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宗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闻召

    都江堰,华昊毕业时去游玩过,对其各种基本信息还是有所了解。

    所以还是按记忆中李冰父子的修造过程与方式来。

    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首先是重要也最困难的宝瓶口,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由于此时还未发明火药,华昊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就这第一个工程,华昊每年召集三万人用时十年才完成。此时华昊已满头白发,身形伛偻,年近六十几了。

    在修建宝瓶口期间,华昊还多次组织各族在平原地带拓宽河道,修建支流,尽最大可能的降低河水泛滥对人民造成的影响。

    &n




第二十章华昊
    第二十章华昊

    华昊于平原中选好地址后,此时有华氏人口已有一万五千的人口。而有华氏原址也不可能放弃,留有三千。其余一万多人外加华昊又从其他有华氏分支调来工匠,手工业及农民。总计二万人。

    前几年,建造房屋,开垦荒地。又花三年开出城墙地基。由于这是修建有华氏自己居住的城,所以也只能有华氏一族自己动手,也不可能征召其他氏族来给有华氏建城吧。也导致效率极底,而华昊又要造一座永久性坚固的城墙,最好是用砖墙。

    华昊又教导族人制砖的技术。但效率实在慢了,华昊知道怕是自己见不到建成那一天了。

    有华氏新迁之地处于西方平原的中部,以有华氏为中心,四周还分布着华昊迁来的十几个小氏族,这些有华氏的分支如众星捧月般围绕着有华氏。

    华昊在十几年中有意识的让有华氏中三分一,近四千人左右脱立了农业生产,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农业技术的攻良,新农具的采用,产生多余的劳动剩余产品。使之能够负担各种各样的手工业生产,如丝绸纺织、榨油、酿酒,制石,制革,制陶,制砖,农具和武器制造等,它们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次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直接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开始出现,并使商品交换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

    有华氏的另外三分二依然从事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但显然他们生产的劳动剩余产品还是供养不起这四千脱离一般劳动,从事专业性劳动的人的。所以华昊才会又把有华氏的一部分分支迁到这里,就是为了向有华氏提供粮食。

    有华氏生产的陶器,农具,皮革甚至兵器,全都与其他氏族贸易。并换回自己需要的玉石,粮食,兽皮。

    有华氏的城墙没有建起,但有基本规划。它是一座坐北朝南方形的城,长宽各1千米。其总体布局为城的每面有3个城门,即城总12门。有南北向的街道9条,东西向的街道9条,即九经九纬。也就是说,通向每个城门的有3条平行的街道,构成左出右入,车从中央的街道格局。

    城中间是一座大理石为基,上面用木骨为墙,草泥为皮的单体建筑,是华昊处理有华氏各事务,召集氏族大会与接待外族的场所。

    从中间的主体建筑分出四条主道。

    左祖右社,华昊于左上角修建一座祖庙,用于祭祀列祖列宗。以三重白色大理石为基。

    右上角是祭祀土地农业之神。同样以三重白色大理石为基,但二者上面的主体建筑并未完成。

    左下角是居民区,排列着整齐划一的以木为骨,草泥为墙,黄色的芧草为顶。长方形的单体建筑。修有水渠,水井以供生活所用。

    右下角是各种棚子,是手工业区,还有贸易买卖的市集。

    所有建筑都没超过十米,一片黄黄的屋顶,如同豆腐一样整齐分布。

    时间下午,几道炊烟升上天空,各个街道上人流较少,大部人都出城劳作了,只有手工业区,有穿着葛布麻衣的工匠正在制作各种产品。在专门的市集里,两侧棚子的地上摆着各种样式的陶器,农具和石制工具,更有牛羊鸡等活物。周边村子甚至远方氏族就到这里进行贸易,以物易物还是现在主要的交易方式,面对面的来获取商品或者食物,各取所需,互蒙其利。

    年近七旬已经白发苍苍的华昊拄着拐杖,行走在道上,观察着两旁的货物人群。不时检查下陶器标不标准,有无裂缝,摸摸牛羊,夸赞下这家主人会养牛,见别人用粮食换农具,又上前看粮食多了少了。

    虽然每天华昊都会出来走走,大家都已经习惯了,但看见这位老人,众人总是抱以和善的眼光,全都如同看着自已父亲。停下手中的事情,不管本族人还是外族人,都的不停向这位老人鞠躬弯腰。这是发自内心的尊敬。

    年长的还会询问一下:“大君,口喝了吗我儿子昨天刚弄了一罐蜂蜜,我给大君弄一点。”

    华昊咽了口水,看看天时还早,就笑着点了点头,那人高兴坏了,就把华昊迎到棚子内,既便石条坐得光滑发亮了,但还是用手擦了擦,又觉不妥当。连忙找了块兽皮盖上去。扶着华昊坐了上去。

