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最后一个名
只依靠装药量和调节角度,虽然很简陋,却还是胜于一切都凭借感觉和经验的对面炮兵。
更何况墨楚联军右翼的对面,并没有部署铜炮。
铜炮出现后,战斗一般总是由双方的铜炮打响的。
以庶俘芈的经验,刚开始的第一个时辰,双方都会选择炮轰,慢慢调整各自的阵型,等待一方承受不住炮击而发动进攻、亦或是等待一方觉得机会来临而发动进攻。
一般来说,炮击之后,他们这些骑兵很快就要发动一次试探性的进攻了。
但第一次的试探性进攻不会是他们,而是另外一个现役的骑兵旅。
这一次一共是两个现役的骑兵旅和庶俘芈的这个征召的骑兵旅参与战斗,三个旅都是泗上义师序列中的“不是武骑士的骑兵”。
虽然同为不是武骑士的骑兵,但三个旅各有不同。
最前面的那个旅的骑兵,可能也就是泗上能够养得起一些,别的诸侯那是决然养不起的。
那个旅的骑兵每个人都配备三支短铳,因为临战之时骑兵奔驰很难装填,所以只能依靠提前装填后补足。
这些短铳很昂贵,一个旅就需要配备将近五千支,那是一笔数额巨大的开支。
这种配置当然不是以泗上义师的步兵为假想敌,很明显是以魏韩这些重视方阵重步兵的诸侯国为假想敌。
火枪火药的出现,使得各国都在尝试新的阵型,许多旧的阵型已经不再适用于时代。
魏韩选择的是依靠原本就有的方阵重步兵优势,以火枪手配合方阵行动。
而骑兵冲击重步兵方阵,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条,若是那些精锐训练的武骑士还好,这些骑兵直冲不太可能。
所以那个旅就装备了短铳,利用机动优势,在靠近敌人步兵方阵的时候临敌三枪,打完之后当然没机会装填,就把短铳往腰里一插,拿出铁剑铁刀冲击。
如果能够打开缺口就可以冲进去,只要冲进去步阵就散了。
而如果说三支短铳全都打完,敌人的步阵依旧没有出现缺口,而是继续保持着高昂的士气,那么就可以退走了……
在步卒弓手和步卒火枪手面前,骑兵对射就是送命给步兵的。
另外一个旅没有那个旅那么阔气,每个人只装备一支短铳,临阵只有一次机会。
但是他们有步骑士配合,一般就是两翼夹着步骑士,利用机动优势快速迂回后,步骑士下马列阵开枪,两翼的骑兵旅立刻向前补足空隙冲击一次。
冲击的途中,步骑士会快速装填,如果骑兵打开了缺口他们就以火力支援;如果没有冲开对方而是退了回来,他们就需要齐射掩护骑兵撤退。
等轮到庶俘芈等这些重新征召的骑兵,装备就差了许多,就身上有一身皮甲,有一口铁剑,别的就没有了。
比武骑士他们比不过,那些武骑士都有铁甲;比这些正规的非武骑士的骑兵,他们也比不过。
是故总有人发牢骚,开玩笑说都是骑兵,武骑士那是嫡长子;现役的剩余骑兵是嫡幼子;他们这些重新征召的骑兵是庶子,还不是陪嫁的媵妾生的,而是贵族们喝醉了和奴婢生的那种。
庶俘芈对于这种牢骚听得很多,但他也听到了一些风声,据说是骑兵到底该怎么办出现了一些分歧。
武骑士自不必说,但武骑士训练起来太难,数量太少,泗上庞大的有马自耕农良家子群体可以保证数量足够的非正规骑兵。
这些骑兵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作战军中高层各有不同的意见。
有说应该花费重金,每人身上配三支短铳的;有说应该放弃短铳,只配刀剑;有说应该配两支短铳,像是步卒一样,利用阵型转换射了就跑到后面装填的;还有说应该配长矛和剑,长矛都是一次性的,冲阵的时候用,冲击之后就扔掉换剑的……
每个人说的似乎都有道理,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也就出现了这一次派遣到这边的三个骑兵旅的装备都不一样的情况。
庶俘芈不是很喜欢骑兵配短铳,因为他觉得这样的话倒像是他之前在高柳经常打交道的那些胡人骑兵。
只不过胡人骑兵用的是弓,而泗上这边换上了短铳,他觉得效果并不好。
短弓固然射不了多远,可短铳也是一样,马上颠簸,射中很难,而且射来射去很容易让骑兵们不敢肉搏。
他始终觉得,骑兵就该是包抄、迂回、绕后或者出现缺口的时候瞬间扑上去,利用冲击和肉搏打开缺口击溃对方。
再说,他觉得就现在泗上已经有了燧石枪的情况下,骑兵放弃冲击和肉搏选择和步卒对射,那不是自寻死路
&n
第一百四十章 隐阳之战(三)
