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月出祁连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准噶尔刀王

    金使王介儒和撒离母昂然而入,见礼完毕,向童贯递上了国书。

    童贯在看到这两人递交国书的气势后就感到不妙,在接过对方的宣战书读过之后,不禁神情大变,对王介儒和撒离母道:“贵国以我国背盟为由兴兵,为何不先来谈判”

    撒离母昂首答道:“国主认为宋国已经背叛盟渝,已令谙班勃极烈斜也为大元帅,粘没喝为左副元帅,斡离不为右副元帅尽起大军分两路伐宋,这国书里已经说得明明白白。若想要我们退兵也可以,若是宋国肯割让河北、河东两地,再向大金称臣倒是可以保存社稷。”

    童贯闻言说道:“金国有图我社稷之心么”

    撒离母倒是不动声色:“若是贵国不答应割地赔款,那我们只好在战场上来自己取了。至于大宋国的宗庙社稷,我们国主倒是暂时还没兴趣。”

    童贯说道:“还请贵国暂缓出兵,且容我回东京禀明天家才能回答。”

    &nbs




2、南侵
    宣和七年十一月中旬,金兵开始大举南下攻宋。

    首先行动的是担任东线进攻任务的右路元帅完颜宗望(斡离不)所部。

    宗望是阿骨打的次子,一直跟随金太祖阿骨打与辽人多次征战,战功赫赫,名声和威望甚至超过了自己的长兄宗干。此次金国伐宋,也是在他和宗翰两人的极力主张下才实行的。宗望大军从平州出发,基本上没遇到什么抵抗就横扫燕京东北清州、檀州、蓟州各地,所到之处,宋朝的官员闻风而降,根本就没遇到什么抵抗。

    金国方面在全面侵宋之前所使用的战术也很高级,在战前索要张觉等辽国叛将,令宋国在辽人心目中威信尽失,颜面扫地,此时守燕地的大部分都是辽国降将,心里自然就与宋人离心离德,到了这种时候,哪有谁还会为大宋国的官家卖命

    宗望本以为燕京也是可以一鼓而下,不料当他率金军主力抵达白河时,却见到宋国主管燕云防御的常胜军统领,辽国叛将郭药师亲率部下精锐隔河列阵,却是要阻击金军过河。

    这一情况令宗望大感意外。

    在战前宗望就通过他手下的主要谋士刘彦宗在郭药师身上做了许多工作,双方书信往来不断,宗望自认为到时自己大军一到,郭药师率部投诚已是必然。不料平日里这郭药师只是与他虚与委蛇,到了这时,不但没有投降的迹象,反而集齐原来散布在各州县的部众,准备倾全军之力与金兵一战。

    得到消息后,宗望不禁又惊又怒。

    他首先是感觉自己上了郭药师的当,在出发前竟然还把自己的作战计划都写信告诉了对方,另外由于判断失识在战略部署上也犯了很大的错误。他本身所辖就只有不足七万人,现在派了一大半人马在到处攻城掠地,进攻燕京的主力只有不到三万人马。

    现在他手上的部队比郭药师手上的人马还少,如果不是自己的判断失误,那么现在常胜军各部应该在各地布防,兵力分散,很容易就各个击破。可现在自己提前把出兵日期告诉了对手,让郭药师有了准备时间。

    郭药师也很有决断,立刻下令放弃各处城池,把兵力都集中在燕京,准备依托城池,全力与金军对垒。

    到现在反倒是对方以逸待劳,乘胜而来的金军反而是失了锐气。

    宗望自十多年前跟随阿骨打起兵以来,久经战阵,知道自己不能止步不前,否则降宋的辽军士气顿涨,其后则更为麻烦。于是他当即下令完颜阇母和汉军统领刘宗彦率大军强行渡河,与郭药师进行决战,另遣其弟宗弼率三千骑军绕路过河,袭击常胜军后路。

    郭药师率所部与金军在白河一线展开一场大战,强行渡河的金军地形不利,渐感不支。不料这时候,完颜宗弼(兀术)率三千骑兵人背后杀出,担任常胜军后卫本身就与金人有瓜葛的张令徽全军不战而降,刘舜所部也在看到金军后望风而逃。激战正酣的郭药师中军、前军、右军三部人马也顿时大乱,宗望趁势掩杀,常胜军顿时全军溃散。

