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最后一个名
而这个震惊的消息传来,只是一瞬间,墨子苍老的眼神中所曾拥有的希望全都破灭了。
正如他说感叹的那句,弭兵会……休矣。
因为适曾当着墨家众人的面,分析过这一次弭兵会可能成功的原因:晋楚之间的力量平衡,火药武器出现导致的攻城困难,种植技术提升导致的守城方粮食增加,只要不野战决胜,双方攻守守方有利。
而且,再加上墨家这个最善于守城的精英组织从中作梗,以穿阵破楚军的威望恫吓,弭兵会的确可以在这种力量平衡下达成。
只是……适也说的很清楚,这一次弭兵会只是平衡,一旦不平衡自然就不可能弭兵。
至于利天下至于义战非攻君王不会相信。
墨子哪里能够不知道这一切的道理
因为知道,所以绝望。
王子定出逃郑国,郑人必然要护送王子定入楚,三晋哪里会放过这个削弱楚国的机会
而作为丧家之犬的王子定,为了坐上王位,联合仇敌三晋又有什么顾虑莫说三晋,就算是夷狄,他也会立刻借兵!
弭兵会的一切,都是以平衡稳定为前提的,现在这个前提被打破了!
墨子叹息之余,只
第二六八章 王子奔郑弭兵夭(四)
高孙子打过胜绰的小报告,和适争执过,但适很尊重,因为这个人是讲道理讲原则的,比他要讲得多,所以才会被选为七悟害之一,执掌墨家内部的惩罚。
巫马博这人,适也敬佩,手段高超,不辞苦劳,一心为利天下,可谓并无私心,毕竟也是贵族出身,想要那些功名利禄回身放弃墨者的身份即可。
两人的争执,只是理念之争,或者说是道理之争,路线之争。
巫马博见高孙子反对,也不以为忤,反驳道:“巨子曾言,罪犯禁也,惟害无罪。”
这话说的似乎竟是在支持高孙子的意见,众人却知道巫马博也善辩,此事绝不会这么简单。
果然,巫马博又道:“当年我们处死沛县巫祝,他们为害,却没有犯禁,我们那时候可以用害天下之名处死他们,为什么现在就不能处死熊定”
“若我墨家剑手尽出,以适所设立的城邑联络交通奔袭,必能在王子定入郑之前将其截杀。”
“他既出逃,所跟随的人并不多。昔年晋文出逃,不过数人跟随,以至于乞食于野人,难道他有重耳之贤吗”
这件事巫马博这样的看法,并非是一个人,在场许多人都未必不存在这样的心思。
只是墨家做事讲究的是道理,是内部逻辑自洽,还要讲究师出有名。
但因为之前处理巫祝的事,这件事听起来似乎是可以做的,至少道理上说的过去。
高孙子嘿然,适却知道王子定最好不要死,死了的话,这弭兵会只会导致各国发展集权,到最后一场天下更大的混乱不可避免。
于是他出面道:“巫祝害天下在先,所以他们纵然无罪,但却已经有害天下的事实。只是之前害天下不是罪,却不代表他们没有害天下。”
“我们以害天下的理由处死巫祝,但熊定……”
巫马博大笑道:“适,你若生于夏桀商纣之时,有火药在身,夏桀商纣还未即位,你杀乎”
“如今已经知道,熊定出逃郑国,弭兵会必夭,天下必乱。”
“巨子言,人皆天帝之臣,人皆平等。杀一熊定,利中原十万百姓,有何不可”
“一路分为左右,行左天下死一人而利十万,往右生一人而亡十万,这难道不是可以选择的吗”
这是个此时难解的问题,也是个将来无解的问题,甚至于适所知的遥远未来的幻想中还是无解的问题。
此时的辩论,乃至之后的禽滑厘与杨朱之辩,其实都是在争辩这个问题。
适觉得,这是个无解的问题,于是他拜道:“这个道理,你是正确的。”
墨家辩术,讲究的是一个问题不能偷换为另一个问题,在一个辩题解决之前,不能偷换概念变为另一个问题。
在这个问题是,适不想与巫马博争辩,直接认输。
可认输之后,他却道:“即便这个道理是对的,即便熊当未死弭兵成盟,二十年内中原和平。”
“可先生所谓标本之术,这是治标不治本。”
“二十年后,晋楚节用发展,人口增多,火药列装,届时难道他们还会遵守盟约吗你难道可以确保说服魏侯楚王兼爱非攻吗”
“如果不能,那么二十年后战乱又起,届时又该怎么办”
“杀不杀熊定,并无区别。我们要做的,就是想想将来该怎么利天下,怎么才能真正的让天下定于一,怎么才能建成乐土以利九州!”
