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战国野心家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最后一个名

    很明显,这是在配合那边的行动,使得这边更加混乱无法做出支援。

    墨者们都很淡定。

    因为新郑城不是他们的,至少现在也不是他们所守护的民众的,狗咬狗的结局在他们意料之外,但却算得上失之无悲。

    只要来支援的主力不是泗上义师,那么他们就没有守下去的必要。

    他们的淡定,源于他们不在乎城邑的得失。

    可在驷子阳余党看来,墨者淡定如此,或许还有坚守下去的手段。

    几名还算是清醒的贵族心想,墨翟时候,墨家就善于守城,善守之处使得攻者无可攻,屡屡能够在逆境中绝杀出人意料。

    这些墨者一个个如此淡然,莫非他们还有守卫的手段

    当即那几个人便行军礼道:“诸位墨者,城邑危在旦夕,若有坚守之法,你们但请说。不止是我们的甲士、私卒,便是我们自己,也听从调遣!”

    几名墨者互相看了一眼,一直主持新郑活动的那名墨者道:“我们的规矩,需要商量一下。”

    那几名贵族立刻从这番话里




第一百三十四章 敌在萧墙内(下)
    那几名尚且清醒、对墨者还带着最后救命稻草般期待的贵族们顿时崩溃,不敢置信地看着那几名淡然无比的墨者,用一种略带颤抖地声音反问道:“守不住了”

    “守不住了。”

    墨者们重复了一遍他们刚才的回答,和刚才没有任何的区别,就像是说黄河的水会向东流那么确定。

    徐弱一脸平静地看着这些几近崩溃的贵族,理所当然地选择继续活下去以保存力量。

    原本历史上,他自杀而死,并认为理应如此。

    因为那段历史上,孟胜做了巨子,他认为墨家必须要依附贵族和国君才能够实现利天下的梦想。

    既如此,那就要显示出有被利用的价值,要忠于自己说过的话,要在守城中显示出自己的手段。

    孟胜认为,墨者不死,那就是背弃了承诺,天下谁人还会再用墨者墨家利天下的大义如何才能实现

    孟胜没错,但此时此刻不再是彼时彼刻,所以徐弱理所当然的活着也没错。

    因为之前的信中,适已经明确地表示了,墨家现在不需要依附任何的贵族国君,甚至于可以不再借助贵族和国君的矛盾将要贵族国君一起反。

    既如此,徐弱找不到自己去死的理由。

    他要活着,为那些活着的人争取更好的生活,争取他们应得的一切。

    况且,这一次墨家守城的缘故很简单:非攻盟约没签,魏韩就打了过来,徐弱等人守城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让贵族和君主答应民众的要求。

    现在既然守不住了,既然这些贵族都要死了,那么这契约的乙方就要换人了——契约的乙方是土地封地的所有者,而不是人。谁继承了封地和土地谁就是乙方,而非是和这些贵族的躯壳去签的,既然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伴随着封地所有权易主,现在的贵族已经不再是契约乙方的贵族,自然无效。

    慌乱的贵族中终于站出了英雄。

    “今日,战亦死、不战亦死,君子于世,当谋大事。”

    “敌在萧墙之中,敌在宫室之内,诸位随我杀出,擒杀叛国之贼!”

    “无非是死,何苦要受被俘之后的屈辱难道诸君以为我们这些‘弑君之贼’还能够活下去吗”

    这些话当然是和贵族们说的,毕竟墨家背的是“害天下之贼”,可不是什么“弑君之贼”。墨家平等无君兼爱无父,连君都没有,自然没得弑。

    这贵族也明白墨家和他们更多是一种暂时合作的关系,但他知道墨者之中英豪人物极多,难免希望依靠这番话能够激发一些人的热血,猛冲一阵或许真能扭转局势也未可知。

    然而那些墨者如同木头一般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并无一个英豪。

    那贵族倒是号召了不少茫然无措的贵族,这种时候需要的就是举旗前锋的勇气。

    这些贵族刚要前去冲杀,不想几名墨者拦在了前面。

    “你们这是何意既不助我等反击,难道还要让我们投降不成降亦死,难道你们期望依靠你们的兼爱之义,使得我们免遭屠戮屈辱吗”

    为首的墨者笑道:“若是讲道理有用,第三次弭兵之约二十年前就已经达成了;若是说教有用,早四十年前子墨子讲义兼爱非攻的时候,天下就已大定。”

    “你们此去,必死。此事若真的是郑君叛国,那么魏韩岂无接应”

    贵族闻言一怔,不知墨者是什么意思,却不想那墨者道:“你们既是必死,死后无非只需三尺之穴,再多的土地也已无用。”