    郭药师在白河一战中吃了一场大败仗,带着残部逃回了幽州城内。由于军心不稳,恐怕日久生变的郭药师于是诱使和逼迫宋国派来的燕山路安抚使蔡靖,燕山府通判吕颐浩等人写了降表,送到了宗望的大营里。

    宗望率大军赶到燕山城时,大学士蔡靖、燕山路安抚副使郭药师等已经率领城内百官出城投降。这时候什么文人的骨气和面子之类早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燕山城内数十名文臣居然没有一个为大宋国死节的,说起来也实在是令人汗颜。

    蔡靖带头向骑在马上的宗望行大礼跪拜,宗望倒是很客气,跳下马来,亲自将唯



3、出征
    金兵入侵的消息传到陇右后,恰好在之前半个多月刘法和赵隆两人都“病倒”了,陇右的军务只剩下了何灌一个人暂时在主持。老何还是功名之心不减,不肯听李岘的劝告而“称病”不出,反倒在积极准备带兵到东京“勤王”。

    何灌想把熙河的精锐部队都带走,李岘哪里肯干,结果两人在军事会议上大吵了一顿,熙河、秦凤军中杨可世、高世宣、杨惟中、刘文彦、苗傅等人都站在李岘这一边,以没有收到朝廷指令不敢妄动的理由拒绝执行何灌的调遣命令。

    最终大家不欢而散,何灌只得带着湟州本部人马一万两千多人,离开了陇右。

    李岘拿鬼迷心窍的何灌也没什么办法,只得让何蓟转告他爹何灌,到了东京之后,一定要死守城池,千万不可出城与金军作战,尤其是不可进攻金军大营。

    朝廷中那帮主战的文臣们也非常可怕,不懂军事,还经常瞎指挥,强行逼迫着武将们出城作战,有好几个西军著名的武将在靖康年间就这么死在了东京城外。这其中似乎就有何灌,好象还有刘延庆和姚平仲,至于其他人,李岘记得也不是太清楚。

    从太原逃出来的王荀在十二月初终于跑回到了陇右,在刘法那里吃了个闭门羹,老刘现在正在装病,自然是不见任何人,只好又连夜赶到会川城,求见李岘。

    正在自家屋里抱着女儿的李岘听到前面通报后,把自家闺女交给赵芸儿,独自来到了前面的客厅。

    王荀这货一见到李岘,扑通就跪在地上,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述:“李兄哇,今天你若是不肯派兵救我父亲,哥哥可真就要死在你面前啦!”

    李岘低着头看了一眼面前这个如同乞丐一般的家伙一眼,立刻往一边转过了头去。任何人十几天不洗澡,也不整么睡觉地呆在马背上,身上散发出来的气味绝对能把人薰一个跟头。王荀身上的披风上已经沾满了泥巴,脸上也同样如此,头发杂乱,还沾着不少麦草。再加上鼻涕眼泪,整个人已经变得惨不忍睹。

    “你先起来洗个澡再说。”李岘侧着头看着王荀,“你放心,太原的事情我已经知道了,正在想办法。”

    “这么说你是答应了!”王荀站了起来。

    李岘后退了两步,离这厮远了一些,“我去年专门到太原就就是为了告诉你们家老头子,让他见机不好,赶紧撤退,结果老家伙还是陷进去了。现在老刘正在往秦州一带调集兵力,只等朝廷的命令下来就能出发,毕竟你家老头子当年也曾救过他一命。”

    “刘叔亲自带兵过去么”

    “他现在正病着,而且陇右还需要他坐镇,只能是我过去。”李岘说道,“你爹还欠着我修水坝的钱呢,我不过去岂不是要黄了。”

    这下王荀放心了,被人领下去洗澡,听说这货洗着澡就睡着了。

    李岘没再理他,立刻命人备马,不等王荀睡醒过来就先返回了秦州。

    当李岘进了客厅,刘法和赵隆两个老家伙正在下象棋,身体都还硬朗得很。【 … #免费阅读】

    赵隆在听了李岘的计划后,皱了皱眉头说道:“安国,河东真的就保不住了么”

    李岘叹息了一声说道:“如果早先要是让种帅去守太原,还有转圜的可能,至少种师中现在就不会安然呆在河中。现在金国的大军已经都扑了过来,他们达不到目的岂肯善罢甘休。”

