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明第一祸害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俗人喝茶




第345章 曲终人散
    肆虐的暴雨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紫禁城的红墙琉璃瓦冲刷干净。装饰大面积玻璃窗的清宁宫,看上去格外通透。

    头脑晕沉沉的太皇太后,坚持让大宫女扶她坐到窗前。从窗口俯瞰京师,看着远处渺小如蚂蚁的宫人行走在青石板路上,她才能找回高高在上的感觉。

    皇帝登基后越来越不听她的话,处处偏帮张家。儿子死后,侄子庆云侯很久没入宫请安。因她才能出生的太子,出阁独居东宫后,和她的关系渐渐疏远。

    “哎,当年如果兴王继位就好了。”多年的养尊处优,让太皇太后忘记了世上有‘祸从口出’这个词。

    伺候的大宫女身体一抖,惊恐地看向屋中没有存在感的几位老太监。

    太皇太后一无所觉:“白嬷嬷呢”白嬷嬷陪伴了她五十年,是她最信任的人。

    “礼部传话:郡主没有开府的权利。白嬷嬷找去礼部想给郡主争一争。”大宫女垂下眼帘低声道。

    太皇太后大怒:“哼!天家这对父子反问的祖宗律法还不够多吗哀家想让孙女在京师建府怎么就不行户部没银子,内承运库有的是。崇王进京只能住会同馆,有了郡主府也有个落脚的地。”

    大宫女低着头恨不得挖个洞藏起来。陛下在清宁宫照看太皇太后,清宁宫上下都是东厂的人。太皇太后每一句话都会传到陛下耳中。

    “禀太皇太后,邵贵太妃前来请安。”守在寝室门口的内侍传话。

    太皇太后脸上浮现喜色:“快让太妃进来。”皇帝指望不上,她只能另辟蹊径。

    邵贵太妃进来后,太皇太后打发走身边人。

    大宫女带着宫女、内侍后退着出门。关上门的时候心底重重叹了口气。

    “太皇太后玉体为重,千万别动气。英国公是勋贵之首,又是军机处大臣。英国公世子统领大明最强的军队。世子的婚事牵连前朝,陛下需好好思考。”素色装扮的邵贵太妃显得比太皇太后还要老气,丝毫看不出曾经艳冠后宫的痕迹。

    太皇太后眉头一挑:“哀家懿旨已下,陛下还能给挡回去”

    “原来太皇太后不知道!”邵贵太妃用丝帕捂住嘴巴惊呼,“懿旨在宫门前被拦下,英国公府没接到旨意。”

    太皇太后腾的站起,邵贵太妃立刻扶住她摇晃的身体。

    “皇帝的翅膀硬了,哀家的话不顶用了!好啊!好啊!”太皇太后哭嚎,“没有哀家,你们父子俩有命在吗忘恩负义的白眼狼!先帝啊,你为什么要走的那么早,抛下为娘看你儿子的眼色过活。”

    邵贵太妃抽泣着,陪着一起掉泪。

    哭了几嗓子没人安慰,太皇太后收起了眼泪。毕竟在后宫生活了一辈子,很快觉察到白嬷嬷许久不归的异常。联想吊死在东厂门口的老太监检举她,太皇太后恨得咬紧牙关。

    姓钱的处处不如她,活着的时候占了嫡后的身份压她一头。死了也要占着英宗身旁的位置。凭什么!明明她的儿子才是皇帝。

    “哀家知道你在宫里的势力藏的很深。去把皇太后仁寿宫的那个女官找来,哀家带她去宗人府!只要哀家出面作证皇帝身体不佳无法繁衍子嗣,太子不是皇帝亲子。兴王就有继承大统的希望。”太皇太后眼神灼灼地盯着邵贵太妃,“哀家想要什么,太妃很清楚。”

    邵贵太妃压抑下内心的喜悦,下跪大拜,“太皇太后是先帝亲母,百年之后自当系帝谥、祔太庙、陪葬裕陵。”