    这把其他人羡慕的,心想自己怎么没有蜂蜜水,不然就可以让老人到自己这坐会了。但又很开心,因为老人平常极少收别人的礼物,或者说根本没有。

    那中年人赶紧从后面的罐子里用勺子捞出一勺蜂蜜到一个碗里。又从另一个罐子里到出温热的开水。用筷子搅拌几下。

    &n



第二十一章古华之乱
    第二十一章古华之乱

    华昊逝去的消息,让整个宗华悲痛万分,各氏族族长纷纷出席华昊的葬礼。华昊最后葬于龙泉山脉北部,后世称为华陵。出殡当天,随行之人痛哭流涕,悲伤不能自己。

    但活人还得生活下去,由于华昊逝去,宗华君位空悬。当务之急是选出新一任君。华昊生有三子,长子同,次子云,三子单。长子华同因长时间的跟随华昊,具有处理各项事情的经验,为人公正,视民如子,加之有父亲余荫,先被有华氏选为族长,又以有华氏族长身份,被宗华各族选为新君。

    次子云为风姓有华氏分支云中氏,被留于有华氏旧地。

    三子单为风姓有华氏分支单中氏,居龙泉山之北,负责看管华昊之墓。

    华昊生前被称之华君,因其功德无量,被后世神话,逐称华帝。帝者,德合天地曰帝。

    华帝一生教导农业,统一宗华,设立制度,始祭昊天,三伐巴樊,同化相渝,建堰修渠,治水都江,迁有华而建华都,功在当代而利在千秋,经天纬地,厥功至伟,后世子孙无不受其余荫,此不朽也!

    华帝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崩溃,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发展的时代。带来的超前农业技术直接导致人口的大量增长,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并破坏了财产公有制,催生了私有制的发展。

    如果安照风宗那个世界的推算,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再到私有制的出现要过渡几千年。而就因为华昊的出现。宗华少用了十分之九的时间,就达到原始社会开始崩溃,阶级社会开始出现的阶段。

    华帝去世后的七八百年里,宗华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是人口的增长,得益于治水成功,肥沃富饶的华西平原(以后都叫这个名字了)被开发利用,开垦出一片片农田庄稼,如有华氏一样的城市增多,氏族也开始增多。

    在前三百年里,大大小小的氏族遍布华西平原,而氏族增多,予盾也多了起来,为了土地水源。逐渐频繁的爆发战争。

    各氏族为保证自己财产,纷纷建起城墙。频繁的战争加快了原始社会的解体。当战争逐渐日常化,原来的军事首领逐渐由民主选出来的短期,到而来的长期,又借此机会由民主选举变成血统传递职位的世袭。

    战争导致私有制的巩固,通过战争劫掠外族的财产和人口,社会出现了富有者与贫困者,进而形成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战败的氏族甚至成为其他氏族的奴隶。双方固化并形成阶级社会。

    统治者渐渐脱离基本生产劳动,从事军事与管理氏族,下层人民被迫交出自己的劳动产品,并为修建城墙,宫殿,水渠提供劳动力。

    统治阶级为保证自己的统治能永久传续,通过专门的祭司和神话信仰,从精神上控制民众。

    又组成军队来镇压反抗自己的民众,当然也用来或满足个私欲或氏族需要,进攻他族或保护本族。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建造城墙,水渠,计算田亩粮食。或者宗教原因。结绳计事肯定行不通了,出现了图画文字。

    为调节社会予盾,确定社会各成员义务,更重要的是保证统治者利益。制定对统治者有利的不成文的条例和规定。

    一个氏族就是上层族长或者首领,决定指挥战争,和一部分富有者,对整个氏族进行管理,充当祭司,书吏和战士。中层是有自己一块地的农民或者有技术的工匠。提供粮食和生活必须品。并向氏族上交一部分自己所得相当余税收。也是战争的主要人力来源。所以也有一定权力。

    再下就是一些奴隶,所有劳动产品包括生命都是统治者的私有物。

    各个氏族其实已经有国家的雏形。

    华帝死后的八百年里,这一时段称之为古华之乱。前三百年是较和平的发展阶段,称为乱前,中三百年是土地势力兼并的战争阶段,称为乱中。后二百年是争霸统一的阶段,称为乱后。

    整个宗华联盟,其精华之地在于华西平原,虽是最后开发,但后发先制。人口占宗华的五分之三,氏族林立。

    原本的一君四伯八牧,本来是被固定于一个氏族的,但一个伯牧辖下的氏族实力逐渐壮大,而伯牧实力没有增长。双方实力差距悬殊。

    乱前与乱中的标志**件,就是西方右牧绵阳氏与华帝三子之后的单中氏引起的绵单之争。

    单中氏一族本来世代为华帝守陵,从有华氏分出时,虽然实力较弱,但继承了有华氏高超农业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在三百年的时间里实力逐渐超过了绵阳氏。双方矛盾在于,绵阳氏于龙泉之盟便得到西方右牧之位,此后百年都通过各种手段,将西方右牧控制在自己手中。