    “既如此,何不在死前履行契约写一封文书,将你们的土地都交还民众”

    “民众最是善良,我们也可做担保,虽然我们墨家薄葬,但到时候民众定会收拢你们的尸身将你们厚葬;你们的妻子我等也可替你们养育。”

    那些贵族本来气质高昂,带着必死之心准备死在冲锋亮剑的途中,哪曾想这些墨者竟会如此煞风景,在这种时候还不忘趁火打劫。

    为首的贵族冷笑道:“死生之事,英豪之气,竟然丝毫对你们没有影响。当真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你们而言这些大义英豪还不如几亩土地吗”

    墨者微笑,摇头道:“随你们怎么说。此外,我还有一番话能够说服你们。”

    那贵族一怔,哼声道:“若都是这些只知利而无义之言,我看你们也不必说了。”

    墨者想到刚才商量的结果,郑重道:“你们交给我们,魏韩会同意吗他们不同意,民众自然反对他们,将来有一日众人揭竿而起,你们也算是大仇得报,岂不美哉”

    “你们此去必死,又指望谁人给你们复仇呢所以,与其就这么死了,不如临死之前做一些事,总归比不做要强。”

    此时西边已经传来了一阵阵纷乱的声响,那里的烟尘愈发的大,贵族们知道他们已经没有时间了,也知道这一去死怕是定然的事。

    临死之前,听到关于复仇的话语,心中也终于放下了刚才的愤怒,点头道:“如此,甚好!”

    说罢,那墨者当即拿出了刚才拟定的一份文书,书面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这些贵族的封地全部分给民众,同意的就签上自己的名字、留下自己的信物。

    &



第一百三十五章 济水畔
    城中举起白旗的时候,已经集结准备接下来进攻的魏韩联军发出了阵阵欢腾的叫喊。

    他们的士气已经低落到了极点,从未见过城墙塌陷还能继续坚守的城邑,这个月以来的多次进攻都付出的极大的代价。

    按照正常的演化,火药出现和几何学的发展,必然是攻方先优、随后发展守方优势、最终又从新攻方优势。

    墨家这边越过了自然演化,这种守城技术是魏韩从未经历过的。

    每一次进攻付出的人命不多,但只要到一定程度,攻城的那边就会退下去。

    许多士卒看着城墙上举起的白旗,心有余悸,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直到白旗挥舞了数次之后,他们才确信城中的人的确想要投降,举白旗是菏泽会盟时候提出的意见,不管各国想不想认都已经明白旗帜中的含义。

    这一场攻城战,更使得魏韩联军士卒越发确信:墨家守城,难以攻破。

    城中的战斗还未结束,贵族区和宫殿区那里还在流血,但对于整个新郑城的攻防已经没有了意义。

    魏韩联军不会入城后屠杀,一个是当年菏泽会盟之后墨家定下的底线:为了这个底线,墨家可以把墨者拼干净以维系这种“理所当然”。

    再者也是因为韩国魏国是为了占据郑国作为本土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传播,战争的规模越发扩大,人口极为重要。