    邵贵太妃心想,太皇太后要的是嫡后的待遇,一旦兴王继位,她将来也能仿照先例祔太庙受后世帝王祭拜。

    太皇太后寝室的对话传入弘治帝耳中。

    弘治帝闭上眼睛长叹一声:“太皇太后若真心照拂朕,母妃不会死,张伴伴也不用吞金自杀。”

    在太皇太后有了很多位皇孙后,他也就不那么重要了。照儿明明是他的儿子,可太皇太后为了死后的哀荣,给照儿身上泼脏水。

    再



第346章 闹心
    由于弘治帝病重,生前尊贵的太皇太后丧事办的极为简单。

    按照礼仪,大殓期间,在京的文武官员以及三品命妇,需早晚着丧衣在仁智殿大门外哭灵。可生怕冲撞了皇帝,哭灵声细不可闻。梓棺停放仁智殿三日,便入葬天寿山裕陵旁的妃子园。

    朱寿一路快马加鞭,赶上了戴孝扶灵,送太皇太后最后一程。而崇王因为路途耽搁,等崇王全家老小进京时,太皇太后已经入葬。

    ‘病重的’弘治帝怒骂崇王无孝心,减了崇王府在皇家商行的一半份额,又让太子归还租借的崇王府田庄。

    按宗律,崇王除世子之外的几位成年儿子,需封郡王分府居住。老崇王死后,这事被耽搁下来。就算太皇太后多次旁敲侧击,弘治帝装聋作哑。此次在宗令晋王的劝说下,崇王的几位庶子、庶孙顺利得到了朝廷的册封。这也算不幸中的万幸。

    因此,明知道是弘治帝迁怒,崇王府上下无人有异议。当事人崇王都没有异议,宗人府、科道言官更加不会说什么。

    弘治帝‘重病’,又需要给太皇太后服丧一年。身体虚弱的弘治帝露了次面,下旨令太子监国。‘莲蓬含毒案’交由太子处置。

    听到太子再次监国,朝臣们严阵以待,铆足精神应对太子出的幺蛾子。

    太子需给太皇太后守孝五个月。在这期间陆续发生了很多事,唯独没有对兴王的处罚。

    报纸、电台、无处不在的西厂物流点,让谣言满天飞。兴王勾结鞑靼、白莲教的经过被绘声绘色编成戏曲。兴王还没来得及树立的贤王形象荡然无存。

    悬于头顶的利剑迟迟不斩下,令兴王惶恐不安。被无数双眼睛盯着,与兴王有关人等丧失拼死抵抗的可能,不少人选择自尽,试图保全家人。

    兴王妃之父、中城兵马指挥使蒋斅暴毙而亡;宁夏庆王府上报,安化郡王骑马时不慎跌落,被战马踩踏而死;兴王同母弟慧王病故,王妃自尽殉葬。慧王无子国除,两女交由邵贵太妃抚养。慧王夫妻合葬京师西山。

    兴王府承奉、长史、侍卫多人因各种缘由横死。上林苑监、尚膳监牵连毒害弘治帝,数不清死了多少内侍、宫女。

    最令人诧异的是天师研究院陶仲文的死。

    陶仲文炼丹时出了岔子,丹炉爆炸当场死亡。这位在后世成功忽悠了嘉靖帝二十年的天师,被不知道是否还能出生的嘉靖帝之父拖累,成了历史长卷中的小小尘埃。

    陶仲文死后,太子把内行厂改名皇家研究所。研究所下辖农学院、机械院、武器院、采矿冶金院、化学院、物理院、医学院。除了武器院,其余仍然留在保大坊。

    太子守孝期一过,东厂厂督王岳带领浩浩荡荡的内侍、宫女踏入寿安宫。

    邵贵太妃、被宫女抱在怀中的两位郡主下跪接旨。曾以婀娜的舞姿取悦成化帝的邵贵太妃,瘦脱了形,不复当年美丽。漂亮的眸子,也因为慧王的过世哭瞎了。

    先帝成年的皇子一共十位,她生下了其中三位。兴王的孩子夭折,慧王两女,雍王同样无子。她不相信一切是巧合。一定是皇帝生不出儿子,所以暗中动手脚,让她的三个儿子也生不出!她好后悔,当年为何没借用万贵妃的手杀了皇帝。