巫马博正欲反驳,墨子叹息道:“罢,此事难决,且以多少来决断吧。禽滑厘既不在,便不只以悟害表决,部首也参与吧。”
这是改组之后墨家的规矩,这件事看似关系到天下二十年的安危,实则是关系到两种路线。
到底是继续坚持以往的将希望寄托在平衡、王公贵族带头之上
还是彻底放弃幻想,哪怕放弃二十年的可笑和平的幻想,做最坏的打算,彻底改变墨家今后的路线
在之前,这两条线并不冲突。
墨子可以借助武力守城,也会前往鲁国的时候告诉鲁国借助天下势力平衡维护和平。
墨子可以派人劝说游说天下好战之君,也可以在沛县发展墨家的势力,达成商丘一战震撼天下。
可现在,这个看似可以并行的路,终于出现了分歧,也终于被发觉这是掩盖不住的矛盾,这就不得不解决了。
墨子是希望天下和平的,可他也知道适的话有道理。
若是派人刺杀了熊定,或许天下真的会有二十年的和平。
自己生前也能看到。
不得不说,在巫马博提出那个建议的时候,墨子是心动的,甚至差点脱口而出让墨家精锐连夜奔郑,于半途截杀王子定。
可当适将那些掩盖的问题说出来之后,墨子终究心中明白,这件事只是治标不治本。
正如商丘流传的那个童谣一般,白天不是没有星星啊,而是日光掩盖了星星的存在。
夜晚,总有一天会到来,这些掩盖的东西也总有一天会出现。
墨家是做太阳
还是做一柄可以射落群星的弓
墨家做不了太阳,只能期待天下君王做太阳,以遮掩星辰。
可若有一天,太阳成了月亮呢这些掩盖的东西,又将怎么办
短短半个时辰的时间,墨子经历了太大的转折。
从屈将到来之前的对弭兵盟的兴奋,再到屈将到来之后的失望,巫马博又带来的希望将他从失望中拉起,可适又揭开了这一切掩盖的面纱……
片刻之间,四次得失。
五十年行义的期待,造就了这些得失的沉重。
五十年行义的坚持,造就了得失之后的冷静。
而这沉重的得失,也让墨子终于明白,自己所幻想的那些,终究不可能。
这一次弭兵会,靠的不是说服了君王行义兼爱非攻,靠的只是天下势力的均衡。
可均衡总有一天会被打破。
若是墨家一直有能力保持天下势力的均衡,那为何不按适所说的那样,做约天下之剑呢
现在墨家再做什么
是剑吗
墨子
第二六九章 王子奔郑弭兵夭(五)
辩五十四对郑国执政驷子阳所知不多,但却知道郑国自穆公之后,穆公七子分为七氏,统称七穆,一如晋之六卿执政,只不过和晋国都是外姓还不同。
这七家怎么说也是郑公之后,所以更像是宋国的情况,公族外分立家,逐渐掌权。
郑公实权不大,执政乃是七穆之一的驷氏子阳,两人一君一相,明争暗斗。
列子常年居于郑都,知郑国局势,辩五十四便再请教。
列子笑道:“昔年曾有人对驷子阳说,列御寇这个人啊,是个贤才,可是穷困交加。这是你作为执政善待贤人的机会。于是他直接派人来送了我许多珠玉粮食,我却拒绝。”
“我妻子扪心而叹,说她怎么这么命苦天下闻道的,都有富贵,唯独她要跟着我受苦。”
“我说,驷子本不知道我。他也没有派人寻访我到底是不是贤明。”
“他今天能因为别人说我贤明,就资助我;明日要是有人说我有罪,他是不是便会直接来杀我呢”
“况且,拿了别人的东西,他要是有用的着我处,我不为他而死,这是不义啊。可他本来就是个无道之人,我要是为无道之人而死,还是不义。所以我没有接受他的东西,也认定他是个无道之人。”
“善邀买人心,却不求真贤;听信别人言语,不去查辩清楚。这样的人作为执政,郑国危矣。”
列子从始至终都带着一副淡然的态度,这是他的三观,也是他的处世之道。
他身上的衣衫,不比那些自苦以极的墨家强多少,不只是他的妻子曾问过我闻道怎么还过穷日子,也有弟子问过他。
列子的学问,与墨家算是对头。
从宇宙观、认识论,再到天命观,都是对头。
一篇《汤问》,引发了与适关于世界观和天下地理的争辩。
一篇《力命》,引发了天命到底是否存在、人的生老病死富贵贫穷到底是早已注定的还是可以后天更改的争论。
辩五十四此次来,原本就是为了争辩这些问题的,然而到了之后正值楚王子定奔郑,便先暂缓了原来的计划,问了列子有关驷子阳之事。
问过之后,列子便道:“你这一次来,你们墨家那个名适的怎么不来他问我既写《愚公移山》、又论《力命》之说,是否矛盾我正要与之相辩。”
辩五十四行礼道:“子欲辩,吾也好辩,只是我如今乃是墨家墨辩,先墨后辩。争辩之事,只怕要延缓些日子,我需打听一下郑人何意。”
列子抚掌大笑道:“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可以生而不生,天罚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罚也。可以生,可以死,得生得死有矣;不可以生,不可以死,或死或生,有矣。然而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智之所无奈何!”