    既要作为本土、甚至于准备迁都于此,自然不会搞大屠杀这种事。

    公叔痤示意魏国不要杀人,以留下城中的“刁民”,为韩国制造麻烦。

    韩国则想要把都城迁过来,有些样子还是要做一做的。

    城中,民众在墨家的组织下没有成建制地溃散,而是集结在一起,等待着魏韩联军入城。

    他们组织在一起,也是为了防备出现什么意外,一旦出现意外也好能够抵抗。

    …………

    新郑陷落的那日。

    济水南岸。

    几名泗上义师的工兵军官正在河边用一些堪堪可以称之为“仪器”的工具测量着河面的宽度。

    一个简单的望山一样的支柱上,定着一个直角尺,望山的一端对准了河对岸的一块石头。

    直尺的下面垂着一块铅坠,利用重力让铅坠上的线笔直向下,再调整望山尺的角度使之垂直于地面。

    在相距三十米外的地方,还有一个和那一个望山一模一样的工具。

    远处的工兵眯着一只眼睛,对着直角尺让副望山调整一下角度,副望山的上面还有一个简单的量角尺。

    这是一种泗上工兵常用的工具,需要三角函数表配合就可以迅速测量出河流的宽度、敌人的距离,这是炮兵和工兵军官都需要掌握的技巧。

    那些用来测绘山川河流的人,技术最为熟练,除了用太岁星的卫星定位经度之外,这种最基本的三角测量法也是必须要熟练掌握的。

    墨家既然慕禹,那么这些据泗上最近的传说是大禹当年治水用的工具当然要掌握。

    军官们看着量角器上的角度,翻看着去年刚刚修正过一次的三角函数表,记录下来。

    现在正是济水的枯水期,济水是距离泗上北侧最近的一条河流,水文特征早已掌握。

    工兵们接到的命令,是要搭建起来几座浮桥。

    浮桥这种东西诸夏早已出现,上溯到文王时候,就有“造舟为梁”之语,梁即为桥。

    这一次墨家算是集结了整个泗上所有的“技术兵种”,近乎大半的炮兵、大半的工兵都要参与到这一次对魏韩的“膺惩”之战中。

    对面的魏军选择了沿河列阵,几座之前建造的桥梁也不敢焚烧,因为一旦焚烧要担上“战争罪”的名声,墨家早已表示这样的罪行会签发诛不义令,当地的贵族大夫不敢冒险。

    而在济水以南,这里是墨家经营了二十年的地方,后勤补给充足不说,因为这里特殊的经济地位,道路交通也算是天下之最。

    天下之中的陶邑、天下手工业最发达的泗上,联通北方的重要通道,以及大量的逃亡人口转化的劳动力,都使得墨家可以在内线作战中集结一支魏军所难以想象的巨大后勤压力的军队。

    这里是看似最容易渡河的几处之一,魏军选择沿河修筑营垒,一共集结了大约一万五千的农兵,这就是魏军在这边的全部力量。

    若是对齐开战,附庸的卫国是可以提供一定的兵力的,但现在魏国不允许卫国参与,以免墨家找到借口。

    一万五千名农兵根本难以守卫,野战也不可能获胜,尤其是泗上义师这些年未尝一败的名声,都给魏军这边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可沿河筑垒也是魏军此时最好的选择,因为墨家展示出的强大的攻城能力,使得据城而守的想法早已被抛弃。

    济水之南的营地内,旌旗招展。

    六指看着地图,和身边的人感慨道:“跟着巨子这么久,现在终于可以打几场以多对少的仗了。”

    众人都笑,均想的确如此。

    二十年的发展,在砀山攻城战中墨家才算是第一次能够在全局兵力上超过对方。

    这一次更是集中了主力,更没有任何的后勤压力,大半数的铜炮都几种到了这里,一些没有参加过砀山围城战的军官第一次感受到了这种军力碾压的快感。

    他们一些人参加过当年的墨越泗上霸权之争,更多的人参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不战而退
    两日后,可能是火药出现以来最为猛烈的野战炮击开始了。

    魏军修筑的营垒很快就出现了一个个缺口,普通泥土修筑的营垒根本无法抵抗那些铜炮的轰击。

    而诸如挖掘壕沟躲避之类的想法,魏军主将还没有傻到那个份上,以魏军这批农兵可怜的投射兵器数量,挖掘营垒和步卒举手投降没有任何的区别。

    济水对岸枯水期露出的河床处部署的铜炮,用着极为缓慢的速度发射着。

    时间不急,所以炮兵会按照操典,等到烫人的铜炮冷却后再装填,而不是如同野战时候那样急速射。

    工兵们利用后方民夫运送过来的各种木料和上游的树木,以及征调的济水的船只,慢慢地搭建浮桥。

    对面魏军仅有的几门铜炮根本不能够打到水面上,多数都是一些类似于虎尊炮、麻绳炮、皮炮之类的近战火器。

    数量不多的火枪手和弓箭手根本不能结阵,一旦结阵就要受到墨家炮兵的猛烈袭击,因而只能分散开来自由射击,毫无命中率可言。

    工兵军官们精通木匠技术,里面也有不少木匠,这也算得上墨家在技术上的老本行。

    这些年逐渐正规化之后,工兵不止是会挖洞挖坑,包括筑垒、修桥之类的技术也逐渐成熟。

    硝烟中他们也和那些慢吞吞的炮兵一样,用很正常地速度修着浮桥。

    只是他们眼中的正常速度,在魏军眼中便成为了一种宛若全力的态势。

    魏军知道野战不可敌,所以想要半渡而击之,可照现在的架势,这半渡而击的想法很不现实。

    浮桥一点点地延伸着,六指也命令部队做好了分兵别渡的准备。

    再三确定了情报之后,六指等到浮桥修的差不多之后,命令分兵别渡的部队就正大光明地沿河机动。

    两个师的步卒、大半数的骑兵以及那些野战炮兵部队,整好队列后,就用行军纵队的方式沿着济水向东而去。

    没有遮掩,也没有任何的掩饰。
1...324325326327328...348
猜你喜欢