    胜者为王败者寇,她死了不要紧,可两位年幼的孙女怎么办。

    邵贵太妃想入非非之际,王岳手持皇太后懿旨宣读,“太后梦先帝,先帝欲以太妃从子居,许之。太妃可带走



第347章 我们去抢吧
    时光在忙忙碌碌中消逝,眨眼间到了弘治十五年年末。这一年朱寿把精力放在火器和军队上,忽略了内政。让盐官和商人在惶恐中渡过了大半年。

    虽然朱寿忙着维护边境安宁,但一肚子坏水的他,不忘在锅里撒老鼠屎。针对古人酷爱在家挖洞埋银子、铜钱的习惯,他使了阴招。

    先用二十万药银从江西骗了40万石粮食,真假银子令富户们人心惶惶。又让东厂暗探假扮天师弄点石成金的把戏。历史上炼丹弄出的‘大唐金’,骗过唐太宗李世民,很容易欺骗百姓。

    弄到最后,市面上无人敢用金银交易。铸造精良的银币很快被大众所接受。

    最恶心人的一招,学自于后世天启朝廷的手段。后世因为国库缺银,打破了一枚铜钱含七成铜、三成铝的永乐惯例,把铜铝含量对半,或者三铜七铝。

    普通百姓生活中难得接触银子和金子,铜钱是他们日常生活需要用的货币。铜钱里的铜少了,钱也就不值钱。这是继大明宝钞之后,明廷第二次在货币上失信与百姓。也就难怪民间出现了拒用‘天启铜钱’事件。

    朱寿经过激烈的心里斗争,最终心痛地把私铸的‘三铜七铝’十万贯铜钱,让西厂免费洒到各地。反正收回来还能回炉重造。

    罗教在朱寿的指示下,大力鼓动百姓抵制假钱。逼的地方官员上折恳请让皇家铸币厂压铸铜钱。这十万贯铜钱在民间引发的变故,远远大于二十万锭假银子。

    朱寿搞这么多动作,目的是拿回铸币权、发行权、定价权。其中,铸币权是重中之重,只能交给皇家钱庄。

    之前朝廷因为技术和铜矿的欠缺,赋予地方自行铸币权。造成了大明私铸铜钱之风盛行,朝廷都想不出法子遏制。既然无法遏制,朝廷封炉不再铸造铜钱。在后世中,由于无人用宝钞,明年朝廷将顶不住压力,铸造弘治通宝。

    他用玻璃镜收回宝钞,稳住朝廷岌岌可危的信用。为了就是这一天。

    临近年底,各地方官府用塑料币兑换银子,给各级官员吏目发俸禄、向京师缴纳税银等。市面上有假钱、假银、假金,从皇家钱庄换银币、金币最为妥帖。

    此次挤兑事件的罪魁祸首,正是朱寿自己。

    朱寿深刻领悟‘好的政策,需要好的执行者’这句话的真谛。

    刘瑾能力出众,完美的执行朱寿的计划。没有了刘瑾循序渐进的布局,手下人没控制好力度,几件事情搅合在一起,才有了挤兑钱庄的事件发生。

    年底到了,无论是权贵还是百姓,辛苦了一年需要享受辛劳的果实。手中有钱,可市集上的商贩不敢收。这都是什么事!

    私铸铜钱的权贵家门口堆满了菜叶子。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朝廷查不到私铸铜钱的人,这些年下来当地人会不知道吗敢在地方私铸铜钱的,也就那么几家而已。

    权贵们替朱寿挡了一灾。为什么百姓们不怀疑太子太子忙着和鞑靼打仗呢。再说了,太子有铸造假铜钱的功夫,还不如多造药银骗银子。

    京师的气氛还算好,因为有超市抵用券、无所不有的超市,不耽误大家过日子。不少低级官员和吏目把俸禄换成超市抵用券,购买超市货物转卖他人。在以物易物的操作下,小赚了一笔。