“生死乃天命,天下自有天命,这难道是人力可以更改的吗”
“你们墨家常言天志,或曰天志可测,这难道不是可笑的吗若可测,你知道你什么时候死吗假如知道了,又知道怎么扭转吗”
“连你自己的生死都不能够知晓,又怎么敢妄言称可以顺天志而利天下呢逆天改命之事,不可成。”
辩五十四闻言,忽然抽剑,笑道:“我欲杀您,于是可以说天命让您今日死吗所以杀你的不是我,而是天命难道可以这样理解吗”
列子仿佛看不到就在自己脖颈间的短剑,也笑道:“昔年郑邓析在子产执政的时候,作了一部写在竹简上的法律《竹刑》。郑国使用它,多次使子产的政事发生困难,子产只能屈服。于是子产便把邓析抓了起来,并当众羞辱他,不久就杀了他。”
“可见子产并不是能够使用《竹刑》,而是不得不用它;邓析并不是能够使子产屈服,而是不得不使他屈服;子产并不是能够诛杀邓析,而是不得不诛杀他。”
“你今天拿着剑对着我的咽喉,似剑刃割在我的汗毛上,可以杀我也可以不杀我。这就是天命啊,你若杀我,那就是天命让你不得不杀;你若不杀我,那就是天命让你不杀。”
“这是我的命,难道不也是你的命吗我知道墨家多藏匿亡命之辈,可你在此地杀我,你亦死,所以这难道仅仅是我的命运吗”
“您不是不能杀我,而是因为您是墨辩,还有许多事要去做,所以您不得不放过我。这不是人力可以抗拒的。”
辩五十四摇摇头,收回了剑,仰天大笑道:“如你所言,这一切都是命,万物都是命,那人活着又有什么用”
列子道:“人活着,本身就是命。”
辩五十四叹息一声,觉得这是转来转去的话,实在是没有办法反驳,问道:“我墨家为利天下,促天下弭兵,如此一来,百姓安康,中原休战,这难道不是让原本一些该死的人活下来了吗”
列子反问道:“你又怎么知道他们原本就要死呢你们以为你们推出了天命,知晓了天下可难道你们就没想过,你们墨家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命吗那些人天命不该死,于是天命催生了你们墨家。若那些人天命该死,则王子定奔于郑,弭兵会夭,他们依旧要死。”
“你以为你所做的一切,是在改变天下其实这是命中注定的,你们做是命,不做也是命!”
辩五十四闻言,笑不出来,只说道:“所以你一切安命哪怕知道做一些事可以改变命运”
 
第二七零章 王子奔郑弭兵夭(六)
不得不说,这种各有胜负的战果中,与执政驷子阳有很大的关系。
郑国作为最早改革、最早成文法、最早民间法自发取代官定法、最早出现乡校讨论政治的国家,一直很混乱。
子产死后,郑国的继任者改革了子产的政策,七穆之间争权夺利,不能安歇。
驷子阳一系经过长年的政治斗争,以郑将近五分之一的封地,获取了执政地位。
而他的政敌们,则集中到了以太宰欣为首的太宰一派之中。
夹缝中的郑君,只能利用贵族之间的矛盾,艰难而悲苦的存活着,虽不至于如齐侯一般沦为贵族的吉祥物,但却依旧没有太大的权势。
驷子阳的权力太大,所以郑君不得不与太宰欣等人结成一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