    刘法看着李岘:“你就带一万多人顶什么事不行我让杨惟中和翟进两人也一起过去,人多点还是保险。”

    李岘摇了摇头:“还是陇右重要,让他们俩看好了兰州和震武城,我们现在需要警惕的是西夏人。我现在让康泰他们返回了西宁州,如果大通河一线哪里有问题,就让他们顶过去。他现在手上有三千骑兵,应付紧急情况还没有多大问题。我不会和女真人硬来的,主要是想把河东的兵都拉回来,主要是王禀和折家,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到时守住关中。我会硬拉着姚古一起行动的,你们就放心好了。”

    赵隆说道:“刘锜前两天派人送信过来请战,要不你叫上他一块行动”

    “不行,他得守住靖夏城



4、禅位
    作为皇帝的赵佶在金兵开始南侵后,想的最多的并不是怎样积极组织抵抗和建立防线,而是弃城而逃的问题。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他的出逃计划被那些文武百官在竭力阻拦着,那些人绝不会允许他轻弃宗庙社稷而逃。都以为皇帝的权力很大,实际上离开了这些人的支持,他这位官家实际上什么也做不了,一直内心惶惶地被困在内廷。

    朝堂上的大臣分为两派,一派主和,另外一派主战。太宰白时中、少宰李邦彦和枢密使童贯这几位手握大权的重臣都主张与金国和谈,无非就是割地赔款之类的,这种事大宋国过去干得多了,也没有什么好丢脸的。而那些主战派都是一些没有什么实权的朝臣或是御史,并不怎么了解前线的情况和禁军的现状,一味喊打喊杀。

    赵佶认为主战派这些人中大部分的目的只是为了趁机扳倒现在的重臣们,自己取而代之登上高位而已。

    在新年之前大家都过得惶惶恐恐,整天提心吊胆,而且所谓的休息也都没有了。在最近一次朝会上,白时中把宗望大军连陷真定、赵州和邢州、铭州,已经到了离黄河不远的消息报告给了官家,赵佶就打定了主意要准备离开目前危机重重的汴梁。

    童贯认为东京无险可以,而且冬天里黄河的冰面上能够通行车马,根本无法阻止金兵过河,他和宇文虚中等在前线逃回来的人一直在策划和鼓动天家“巡狩”。而文臣们大都持反对态度,因为皇帝“出巡”,最依仗的肯定会是禁军,那么童贯的权势必然还会高涨,甚至会凌驾于诸臣之上,谁也不愿意失去目前的地位和手里的权力。

    朝中现在争论的并不是怎样抵御金兵,大家的心里都很清楚已经无法阻挡金国人兵临城下,现在讨论的是怎样议和,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的区别在于主战派想当寇准,订立另一份“檀渊之盟”,而主和派要学司马光,就像当年司马光把夏州、银州、石州和龙州割让给西夏一般尽数接受金国的条件,以求暂时度过难关。

    目前的形势下,实际上这些投降派的主张更具有可行性,而主战派文官们的想法有些太过一厢情愿,不切合实际。

    赵佶不想自己身上背负着赔款割地的骂名,他现在犹豫的是不是现在就要把皇位传给太子赵桓。他的本意是想学唐玄宗入蜀一样南逃,避往江南,留下太子在东京“监国”,然后由儿子来替自己背锅,完成与金国人的谈判过程。

    问题是这锅也不是那么好甩的,他自己刚刚透露出一点风声,以李纲为首的主战派就已经开始行动起来,纷纷开始上书,反正大概的意思就是你走可以,但是皇位必须留下来。李纲在奏折上甚至直接明说了,您想做唐玄宗都不成,肃宗皇帝不也一样在灵武被推举为皇帝,还不如直接把皇位禅让给太子,也省得在这多事之秋给朝廷添乱。

    赵佶在养心殿里读到厚厚的一沓劝他退位的奏章后差点没被气昏过去,他知道自己现在已经被大多数文官们给抛弃了,这些人正在用这种方式来向太子来表达效忠。冬日的宫殿里黑沉沉的,御案前和两盏灯笼忽明忽暗,他在御案前呆坐良久,这才吩咐内监传话,召梁师成、白时中、李邦彦、童贯、张邦昌和吴敏到养心殿觐见。