    自己挖的坑,跪着也要填完。

    “令机械院加班制造水力冲压机。着令顺天府、刑部部、锦衣卫把死囚和重刑犯押往密云铸币厂。紧急调令京畿附近五万军队防守铸币厂。”朱寿在文华殿召开紧急会议。

    “为期一年内,铸币厂免费替民间翻铸金币、银币、弘治通宝。发现假币,以假币实际价值兑换。”

    “可以村、坊、



第348章 挨过了一劫
    在三位阁老、耄耋老臣的强烈反对下,文华殿廷议搁置了武力争夺金铜矿的计划。

    朱寿不满地撇撇嘴,好似很随意地提出了条建议,“钱币翻铸需要时间,为缓解民间用钱艰难,本宫想发放塑料币缓解一二。百姓可到皇家钱庄凭手头的铜钱、银子、黄金兑换。塑料币的印制向来以实物为基准,印币厂收到多少钱币,就印多少塑料币。”

    信用一旦丧失很难重建。宝钞让举国上下怕了。具有货币性质的纸币,在短时间内难以获得大家的信任。塑料币仅仅承担兑换功能。

    塑料币的初始资本是现钱。

    印币厂收到内行厂支付的银子,印刷同等数额的超市抵用券。贴补给官员们的超市抵用券经过超市周转,有一部分回到朱寿手里,一部分在民间流转。朝阳皇庄的游乐场定期会把门票钱送到印币厂,印成塑料币流转在民间。

    京师商贩愿意收取游乐园塑料币、超市抵用券,是因为他们能从超市、酒醋面局购买原料,也可到皇家钱庄兑换成铜钱和银币。

    塑料币本身不具有货币功能,自然也没有贬值风险。很容易被人接受。

    可作为塑料币本体的钱币堆满了仓库,朱寿看着哪能不心动大明处处要银子使,修建镇远铁桥、赤岭马市、西厂修路等等,很多拨付的现银是从仓库里偷偷挪用。

    说穿了,还是后世‘金融’手段的一种。

    朱寿模糊处理大宁、吕宋、山东等地金银矿和西厂海外贸易,就是为了扰乱大家的视线。

    事实上,他哪来那么多现银!只是因为防范严密,没被人看破而已。严密保存于保大坊金库内的库银,几乎被搬空。一旦受到挤兑,根本拿不出。

    这也是他只敢在官方推行大额塑料币,民间只在京畿地区发放小额塑料币的原因。

    步子迈得太快,现金链断裂,他马上要兜不住!

    还好此次面临的是官方层面的兑换。

    他找上了集义殿,和大小九卿讲事实、摆道理,说了一通皇家掌握铸币权的好处。他的底气就是独一无二的水力冲压技术。相当于从户部抢了印钞局、京师宝源局、地方宝泉局铸币的权利。

    弘治帝万寿节发放的精美银币,获得各方面的赞誉。除内行厂,根本没有其它势力能铸造银币,能从根子上杜绝私铸现象的存在。既然事情已成定局,偏向太子的阁老和户部尚书很快同意了。

    相应的,朱寿也同意他们提出的要求。户部宝钞提举司拥有稽查皇家铸币厂、印币厂的权利。每一批出厂的货币必须经过户部官员审核。质量不过关,不能流入市场。

    两方在亲切、友好的环境下达成一致。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

    户部同意接收塑料币入国库。国库有需要的时候,用塑料币从保大坊金库提取银币。朱寿很无赖地说,他要把大明的银子全融了做银币。

    太子想整顿商业的心思举国皆知。老狐狸们很快猜出太子重新铸币的目的,是想要对商人们动手了。

    户部同意了。

    朱寿面上淡淡的,心里松了一口气。这次他想的可没那么多。‘金融游戏’差一点就露馅了。他搬空了金库,弄出五六次粮食诈骗事件也填不了他的空。

    户部松了口,到皇家钱庄兑换银子的地方官少了一大半。险险地挨过这一关。

    全面做了这么多铺垫,推行塑料币的提议很快通过文华殿廷议。

    打了个时间差,短时间内不会被人发现保大坊金库无银的事实。朱寿眼神坚定几分,一定要在大家发现前把亏空堵上。绝对不能让信用体系崩盘。
1...8990919293...13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