魏韩联军的军阵本来就是略微交错的,为的便是可以发挥出步阵的防御优势。
楚大司马想要借助阵型的挪动,从而将在中军部署的二线部队悄悄移动到联军的右翼,选择在魏韩联军的左翼突破,其实和魏韩联军主将的想法不谋而合。
魏韩联军的主将也正想要借助阵型的调动,将主力集中到自己的右翼,在右翼形成兵力上的优势。
双方都明白,选择中军突破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很可能打成一场消耗战,这对于想要求胜的双方都是不愿意看到的情景。
的确,现在双方只是在隐水以北进行决战,看似战场也就是个几里宽的正面。
实则不然。
鲁阳、阳翟、榆关、大梁一线的双方其余的部队没有选择参加这一场约战,不代表他们不存在。
因为那些部队的存在和集结等待,隐阳一战至关重要。
楚国大胜,则新郑以南一直到许,魏韩联军将无法再发动攻势,也可以和两翼的鲁阳、榆关等形成稳定的战线。
魏韩大胜,则许地楚国至少数年之内无法染指,而且还可以兵锋直抵召陵,从而迫使楚国退兵接受魏韩的条件和郑国已经被瓜分的既定事实。
双方实际上能够投入的机动野战兵力只有这么多了,战略战场上两翼的那些贵族城邑的部队,防守和威慑还行,野战终究不行。
中军僵持于双方都没有意义,所以双方都选择了对方的左翼作为突破口。
楚大司马选择左翼突破,是因为楚国在南而魏韩在北,他要借风向,将地不利化为天时。
魏韩主将选择左翼突破,是因为之前墨越墨齐两战泗上义师打出了名声,他不想选择中军,又觉得右翼的泗上军不好对付,只好选择经过王子定之乱后新组建的陈蔡之师。
墨楚联军开始挪动变阵的同时,魏韩联军的左翼也开始交错着向左后方退。
以每个步卒方阵为单位,互相形成品字形,撤退的时候凸出在前的步卒方阵先向后,两侧处在品字形凹处的则化为凸出部,等到第一批退走后,原本凹现在凸的方阵再向后撤。
整体来看,魏韩联军是以右翼为轴,整个战线略微缩短。
既在左翼拉开了和墨楚联军右翼的距离,又将兵力集中在了右翼。魏韩联军的主将认为,只是依靠那些骑兵,恐怕无法完全撕开击溃楚国的陈蔡之师。
所以他选择缩短战线,将部队朝着己方的右翼集中,在右翼让步卒方阵形成一个类似于直角三角形的阵型。
即在最右侧部署数个步卒方阵,厚度最大,向中军和左翼这边依次减少,仿佛一个勾为正面、股为左翼边缘的阵型。
这样的优势是一旦楚国的陈蔡之师崩溃,魏韩联军就可以迅速插入到墨楚联军的左翼,形成包抄包围。
到时候楚国的中军就必须要重新调整做好防御,而处在右翼的墨楚联军的优势骑兵也势必要放弃进攻,利用机动优势迅速回援左翼,从而缓解魏韩联军左翼的压力。
鼓声阵阵,双方的数万士卒都按照双方主将的意识开始了调动,这是双方决战决胜之前最为重要的阵型对抗环节。
墨楚联军的右翼。
炮兵仍旧在不断轰击着正在交错后退的魏韩联军的步卒方阵,对面明显出现了混乱。
之前一直的坚守,那是由军官强制约束的,否则在铜炮的轰击下阵型早就散了。
现在魏韩联军的左翼选择交错向右后方退,阵型不动的时候,尚且还能够维持不乱,一旦开始挪动,就出现了混乱。
墨楚联军右翼的主将是墨家的人,战前楚大司马作为主将执掌中军,右军的指挥权则交到了墨家派去的师级军官上。
如果没有主将那边传来的消息,整体上还是围绕着一开始既定的目标去打的,这时候通讯不易、阵型转换也难,战前确定的事一般不会更改。
右翼的墨家师长敏锐地察觉到了魏韩联军移动时候出现的混乱,知道这是一个机会。
至于能不能突破,那需要尝试,但最起码不能让魏韩联军的左翼退的这么容易。
当然也不可能对楚军这个友军全然相信,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发动全面的进攻。
一则是对楚人不信任,另一个就是墨家的骑兵师长确信自己这边进攻的速度更快,楚人中军行动缓慢,万一攻的太快反而容易让骑兵的侧翼暴露。
于是下令让那个装备了三支短铳的骑兵旅和庶俘芈的骑兵旅先发动一次试探性的攻击。
如果不能突破,那就骚扰一下,延缓对方后退的速度,打乱魏韩联军的秩序。
鼓声咚咚响起,号角声开始在战场上回荡。
炮兵们听到了命令,开始略微扭转炮口,轰击魏韩联军左翼靠近中军的一侧,为骑兵迂回袭扰让出空间。
庶俘芈和许多骑兵一样,按照军中的类似迷信一样的风俗,将许多骑兵试做吉祥物的那个马蹄钉握在手心中抱拳向前拜了拜,随后抽出了铁剑。
“慢步跑!”
