道:“当不得‘老管家’的称呼。如今您金管家才是江家的大总管。还是叫我江掌柜吧。您忙,我吃饭去了。”

    金管家恭送江掌柜离开。太子的人在江南频繁活动,他在外到处打听。身为江家大管家,却是最近才知道大老爷想要酿酒转行。

    金管家把此事报给了老太爷,老太爷让他前来打探一二。老太爷是布商商会会长,非常不赞同大老爷的决定。尤其是最近的粮价从1两银子2石涨到10两银子,接近成化年动乱时期的粮价。大明都是这样也就罢了,仅仅只是江南粮价飞涨,老太爷十分担心这是一个圈套。

    江管家走进酒坊附近的食肆。这家食肆开了几十年,最近刚被内行厂接手。老板还是那个老板,小二们全换了。

    江管家把江家酒坊的详情告诉接头的小二,并提议道,“江老太爷已经知道酿酒的事。如果第一批酒卖出好价钱,老太爷想反对也反对不了。”

    小二很快把消息递了上去。没多久,小二把带回了太子殿下‘同意’的消息,并聘请他担任琼州府织布作坊的管事。
1...6667686970...13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