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星升起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胡云鹤
后西城县保安大队带队的小队长眼睛尖,见只有世义一人,便胆大起来:“不要慌,他就只有一个人,来不及填弹,咱们不用怕他,给我追!”
焦新会被打死,那些当兵的也不在意,跟着。
世义一枪打死焦新会后,转身就朝镇子里跑。对方有枪,为免误伤行人,他不能在大街上跑,只得溜小巷。东一拐,西一转,把追兵绕的七晕八转,不想跑进一个死胡同中。好在两边院墙倒是不太高,世义慌不择路,也不管是谁的房子,双手一扒翻过墙,落进院子里。
“哪里来的小贼敢翻我王长水家的墙头”哪知院子里居然是有人的,世义被撞了个正着。
世义站定身子忙说:“王哥莫误会,我真的不是贼。我是被县大队的追捕,情急之中进了你的院。如果王哥不方便,那我翻过院墙再出去。”
“这说的是什么话!你快进屋里躲一会,若这时出去,被人抓了,别人会怎么看我王家三兄弟”
王长水性格直爽,为人仗义。世义随他进屋后,主动向王长水自我介绍:“我叫李世义,燕山周党人,是跟随梁先生到你县来的。哪知梁先生被叛徒出卖,我刚碰到叛徒,又带着县大队到吴冲捉吴忠敏,我一枪把那狗东西打死了。”说到这里,世义有些后悔提到梁先生和吴忠敏,赶忙住口。
“出卖朋友的人本就该杀!”王长水唾了一口唾沫,又问:“你说的梁先生,可是燕山县的梁耀武先生”
“正是!你也认得梁先生”世义没想到歪打正着,这王长水居然也认识梁先生。
“梁先生是个好人,他是吴忠敏的朋友,吴忠敏曾在我面前提起过他。说他知识渊博,为富有仁,赛过古人孟尝君。哈哈!我一直想见他,只是无缘。你是他的人,那我王长水今天可救对人喽,哈哈!”王长水说到开心之处,忍不住一拍大腿。
“老三跟谁说话呢院外面都能听到你的声音。”忽听门外有声传来,来的人是王长水的二哥王长河。
王长水介绍道:“这是跟着梁耀武先生的人,他叫李世义,被县大队追赶,躲到咱家来了。”
“怪不得刚有一群兵到铺子里,问我们见没见到人躲进来。大哥把他们支走了,叫我到各院子里转一圈,原来还真在咱家里。”
王长河摇摇头,说:“你俩说话的声音小点,别让人听见,我去跟大哥知会一声。”说完就走出去了。
过了一会儿,王家大哥王长江也跟着来了。当他听到梁先生在西城被捕时,急忙问道:“人救出来没有要不我再去约几个人今晚摸进县城劫狱,闹他一家伙。”
世义说道:“谢谢王大哥!梁先生早已救出来了,但县大队又派人来抓吴忠敏,已有人去通知他了,不晓得他们走掉没有”
“救出来就好!老吴的事儿,我出去打探一下。”王长水说完就走出门。
吃午饭时,王长水打听消息回来了,同大家说道:“县大队的人已经都撤走了。我
第二十七章 三省两寺终辗转 注定难识佛法意
(感谢新书推荐,本章为加更。)
这边说,世义听到此行目的已经达成,放下一桩心事,又遇见王家三兄弟这样难得的意气相投的好朋友,便被留下吃酒。再说另一边,释礼将吴忠敏平安救走,带他去寺里见了梁耀武先生后,也要了结自己一桩旧缘。
这桩旧缘,便是还俗。
原来,释礼和尚这些年经历并不简单,可谓是辗转了三省两寺。
父亲古业发与仇家同归于尽的那天,小世礼脸上、身上到处都是血。他呆呆地一个人坐在小山头上,母亲坟后面,眼看着村里众人分别埋了死人,也不知悲伤哭泣。村里人的惊恐或担忧,他全都听在耳里。
听完众人的对话后,他用袖子抹掉脸上的血,心想:这个村庄里的人,他一个也不认识,还是回到老家吧。于是等到众人埋完父亲的尸体,天也快亮了,小世礼给父母、伯父一家分别磕了头,起身向北跑去。
小世礼没吃没喝,一直在跑。山里的路不像平原,没有直线,而是随着山势盘转。天上的雪飘了下来,覆盖山林。走着走着,小释礼就分不清东南西北了。他既不知身在何处,也不知道该往哪儿去。