    而单中氏是龙泉之盟后才有的,并迁到了西伯的辖区。虽然是有华氏分支,但在联盟会



第二十二章华启
    第二十二章华启

    古华之乱相当一次重新洗牌,多数从天人氏南迁以来,在整个盆地繁衍生息了上千年的氏族,要么被淘汰,要么被支族吞并。

    而长期频繁的战争促使社会结构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说是三个氏族集团,实际上已经具备国家的雏形,但三个集团却依然认同宗华这个名存实亡的政治形式,并以某种方式延续着他的传统制度,礼仪文化。也因为长年旷日持久的战争,反而对华帝治世之后的三百年和平繁荣的时代,有一种近乎痴迷的向往。就如同儒家对三代之治的向往一般。

    三大集团中,有华氏一方面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有着良好的农业基础,地理上处于平原之中,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置使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极其发达,人民总体较为富裕。但是也因为在平原之中,无险可守,四处都可以攻击。

    但有华氏的三个优势抵消了这个不利因素。

    第一个优势是有华氏四周都是分支亲族,并受有华氏直接管辖,众氏如众星拱月围绕着有华氏,导致任何氏想攻击有华氏都得清除这些小氏。但在乱中,三大集团没有脱颖而出之前,还没有任何氏族有这个实力。这让有华氏渡过了乱中。

    第二个优势就是华帝所规划的城市,被称华都的地方。在华帝生前都没建完的泥砖城墙,在其死后,其后人用时六代,共计一百多年不间断的,修建了一座前无古人的宏大城墙。长宽一千米,高十米,厚五米。这在没有原始社会里就是个奇迹。

    另二大集团曾联合起来,倾全部兵力动员所有男丁近十万人,共三次,每次长达三个月,耗费无数人力,物力都未能攻下这座城。反而因为消耗过大,损失过重。给了有华氏击败两集团的机会。

    第三个优势是重要的,那就是是铜,铜矿的发现,铜器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农民能使用铜制农具开垦土地,开伐树林,使人类活动泛围扩大近几倍。推动整个社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虽然每个氏族都有铜器,但都是从有华氏那购买交换的。有华氏对制铜技术是垄断的。这也两个集团走向联后耗费无数力量也要得到的。

    有华氏本身就有极好的底子,第一个优势让有华氏渡过最乱的乱中时代。第二优势让有华氏立于不败,如同有了盾。第三个优势让有华氏拥有装备最多的铜制武器的部队,如同有了矛。

    现在只需能运用这两者的人出现。

    华启,三十岁就继承父亲的有华氏族长与宗华之君的位置。一上任就表现出与前面所有宗华之君的不同之处。

    首先从内部整合有华氏各分支,按血缘确定顺序地位。大大小小几十个小族组成九个大族。将不听话的打散拆分。

    对外先进攻实力较强但各氏族分布密集的华姓集团,因为其主体少工氏离有华氏较近,华启先集中兵力攻破他,导致华姓集团群龙无首,再被个个击破。而另一边的宗氏集团因为各氏族分布较远,无法在一定时间里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又有古老的巴樊各族作乱,回天无术,只能眼见有华氏击败少工氏。

    在解决了华姓集团后,由于宗氏集团也同为风姓,虽然都是天人氏之前就分出去的了,但不防华启,威逼利诱,挑拨离间了一部小支,再加上与巴樊各族的秘密联合。宗氏在二面夹击,里应外合之下,败亡了。

    华启之所以能快速击败有工氏,便是有一支三千人全用青铜武器的土兵,而有工氏的铜制兵器不到五百。所以华启能不集结所有兵力情况,只动用有华氏自己兵力快速出击,以五千击败有工氏召集的二万人。

    这并不是什么战术,就是实力的碾压,华启五千的士兵中的三千人,每年至少训练四个月以上,又是使用青铜武器,而有工氏的二万士兵一万五都是农民,拿着木棍刀叉,全是以木石为兵器。而另外五千人也是半农半兵,一年训练可能不到二个月。只有五百的青铜兵器。

    就这样表面上看是华启指挥的士兵赢了,但更高角度上是青铜兵器赢了木石兵器。这是历史的必然。

    华启从政治上重新统一了宗华,结束了几百年的乱世。

    原本松散的政治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社会结构。华



第二十三章华都时代一
    第二十三章华都时代一

    除至高神,创世造物人道这四位地位特殊的神明外。其他神明被大致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天神分别为中央上帝黄帝(又称玉帝),东方上帝青帝,南方上帝赤帝,西方上帝白帝,北方上帝黑帝。

    分别对应金木水火土五行。东西南北中五方。这五方上帝起初原形就是一君四伯的祖先被神话后的产物。以玉帝为尊。五方上帝实际管理世间万物。主宰宇宙之神及主司日月、星辰、风雨、生命等神。

    地祇就是,包涵土地神、社稷神、山岳、河海、五祀神,以及百物之神。
1...56789...1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