    童贯在接到旨意后匆匆赶到了内廷,他突然看到梁师成老迈的身影在他前面进了养心殿,心里吓了一跳。随即他也想明白了,官家这几天就流露出要弃大位的想法,梁师成曾担任过东宫的老师,而且也是太子的有力支持者,看样子官家是彻底下定了决心。

    他当初是鼓动皇帝出逃,却不希望官家如此早地让位,现在看来,此事反倒变得难以控制,福祸难知。看见几位重臣依次进了殿内,官家没有说话,大殿里的气氛显得格外沉重。为官家拟旨的吴敏、宇文虚中也表情严肃地侍立一旁,御案上摊开着一张黄绢,很显然官家已经作出了什么重大的决定。

    赵佶又看了看那已经写好了圣旨的黄绢一眼,这才缓缓说道:“朕已经决定把皇位内禅给皇太子赵桓,着其可即位皇帝,朕以教主称道君皇帝退处龙德宫。诸卿,传旨罢。”

    “陛下骤然传位,当加强皇宫的防卫才好。”童贯现在说别的也没用,只能悄悄提醒了一句。

    “嗯……何灌不是昨日到了城外了么,令其带着一千人进城在宫外护卫。”赵佶想了想说道,这是他作为皇帝发下的最后一道命令。

    这事倒办得很是顺利,眼看着新皇帝就要继位,大家都忙着向太子示好,现在谁也不会再冒险挽留赵佶,否则得罪了新帝,那今后的日子绝对不会好过。唯有郓王赵楷听到消息后欲前往皇宫,却被守在宫门外的何灌给拦了回去。

    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太子赵桓就在太和殿上匆匆就位皇帝,不过已经来不及



6、何灌之死(一)
    种师中把防守晋中的主力部队都带去了京西北路,造成河东兵力空虚,宗瀚所部在晋中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李岘也不敢轻易渡过黄河,去救援太原,于是大军就是龙门渡口耽搁了下来,以防备金军在冬天趁机渡过黄河。

    金兵在正月初七抵达了汴梁城下,包围了开封城。此时东京城内还有禁军和侍卫新军不到十二万人,用六万人包围了一座拥有十二万守军,人口百万的巨城,这在战争史上都是一个奇迹。

    另外处于包围圈中的还有何灌所率领的一万多西军。

    朝廷在战和问题是意见不一,主战派和主和派在朝堂上争论激烈,就是没人把精力用在城外的金兵身上。

    白时中、李邦彦和陈良弼等人建议刚刚上任的新皇帝赵桓“巡狩”荆襄,以避开这些“野蛮人”,年青的天家似乎也动了这样的心思。问题是以新任知枢密使吴敏和新任的兵部尚书李纲为首的主战派坚决反对,守与不守,双方各执一词,谁也拿对方没什么办法。

    这么一拖,行动迅速的金兵就已经把开封城包围住了,这回官家就是想跑也没有地方可跑了。

    问题在金兵到达汴梁之前,从滑州败退回来的何灌还带着一万多残兵先退到了城下西水门外,可惜城门紧闭。何灌请求防守城头的禁军打开城门放他们入城,可是因为他们身后跟着完颜宗弼的五千骑兵,由于怕金军会跟着冲入城内,却没人敢放下吊桥,给他开门。老将何灌这时候才发现,自己忠心耿耿,一心想搏取一把功名,不成想这回却是真的要把自己连同一众的部下都要给害死了!

    有时候,一个人的命运是由性格来决定的,是很难改变的。

    何灌的悲剧就在于他太天真地相信朝廷中那帮文臣们的良心了。

    “……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这就是《宋史》何灌传里的记载,何灌兵败逃到开封城下,请求进城,不许,只好带着部下背靠着西城墙与金兵接战,最后死于阵中。至于是谁下令不许放何灌进城,宋史中为尊者讳没有说,实际上也不难弄明白,因为现在负责开封城防的正是新任的兵部尚书李纲。至于这事,恐怕与皇帝没有多少关系,因为赵桓恐怕到何灌战死之后都不知道有那么一支军队被困在了城外。

    何灌不是刘延庆,他还保留着一份忠心或是功名心,在战败后居然还带着人往汴梁城跑,如果是刘延庆,恐怕会第一时间一口气就向西跑过潼关。

    一切都是性格使然。
1...2324252627...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