雪越下越大了,小世礼觉得身上一会儿冷,一会儿热。他腿软无力,肚子也饿得呱呱叫。
他发现自己在山林里迷了路,走了整整一天,没见到一个村落,一户人家。饿了,就抓把雪团塞进嘴里;绊倒了,就自己撑起来;掉下水,就湿着身子再爬上来……
好在大雪天里,夜晚山林间也是微亮的。老天爷有心照顾这个可怜的孤儿,变天昏地暗为天昏地明。小世礼不知走了多久,转过一个山尖,终于看到远处有一点灯光。
那是一座寺庙,灯火依稀。小世礼加快步伐跑到庙前,用力拍打山门。他几日里奔波劳苦,身体早就不堪承负。再加上这么一使力,顿感头眼发晕。天在旋、地在转,他顺着山门就倒了下去。
这庙名为佛山寺,庙里的老和尚叫知真。天没亮,知真点灯起床,听到有人敲门,打开山门,门外却滚进一团黑乎乎的事物。
知真吓了一跳,他蹲下身子细瞅,见是个小孩。衣角都凝了冰,冻得硬邦邦地。再一摸,小孩子身上烫得不得了。他忙在小孩耳边喊了几声,那孩也不答理,已经昏迷的厉害了。他再向外望望,雪地上仅有一串杂乱的脚印,看来不是从山道下上来的山客,竟是从山林里穿出来的。
知真忙把那孩子抱起,关上山门。
他把小孩放在床上,这才发现小孩身上许多血迹。衣服已经不能再穿了,知真把小孩身上血衣脱下来,查看了一下布料和针脚,心里估摸了一下孩子的身份。又发现他腰间还裹着把匕首。
老和尚眉头一跳,感觉不是什么好事情,就把匕首收起来。他又给世礼盖好被子,叫醒庙里的小和尚起来去烧水。
小和尚睡得迷迷糊糊的,见师父慌慌张张地,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水烧好后,小和尚把热水端进师父的禅房里,诧异的看见师父的床上躺着一个人。
知真吩咐道:“把水放下,茶几上那份药材,你再往里面加块姜,浓浓地熬成一碗端来。”
他见小和尚困惑,就出言解释:“这孩子长相周正,穿的也整齐,应该不是什么坏人。昏在咱们寺门口,可能有些缘故,也只能等他醒来再问。关于他的事,不许对外人说。”
“是!师父!”小和尚听话的端着药材退出禅房。老和尚知真接过热水,耐心为世礼擦洗身子。
在师徒二人的精心照料下,小世礼睡到第二天,退了热,这才清醒过来。
“你从哪儿来”老和尚问。
“不晓得……”
“你父母呢”
“妈死了,爸也死了……哇——”老和尚问到他的伤心处,小世礼放声大哭起来。
知真忙把他抱到怀里,摸着小世礼的头发哄到:“莫哭!莫哭!别怕了,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小世礼闻言收了声,垂着眼泪摇摇头。
“不要怕,到我这里就没事了,既然你尘世无亲无故,就跟着我当和尚吧!”小世礼止住哭,擦了一把眼泪,点点头算是答应了。
小世礼就这么当了和尚,法号“释礼”。这个名字虽与原名同音,但字不同,意义就不同,身份也更不相同。
就这样,佛山寺里多了一个眉清目秀的小沙弥。原来,佛山寺位于东高官安县古王台乡,小世礼竟然在不知不觉间穿过了省界,来到了东省。四十多年前,知真云游到此,见这里山青水秀,安静隐蔽,便停下来,建了一座寺庙,一直只有一人主持。十年前知真感到老了,便收留一个孤儿充做弟子,法号“释友”。
 
第二十八章 佛心柳中藏旧事 水秀山明易忘忧
释礼跟着知真大师走出山门,释友一直送着他们,送出山门外。
释友想:师弟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了。释友虽比自己小几岁,又不爱说话,可重活脏活总是抢着干。他浑身好象有使不完的劲,有时师父吩咐自己的事,只要释礼手中没事,他就会主动帮忙。有时有的事情本该自己干的,转个头功夫,却发现释礼早干完了。自从他进山以后,自己省了不少俗事功夫,更可以安心地看书读经了。这时乍闻师弟要离开,真是有点舍不得。
想到此他又喊了一声:“师弟,等一下!”