他叫喊一声,身边的传令兵挥舞旗帜、吹动哨子,大半个参与这一次试探性进攻的骑兵旅排好了阵型,轻轻催动了一下马匹,跟在前面那个旅的后面。
骑兵出击,这是魏韩联军左翼最为恐慌的事。
本来他们这边就没有铜炮支援,将近一个时辰的炮击,使得魏韩军的士气跌倒了低点。
维持阵型不动的时候,在贵族军官的约束下尚且还可以结阵,可现在接到的命令是向后交替撤退,一旦动起来阵型就有些松散。
双方的距离不是很近,但也不是太远,骑兵一旦出击接近,他们就不能再撤了。
交错布置,互相呈品字形,本来就是为了防备骑兵的。如果骑兵冲击的时候还有撤的,那就等同于将侧翼暴露了。
&nb
第一百四十一章 隐阳之战(四)
这次试探性的进攻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单从杀伤的情况来看,并不算多大的战果,除了杀伤了百余名魏国骑兵外,步卒也就杀伤了四百多人。
但是魏军最左翼的两千人步阵已经崩溃,大量的魏人向后逃窜,还有一些跑到了右侧的方阵之中寻求庇护。
炮兵不断轰击着靠近中军的方向,原本次序撤退的魏军已经不可能在骑兵的威胁下从容撤走,只能选择就地结阵。
步阵很强,一旦原地不动结阵,很难攻破。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旦动起来就可能出现破绽和空隙。
如果没有炮兵,原地不动结阵,确实是很难攻破的,进攻一方只能想尽办法让其动起来才有可能抓住战机从而击溃。
但是现在有了铜炮,一切都不同了,结阵意味着炮兵可以杀的很爽,可以在步卒的远方撕开防御坚实的军阵。
这一次只是试探,炮兵没有跟上,步卒也没有跟上,但却为炮兵和步兵的部署争取到了时间。
等到这个方阵溃散之后,庶俘芈知道再冲下去已无结果,因为右侧的魏韩军阵已经做好了防御的准备,严阵以待,再冲下去徒增伤亡。
于是在追杀了一些溃逃的魏卒之后,这些骑兵开始后退,但也没有退多远,而只是退到了弓箭的射程之外。
这就是一种压迫,逼得魏韩联军继续后退的想法落空:
如果刚才那个魏**阵挡住了这些骑兵的试探性攻击,那么既可以使得整个魏韩联军左翼士气大振,又可以让军阵从容撤退。
可现在最左侧的军阵已经崩了,这就使得整个魏韩联军的左翼都心有余悸,不敢退也不敢动,只能选择在原地固守。
依靠着贵族军官的约束保持阵型,小规模地挪动以求维持防御。
庶俘芈撤退到魏韩联军弓箭射程之外的时候,墨楚联军的阵型调动也已经初具规模。
右翼向前行军和试探性的攻击,使得墨楚联军的右翼比之中军凸出了一些,但是因为主动进攻和魏韩联军方阵移动缓慢,这种凸出还不足以暴露侧翼出现危险。
炮兵在骑兵的试探进攻过程中一直在轰击魏韩左翼靠近中军的地方,连同最左翼的骑兵试探攻击一起延缓着魏韩军左翼的阵型转换速度。
处在墨楚联军中军的二线步卒,则可以通过向右转的方式,直接平移到右翼的二线。
阵线越薄,机动性就越好,这一点是楚国新军的优势,毕竟楚国新军是按照当年墨越之战的体系编练的。
转向之后的平移,比起魏韩那边整个军阵的扇形回转要快得多。
六千名步卒虽然还没有到位置,但却也快了,只要能够完成这一次机动,那么在楚国大司马看来,战场的优势就掌握在他的手中了。
魏军主将也看到了左翼的混乱,但是并没有注意到墨楚联军的二线步卒朝右侧机动的情况。
他手里没有多少预备队,因为双方的数量相差不多,魏韩联军的阵型太密,战线更短,为了拉平和墨楚联军的战线,他只能选择将大量的兵力部署在一线展开。
尤其是对面还有骑兵优势的情况下,为了保护侧翼,实在是没有太多的兵力后备。
但左翼的混乱现在还不足以影响整个战局,魏韩主将在等时间,等一个双方再接近一点的距离。
步阵移动缓慢,这就让魏韩联军主将必须要把握时机。
太早的进攻没有效果,会让对面做出应对,而且不能黏住墨楚联军的中军和右翼,他也不敢让方阵集结猛攻放弃侧翼不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