释友从手腕上摘下一串木佛珠,送给释礼:“留着吧!你看到它就会想起我。”
释礼接过佛珠,说:“谢谢师兄!可我没东西……”他有点不好意思了。
“没事,我也会想着你的。”
“释友回去吧,别送了,我们走了。”知真师父看着他们师兄弟交流完,对释友招了招手,劝了一句,便领着释礼向山下走去。
释礼就要离开佛山寺了,心里也被师兄的话勾起了留念。
他跟着知真师父往山下走,却是一步三回头:
这座山好大呀,比自己家乡的山都大多了。这里的山上全是一抱合不住的大树,山凹里还有大片大片的竹林。
寺后半山腰有片石头阵,石头重重叠叠,摞在一起。师兄说那是“山猫洞”,有时无事,还曾带着自己到石头缝里钻来钻去,顶好玩的。
那里有一块大石头,象马一样昂首屹立。骑上去后,威风凛凛,就有一种当了将军的感觉。释礼自己给它起了个名字,就叫“将军马”。
还有一块大石头,七八人坐在上面都有空余,中间有个凹,一人躺进去长短正好。腰间那里稍凸一点,躺上去正好顶着腰,感觉真舒服,释友把它起名叫“神仙床”。
还有“棋盘石”,巨石上面平坦如桌,石边有棵大松树,夏天正好遮住太阳,两个小和尚经常在上面下棋玩。
山顶有几个大石头又高又细,当地人称“仙人石”,偶尔还有香客过来拜一拜,顺便观观山景……这座山、这些石头给两个寂寞的小和尚带来许多快乐的记忆。想到这一走可能就看不到了,释礼真有点舍不得。
知真师父走到小溪边,回头看着世礼,微笑着问:“释礼,舍不得这里吗你以后学好武艺,想回来的话,还可以回来的。”
看到释礼点了一下头,知真又指着小溪边的一颗大杨柳树说:“记住这棵树,它是我亲自栽的。”
知真俗名陈至儒,出生在殷实人家,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有过欢乐的童年,还曾进私塾读了几年书,参加过童子试。十五岁那年正当他专心读书准备考秀才时,太平军来了,官军也来了。战乱中家园被毁,父母兄妹流离失所,死活不知。陈至儒参加了太平军,因有文化,打仗时又肯拼命,不到二十岁,已升为参军,转战到广州。后湘军来剿,围城前日,主帅派他和萧长河乔装成和尚,带着金银出城去找援兵。谁知援兵未到,城已被打破,二人无处安身,索性就真做了和尚。陈至儒法号知真,萧长河法号知虚,二人投奔南省西城县灵佛寺。萧长河走投无路,真心出家,被灵佛寺方丈看中,留下做了入室弟子。而陈至儒始终心意难平,又用十年,辗转了十余寺庙,最后心
第二十九章 佛门不是长留地 重返前尘终有时
(感谢新书推荐,本章为加更。)
师徒二人上路,穿过田野乡村,绕过山岭,来到一座很大的寺庙前。远远望去,灵佛寺倚山而建,错落有致,气势宏伟。进入山门,迎面就是一个大殿,宽阔的大院青砖铺地,杂草无生。两棵青松挺立大殿正门左右,中央一尊巨大的香炉,香火在晚风轻拂中时隐时现,青烟缭绕。
知客的小和尚通报后,领着师徒向右一拐,跨进圆门,走进一院。这院子又是一番景致:青竹丛丛,亭亭玉立,随风摇曳,四周厢房相连。绕过二进禅房,还有一个院落,院内中心有个水池,池中有座石山,石山上种着花草,红花绿草,刹是好看。穿过这院,上了十余级台阶,走进了一个大门,不想还是一个庭院。这个院中一棵紫藤粗如碗口,盘龙般绕来绕去,覆盖整个院子。释礼的目光被这美景留住了,不小心被绊了一下,幸亏反应快才没摔跤。他低头一看,已到了台阶边,那里大门紧闭,难道还有院落那个院又是么样呢
小和尚上前叩门环:“释悟师兄,请通报师父,知真师伯来了。”报完转身行了个礼,就走了。
一个身材胖大的和尚面带笑容迎了出来:“师兄来了,师弟迎接怠慢,真是罪过!罪过!”这天也不太热,那胖和尚不知为何却出了一头汗,明明他身后那个青年和尚却服饰整洁,一滴汗也没有。
“阿弥陀佛,师弟一向可好”知真看着师弟,心中感慨万分。
“好!好!师兄请进。”那胖和尚说完,让开道。
他身后的青年和尚便恭恭敬敬地施了礼,伸手招呼说:“师伯,请。”
知真跨进门后,释礼正要跟进去,不料知真回头说道:“释悟,这是我新收徒儿,叫释礼。他不爱说话,你带他到前面找个地方先安置下来,我和师弟有话要说。”
知真既然不让释礼跟去,释礼就只能眼巴巴的站在外面,看着释悟给他做安排。
释礼随释悟回到前院西厢房一间屋里,屋里住着一群十来岁的小和尚。释悟同他们介绍道:“这是知真师伯的徒弟,叫释礼。他今晚住在这里,你们要关照他。释醒,你去领套被褥来,他就睡在你旁边。”
“是!”一位叫释醒的小和尚听话的走了出去。
夜里歇下,释礼心中纳闷,师父为何不让我跟进去,他和师叔又要谈些啥
知真、知虚吃完饭,释悟退出把门带上。知真对知虚说:“我这次带释礼来,是想把他交给你,这徒儿言语不多,家世复杂,前年冬里下雪的夜晚,他全身是血倒在山门前,我把他抱回,又在他身上发现了这把匕首,不知怎么到他手上的。我问过他,他只说是他爸的,问他爸干啥的,他说是卖豆腐的,问他还有什么亲戚,他只摇头,问他身上血是咋回事,他说有三个人杀他爸,他爸杀了两个后也被人杀死,他杀死了那个杀他爸的人。再问他其它的,他只答他妈也死了,就光哭不说话。这孩十来岁就敢杀人,说来连我都不敢相信。在我那里一年多,也没见他有啥越轨之处。就是好武不好文,体质也好,是块练武的好材料。不是我夸他,我看你的徒弟中没有一个比得上他的。这徒儿你留在身边服侍你,他脚手勤快,干活从不偷懒,我也真舍不得他。”
知虚说:“这样正好,释悟年龄渐大了,库房的事他已忙不过来,我也快八十了,身边少不了一个人,师兄割爱,我谢领了。”
“快别这样说!我这样做也是为他好。你既然同意了,我就把他留下。这把匕首是天国王爷的佩刀,不知怎么到了他手上,我看他自己也多半也不知来历,你先替他收好,等他长大了再交给他。”
知真说着把匕首递给知虚,知虚接过,仔细察看了一阵:“真是好家伙!
第三十章 夜宿惊闻不平事 侠心欲讲姻缘法
救回吴忠敏的几天后,梁耀武与组织通过信,决定留在灵佛寺养伤。
他让李世义返回文庙乡,协助周光炯梳理重整农会,继续发展组织。
释礼也是燕山县出生,很想和世义一起回去,便去禅房中与师父知虚告辞:“师父,我想随我二哥去燕山,行不”
“可以!”
知虚方丈同意了,又说:“你既然要还俗了,就用回本名吧。只是还须先回佛山一趟,同师兄知会一声。今后你在外行事,需万事小心,你好自为之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